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a是意為「可可」的英國俚語,如今實際上的意思是「除去脂肪的、鹼化的粉末」,是於西元1828年由荷蘭化學家范‧豪頓(Coenraad Van Houten)所創造的字,這位荷蘭化學家,在當年就憑藉著低脂可可粉的製造法,而取得專利。
范‧ 豪頓製作出了後來稱之為「可可粉」的東西。為了讓他的可可粉可以很容易融於水中,范‧豪頓摻入鹼性鹽(鉀或碳酸鈉)。透過這種越來越多人知道的處理過程, 不僅增進了可可粉在溫水中的可溶性(並非溶解度),也讓巧克力的顏色變得更深、口感更溫和滑順,同時也讓巧克力能以粉末和固體狀,大規模地生產及銷售給大 眾。
牛奶巧克力的發明則是來自兩位人士的共同努力,一位是瑞士科學家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1814-1890),另一位是瑞士巧克力製造商丹尼爾‧彼得(Daniel Peter,1836-1919)。1867年,雀巢發現一種利用蒸發來製作奶粉的方法。這項發現後來讓雀巢的企業發展成世上最大的食品公司。而想出把雀巢的奶粉加入新種巧克力這個方法的是丹尼爾‧彼得。1879年,第一條牛奶巧克力於焉誕生。
科學的巧克力:巧克力裡的可可鹼

可可鹼(C7H8N4O2),零散地分佈於植物界中,存在於19種物種裡,而這些物種大多數都屬於梧桐科(Sterculiaceae family)和茜草科(Rubiaceae family)。
可 可鹼是1841年由沃斯克列辛斯基(Woskresensky)在可可種子裡所發現到的物質。其他一些眾所周知的食物,如:咖啡、茶、世界知名的瑪黛茶 (yerba maté,和可可有激烈的交互作用)及可樂果(可可的近親,也是碳酸飲料裡著名的成分),也都含有可可鹼。
可可鹼可以形成咖啡因的代謝物。這表示如果一個人攝取了咖啡因,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血液和尿液中會出現可可鹼。雖然可可鹼亦會使人上癮,但相較於咖啡因,可可鹼較為溫和,而且它使人興奮的能力只有咖啡因的1/4。可可鹼會緩緩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放鬆平滑肌並使血管擴張。
可可鹼是比傳統療法更有效的止咳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胸腔科教授彼得‧巴恩斯(Peter Barnes)和同事給10位健康的自願者一些藥片,這些藥片有一些含有可可鹼(大約等於兩杯可可)、可待因(codeine,一種常見的止咳藥),另一些則只是無效對照劑。
該項實驗結果顯示:服用含可可鹼藥片的人,比服用含可待因藥片的人,需要再多吸約1/3的氣體才會咳嗽,而且沒有副作用形成。在止咳方面,可待因只比無效對照劑稍微有效一點,而且還會產生嗜睡和便秘等副作用。
奇幻的巧克力:可食用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