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於草食動物的牛,牠的腸道有身高的20倍長,羊則大約是24倍,如魔法般把草變成蛋白質的化學作用,就是由草食性動物體內非常長的腸道負責。
至於老虎等肉食性動物的腸道,約是身高的4倍,食物不會在牠們的腸道裡進行分解或發酵,而是直接被消化、吸收、排泄。你覺得人類的腸道,是與肉食性動物較相似,還是比較像草食性動物呢?
POINT1:腸道的結構適合植物性食物

這是因為日本人的主食向來是穀物、海藻、蔬菜、堅果等難以消化的食物纖維,腸道從吸收到排泄要花費許多時間,才需要這麼長的腸道。
由於肉類不含食物纖維,在腸內不會吸水膨脹,因此排泄出來的便量不多。大腸肌肉必須強勁收縮,才能將少量的糞便排出,而在強烈的收縮運動中,腸內會產生高壓。血管和神經從腸外往上伸,通道上沒有肌肉,因此腸黏膜會因高壓而往外推,而出現囊狀的凹陷,也就是「憩室」。如果糞便堆積在憩室裡無法排出,就會發酵、腐敗,而容易產生炎症,以至於長膿、出血。
經常吃肉,會使得腸道必須經常承受高壓,腸道肌肉為了儘快將廢棄物排出去而變厚,與出口的距離也變短,而連帶形成相應的肌肉量或骨骼。POINT2:癌症與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

POINT3:脂肪、乳製品越少越好的原因

食物進入口中後,先是在咀嚼中添加水分,由分解澱粉的酵素「澱粉酶」消化。肉食動物並不會分泌澱粉酶,而人類不僅是唾液,連胰液也含有這種物質。這是因為我們是吃食米飯、麵食、薯類,要在腸內再度使澱粉發酵、分解,以複檢的方式消化吸收。
胰液中還有分解脂肪的解脂酵素。膽汁也與分解脂肪有關,只在食物進入膽管後進行一次。而三大營養素之一的蛋白質是由蛋白酶分解,也是分別在胃與腸管進行一次。由此可知,消化是以澱粉和蛋白質為主,本來分解脂肪就只有「順便進行」的能力而已。脂肪很容易剩餘,而在體內堆積、腐敗或變成贅肉。如果您覺得自己油膩的食物或甜點吃得比植物性的米飯、豆類還多,只要馬上改變,就能大幅提高健康。
POINT4:鈣質豐富的牛奶真的能強健骨骼嗎?

骨骼是磷酸鈣、磷酸鎂和蛋白質的組合,強化骨骼組織需要有鋅、錳、硼、維生素B6……等作為酵素。要把鈣存進骨骼,必須同時攝取鎂、磷等礦物質,以二比一的鈣、鎂比例代謝。
可是牛奶中的鈣、鎂比率大致上是十比一,每利用一份鎂,就會有八份多餘的鈣流失。喝牛奶時,因為要分解大量的鈣,反而會使體內的鎂不足。這麼一來,也會妨礙鐵、鋅、錳等礦物質的吸收。像頭暈、腳抽筋、注意力不集中等毛病,都是鎂不足引起的。而牛奶中的磷也很麻煩,磷和蛋白質會使血液趨向酸性,讓鈣質流失,發生喝牛奶的小孩或老年人有可能骨質疏鬆的吊詭。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