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敏雄文-張殿文
攝影-邱如仁
2001年11月 e天下雜誌

擅長「從無到有」、勇於接受挑戰的前工研院副院長林敏雄,在55歲這年成立台灣首家微機電通訊產品公司「亞太優勢」;面對從GSM到第三代無線電話的龐大商機,他要如何讓微機電成為未來通訊產品的解決方案?

「等到明年3月工廠潔淨室(Clean Room)完成後,我就不在這裡上班了!」前工研院副院長、現任亞太優勢微系統董事長的林敏雄,輕快地走過一棟棟高大灰藍方正建築組成的工研院總部。這裡每一間院所的會議室和走廊,都曾有過他忙碌鑽研的足跡。

今年55歲的林敏雄,在這國家級最高產業研究中心已待了17年。從材料所副所長做起,創立光電所並擔任所長,也兼任過電通所和電子所所長。他主持過6個產學研究專案,數量居工研院之冠。現在看起來,這些從無到有及學術研究整合的經驗,也是他在55歲這一年,醞釀出人生重大轉折、決定首度自行創業的關鍵。

今年6月,林敏雄決定成立亞太優勢。這是台灣第一家投入微機電通訊產品的公司,資本額15億台幣。投資的股東包括奇美集團、勝華科技、環隆科技、車王電子、昆仲投顧、智基管理顧問等,4家法人股東佔40%、4家創投佔30%、員工佔25%、個人股佔5%。林敏雄在一個星期內就募足了所有資金,而且以電話的方式先和投資者說明,每一通電話不超過一小時。

資歷佳、易取得信任,這或許是55歲「歐吉桑」創業最大的好處。再加上院長級的聲望,讓林敏雄在這景氣最低的時間點上,能免去年輕創業者為資金奔波的勞頓。林敏雄原本只準備募集12億,最後還多出了3億,也算是多年來累積的人脈和信用的「資產價值」。

從學術界走向創業之路

不過,這並不代表林敏雄沒有放下院長級身段的一面。在接受《e天下》專訪前,林敏雄剛從台南風塵僕僕回到新竹,「奇美許董事長(許文龍)還不太了解他投資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我事後特別去向他簡報一下,」林敏雄說明。

創業者臉上那種興奮和熱情,似乎不分35歲或55歲皆然。問起創業這幾個月和過去17年待在工研院的感覺有何不同,林敏雄擺擺手說:「雜事少了90%,做起事來更focus(專注)了!」

林敏雄透露,從1994年開始擔任工研院副院長時,有時還要到立法院代院長備詢。面對繁瑣的行政工作和法規程序,多次他都按捺自己「掉頭就走」的衝動,也讓他更早體悟到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

這或許也間接駁斥了有人認為他是「當不上院長而離開」的說法。林敏雄表示,在學術機構其實就只有「奉獻」二字;當他的太太堅決反對他跑出來創業時,他也反駁:「一個男人不是應該創造自己的事業嗎?」

微機電佈局

而根據工研院產業研究中心的資料,2000年台灣光電產業的產值為4,480億元,預計2004年的產值可超越9,000億元。其中,發光二極體產值已占全球第三、光碟機第一、LCD第三位。

而微機電的應用,則在另一個起跑點上。大華證券產業研究員陳淑珠就指出,現在全球微機電的製程和應用,都剛開始發展,從通訊面板到消費產品,台灣在既有的半導體基礎上,一起步就可以有世界級的水準,也是各家好手切入微機電最好的時機。

包括華邦集團、鴻海結合聯電,都在今年開始微機電的佈局。在產業價值鍊上,台灣半導體廠全面往12吋、8吋設備上轉型,剩下的6吋設備正好可以讓微機電公司接收,台積電副總執行長曾繁城也表示,台灣半導體大量的製造經驗和人才,正好提供給微機電發展的溫床。

談起達成目標,林敏雄倒是信心滿滿。按照他的預估,第三年公司營收就可以打平,而公司成立第5年,就要往50億營收、每股盈餘(EPS)7元的目標邁進!

