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碰上的兩個人互相撞到了額頭,任誰都會毫不猶豫地摸摸頭、壓著疼痛的地方。用力壓疼痛處時的確能夠舒緩疼痛;要是對方同時溫柔地說聲:「道歉」,疼痛也會減輕。前者是物理上的作用,而後者就是心理上的作用了。
但是,為什麼壓著或是撫摸疼痛處,就可以抑制疼痛呢?
簡單地說,就是藉由另一個疼痛訊號,阻斷原先的疼痛訊號,而針灸似乎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則,而衍生的中醫療法。類似的情形還有「投射痛」,就像是當手肘強力撞上桌角時,會有一股無法言喻的疼痛傳遍全身,彷彿是積雨雲裡突然閃過一道閃電一樣。
為了瞭解針灸的真相,本週正要試著從閘門學說與轉移性疼痛,這兩個重點開始認識與針灸相關的重要知識。
認識針灸1:閘門學說
回到剛才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壓著或是撫摸疼痛處,就可以抑制疼痛呢?」
假設原先的碰撞是由C纖維將疼痛訊息傳遞給脊髓,那麼此時「用力壓疼痛處」,便是改由A纖維將壓力刺激及觸覺刺激傳導至脊髓。像這樣,將C纖維傳遞到脊髓的疼痛訊息轉變為由A纖維輸入的話,就能阻斷原先疼痛的神經訊號,進而得到的效果,這就是由梅爾薩克(Melzack)與瓦爾(Wall)在1962年於《Science》雜誌提出的閘門學說。
其實「閘門學說」並不是經由實驗證明的學說,它只不過是項假設,但是從撫摸皮膚可以緩和疼痛這樣的日常經驗,以及以電流刺激皮膚上的粗知覺神經纖維可以得到鎮痛效果,這種經皮的末梢神經電流試驗(TENS),都恰好能夠符合假說。
儘 管如此,與假說不符合的生理學事實依然很多,也無法實際驗證確認人體中的確有假說提出的構造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引進了組織化學的新研究方法,才得 以公開痛覺生理學的複雜機制。雖然以梅爾薩克的「閘門學說」來說明針灸治療的機制,並未獲得醫界的全面支持;但是閘門學說並未過時,在神經迴路網絡能夠視 情況巧妙切換開關的可塑性研究方面,仍被視為是重要的基礎。
認識針灸2:轉移性疼痛
前面提到,當手肘強力撞上桌角時,會有一股無法言喻的疼痛傳遍全身,此時疼痛的「震央」不用說也知道是「通過手臂骨頭上的神經」,然而這種傳遍全身的疼痛,卻不是因為「神經感受器」受刺激而產生的。
當神經直接受到刺激,那種神經興奮就會像閃電一樣,經由有髓神經,在一瞬間朝向中樞衝去,並且投射到腦裡,受刺激的向心性纖維所控制的區域,而形成疼痛感,像這樣的疼痛就稱為「投射痛」。但是,這種投射痛會導致與「震央」病源區看來毫無關係的地方也會產生疼痛。
以「狹心症」為例說明,負責供給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硬化,引發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不全,胸口就會突然地產生激烈的絞痛。然而,當狹心症發作時,疼痛常常會蔓延到左肩與手腕,像這種與實際病源區有一段距離的部位所感到的疼痛,就稱為「轉移性疼痛」或「牽連痛」。
這樣的疼痛並不是由心臟的疼痛,擴散至手腕,而是得要以神經生理學的反射迴路才能說明的「轉移性疼痛」,因此就必須先了解皮膚分節與脊髓分節的關係。
總的來說,來自心臟的向心性纖維與來自手腕的向心性纖維,是從同一個頸椎分節的「後角」進入,再各自換搭乘各自的神經細胞,橫過脊髓內部上行到丘腦。所以當心臟突然產生絞痛,就會有神經訊號透過同一個頸椎分節後角,將訊號傳遞至手腕,導致左肩與手腕出現疼痛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