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女生 為老人送餐找自我

  • 2009-07-11
  • 中國時報
  •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921便當機車快遞▲黃毅綸挨家挨戶為社區老人送餐,每一戶都不忘聊上幾句,關切老人們的近況。(高有智攝)

 921便當機車快遞▲清水工作站的舊廚房,目前該處已還給天主堂。左一為冷尚書、左三是得獎連連的烘茶師賴能炫、右一為仍在就讀研究所的方昱,右三即為黃毅綸。(高有智攝)

     這是一個女大學生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一個災區聚落靠著社區自主力量,長期餵養弱勢老人的故事。

     七年前,她是台大高材生,卻在愛情與街頭運動中搞丟自己,跑進南投鹿谷,躲在一座舊教堂裡企圖改造自己。現在,黃毅綸是一家小茶行總經理,並且風雨無阻為二十幾名獨居老人送便當。

     黃毅綸從高雄女中畢業後,考上台大社會系,並跟著大學新聞社的學長參與社運抗爭;沒想到,「越參加社運,我就感到越空虛,因為改變不了什麼。」她心慌了起來,加上與男友不時吵架,她覺得世界漸漸失去秩序與方向。

     黃毅綸投入社運 漸覺迷失

     大三那年,她辦了休學,隻身跑到南投鹿谷的「清水溝工作站」。那是一個舊教堂改裝的簡陋水泥平房,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社運工作者冷尚書、方昱等人在此落腳,以知識分子的力量協助當地重建。

     清水溝工作站的運作模式是「烘焙銷售產地茶葉,作為營收來源;為弱勢老人送餐,回饋社區照顧」,一方面成立「問茶館」,收購當地茶農的茶 葉,經過細心烘焙、行銷包裝後,販售到台北或台中;另一方面,工作站接受附近三個村落的獨居老人申請,提供低價送餐服務,每餐三菜一湯,一個月只收五百 元。

     清水溝賣茶送飯 服務弱勢

     冷尚書表示,當地人口外流嚴重,加上經濟弱勢,許多老人燉一鍋滷肉,就吃上一星期,營養衛生都堪虞;他們認為,透過公共食堂的送餐服務,能確實照顧當地弱勢族群,又能讓社會工作者與社區緊密結合。因此,雖然每餐成本在要求質量下超過一百元,但他們只收約二十五元,不敷成本之處,就以賣茶收入支應。

     就在此時,黃毅綸拎著一只背包出現了。之前大新社暑假下鄉時,她曾到清水溝工作站訪問,雖不了解工作站的運作細節,但喜歡以社區工作實踐社運理想的作法,因此,應徵加入這個不到十人的小隊伍。

     自己都照顧不好 差點被逐

     一開始,黃毅綸擔任茶坊倉管,每天參與勞動或送餐,但她的狀況很糟,「每天賴床,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方昱回憶,原本工作站決定把她趕下山,但經不起她苦苦哀求,於是讓她「留校察看」。

     「剛上山,每個人都等著看你出醜,因為我這個台大學生只會考試,什麼都不會,就連看來簡單的倉管工作,都會因疏忽而犯錯。」黃毅綸回憶。

     沒想到,茶坊總經理突然離職,黃毅綸被迫擔負更多責任,也驅使她快速成長,「意識到自己必須更堅強、更獨立。」而且每次輪到她送餐,她總愛與老人們閒話家常,「我沒有傳統的社工性格,也不是非常有愛心,但我喜歡把他們當成朋友,他們陪伴我,我也陪伴他們。」

     黃毅綸說,老人是否吃到新鮮飯菜,並非最大關鍵,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些老人住得很偏僻,又缺少親人訪視,每天兩次送餐到 府,常是這些獨居者一整天僅有的交談機會,因此,當她送便當到老人家門口,往往發現他們早就站在門口守候,等待自己與外界的唯一連結。

