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開保養品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是隨著年紀增長,膚色會越來越暗沉,也不再光滑,甚至出現皺紋。為了避免這些問題,人們研發出各種保養品,希望延緩老化,留住青春的腳步。
撰文/李名揚
不同於西方的白種人喜歡將皮膚曬成小麥色,我們有句話說「一白遮三醜」,特別是女性,總希望膚色白皙,最好還能肌膚光滑、吹彈可破,永遠不要有歲月刻下的痕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膚色變黑、膚質變差?而保養品又是如何作用?
我們的皮膚由外到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表皮層主要由角質細胞構成,其中最下方的基底層會分裂產生新的角質細胞,角質細胞慢慢往外移動並逐漸角質化、老化、死亡,形成最上方的角質層。會產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位於基底層。
真皮層主要的構造是由各種蛋白纖維構成的結締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支撐結構是膠原蛋白(collagen),由纖維母細胞產生;在細胞和蛋白纖維間則填充了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等基質。毛囊、皮脂腺及汗腺均位於真皮層。皮下組織則含有大量的脂肪細胞,可以保溫並緩衝外力碰撞。
物理化學,皆可防曬
膚色會變黑或長出黑斑,都是因為皮膚中產生了黑色素。當黑色素細胞受到刺激時,其中的酪胺酸會被酪胺酸酶氧化,一步步轉變為紅棕色的類黑色素或棕黑色的真 黑色素。這兩種黑色素均存在於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小體中,當黑色素小體向上離開黑色素細胞而被角質細胞吞噬後,就會隨著角質細胞慢慢移動到皮膚表面,成為 角質層的一部份,皮膚看起來就變黑了。
當皮膚照射到紫外線,或是受到情緒、壓力或內分泌影響時,角質細胞會放出活性自由基,刺激末梢神經釋出介白素(interleukin)、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等細胞激素,引起發炎反應,並促使腦下垂體分泌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 α-MSH),α-MSH會使黑色素細胞的酪胺酸酶活化。
美白最基本的做法是防曬,減少紫外線誘發黑色素生成。防曬產品可分為物理性及化學性兩種,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講師吳珮瑄指出,物理性防曬品的成份主要是 二氧化鈦或氧化鋅,這兩種無機粉體塗抹到皮膚上之後,會均勻分散於皮脂膜中,不會被肌膚吸收,因此不會刺激皮膚。實驗發現,物理性防曬品經過120分鐘的 紫外線照射後,成份依然穩定。只是若要確保防曬的效果,就必須塗得較厚,而這會使膚色看起來太白,較不美觀。
化學性防曬品的主要成份為對氨基苯甲酸鹽(para-aminobenzoic acid)、水楊酸鹽(salicylate)、桂皮酸鹽(cinnamate)、二苯基酮(benzophenone)等,都會被皮膚吸收並停留在皮膚 表面,吸收紫外線後,分子會產生共振而放出紅外線(熱能),本身則轉變成各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
由於化學性防曬品會被皮膚吸收,且照光後會發生化學變化,因此比較容易造成過敏,對於敏感性肌膚和嬰幼兒來說較不適合;此外,也有些以往允許使用的防曬成份,後來因發現有致癌風險而禁用。由於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品各有優缺點,因此現在的防曬產品大都同時包含兩者。
吳珮瑄強調,防曬係數越高的產品,防曬成份的濃度也越高,因此不要盲目追求高係數,而應視場合使用。例如若是剛做完脈衝光或雷射除斑手術、不宜外出卻必須 要出門,就要擦高係數防曬品(例如SPF50/PA+++),否則容易返黑;或是到海水浴場這種沒有遮蔽物的地方,也必須擦高係數產品。若只是平常出門上 班,且經常待在室內,一般防曬產品(例如SPF20~30/PA++)即可。
多管齊下,抑制黑色素
