托斯卡尼陽光小鎮﹝一﹞浪漫義式情懷

托斯卡尼是義大利中部的一省,涵括亞平寧(Apennines)山脈以西至地中海 沿岸的廣大區域,這裡也是義大利最著名的酒鄉,高高低低起伏的和緩丘陵,呈現深淺不一的綠色調,葡萄園、橄欖園散布其間,偶有零星的紅瓦屋點綴著,而一棵 棵黑松樹挺拔於原野間,又透露著些許深沈美感。



托斯卡尼的鄉村風光,讓各國的作家們為之沈醉,「托斯卡尼艷陽下」作者法蘭西絲.梅耶思(Frances Mayes)旅居托斯卡尼,寫下了她在這裡的生活記事,不僅譯成多種語言發行各國,更改編拍攝電影,吸引許許多多的旅人慕名而來,只為了感受其筆下的鄉村情調。



充沛的陽光,孕育了托斯卡尼的豐美物產,葡萄、橄欖是這裡最重要的農產,香醇的葡萄酒、濃郁的橄欖油,是托斯卡尼的味道,而除了經濟上的可觀收益,連綿的葡萄園、橄欖園,以及在其間彎身工作著的農人們,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鄉間風景畫,最是迷人。



鄉村情調之外,托斯卡尼更蘊涵深刻的人文之美。中世紀的城市風景,存在托斯卡尼的各個城鎮,是托斯卡尼過往繁盛的見證。11世紀時,興盛頻繁的航海貿易, 將回教世界的裝飾藝術帶入,幾何、花草等紋飾,呈現活潑明亮的風格,與本地羅馬建築的沈穩調性融合,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情,至今仍隱藏在托斯卡尼大城小鎮的 各個角落。



漫步托斯卡尼各城鎮,欣賞各式建築風情,是種有趣的體驗。井然有序的公共廣場、頗具規模的市政廳、精雕細琢的貴族宅邸、高聳的塔樓、哥德風格的教堂...,在在勾勒出中世紀獨立城邦的輪廓。



中世紀是托斯卡尼最燦爛的極盛時期。商業興盛、生活富裕,中產階級的興起,促成了藝術與文學的發展,但丁、佩托拉克與薄伽丘以義大利文寫下文學鉅作,而繪 畫、雕刻甚至於建築,也都在此時獲得新的刺激與發展方向,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喬托、波提切利等藝術大師,在此時此地奠定其不朽地位,而這股文藝復興的風 潮,就由托斯卡尼開始,逐漸襲捲歐陸各地。



每年,數百萬的遊人來到托斯卡尼,在翡冷翠(Firenze)欣賞文藝復興的藝術瑰寶,在比薩(Pisa)看那聞名的斜塔與獨特的比薩風格建築,在聖吉米 納諾(San Gimignano)徜徉中世紀的都市情調,以及在西恩那(Siena)這座優美的紅磚城市裡駐足流連,當然,更不忘在綠意綿延的鄉間,度過作家筆下的悠 閒假期。



托斯卡尼陽光小鎮﹝二﹞翡冷翠

翡冷翠(Firenze),托斯卡尼地區的首府,有個美麗的名字。義大利文 中,Firenze是「百花女神」之意。翡冷翠是一座非常獨特的城市,而且是濃厚的家族主導性文化;雖說在義大利這種家族式城邦到處林立,但翡冷翠的麥第 奇家族所建立出來的文藝復興典範,可說是空前絕後,影響所及是西洋文明史的人本主義再次甦醒。



14世紀是翡冷翠最輝煌的時期,在織品工業及貿易蓬勃之下,出現富有的中產階級,這批人獨立性格與自由思想開始對宗教的嚴厲拑制產生反動,中產階級認為人 生在世應該注重的是塵世的生活,而非死後的世界。麥第奇家族正是這種典型的富商,由經商到執政,他們把人文主義的精神注入整個翡冷翠之中,獎勵可以美化俗 世的繪畫、雕刻、建築等各種藝術,再現古希臘羅馬精神,形成文藝復興風潮。這座文藝復興的經典城市培養不少大師,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大師最初奠定地位就 是在人文薈萃的翡冷翠;翡冷翠就像是文藝復興的大型展覽館,記錄了人類文明不可磨滅的覺醒。



