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埃隆·馬斯克的認知論:如何把一件事做到十倍好

2017-10-21 阿什利·萬斯 格上私募圈

作者:阿什利·萬斯
來源: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放下自我,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勇氣,沒有堅定目標的人無法做到。

PayPal、特斯拉、Space X、SolarCity、互聯網、汽車、航空、能源……這些關鍵詞統一指向了一個男人——埃隆·馬斯克,他是目前矽谷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很多創始人在跟我們聊天的時候,都會提及馬斯克。關於他的故事已經太多,所以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我們始終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是由很多關鍵因素所決定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點源自認知。因此今天我們試圖去抽象、還原馬斯克的認知世界,試圖整理出一些產生價值的線索,比如他是怎麼看待認知、團隊管理,以及戰略佈局的。希望你會喜歡。以下,Enjoy:

認知,確立決策能力


1、深度&跨界

專攻領域: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不斷向行業滲透。方法: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找到該領域最有權威的專家進行諮詢。

跨領域學習:打破傳統思維界限,產生全新的認知肌肉,同時提供了信息優勢和創新優勢。方法:研究不同領域的核心概念,並經常將這些概念聯繫到日常生活和真實世界中去。

2、人生有時候只缺一次正確選擇

基於事實做決策:這種思維方式是執行層與管理層的本質區別。

優化選擇:並非所有事都有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別鑽牛角尖兒,關鍵在於思考制定方案,再設法改進。

3、第一原理

用“第一原理”思考問題,而不是比較。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管理,鞏固團隊目標


1、創始人自我管理

定位:顛覆者從來都不是在原有行業誕生的;定位前先認清自己的角色與位置。

執行:對一件事,保持一如既往的關注;要擁有超強的執行力,沒有全力以赴,就會錯失良機。

自控:

行為管理:掌控全局的能力對於創始人尤為重要。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控制別人。創始人的言行將直接影響結果走向,錯誤的導向也會影響投資人的判斷。

情緒管理: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是你對待他人的方式。自我膨脹只會讓財富與員工離你而去,創始人要有敢於做夢的能力,但也不要過分自嗨。

2、團隊管理

招聘:

起步期:團隊的可持續性比較重要,即擁有志同道合的隨行者。

擴張期:就要考慮組織架構與人才引進。

關鍵人物:要不惜一切代價為公司謀得關鍵人物,這會幫助你爭取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用人:

溝通:創始人必須思考影響團隊運作的因素是什麼。想要更好的溝通,就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基於他人的認知。

協作:分工明確;空降兵的考量十分重要,如何讓這些和公司沒有打過仗、共患難的人快速融入並創造價值是創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危急時刻:考驗團隊與創始人的時刻。如何回應外界的質疑,如何安撫員工,如何修復內部裂痕需要創始人全面思考。

洞察:對人性的洞察,能夠幫助你在營銷、技術、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效。

戰略,決定企業走向


1、定位

一家公司的立足之本是 1,其餘都是後面的 0。比如做產品,創始人和投資人應該基於用戶本身提出更有價值的思路和方向。

2、創新

真正的創新,不僅是將有限資源充分利用,而且要更高效的推進事物。

3、時間和成本是革新關鍵

商業解決的都是效率問題,互聯網縮短/拓展了人類的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思維能力。創始人需要熟知當下的發展形勢,提前佈局。比如,效率低下的行業,轉而把它變成有前景可改變效率的事業。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指望總在盛讚中生存,欣喜與失望往往是交織的。如果處於創業的低谷時期,你需要 get 以下 4 點:

試錯的成本在創新的事業裡是不可或缺的,但這同時也為自己打造了壁壘,因為這些坑後來者也需要越過;

任何時候都不要迴避錯誤,隱瞞的代價遠超於錯誤本身;

永遠待命,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失敗也是階段性的,挺過這個點比一直都成功要更有決定意義。

