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西班牙文好好玩 (2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回歸本源-賈西亞.馬奎斯傳 1
文 ◎ 達索.薩爾迪瓦爾
譯 ◎ 卞雙成、胡真才
圖 ◎ 吳孟芸

 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擅長用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的手法描寫人生悲歡,而他的作品中除了運用「白鏤刻」(Baroque)式的精美語彙外,在內容蘊含上更以寓言式的諷謔寫盡生命的空寂,並賦予宇宙永恆的真實性,近於佛學上「無相」的形而上境界。本刊精摘遠景出版公司即將出版的《回歸本源——賈西亞.馬奎斯傳》部分精采內容以饗讀者,除了瞻視大師文學高度之外,亦可從中窺見其童年生活與書寫文本相互滲透、影響的痕跡。 ——編按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西文期刊

新聞局西文旬刊

Noticias)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辭典&電影資料

 

Cine y literatura de América Latina (1940-1980)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Eréndira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語動詞變化

Diccionario de Español - (Universidad de Oviedo--Servicio Común de Informática Gráfica)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Gramática básica (基本文法概念 : 發音、重音、冠詞、陰陽性、單複數)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文著作中譯與西文相關

 

 

文學類:

《來自巴拉圭的情人》(The News from Paraguay),莉莉‧塔克(Lily Tuck)著,楊惠君譯,台北:商周,2006年。

《等妳,在馬德里》(24 letters for my lover),漢克(Wolf Hanke)著,劉興華譯,台北:商智文化2000年。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西語文學譯作與相關叢書

拉美作家作品中譯本   

 

加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哥倫比亞)

《回歸本源賈西亞‧馬奎斯傳》(El viaje a la semilla—La biografía de García Márquez),達索‧薩迪瓦(Dasso Saldívar)撰, 胡真才,卞雙成譯香港:遠景, 2002年7月。

<<異鄉客>> (Doce cuentos peregrinos)﹐宋碧雲譯﹐時報文化﹐1994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西語文學譯作與相關叢書

西班牙/葡萄牙作家作品中譯本  (依作者姓氏排列)

 

 

 

佚名  

 

熙德之歌(Cantar de Mío Cid),趙金平譯,台北:桂冠,1993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西語文學譯作與相關叢書

專書論述、文學史、套書、選集

 

<<�古巴──切的最後歸鄉>>,陳小雀著,英屬蓋曼群島城邦分公司:果實出版,2005。

<<�世界文學>>季刊,教育部委託台灣巴別塔第二外語網站計畫發行,麥田出版社,台北。2001-2003 共九期。

<<�西班牙兒童文學導讀>>,中央圖書,宋麗玲著,2002年。

<<�拉丁美洲研究>>,五南出版社,向駿等著,2001年。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淘金热潮与佛教的传入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历经鸦片战争及洪杨之乱,民生艰难,因此当沿海华人听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时,就不顾生命的危险,一窝蜂地怀着挖金之梦远渡重洋,来美国打天下,也将他们所信仰的佛教带入,但当时华人备受排挤,只是在小小的佛堂庙宇中拜拜而已,并没有将佛法弘扬开来。尽管如此,佛寺扮演了抚慰心灵的角色,是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十九世纪末叶,夏威夷需要大量劳工种植甘蔗与凤梨,这又吸引了大量的日本人抱着衣锦还乡的美梦,千里迢迢来此谋生。 

  中国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不但不管移民生死,而且责备移民触犯国法,遑论弘扬佛教,宣慰侨胞;相对于此,日本佛教则因为:一、得到本山(总部)的支持,派遣传教师来此建寺弘法;二、夏威夷卡拉乌阿国王访日期间得到日本盛情,而且当时民族学知识不完备,许多夏威夷人以为与日本人是同族关系,而得到先天上的优势。一八八九年,日僧曜日苍龙( Soryu Kagai)到达夏威夷,以法水来抚慰日本移民的思乡之情,两年后,净土真宗西本愿寺派宫本惠顺( Eijun Miyamoto)来此建寺。但这些僧众的布教活动都局限在日本侨民的圈子里。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思想的萌芽 

德國人稟性好學深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并且禮贊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時,萊布尼茲(Gottfried Wihelm Leibniz, 一四**至一七一六)著《辨神論》,曾引用一些佛學典故。十八世紀,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四)經常在他的著作與演講中提及錫蘭、緬甸、西藏和中國的佛教,贊嘆佛教僧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并且對因緣業報的教義感到興趣。他在臨終時,曾向友人赫斯( Hesse )說:他堅信佛教輪回的道理。 