除了紫外線會刺激黑色素細胞作用之外,在睡眠不足及憂鬱時,腦下垂體也會分泌較多α-MSH。現在很多保養品開始強調「神經美白學」,在美白產品中添加號稱可以抗壓的精油。然而,精油芳香療法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
為了減少活性自由基的刺激,以及介白素、前列腺素等造成的發炎反應,許多美白產品中會添加麥角硫醇(ergothioneine)、麩胱甘肽 (glutathione)、維生素C或E等抗自由基成份,或是抑制末梢神經作用的土耳其鞣酸(ellagic acid)、薑黃素(curcumin),以及減少發炎反應的尿囊素(allantoin)、傳明酸(m-tranexamic acid),也就是直接阻斷這些會促使腦下垂體分泌α-MSH的訊號分子作用。
但這必然無法全部阻斷,因此還必須從黑色素細胞下手,也就是抑制酪胺酸酶的作用,阻止酪胺酸轉化為黑色素。這類成份有好幾種,效用各不相同,例如葡萄糖 胺、半乳糖胺等,可阻止酪胺酸酶的合成;麴酸(kojic acid)可直接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熊果苷(arbutin)的化學結構和酪胺酸類似,可以和酪胺酸競爭,吸引一部份酪胺酸酶與其結合,而減少酪胺酸酶 氧化真正的酪胺酸。若酪胺酸已經氧化成黑色素,由於這是可逆反應,還可使用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將黑色素還原為介於酪胺酸和黑色素之間的無色中間產物。
黑色素生成之後,會以黑色素小體的形式轉移至角質細胞,維生素B3可以抑制黑色素小體的轉移。當帶有黑色素小體的角質細胞從基底層上移到皮膚表面後,會老 化、死亡,成為角質化的死細胞。表皮細胞從生成到死亡脫落約需28天,但老化與壓力會延後其脫落,使得這些帶有黑色素小體的死細胞一直停留在皮膚表面,膚 色就會較深。此時可以使用具有去角質功效的成份,如乳酸(lact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將這些顏色較深的角質細胞去除,也就移除了黑色素。
值得注意的是,黑色素其實能在皮膚外層吸收紫外線,保護皮膚。因此若要以去角質的方式移除皮膚表面的黑色素,必須配合妥善的防曬措施,若是敏感性肌膚還要特別注重保濕,以免對皮膚造成傷害。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0期4月號】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是隨著年紀增長,膚色會越來越暗沉,也不再光滑,甚至出現皺紋。為了避免這些問題,人們研發出各種保養品,希望延緩老化,留住青春的腳步。
撰文/李名揚
不同於西方的白種人喜歡將皮膚曬成小麥色,我們有句話說「一白遮三醜」,特別是女性,總希望膚色白皙,最好還能肌膚光滑、吹彈可破,永遠不要有歲月刻下的痕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膚色變黑、膚質變差?而保養品又是如何作用?
我們的皮膚由外到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表皮層主要由角質細胞構成,其中最下方的基底層會分裂產生新的角質細胞,角質細胞慢慢往外移動並逐漸角質化、老化、死亡,形成最上方的角質層。會產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位於基底層。
真皮層主要的構造是由各種蛋白纖維構成的結締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支撐結構是膠原蛋白(collagen),由纖維母細胞產生;在細胞和蛋白纖維間則填充了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等基質。毛囊、皮脂腺及汗腺均位於真皮層。皮下組織則含有大量的脂肪細胞,可以保溫並緩衝外力碰撞。
物理化學,皆可防曬
膚色會變黑或長出黑斑,都是因為皮膚中產生了黑色素。當黑色素細胞受到刺激時,其中的酪胺酸會被酪胺酸酶氧化,一步步轉變為紅棕色的類黑色素或棕黑色的真 黑色素。這兩種黑色素均存在於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小體中,當黑色素小體向上離開黑色素細胞而被角質細胞吞噬後,就會隨著角質細胞慢慢移動到皮膚表面,成為 角質層的一部份,皮膚看起來就變黑了。
當皮膚照射到紫外線,或是受到情緒、壓力或內分泌影響時,角質細胞會放出活性自由基,刺激末梢神經釋出介白素(interleukin)、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等細胞激素,引起發炎反應,並促使腦下垂體分泌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 α-MSH),α-MSH會使黑色素細胞的酪胺酸酶活化。