延伸閱讀1:《用馬斯克的方式理解馬斯克》

古時候有個皇帝。大臣報告說,百姓窮的連米粥都吃不上了。皇帝很不理解的問,那他們為什麼不吃肉湯呢?這是個流傳很久的有生命力的真事。但真問題不在於皇帝不理解百姓,讓他去百姓家裡住兩天就行了。讓百姓理解皇帝卻是很難,他們不可能都去皇宮住兩天。自上而下的理解不難,自下而上的理解很難。

矛盾在於,當我們越是覺得一個人如此獨特,而越想要理解這個人為何如此獨特的時候,我們越不可能真實的理解他。他之所以被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他跟我們之間的差異大的不可思議。我們每天都在理解一些人和一些事,這是我們活著的基本的元素,對於理解這個事情而言,這是一個恆常的問題。偉人注定是會被誤解的。

在TED演講現場,馬斯克(Elon Musk)被問到,你在差異如此大的各個行業都做出成功的創新,你如何做到的?馬斯克說,我實在不知道。然後雙手合十於胸前很虔誠的愣了幾秒鐘,勉強的補了一句,我很努力……後來,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問馬斯克,你如何完全自學就掌握了頂尖的物理學?馬斯克說,我讀書啊,書就在那裡,去讀就行了。當時的錢穎一努力的在掩飾自己的一臉茫然。這兩個片段似乎也在佐證,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馬斯克也不知道如何用我們能聽明白的方式說清楚自己。

金剛經和道德經講述高境界的智慧。裡面有一些我們看起來邏輯完全矛盾的詞句,比如,說法者,無法可說,是為說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會忍不住問這些大神們,你到底是說了還是沒說呢?你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呢?既然你說了就表示不知道,那你還乾嘛說呢?這樣的疑問在我心裡真實的存在著,但我也同時覺得這些疑問都是那一句話的翻版:百姓為什麼不吃肉湯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盡量的去理解更偉大的東西,因為理解是可能的。否則金剛經和道德經不會被說出來留下來。聽著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邏輯,我至少會覺得,有一些境界是我還不能觸到的,於是雷達會更打開,心會更敞開,我開始從自己的舊軌道上脫離。馬斯克說,我不知道。又說,讀書就行了。似乎沒有任何意義。但其實這裡面就包含著真意。他不可能做出無意義的表達,你如果對他足夠的感興趣,就能明白點什麼,你的狀態會有變化。

我相信一定不能用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去理解別人,那是我跟別人的差距的根源,那是盲人摸象。這樣做,永遠會原地踏步。剛做記者時,我寫文章批評周鴻禕。他跟我說,你寫的東西,看不出周鴻禕有什麼毛病,倒能看出你有什麼毛病。

我覺得有一種可靠的方式是,首先去理解別人的方法論,然後拿這套方法論去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一切。用他的方法論替代掉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這樣,可能走在了正確的路上。

看了很多關於評論馬斯克的東西。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馬斯克。比如他們會說,這個人同時顛覆了四個行業。這個人受不了交通堵塞,於是想在地下挖隧道了。他能把設計、技術、商業融合到一起。他有無比強的冒險精神。這些話,感覺都是另一個版本的“百姓為什麼不吃肉湯呢”。說不定那四個行業在他的思維框架裡只是一個東西,說不定所謂冒險精神只是一個極不重要的副產品。

第一步,馬斯克的方法論是什麼?


他本人最常提到的是第一性原理。把問題回歸到最基礎的本質上,這個本質不能被忽略不能被違反,然後再逐步往上推理。這不同於一般人習慣的類比法,照搬別人怎麼做的,然後加以改良。比如孩子的教育,如果用類比法很可能會涉及,讀哪家學校,學什麼專業,哪裡買學區房,幾歲送出國……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就得先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假如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呵護天性、激發潛力,那送進學校就可能是個危險的事情了,還可能乾脆留在家裡自己教了。

不要想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要盯著競爭對手。這是第一性原理的一個暗示。巨人和對手很可能站錯了地方。你得先搞清楚應該站在哪裡。如果那裡恰好有巨人或者對手,你正好可以用用他們。如果那裡什麼都沒有,那就從頭開始。這很寂寞,也很艱難,但不會失掉本質。現代人好像什麼都有了,但越不快樂,就是沒有用第一性原理。馬斯克說,用第一性原理會讓你心裡難過,你不合群。