從未來市場的產品面來看,通訊手機及網路傳輸,帶動了輕巧短小的電子產品趨勢。未來GSM、3G的CDMA,甚至連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都要整合在一塊手機板上,微機電是最佳解決方案。

從目前的產品來看,車輪上用的胎壓感測器、安全氣囊中的電子元件,就是現階段標準的微機電產品。林敏雄指出,美國在2003年以前,所有車子都要有這種標準系統配備。而長期來說,從生物科技到太空實驗室,微機電的應用將無所不在。

抓住時間點

1998年舉行全球第一次微機電高峰會議時,只有美、德、法、日4個國家參加,當時我國國科會本來有提出申請,但因為成果有限而被成員國拒絕。1999年,台灣在日本的推薦之下首度參加,那時全球已有17個國家參加,林敏雄則是代表團團長。在會議中他發現,台灣研發的實力和全球相比不相上下,卻很少公司敢大膽投入,更激起他跳下來自己帶頭做的決心。「再晚一點,恐怕就不上世界水準了!」林敏雄說。

除了時間點之外,還得有人。林敏雄早期就投入微機電材料的領域,他當年在清大擔任教授時的同事黃瑞星同意參加,也是他敢「下海」的定心丸。黃瑞星曾任清大電機系系主任,也是國科會中部微機電中心主任、國家型製藥與生技計劃生醫晶片組召集人。

「林敏雄在進工研院前,我們在清華做了7年同事,坦白說,我們都是喜歡做研究的人,但總覺得少了一塊領域沒有完成,」黃瑞星說。把微機電技術量產化和產品化,對林敏雄和黃瑞星來說都是新挑戰。除了黃瑞星擔任亞太優勢的技術長(CTO),製造方面由前台積電生產部經理陳恆甸負責;在無線通訊微機電產品方面,則由美國Answer Tech前技術副總經理余信負責。

從人才及經營團隊的選擇上,也可以看出亞太優勢在微機電產業上同時佈局「產品」和「代工」的策略。

產品和代工策略

微機電的「代工」,在通訊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光通訊的各種微機電製成零組件,另外就是像車輪上的胎壓感測器元件。

林敏雄解釋,這一類產品的開發和設計上都已有穩定成熟的產品,亞太優勢可以不用著墨於此,而主要會在大量生產及良率上追求市場的空間和定位。未來在生物晶片上,由於太過專業,也是以代工為主。

在自有的產品方面,亞太優勢的策略,則是集中火力在無線通訊領域RF射頻元件模組(Radio Frequency Module)的開發上。射頻元件是未來手機大廠不可或缺的零組件,現在不但傳輸聲音,未來還要傳輸影像和大量數據;而使用微機電製程的RF射頻元件,體積上可以省下80%,而功能卻可以增加一倍。

大華證券研究員陳淑珠指出,以目前全球4億支行動電話的市場來看,從GSM到第三代無線電話,微機電市場空間相當驚人。

簡單來說,林敏雄解釋亞太優勢的經營策略是:亞太優勢走的是「聯電模式」,先是走產品路線,代工路線為輔,未來代工部份做得比較成功,可以機動性地再分成兩家公司。

最近亞太優勢準接手日本一批6吋互補金屬氧化半導體(CMOS)製程的設備。黃瑞星表示,隨著機器和設備轉移,亞太優勢也增加了技術的演進發展,而另一方面,代工的人才以原本半導體廠及IC設計人才為主,只要再訓練有關微機電的知識,加上陳恆甸的生產線管理,有了代工產品,亞太優勢前3年的營收來源已有保障。

未來亞太優勢提供的是整套RF射頻元件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手機大廠留下其他更多空間開發軟體和多媒體環境。

比誰的氣長

而根據林敏雄比較台灣和美國大廠的微機電發展,台灣的製程已有一流水準,但是歐美在系統的整合上,仍然領先台灣。「亞太優勢不以微機電技術和設計為滿足,我們努力的目標,是提供微機電系統整套產品!」林敏雄說。

原本這家公司的名稱想直接取名「台灣微機電製造公司」(Taiwan MEMS Manufacturing Cooperation,TMMC),但註冊的時侯,經濟部認為微機電還不是一個產業,並未通過這個名稱。而最後取的名字是亞太優勢微系統(Asia Pacific MEMS System Cooperation),也說明林敏雄想以系統產品擊敗日韓、稱霸全亞洲的企圖心。

有錢、有人、有策略、有遠景,但是未來微機電產品的良率能不能如期開出、以及目前RF射頻元件產品最終設計,都在世界大廠手中;未來亞太優勢產品能不能被市場接受,也都是林敏雄得面對的挑戰。林敏雄第一次扮演「商人」角色,從產品至市場,面對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或許比學術研究機構複雜。

當初台灣半導體也是花了30年的時間才開花結果,林敏雄卻沒有因而卻步,反而不惜離開過去踏過的軌跡及學術的保護傘,投入新領域。除了比技術、比佈局,林敏雄這次以55歲之齡創業,最後還得跟競爭對手、大環境的不確定因素,比比看誰的氣長。

from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1/011152.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