     尊重老人主體性 默默守望

     冷尚書則舉例,有位黃姓老人原本整理了一院子漂亮的桂樹蘭花;有天工作站送餐時,發現老人倒臥在院子裡,排泄失禁,並一度婉拒就醫,後來 雖無大礙,但老人卻萎頓下來,蘭桂也跟著蔓雜凋零。然而,工作站並不介入;他們認為,必須尊重老人們的主體意願,他們只是默默觀察守望。最後,黃姓老人慢 慢回復元氣,重新引燃生活的欲望,那些桂花樹也再度綻放芬芳。

     黃毅綸也是,歷經一陣難堪與混亂,她從冷尚書、方昱身上找回熱情,也從號稱「鹿谷天才烘茶師」賴能炫的手裡體會茶葉的生命甘芳。還有半義務協助產品包裝設計的Saka、一群執鍋鏟的在地媽媽們,他們不計較一、兩萬元微薄待遇,尋求一同成長的機會。

     社會菁英再省思 回歸簡單

     前年,黃毅綸回台大完成學業,重回工作站後,在更名為「清水茶坊」的新公司擔任總經理,月薪只有一萬出頭。由於工作站借用天主堂建物的契 約到期,必須搬遷,黃毅綸曾為了寫募款企畫書而痛哭流涕,最後,這分企畫書及工作站的執行力,還是為他們爭取到聯合勸募的兩百萬元經費支持。

     天主堂目前已收回工作站舊址,新的工作站仍在趕建,他們只能暫住在茶坊的倉庫裡,因為沒有廚房,老人送餐服務被迫暫停三個月;原本擔任廚師的幾位媽媽,改為輪流到老人家中訪視,陪他們聊天,希望九月恢復供餐。

     現在,黃毅綸每天還是充滿煩惱,財務收支、拓展業務,工作站重建經費也還缺近半,讓她每次開會都想哭,然而,她比以前快樂多了。「以前參 與社運,還是想像自己是社會菁英。」而今她知道:「一切回歸到我在什麼地方?能夠作什麼事?然後把最簡單的事情作好,才是人生的目標。」




老人食堂 落實社區照顧

  • 2009-07-11
  • 中國時報
  • 【高有智、黃哲斌/專題報導】

 ▲人安、創世基金會今年初在全台試辦「冬令防飢食堂」,圖為台北市大理街的街友平安站,一包包準備好的餐點,等候著街友排隊取食。(方濬哲攝/本報資料照片)

     九二一震災後,不少社區出現「共同開伙」現象,隨著救援和重建行動展開,階段性的共食團也逐漸消失。長期存在的公共食堂除了「清水茶坊」,還包括南投縣中寮鄉的「龍眼林福利協會」,以及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畔泰雅族「部落廚房」等。

     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廖振益,即是當初震災發生時的村長。他還記得當時食物嚴重短缺,龍安村因此分成三個公共食堂,最多時有兩百多戶共同開伙。

     二○○○年三月,龍眼林社區轉型為老人送餐,從一個村逐漸擴張到七個村,最後中寮鄉十八村都是服務範圍,最多曾經一天要送三百個便當,將近十年的送餐服務超過一百二十萬個餐盒。

     龍眼林福利協會大部分經費都是透過民間援助,政府的老人送餐僅止於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而且沒有提供周末和晚餐,其他開銷都是由協會自 行吸收,並擴及照顧殘疾和獨居老人。目前雖有老人願意自費接受送餐,但協會經費還是相當困窘。廖振益強調,獨居老人往往不便出門,生活處境實在堪憂,該協會仍將努力維持送餐服務。

     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畔的泰雅族,則在九二一震災後成立部落工作站,發展有機農業等多元社區產業,透過「部落廚房」持續不間斷為部落老人送餐,希望找回部落共享互助的文化傳統,目前免費提供五個部落十七位老人家送餐。