 

為什麼諸如NASA這樣的機構做不到數量級的降低成本?第一性原理可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聽起來很崇高的“探索宇宙”,或者很急迫的軍備競賽,那麼數量級的降低成本並不是你的首要考慮因素。你就很難兼顧到。但如果你的目標是運100萬人去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文明,那你必須做到成本的數量級的降低。在製定目標時是否遵守了第一性原理,會得到巨大的不同的結果。周星馳也說過一句話,為什麼堅持,想一想當初。

馬斯克為什麼會又做了Tesla/Solarcity/Hyperloop/Boring/Tunnels這麼多項目呢?有人說,這是馬斯克的偉大之處,能跨越區別如此大的領域。說馬斯克開車堵在路上,於是想到了在地下鑽隧道。我覺得這只能當作一個玩笑。如此三心二意的人,會是那個每週工作100小時,預計在2025年就會把人送上火星的馬斯克嗎?我不這樣看。我依然覺得,不是做了這些事而讓馬斯克偉大,而是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確立一個偉大的目標,所以才做了這些事。

科幻片裡會有這樣的情節,人類在某個階段裡的密集的在各個領域的技術突破,都源自對一架墜毀在地球的外星飛船的逆向研究。當馬斯克要造一架最先進的太空飛船時,當他要在沒有空氣和液態水、0度以下、氣壓極低、一片荒蕪的火星上建立一座城堡時,這是個史無前例的工程,他必須在各個領域都做出突破性的技術。而完全掌握這些技術需要一個實驗打磨的過程,並且這些技術恰好對地球有利,並能產生利潤,於是,那些被人們理解為“跨越多個行業的創新”就相繼誕生了。

馬斯克設計的太空飛船,當它進入軌道後,會打開兩扇巨大的太陽能板。當人類開始在火星上落腳時,必然會依賴對現成的太陽能的利用和存儲。於是,Tesla/Solarcity就出現了。它們能幫助地球減少石油和天然氣燃燒產生的污染。同時,Tesla也用到了建造火箭的金屬,抵消掉了電池板的重量,使得整車保持輕盈。馬斯克說,可能推出一個在全球範圍內高速運輸貨物的業務,比如從紐約到東京只需要25分鐘,橫跨大西洋只需要10分鐘。那是因為SpaceX掌握了回收火箭的技術。把火箭發射到空中,然後在地球上另一個地方降落,最多45分鐘。

馬斯克曾經警告,AI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比如,AI可能會發現,最有效的消滅垃圾郵件的方式,是殺死人類。霍金和蓋茨也在不斷表達一樣的擔憂,認為AI可能比核武更恐怖。這是馬斯克必須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如果AI在馬斯克的火星城市建立起來之前就滅絕了人類,那他就白忙活了。即使在AlphaGo橫掃人類圍棋高手之前很久,人類就已經能夠毀滅地球。現在有了每天都在變得更聰明的AlphaGo這樣的東西,即使它們不會滅絕人類,人類自己滅絕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馬斯克最早期的動作包括投資後來被谷歌收購的Deepmind,投資Vicariou,成立非盈利的OpenAI等等。他聲稱的用意是出於保護動機的參與,在事情變得不可挽回之前,知道它,才能確保及時的阻止。逐漸,馬斯克的策略由保守變得越發有進攻性。他開始想讓每個人都能接入並且獲取AI的能力,那麼這項‘超能力’就不會隱藏或集中在少數科技或政府精英的手中,成為奴役的工具。

Neuralink是最近的動作。利用一種神經織網技術,把人腦與AI相連,成為半機器人,這種情況在很多科幻片裡出現過。這種方式對人類的保護邏輯是,無論AI多麼發達,它都只是半機器人的能力的一個子集,人腦隨時能利用它的能力和運算結果。除非AI強大到在任何方面都能強過人腦,他們才能打個平手。而這個假設在哲學上是不成立的。且不說AI在認知和邏輯上還差人腦太遠,就算螞蟻,也有老虎或者人類所不及的地方。 AI在很多年前就打敗了人類的國際象棋冠軍,但現在的國際象棋冠軍不是人類,不是AI,而是人類和AI的組合。