美白最基本的做法是防曬,減少紫外線誘發黑色素生成。防曬產品可分為物理性及化學性兩種,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講師吳珮瑄指出,物理性防曬品的成份主要是 二氧化鈦或氧化鋅,這兩種無機粉體塗抹到皮膚上之後,會均勻分散於皮脂膜中,不會被肌膚吸收,因此不會刺激皮膚。實驗發現,物理性防曬品經過120分鐘的 紫外線照射後,成份依然穩定。只是若要確保防曬的效果,就必須塗得較厚,而這會使膚色看起來太白,較不美觀。
化學性防曬品的主要成份為對氨基苯甲酸鹽(para-aminobenzoic acid)、水楊酸鹽(salicylate)、桂皮酸鹽(cinnamate)、二苯基酮(benzophenone)等,都會被皮膚吸收並停留在皮膚 表面,吸收紫外線後,分子會產生共振而放出紅外線(熱能),本身則轉變成各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
由於化學性防曬品會被皮膚吸收,且照光後會發生化學變化,因此比較容易造成過敏,對於敏感性肌膚和嬰幼兒來說較不適合;此外,也有些以往允許使用的防曬成份,後來因發現有致癌風險而禁用。由於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品各有優缺點,因此現在的防曬產品大都同時包含兩者。
吳珮瑄強調,防曬係數越高的產品,防曬成份的濃度也越高,因此不要盲目追求高係數,而應視場合使用。例如若是剛做完脈衝光或雷射除斑手術、不宜外出卻必須 要出門,就要擦高係數防曬品(例如SPF50/PA+++),否則容易返黑;或是到海水浴場這種沒有遮蔽物的地方,也必須擦高係數產品。若只是平常出門上 班,且經常待在室內,一般防曬產品(例如SPF20~30/PA++)即可。
多管齊下,抑制黑色素
除了紫外線會刺激黑色素細胞作用之外,在睡眠不足及憂鬱時,腦下垂體也會分泌較多α-MSH。現在很多保養品開始強調「神經美白學」,在美白產品中添加號稱可以抗壓的精油。然而,精油芳香療法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
為了減少活性自由基的刺激,以及介白素、前列腺素等造成的發炎反應,許多美白產品中會添加麥角硫醇(ergothioneine)、麩胱甘肽 (glutathione)、維生素C或E等抗自由基成份,或是抑制末梢神經作用的土耳其鞣酸(ellagic acid)、薑黃素(curcumin),以及減少發炎反應的尿囊素(allantoin)、傳明酸(m-tranexamic acid),也就是直接阻斷這些會促使腦下垂體分泌α-MSH的訊號分子作用。
但這必然無法全部阻斷,因此還必須從黑色素細胞下手,也就是抑制酪胺酸酶的作用,阻止酪胺酸轉化為黑色素。這類成份有好幾種,效用各不相同,例如葡萄糖 胺、半乳糖胺等,可阻止酪胺酸酶的合成;麴酸(kojic acid)可直接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熊果苷(arbutin)的化學結構和酪胺酸類似,可以和酪胺酸競爭,吸引一部份酪胺酸酶與其結合,而減少酪胺酸酶 氧化真正的酪胺酸。若酪胺酸已經氧化成黑色素,由於這是可逆反應,還可使用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將黑色素還原為介於酪胺酸和黑色素之間的無色中間產物。
黑色素生成之後,會以黑色素小體的形式轉移至角質細胞,維生素B3可以抑制黑色素小體的轉移。當帶有黑色素小體的角質細胞從基底層上移到皮膚表面後,會老 化、死亡,成為角質化的死細胞。表皮細胞從生成到死亡脫落約需28天,但老化與壓力會延後其脫落,使得這些帶有黑色素小體的死細胞一直停留在皮膚表面,膚 色就會較深。此時可以使用具有去角質功效的成份,如乳酸(lactic acid)、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將這些顏色較深的角質細胞去除,也就移除了黑色素。
值得注意的是,黑色素其實能在皮膚外層吸收紫外線,保護皮膚。因此若要以去角質的方式移除皮膚表面的黑色素,必須配合妥善的防曬措施,若是敏感性肌膚還要特別注重保濕,以免對皮膚造成傷害。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0期4月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