     負責「部落廚房」的總幹事林建治說,現代社會要回到傳統的部落共作共食確實有困難,但至少部落可以發揮互助力量,他們也推動共同購買、儲蓄互助等工作,找回共同分享的價值。

     國內不少社區近來也發起成立「公共食堂」,提供老人送餐服務。例如台南長榮社區長期服務眷村老伯伯,即已發揮社區照顧精神。老人福利聯盟祕書長吳玉琴指出,公共食堂的意義最主要就是發揮社區互助,不少社區協會或里長運用社區資源照顧老人家,達到守望相助效果,同時拉近社區居民彼此距離。




今日免費特餐 愛心吃不倒

  • 2009-07-11
  • 中國時報
  • 【高有智/專題報導】

     許多國家的社區工作者透過「公共食堂」凝聚社區互助力量,發揮社區照顧功能,以「吃飯」改造社區:

     ●日本「淺蟲食堂」

     日本東北青森縣的淺蟲市,原本是有名的溫泉鄉,但在經濟不景氣下,溫泉會館關閉了一半,年輕人外流,整個城市因此沒落,「淺蟲優質生活NPO法人」理事長石木號召當地有志之士設立「淺蟲食堂」,不僅提供年輕人工作機會,也解決老年人餐飲問題。食堂的風評逐漸傳開,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客人,營業時間也從原本一周三天延長到六天,並針對獨居老人提供外送服務。

     ●美國鹽湖城「世界大同有機餐館」

     為推廣有機飲食,世界大同餐廳(One World Everybody Eats Cafe)不僅使用在地的有機食材、通過公平貿易認證的有機咖啡,店內還採取「消費者自行定價付費」制度,並專門為付不出錢、卻仍有需要用餐的顧客設計「今日免費特餐」。

     這種作法不僅沒有讓餐館關門大吉,還帶來社會支持,因為真正吃免費飯的消費者大概只占二%,店長丹妮絲也鼓勵付不出錢的消費者可以「以工換食」,到餐廳打工換取食物,每工作一小時可以換一餐。這家餐館定位為非營利團體,店內盈餘還轉作賑助飢荒。

     ●香港仁愛堂的「社區食堂」:

     仁愛堂是香港新界屯門歷史悠久的福利機構,長期致力推動社區建設,提倡社區互助的精神,發展社區經濟,除了結合社區店家發行社區貨幣「屯元」,也推動「社區食堂」,居民可以提供菜餚分享,付出勞力參與團體烹飪,或是以屯元交換食物與勞務,促進互惠互利的社區交換生活

     ●台灣的「冬令防飢食堂」

     全球面臨景氣寒冬,人安、創世基金會今年一月在全台開辦九處「冬令防飢食堂」,提供街友和弱勢家庭免費用餐,減少飢寒路倒等不幸事件發生。缺食者及社會邊緣人到各地街友平安站領取「就食單」,即可免費用餐,防飢食堂的米飯、青菜和肉類等食材,大都是民眾的愛心捐贈。



新聞辭典-公共食堂

  • 2009-07-11
  • 中國時報
  • 【整理/黃哲斌】

     「公共食堂」結合了社區、餐食、社會照顧等多重概念,藉由向弱勢族群供應基礎的日常菜色,達成防飢濟貧或關照老弱的社會意義。

     九二一地震重建期間,災區曾蓬勃出現社區共食的現象,確保失去家園或親人的民眾,不至於三餐不繼。後來演變出各種形態的公共食堂,有些是集中式的,用餐者統一到食堂就食;有些是放射式的,由食堂配送到用餐者家中。

     各地公共食堂因其任務及理念不同,有些由政府部門補助,有些倚賴各界捐款,有些則自籌財源,希望實現「社區自力照顧」的理想。例如清水溝 工作站的方昱認為,只要一接受公部門補助,他們與老人的關係就變成只是契約性義務,因此,有些公共食堂即使虧損,仍不接受政府補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