問題是,馬斯克這個進攻性的動作是否符合第一性原理,即是否抓住了AI和人的本質?人腦是一個運算器還是收音機?不是所有人都認為AI會在高級的智能上秒殺人類。比如李彥宏和沈向洋都說到一點原因,人類還遠遠搞不清楚人腦是怎麼工作的。我們只開發了大腦的5%。也就是說,人腦的本質還是未知,機制也未知,心跟腦的關係還是未知。單單靠從大量數據裡尋找客觀規律卻並不清楚具體邏輯,這只能在簡單重複的事情上取代大腦,但在缺少大量數據的最前沿最頂級的智力遊戲裡,大腦還不可替代。

在人腦本質未知的情況下,通過物理裝置接入外在的AI,是否會破壞人腦本有的機能,是否會讓人腦直接暴露在外部入侵的風險下,這兩者是不是比AI本身更大的風險?一個人得了病,醫生說必須做手術,病人可能就死在了手術台上。或者,一個人得了病,醫生說會傳染,讓所有人吃藥,可能所有人都病了。馬斯克到底是一個天使,還是一個瘋子,甚至是披著天使外衣的魔鬼?如果馬斯克是天使,他一定不介意被當作魔鬼來加以審視。用一以貫之的第一性原理來提問,人腦的本質是什麼?問題在於,越是向底層探尋本質,越需要卓絕的能力。搞懂人腦看起來比移民火星難多了,就連馬斯克這樣的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於是有了莫大的風險。

不同的人使用第一性原理的層次是不同的。有的人用它做正確的事,有的人用它正確的做事。有的人用它創業,有的人用它生活。那取決於你對本質的理解在哪個層次上。我不認為馬斯克使用第一性原理的境界是最終極的。人類滅絕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直接針對原因?既然人類會在地球上大滅絕,即使人類在火星延續了文明,甚至走出了太陽系,他們就不會遭遇大滅絕嗎?馬斯克的方法是,不斷的遷移,像游牧民族那樣,待水草枯竭時,去往下一個地方。如果你認為人類的最本質意義是保持種族的延續,而不拷問滅絕的本質,那可能只好這麼辦了。

很多人不會認為人類的最本質意義是為了種族的延續,或者並不認為生命的延續一定要通過身體的存活。有人會認為,人類的最本質意義是真實而持久的快樂,獲得真理,精神的永生。如果是這樣,馬斯克想做的事實在太笨拙了。很多人都跟馬斯克一樣預言了人類的災難,甚至是大滅絕。但他們給出的方案非常的簡單,不必懼怕大滅絕,不必去火星,不必馴化AI。你只要好好的訓練自己這顆心,你就能有無邊的快樂,智慧,和永生。這些生命的本質都藏在心的里面,跟星球和AI等等都無關。這些方案沒有風險沒有副作用。

即使對於馬斯克自己,延續人類文明也不是一個最契合本質的事業。馬斯克覺得我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裡。他說,我們生活在真實世界的可能性只有億分之一。這意味著他基本認定了自己是串活躍的代碼而已。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移居火星有什麼意義呢?正如他自己所說,在虛擬世界,我們滅絕之後,只需要重啟系統我們就新生了。也許驗證這個命題可能實在太難,馬斯克選擇了火星這樣一個退而求其次的事業。也有很多人抱有跟馬斯克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人生就是一場夢,一切都不是實有的。我們訓練自己的心,就能從夢中醒來。

謝謝馬斯克,他引起了我們對第一性原理的重視,他證明了,緊扣本質能帶來極大的益處。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方式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延伸閱讀2:《斯坦福大學經典演講:為什麼你一直優秀,最終卻淪為平庸? 》

你是如何從活潑能幹的 19 歲年輕人,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 40 歲中年人?

