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商業模式被對手複製 郭臺銘神話不再 

發佈時間:2008.02.01 15:03     來源:IT時代週刊    作者:杜舟

新年伊始,台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去留成了業界討論的焦點。

日前,他在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表示,將履行諾言,正逐漸淡出集團的日常運作,將主要精力放在戰略制訂上。

按照4年前郭臺銘的表態,他將於2008年放手。早在去年,郭臺銘就一直在尋找新的接班人,而原本有意培植的郭臺成(郭臺銘之弟)去年7月已病逝,誰是未來鴻海集團的接班人,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

鴻海集團是全世界EMS(電子組裝製造)產業中的老大,其他競爭對手只能望其項背。但是,鴻海的日子也並非高枕無憂,先前每年30%的高增長態勢已一去不返,投資者由追捧開始變得搖擺。據統計,2007年11月至12月下旬,鴻海集團包括鴻海、鴻準、富士康及群創等公司,市值蒸發8000億元新台幣(人民幣與新台幣的比率約為1:4.15)。

鴻海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其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被競爭對手模倣,令企業陷入成長瓶頸。以富士康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最近幾年遭遇了比亞迪的強勢衝擊,從富士康手裏搶走了大量訂單。

另外,富士康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現在,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加上新勞動法的實施,以及新稅法出臺,富士康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郭臺銘神話的光環正在逐漸褪去,他是去還是留,成了一個問題。

商業模式被複製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後,鴻海集團終歸平庸。

富士康現在就有了強勁對手,比亞迪這個後起之秀,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把營業收入突破了126億元。而最讓富士康頭痛的是,它搶走了自己大量的客戶,郭臺銘為此找不到好的應對策略。

比亞迪早期從手機電池起家,逐步建立手機生產技術,並鎖定富士康為目標,打進諾基亞,成為富士康之外的第二大供貨商。由於比亞迪的產品價格明顯較富士康有優勢,諾基亞對比亞迪的有意栽培越發明顯。目前三星、摩托羅拉、諾基亞、索愛、TCL、海爾、華為、飛利浦等都是比亞迪手機的代工客戶。

比亞迪的商業模式與富士康非常接近,從2003年起,比亞迪進入了手機代工領域。目前,該公司的業務涵蓋手機電池、手機代工及汽車生產領域。富士康表示,之所以比亞迪這幾年發展非常快,就是因為它採用整批挖角的方式,複製了富士康的商業模式。

富士康集團一高管披露,自2003年開始,比亞迪不斷以各種手段(承諾跳槽者均可獲得優厚待遇)利誘富士康的員工跳槽,至今已被挖走400余人,其中包括富士康花費幾十萬元派往歐洲培養的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

不僅富士康如此,據台灣媒體報道,“群創(富士康旗下的公司)整合上游面板、關鍵零組件及下游監視器、電視的做法,在過去面板產能過剩時,創造了一個奇跡。不過,現在這一模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類似群創的整合商業模式也一一齣現,例如友達與佳世達、奇美與冠捷,以及華映與唯冠等,它們的結盟,也讓群創的領先優勢不再明顯。”

連鴻海本身也遭到了強有力的挑戰。過去,通過橫向並購,以及從模具、機殼、零組件到組裝製造等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模式,鴻海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帝國版圖,顯示出了強大的威力,把全球其他EMS大廠、國內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廠商逼得氣喘吁吁。

然而,也就幾年時間,鴻海成功的商業模式就被競爭對手成功複製。例如在EMS廠部分,早期曾遙遙領先鴻海的偉創力,自2005年龍頭地位被鴻海超越後,它也開始“研究”鴻海,包括收購旭電、華宇電腦的筆記本電腦生產線,還入股驅動IC設計公司聯合聚晶,這些購並及整合動作,無一不是針對鴻海而來。從各自財報看,2006年偉創力的營收為188億美元,旭電為115億美元,兩者相加約為303億美元,與鴻海的385億美元仍有一定差距,但它們之間的整合,有望從鴻海手中搶回EMS的龍頭地位。

鴻海的商業模式已被競爭對手成功複製,這對鴻海構成了極大威脅。

成本優勢不再

郭臺銘現在的煩惱,不僅是來自競爭對手,還有鴻海本身,因為它已開始面臨成長極限的挑戰。

2007年,鴻海集團營收將超過400億美元,這一成績,在台灣找不到任何競爭對手。 但是,過去每年成長30%以上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