自13世紀起,領主廣場就是翡冷翠的政治中心,它堆垛式外觀的「老皇宮」最教人難忘。這裡也是翡冷翠最美麗的廣場,被稱為「露天的美術館」,耳畔潺潺水聲 的來源是海神噴泉(Fontana di Nettuno),是阿曼那迪(Ammannati)16世紀時的作品,白色大理石的海神四周,被各種青銅造型的仙子與牧神包圍,象徵統治此城的大公爵伸 展海權之決心。

領主迴廊(Loggia della Signoria)是由奧卡良(Orcagna)於14世紀所設計,內部陳列的石雕最能賦予此廣場美學上的評價,其中精工之父切里尼(Cellini)所 做、砍殺美度莎的「佩賽歐」(Perseo),是大師少數的大型銅雕,非常不同凡響,經多年修復後已重新展現世人眼前;強波隆納 (Giambologna)以整塊大理石雕成的「掠奪莎賓婦女」,緊張的人體曲線成為文藝復興的頂級作品之一。



碧提宮是阿諾河對岸最大的建築之一,原是15世紀中葉由設計聖母百花大教堂紅色圓頂的布魯內雷斯基,為翡冷翠的富商路卡碧提(Luca Pitti)所建,規模如此龐大是為了與麥第奇家族互別苗頭,大型方石砌成的外觀是翡冷翠文藝復興建築的特色。不過富商碧提的破產一度使得工程陷入停頓狀 態,一個世紀後麥第奇成為此宮的主人,繼續修築並完成由特利波羅(Tribolo)設計的波波利花園(Giardino Boboli)。

碧提宮內掛滿了麥第奇這個喜愛藝術的家族的豐富收藏,今天雖對外開放,但並沒有編整過,全都依照最初擺放的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麥第奇家族的品味。碧提宮 內擁有多座博物館。帕拉汀那美術館(Galleria Palatina)以麥第奇家族17、18世紀所收購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作品為主,這裡還包括他們當初的起居宅邸;現代藝術美術館(Galleria d’Arte Moderna)收藏1784到1924年之畫作;銀器博物館(Museo degli Argenti)內是麥第奇家族的珍玩寶物;服飾博物館(Galleria del Costume)展覽著18到20世紀宮廷服裝的變化。



藝術學院美術館成立於16世紀中葉,歐洲第一所教授設計、繪畫及雕刻的藝術學院。美術館成立於1784年,收購13到16世紀的翡冷翠畫作,原是做為學生 模擬之用,其中最重要者首推米開朗基羅於29歲時雕出的巨作「大衛」,這塊當年無人敢動刀的大理石,被大師的雕刀化為希伯來英雄,從此奠定他在美術史上不 朽的地位。

雖然,在翡冷翠有三座形貌相同的大衛雕像,分別位於米開朗基羅廣場、領主廣場及藝術學院美術館,但是觀光客遠從世界各地而來,總是想看到最真實的那一座,於是乎在藝術學院美術館前總是擠滿了人,大家排著隊等待進入美術館中,要親眼目睹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的真品。



烏菲茲美術館這幢文藝復興的建築,是由麥第奇家族的科西摩一世委託瓦薩利於1560年為大法官們所建的辦公室,而Uffizi也正是「辦公室」的意思。宮 廷建築師瓦薩利把「辦公室」設計成沿著長方形廣場兩翼的長廊,然後再由沿著阿諾河(Fiume Arno)這面的三道圓拱相連接;科西摩一世的繼承者法蘭且斯科一世後來把「辦公室」改成家族收藏藝品的展覽室,加上後繼的大公爵們不斷地增購藝術品,使 得文藝復興的重要作品幾乎全集中在這裡。

1737年麥第奇的最後一滴血脈安娜瑪莉亞路得維卡,把家族的收藏全數贈與翡冷翠的市民,才有了今天的烏菲茲美術館,波提且利的「春神」、「維納斯的誕生」,以及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等人最精彩作品,幾乎全集中在此。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翡冷翠的主教堂(Duomo),巨大建築群分為三部分:教堂本身、洗禮堂與鐘塔。教堂重建於西元5世紀就已存在的聖雷帕拉達教堂上,它的 規模反映出13世紀末翡冷翠的富裕程度及市民們的野心,由大建築師布魯內雷斯基(Brunelleschi)於1434年所立起的紅色八角形大圓頂,至今 仍是此城最高、最醒目的地標。當時利用滑輪來蓋頂的技術,使得至今每次舉辦有關文藝復興建築的展覽時,仍被提出來驕傲一番。