我們中有太多人都把青春奉獻給了四個字:“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地上了高中、大學,讀了研究生,找了工作;按部就班地找到了男女朋友,生了孩子。

在別人眼中,我們都是“優秀”的代名詞,而你自己始料未及的是,在不斷的“優秀”當中,我們卻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

“你要做什麼?”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我的題目提出的問題,當然,是一個經典的面向人文科學的專業所提出的問題:學習文學、藝術或哲學能有什麼實效價值?

你肯定納悶,我為什麼在以科技聞名的斯坦福提出這個問題呢?大學學位當然是給人們帶來眾多的機會,這還有什麼需要質疑的嗎?

但那不是我提出的問題。這裡的“做”並不是指工作,“那”也不是指你的專業。我們的價值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教育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你學會你的專業。

教育的意義大於上大學的意義,甚至大於你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院所接受的所有正規學校教育的意義。

我說的“你要做什麼”的意思是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所說的“那”指的是你得到的正規或非正規的任何訓練,那些把你送到這裡來的東西,你在學校的剩餘時間裡將要做的任何事。

 

“有一天醒來”

"Waking up one day"

你是如何從活潑能幹的 19 歲年輕人,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 40 歲中年人?

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進入這所大學說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你追求卓越。他們送你到好學校,老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你更努力地學習。

除了在所有課程上都出類拔萃之外,你還注重修養的提高,充滿熱情地培養了一些特殊興趣。你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參加私人課程。你用幾個暑假在本地大學裡預習大學課程,或參加專門技能的夏令營或訓練營。你學習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數學、鋼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個全能選手。

掌握這些技能當然沒有錯,全力以赴成為最優秀的人也沒有錯。錯誤之處在於這個體系遺漏的地方:即任何別的東西。

我並不是說因為選擇鑽研數學,你在充分發展話語表達能力的潛力方面就失敗了;也不是說除了集中精力學習地質學之外,你還應該研究政治學;也不是說你在學習鋼琴時還應該學吹笛子。畢竟,專業化的本質就是要專業性。

可是,專業化的問題在於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個點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東西都限界於此。真的,你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專業了。

專業化的問題是它只能讓你成為專家,切斷你與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的聯繫,不僅如此,還切斷你與自身其他潛能的聯繫。

當然,作為大一新生,你的專業才剛剛開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過程中,進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眾多階梯中的一個。再讀三年大學,三五年法學院或醫學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後再乾若干年住院實習生或博士後或者助理教授。總而言之,進入越來越狹窄的專業化軌道。

你可能從政治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律師或者公司代理人,再變成專門研究消費品領域的稅收問題的公司代理人。你從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博士,再變成心髒病學家,再變成專門做心臟瓣膜移植的心髒病醫生。

我再強調一下,你這麼做當然沒有什麼錯。只不過,在你越來越深入地進入這個軌道後,再想回憶你最初的樣子就越發困難了。

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談鋼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課堂內容的人在做什麼。那個活潑能幹的 19 歲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 40 歲中年人。

難怪年長的人總是顯得那麼乏味無趣。 “哎,我爸爸曾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現在除了談論錢和肝臟外再無其他。”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或許你從來就沒有想過當心髒病醫生,只是碰巧發生了而已。

隨大流最容易,這就是體制的力量。我不是說這個工作容易,而是說做出這種選擇很容易。或者,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

你來到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是因為聰明的孩子都這樣。你考入醫學院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你選擇心髒病學是因為當心髒病醫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從你上高中開始,甚至初中開始,你的唯一目標就是進入最好的大學,所以現在你會很自然地從“如何進入下個階段”的角度看待人生。 “進入”就是能力的證明,“進入”就是勝利。

先進入斯坦福,然後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再進入舊金山大學做實習醫生等。或者進入密歇根法學院,或高盛集團或麥肯錫公司或別的什麼地方。你邁出了這一步,似乎就必然會邁出下一步。