仔細觀察,不難看出,鴻海過往的出色成績,主要得益於中國內地的成本結構,也就是說,是無數低工資工人的血汗造就了鴻海帝國。但郭臺銘和他的鴻海集團已經把勞動力成本降到了最低,再無下降空間。

 

這兩年,富士康遭到了極大的非議,特別是勞動時間嚴重超標,工人待遇低,一直處在醜聞的漩渦中,而郭臺銘公開表示嚴格遵守《勞動法》,更大程度上是在作秀。前些年,在富士康等工廠,每月加班時間超過《勞動法》規定的36小時,幾乎司空見慣。

普通工人的工資待遇很低,要想拿到1000多元,必須長時間加班,這種待遇在我國已經沒有競爭力。而做研發的工資也不高,所以很難招到名校學生。很多人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積累一點經驗就跳槽。

低成本已經很難留住人才,也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而低成本正是鴻海集團的優勢所在,如果沒了這項優勢,公司的前景將大打折扣。

而從今年元月起,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於在中國投資最大、員工數目最多的鴻海將產生重要影響,這樣一來,勢必增加生產成本。新勞動合同法收緊了企業的用工“靈活性”,各大城市正在不斷提高“最低勞動工資”標準。以深圳為例,深圳市政府繼2006年將深圳市關內用工最低工資標準從710元上調到810元後,2007年又上調至850元。

截至2007年12月,富士康在大陸的員工人數達68萬(年初時僅為45萬),分佈在深圳、山西、山東、武漢等全國13個廠區中。富士康一位管理層人士透露說,公司在尋找理想的“辦法”,解決業績高增長壓力下員工的效率問題,除了依靠自動化提高效率外,還包括考慮是否借用“勞務派遣工”的方式節約成本,也就是臨時工的方式。

郭臺銘是否交棒

投資人最關心的是,郭臺銘此前多次強調,將在2008年交出大權。

現在看來,疑問多多。作為一個向來強勢的領導,郭臺銘不可能退得那麼徹底。但若真如此,投資者又擔心,一旦郭臺銘退下來,沒有了主心骨的鴻海集團,能否守得住。現在的鴻海,競爭對手眾多,郭臺銘的退出,難免會動搖公司的軍心,從而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絕大多數公司都是靠制度運轉,但鴻海不同,郭臺銘的強勢,使鴻海集團打上了太多他的烙印。以其旗下的富士康為例,郭臺銘似乎就是整個公司的象徵,大部分決策都得由他一手拍板決定,公司董事會形同虛設。

在郭臺銘的強權下,鴻海太依賴他的個人主義,一旦沒有郭臺銘,公司在短時間內將很難適應。而從目前來看,除郭臺銘外,很難找出有影響力的人物,或者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他的強勢,剝奪了更多人的成長空間和鍛鍊機會。

郭臺銘交棒的事情傳了很久,對象大多是與其一起創業的老臣,如負責遊戲機業務的戴正吳,模具鑄造的徐牧基。也有新近冒出的戰將,如拿下蘋果系列產品代工業務的蔣浩良,協助鴻海進軍液晶面板產業的群創光電總經理段行健等,但他們都很難壓得住臺。

郭臺銘原本有意栽培郭臺成,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此前,花旗環球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曾表示,因為鴻海接班人最重要的權力,就是要承接郭臺銘的財富分配權,最夠格的鴻海接班人,非郭臺成莫屬。“可惜郭臺成身體不爭氣,于2007年7月病逝,這也打亂了鴻海集團的接班佈局,因為郭氏家族在鴻海內再無實力派人物。

2007年,特別是下半年,公司股票大幅跳水,這讓郭臺銘很費腦筋,也讓人懷疑,他還是原來那個郭臺銘嗎?很多過去相信“買鴻海股票一定會賺錢”的投資人,如今內心似乎也開始產生疑竇。過去,外界對鴻海不看好時,郭臺銘的魅力總能讓人跌破眼鏡。

現在,郭臺銘似乎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娛樂明星,與多位明星傳出緋聞,而且多次霸佔娛樂版頭條。投資人擔心,他原來那個努力打拼事業的勤奮形象正在消遁。

from http://big5.ccidnet.com:89/gate/big5/news.ccidnet.com/art/2943/20080201/1360457_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