與教堂正門相對的則是八角形的洗禮堂(Battistero),外表鑲嵌著白綠兩色大理石,這座建於4世紀之羅馬式建築,可能是翡冷翠最古老的教堂,因為 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尚未出現之前,它曾經擔任主教堂的角色。洗禮堂最膾炙人口者首推吉貝蒂(Ghiberti)所設計、描繪舊約聖經的東門,也就是因後來米 開朗基羅的讚嘆而又被改稱為「天堂之門」的銅鑄作品,雕工之細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前期的經典作品。此外,高85公尺的鐘塔,是喬托(Giotto)於 1334年所設計,帶有哥德風格。

翡冷翠旅遊資訊

交通:從羅馬、米蘭均有國內線班飛往翡冷翠。翡冷翠的機場有兩座,一座是位於比薩的Aeroporto di Galileo Galilei,一座是位於翡冷翠市郊的Aeroporto Civile di Peretola,大多數班機均利用比薩的機場。翡冷翠位於羅馬與米蘭兩大城間的鐵路線上,火車班次頻繁,羅馬、米蘭至此車程約2小時。多數火車均利用中 央車站9Stazione Centrale della Santa Maria Novella)進出,另有少數班車利用市郊的Stazione de Riffredi或Stastione de Campo de Marte車站。義大利各大城均有長程巴士路線前往翡冷翠,巴士站位於中央車站附近。

遊客中心:翡冷翠有3處遊客中心,提供地圖及相關諮詢
中央車站前
地址:Piazza Stazione
時間:週一~六09:00~19:00,週日08:30~14:00
電話:(055)212245
聖十字教堂附近
地址:Borgo Santa Croce
時間:週一~六09:00~19:00,週日09:00~14:00
電話:(055)2340444
卡維爾路
地址:Via Cavour
時間:週一~六08:15~19:15,週日08:30~16:30
電話:(055)290832



托斯卡尼陽光小鎮﹝三﹞比薩

比薩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是重要海港,中世紀時期因航海路線的 擴張與活躍的貿易活動,而發展成為地中海西岸之海權強國。政治與經濟的穩定也促進了文化的個別化與特色化,加上和西班牙及北非的商業往來,回教世界的數學 與科學隨之傳入,幾何原理的應用使得藝術家突破當時的限制,蓋出又高又大的教堂,同時還大量運用圓拱、長柱及迴廊等羅馬式建築元素,形成獨樹一格的「比薩 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蹟廣場(Campo dei Miracoli)上的建築群。



13世紀末,比薩逐漸衰亡,接著被翡冷翠納入版圖。雖然政治上不再獨立,但比薩的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今天在托斯卡尼的西部到處可見整片圓拱與裝飾性假拱廊的應用,這正是獨特的比薩式風格,而比薩也成為義大利中部唯一能與翡冷翠分庭抗禮的文化城。



人們熟知的「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因整座塔與垂直線呈5公尺的差距傾斜,因而得名。其實整片神蹟廣場上的建築或多或少都有歪斜的特性,這是由於地基打得不深,加上又是 軟泥地層的緣故,因為鐘塔較細較高,所以傾斜的狀況是其中最嚴重的,也因此成為廣場上最顯眼的目標。鐘塔的外觀成7層拱廊裝飾環繞的圓柱形,除底層為密閉 式假拱廊外,其餘皆為與主教堂正面相同的立體形式。



若由高空鳥瞰,教堂的主體建築呈十字形,內部由較寬較大的長廊與耳堂相互交叉組成。主教堂修築的工作由11世紀一直持續到13世紀,由於是以明亮大理石為 材質,因此整體偏向白色,不過建築師又在正面裝飾上其他色彩的石片,這種玩弄鑲嵌並以幾何圖案來表現的遊戲,是比薩建築的一大特色。分成四列的拱廊把教堂 正面以立體方式呈現,這就是結合古羅馬元素的獨特比薩風,在整片神蹟廣場中,都可以看見這種模式的大量運用。

主教堂的正前方有一座分離的洗禮堂,洗禮堂的外觀分為三層,最下層是密閉式拱廊,也就是所謂的「假拱廊」,只在主要方位開四道門;中層的拱廊較小且與牆壁 分離成立體狀,這與主教堂正面的手法相同,不過每兩座小圓拱的上方都有片鏤空雕刻三角楣飾,這是典型的托斯卡尼哥德風格;最上層則開窗並飾以三角拱。