也許你可能確實想當心髒病學家。十歲時就夢想成為醫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醫生意味著什麼。你在上學期間全身心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你拒絕了上大學預修歷史課的美妙體驗的誘惑,也無視你在醫學院第四年兒科病床輪流值班時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要么因為你是隨大流,要么因為你早就選定了道路, 20 年後某天你醒來,你可能會納悶到底發生了什麼:你是怎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不是說在寬泛意義的事情,而是它對你意味著什麼。你為什麼做它,到底為了什麼呢。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這個被稱為中年危機的“有一天醒來”的情況一直就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創造新活法的能力

Reinventing your own life

真正的創新,是創造新的可能性,是創造你自己的生活。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或許中年危機並不會發生在你身上。讓我告訴你們一個你們的同齡人的故事來解釋我的意思吧,即她是沒有遇到中年危機的。

幾年前,我在哈佛參加了一次小組討論會,談到這些問題。後來參加這次討論的一個學生給我聯繫,這個哈佛學生正在寫有關哈佛的畢業論文,討論哈佛是如何給學生灌輸她所說的“自我效能”,一種相信自己能做一切的意識。

自我效能或更熟悉的說法“自我尊重”。她說在考試中得了“優秀”的學生中,有些會說“我得'優秀'是因為試題很簡單。”但另外一些學生,那種具有自我效能感或自我尊重的學生,會說“我得了'優秀'是因為我聰明。”

我得再次強調,認為得優秀是因為自己聰明的想法並沒有任何錯。不過,哈佛學生沒有認識到的是他們沒有第三種選擇。

當我指出這一點時,她十分震驚。

我指出,真正的自尊意味著最初根本就不在乎成績是否優秀。真正的自尊意味著,儘管你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在教導你要相信自己,但你所達到的成績,還有那些獎勵、成績、獎品、錄取通知書等所有這一切,都不能來定義你是誰。

她還說,哈佛學生把他們的這種自我效能帶到了社會上,並將自我效能重新命名為“創新”。

但當我問她“創新”意味著什麼時,她能夠想到的唯一例子不過是“當上世界大公司五百強的首席執行官”。我告訴她這不是創新,這只是成功,而且是根據非常狹隘的成功定義而認定的成功而已。

真正的創新意味著運用你的想像力,發揮你的潛力,創造新的可能性。

但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談論技術創新,不是發明新機器或者製造一種新藥。

我談論的是另外一種創新,是創造你自己的生活。不是走現成的道路而是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我談論的想像力是道德想像力。 “道德”在這裡與對錯無關,而與選擇有關。道德想像力是那種能創造新的活法的能力。

它意味著不隨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進入”什麼名牌大學或研究生院。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父母、同伴、學校、或社會想要什麼。即確認你自己的價值觀,思考邁向自己所定義的成功的道路,而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生活,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選擇。

當今走進星巴克咖啡館,服務員可能讓你在牛奶咖啡、加糖咖啡、濃縮咖啡等幾樣東西之間做出選擇。但你可以做出另外的選擇,你可以轉身而去。

當你進入大學,人家給你眾多選擇,或法律或醫學或投資銀行和諮詢以及其他,但你同樣也可以做其他事,做從前根本沒有人想過的事。

道德勇氣

Act on your values

比想像力更難的,是按自己的價值觀行動的勇氣。

道德想像力是困難的,這種困難與你已經習慣的困難完全不同。

不僅如此,光有道德想像力還不夠。如果你要創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獨立思想者,你還需要勇氣:道德勇氣。不管別人說什麼,有按自己的價值觀行動的勇氣,不會因為別人不喜歡而試圖改變自己的想法。

具有道德勇氣的個人往往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他們和其他人對世界的看法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讓別人對自己已經做出的選擇感到不安全或無法做出選擇。只要別人也不享受自由,人們就不在乎自己被關進監獄。可一旦有人越獄,其他人都會跟著跑出去。

在《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書中,作者詹姆斯•喬伊斯讓主人公斯蒂芬•迪達勒斯就 19 世紀末期的愛爾蘭的成長環境說出瞭如下的名言:

“當一個人的靈魂誕生在這個國家時,就會有一張大網把它罩住,防止它飛翔。你們跟我談論民族性、語言和宗教。但是我想衝出這些牢籠。”

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其他的網。其中之一是我在就這些問題與學生交流時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自我放任”。

“在攻讀學位過程中有這麼多事要做的時候,試圖按照自己的感覺生活難道不是自我放任嗎?”“畢業後不去找個真正的工作而去畫畫難道不是自我放任嗎?”