神蹟廣場北側,由白色大理石圍成的長方形墓園,是1277年由喬凡尼迪西蒙內(Giovanni di Simone)於一塊由比薩船隊從聖地帶回來的土上所建的,圍牆的外觀以連續淺浮雕假拱廊形式表現,主要入口的上方則是喬凡尼比薩諾雕刻學派的哥德式尖塔 小神龕;內部中庭的四周,被開著哥德式三葉鏤空雕花的連續長窗式迴廊包圍,迴廊內收集為數眾多的羅馬時代及早期基督教的墓碑,牆上則有保存狀況並不良好的 系列壁畫,其主題當然不脫「死神的勝利」、「最後的審判」、「地獄」等。



比薩旅遊資訊

前往比薩可從翡冷翠搭火車至比薩,車程約2小時。火車站位於比薩古城南側,步行至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約需20分鐘;火車站前有巴士至市中心,車程約10分鐘。

旅遊資訊:比薩有兩座遊客中心,一座位於火車站,一座位於大教堂廣場。



托斯卡尼陽光小鎮﹝四﹞聖吉米納諾

位於西恩那西北方約40公里處的聖吉米納諾,是托斯卡尼地區最優美的城鎮之一,遠遠望去,高約300公尺的山丘上,一幢幢覆著磚紅屋瓦的建築間,聳立著十餘座美麗的高塔,「優美塔城」是對聖吉米納諾最貼切的形容。



規模小巧的聖吉米納諾,在12~14世紀其間發展鼎盛,一座座的塔樓便是當時貴族為炫耀其身份地位與權貴而建,原本有76座塔樓,至今僅剩13座。聖吉米 納諾的榮景,隨著14世紀的黑死病而告終,也正因此,沒有現代的建設進駐,使得聖吉米納諾完好保存中世紀的城鎮樣貌,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 界文化遺產。漫步於這個中世紀古城,沿途所見的羅馬式樣教堂、塔樓與宅邸,都讓人感受悠遠的古老氣息,而這也正是遊覽聖吉米納諾的最迷人之處。



水井廣場是聖吉米納諾最迷人的一座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只八角形的水井,水井廣場之名也由此而來。建於14世紀的古井,至今仍散發悠悠古意,再加上廣場四周 圍繞著的中世紀時期建築,更讓水井廣場充滿古典韻致。除了古老建築,水井廣場周邊也有一些紀念品店,總吸引不少旅人流連。



在聖吉米納諾最風光興盛的12世紀,聯合教堂這座羅馬風格的主教堂開始興建,雖然主教已不再坐鎮此地,但這座教堂仍是聖吉米納諾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教堂為 磚造的建築,外觀簡單樸實,甚至沒有中央的大門,而只有兩個小邊門,但內部卻有許多令人讚歎的藝術珍品,其中拱形迴廊裝飾著描繪聖經故事的濕壁畫,像是 「紅海分開」的故事,以鮮明的色彩表現出生動的肢體動作,其他還有「最後的審判」、「聖母生子」等故事,十分值得停駐細賞。教堂內還有兩尊天使與聖母木 雕,線條細緻優雅,也是教堂內的藝術珍品。



建於中世紀的人民部A為市政廳所在,其2樓的但丁廳(Sala Dante),據說曾為但丁發表演說之處,而廳內並裝飾有西恩那畫派利波梅米(Lippo Memmi)的「莊嚴像」濕壁畫。3樓則規劃為市立博物館(Museo Civico),收藏有西恩那畫派畫家的作品。位於人民宮對面的格羅薩塔(Torre Grossa),高54公尺,是聖吉米納諾最高塔。登上高塔,便可欣賞聖吉米納諾全景,紅瓦屋頂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城外遼闊的綠色平原,則是托斯卡尼 迷人的鄉間景致。



聖吉米納諾旅遊資訊

前往聖吉米納諾可自翡冷翠搭乘SITA快速巴士,直抵聖吉米納諾。火車並沒有抵達聖吉米納諾,乘火車可至Poggibonsi轉搭巴士,巴士車程約20分 鐘。此外,從西恩那(Siena)也有巴士聯絡聖吉米納諾。巴士站就位於聖喬凡尼古城門旁,由此入城後,步行就可達各景點。

聖吉米納諾遊客中心
地址:Piazza Duomo 1(大教堂廣場)
時間:3~10月9:00~13:00&15:00~19:00;11~2月9:00~13:00、14:00~18:00。