這些是年輕人只要思考一下稍稍出格的事就不由自主地質問自己的問題。更糟糕的是,他們覺得提出這些問題是理所應當的。許多學生在高年級的時候跟我談論,他們感受到的來自同伴那裡的壓力,他們想為創造性的生活或獨特的生活正名。

你生來就是為了體驗你自己的瘋狂的:瘋狂地打破常規,瘋狂地認為事事皆有可能,瘋狂地想到你有天賦之權去嘗試。

想像我們現在面臨的局面吧。這是對我們個體,對道德,對靈魂的一個重要見證:美國社會思想的貧乏竟然讓美國最聰明的年輕人認為聽從自己的好奇心的行動就是自我放任。

你們得到的教導是應該上大學去學習,但你們同時也被告知如果你想學的東西不是大眾認可的,那就是你的“自我放任”。如果你是自己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的話,更是“自我放任”。

這是哪個門子的道理?進入證券諮詢業是不是自我放任?進入金融業是不是自我放任?像許多人那樣進入律師界發財是不是自我放任?搞音樂,寫文章就不行,因為它不能給人帶來利益。

但為風險投資公司工作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是自私的,除非它能讓你賺很多錢。那樣的話,就一點兒也不自私了。

你看到這些觀點是多麼荒謬了嗎?這就是罩在你們身上的網,就是我說的需要勇氣的意思。而且這是永不停息的抗爭過程。

在兩年前的哈佛事件中,有個學生談到我說的大學生需要重新思考人生決定的觀點,他說“我們已經做出了決定,我們早在中學時就已經決定成為能夠進入哈佛的高材生。”

我在想,誰會打算按照他在 12 歲時做出的決定生活呢?讓我換一種說法,谁愿意讓一個 12 歲的孩子決定他們未來一輩子要做什麼呢?或者一個 19 歲的小毛孩兒?

唯一你能做出的決定是你現在在想什麼,你需要準備好不斷修改自己的決定。

讓我說得更明白一些。我不是在試圖說服你們都成為音樂家或者作家。成為醫生、律師、科學家、工程師或者經濟學家,這些都沒有什麼不好,這些都是可靠的、可敬的選擇。

我想說的是你需要思考它,認真地思考。我請求你們做的,是根據正確的理由做出你的選擇。我在敦促你們的,是認識到你的道德自由並熱情擁抱它。

不要過分謹慎

Don't play it safe

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分謹慎。

去抵抗我們社會給予了過高獎賞的那些卑怯的價值觀的誘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預測的、可控制的。這些,同樣是羅網。最重要的是,去抵抗失敗的恐懼感。

是的,你會犯錯誤。可那是你的錯誤,不是別人的。你將從錯誤中緩過來,而且,正是因為這些錯誤,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由此,你成為更完整和強大的人。

人們常說你們年輕人屬於“後情感”一代,我想我未必贊同這個說法,但這個說法值得嚴肅對待。你們更願意規避混亂、動盪和強烈的感情,但我想說,不要迴避挑戰自我,不要否認慾望和好奇心、懷疑和不滿、快樂和陰鬱,它們可能改變你預設的人生軌跡。

大學剛開始,成年時代也才剛開始。打開自己,直面各種可能性吧。這個世界的深廣遠超你現在想像的邊際。這意味著,你自身的深廣也將遠超你現在的想像。

來源介紹:
本文內容整理自經緯創投(ID:matrixpartnerschina)作者:阿什利·萬斯,美國商業專欄作家、資深科技記者,是全球著名的科技作者之一;延伸閱讀1作者:盧泓言,來源:盧泓言( ID:yunkejiAPP);延伸閱讀2原載於譯言網,作者:威廉·德萊塞維茨

第二步,用第一性原理來理解馬斯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