托斯卡尼陽光小鎮﹝五﹞西恩那

西恩那曾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1147年因商業興盛的關係脫離封建制度而成為自由城邦,開啟西恩那建築的繁榮時期,扇形廣場的周圍便是那段黃金歲月的最佳例證。雖然12、13世紀期間,西恩那內部派系相互傾軋,但它的發展依然不墜,甚至打敗過翡冷翠。



西恩那的衰頹起因自天災,1348年的黑死病奪去西恩那三分之一的人口,並造成動盪不安與經濟危機,疲弱不振之餘,1555年更遭到在麥第奇家族統治之下 的文藝復興強國翡冷翠攻佔,西恩那從此後再也沒能在政治經濟舞台上站上第一線,這座城市就這麼被鎖在過去的榮光之中。西恩那仍保存其獨特的建築古風與傳 統,每年七、八月所舉行的馬賽,正是此城曾擁有過的歷史光輝最有力的展現。



扇形廣場完成於12世紀,一直是市民生活的中心,廣場呈扇形而得名,並被分成9部分,代表中古世紀時此城的「九人議會」,且廣場由最低的共和宮 (Palazzo Pubblico)這裡向前方爬升放射;廣場的四周圍繞著成曲線建築的宮殿,年代從12到16世紀都有,不過卻彼此和諧地比鄰而立。每年的7月2日與8月 16日會在廣場上舉行精彩的「馬賽」(il Palio),由西恩那十個區各推出代表參加競賽,騎士穿著各區的傳統服裝騎著無鞍馬繞行廣場3圈,速度最快者可獲頒代表至高榮譽的Palio錦標。



共和宮的外觀有點類似翡冷翠的老皇宮,不過卻更細更輕巧,是建於13世紀的哥德式建築,今天它依然是西恩那的市政府所在地。內部的中古世紀廳堂對外開放, 並於樓上成立市立博物館(Museo Civico),其中的議會廳依然稱為「世界地圖廳」(Sala del Mappamondo),顧名思義就知道牆上畫的是什麼,那是羅倫澤蒂(Ambrogio Lorenzetti)於14世紀所繪。這裡還有兩幅西恩那畫派的傑作:「陛下」(Maesta)和「佛里安諾來的古意多利丘」(Guidoriccio da Fogliano),都是出於大師馬提尼(Simone Martini)之手。高達102公尺的鐘塔,是由利利波梅米(Lippo Memmi)於1340年所設計,因為首位敲鐘人看見它笨重的身形,順口稱其為「貪吃鐘」(Torre del Mangia),這個暱稱便一直沿用至今。



主教堂非常獨特,好似未完成的外觀卻具有完整的鐘塔與異常細緻的正面,而且是純粹的哥德式風格。其實西恩那的主教堂是於12世紀中葉,在羅馬時代的米內瓦 (Minerva)神殿的基礎上重新設計,1339年當教堂幾乎快完成時,卻又突發奇想,要把原先的十字形耳堂(transetto)改成長廊,使其成為 基督世界最大的教堂,不幸當時西恩那遭瘟疫侵襲,而造成人口銳減及政經動盪,不得不停工,成為今天這種半成品的模樣。

教堂的正面有三面羅馬哥德式大門,下層是由比薩諾(Giovanni Pisano)於1284至1296年所設計,其餘的部分則完成於14世紀,不過馬賽克裝飾是19世紀才加上去的,教堂內部被黑白兩色大理石鑲嵌的長柱區 隔為三道長廊,相同石材的地板還拼出令人驚異的「屠殺新生兒」(Strage degli Innocenti)圖樣;至於未完成的長廊則改為大都會博物館(Museo dell’Opera della Metropolitana)。



西恩那旅遊資訊

前往西恩那可自翡冷翠搭乘SITA快速巴士,直抵西恩那,車程約1小時。此外,由羅馬、翡冷翠均有火車抵達西恩那,翡冷翠至西恩那車程約1.5小時。由翡 冷翠前來的巴士在聖多明哥廣場(Piazza San Domenico)停靠,由此步行進入古城中心約10分鐘。火車站則位於古城區北方,需轉乘地方巴士至古城。

旅遊資訊:西恩那有兩處遊客中心,一座位於扇形廣場,一座位於巴士停靠的聖多明哥廣場。

扇形廣場
地址:Piazza del Campo, 56
電話:(0577)280-551
時間:9:00~~19:00

聖多明哥廣場
地址:Piazza san Domenico
電話:(0577)288-084
時間:冬季9:00~~19:00,夏季9:00~20:00;週日休








from MOOK 旅遊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