十九世紀初期,印度哲學在西方漸受歡迎,德國的哲學家如謝林( Schelling)、黑格爾( Hegel)等從翻譯的書籍中認識佛教義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一七八八至一八六○)對后人最具影響。 他不但廣搜佛典,研讀經義,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佛教義理,贊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住家里供養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崇拜叔本華思想的德國大音樂家華格納( Wihelm Richard Wagner, 一八一三至一八八三)則頌揚“佛陀人生觀之偉大,使其他學說在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同時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體裁。大哲學家尼采雖然是耶穌教牧師的兒子,卻大膽地稱揚“佛教的真實性高于耶穌教一百倍”,并贊佛教徒的祥和無諍。 

由于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佛學研究于十九世紀在德國向下扎根。第一個在德國開設梵文和印度學研究所的教授是薛立格( Aughust Wilhelm Von Schlegel,一七六七至一八四五),時為一八一八年,此后許多大學,例如 Tuebingen Uni-versity(一八五六),Goettingen University (一八六二),Munich University(一八六七)相繼成立,迄今德國有十多所大學設立與佛學研究相關的研究所。第一本有關佛教的著作是科也本(Carl Friedrich Koeppen)的《佛教》(The Religionof the Buddha,一八五三至一八五九),這本書代表德國佛教學術研究的開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教與歐洲接觸,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傳教師至印度境外弘傳佛法之時。前二世紀後半期,希臘彌蘭陀王則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歐洲人。西元五至九世紀之際,耶穌教集中教會權力,佛教教義始漸失傳於歐洲。十三世紀蒙古打通亞歐的交通,馬可波羅兩次造訪我國元朝,把佛教介紹到歐洲世界。十五世紀末以後,由於歐洲殖民政策的結果,學術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興,主要的國家有英、德、法等國。
  而美洲佛教的傳入,早在西元五世紀時已有佛教的弘傳者從亞洲的堪察加橫跨白令海峽,到達北美的阿拉斯加弘傳佛法,特別是在中美洲,爾後被耶穌教及強權者所隱沒。近代佛教的再傳入,則要從美國談起。一八七○年左右,佛教隨日本僑民遷至夏威夷而傳入,約於一八九九年再輾轉傳到舊金山,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國本土,同時也北傳至加拿大。
  
   一、德國佛教
  德國人性好沈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的萊布尼茲,十八世紀哲人康德,十九世紀初期的許多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及音樂家華格納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流傳于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瞭解,則可上溯到西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西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佈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人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

        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余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人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得、黑格爾等人都巳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教(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佛教流傳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西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西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人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人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佛學的研究,早于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得、黑格爾等人都巳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后,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于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布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為會長。兩年後,改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康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佛教評論》。參加這個會的主要是一些對佛學有興趣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這個會由於創建人相繼逝世,不久即衰落。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交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授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復蘇,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來,英國佛教徒人數有較大的增長,1970年聯合王國有佛教徒約3萬人,1975年驟增至8萬多入,1980年又增至12萬人以上。1970一1978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1.3%,其中藏傳佛教信徒約佔50%,上座部佛教徒約佔25%,大乘禪宗佛教徒約佔25%。出現了IZ個主要佛教中心和45個數團組織。
  德國 1913年,塞登斯杜車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國佛教傳道會,陸續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報》、《佛陀世界鏡報》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期杜車,在夜幕尼黑附近的烏亭建立了佛教聯合會,出版了《乘》雜誌,參加這個組織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澤爾在慕尼黑創立了佛教協會,主要宣傳佛數的哲學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識。1932年達爾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祿那烏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內設佛殿、禪堂和圖書館等,是歐洲佛教運動的中心道場之一。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會,1954年建立了漢堡佛教會,1955年聯合成立了德國佛教會。1960年改名為德國佛教聯合會,設總部于漢堡,這是聯邦德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同年,藏傳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聖彌勒寺,又稱聖彌勒教會,主要宣傳和實踐密宗的教義。根據《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刊》的報告,聯邦德國約有佛教徒7萬人(另說少於5萬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漢堡、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和下萊茵等地。
  法國 法國最早的佛教組織—佛教友誼會,是在中國太虛法師的推動下,1929年由龍伯爾建立的。以後改名為巴黎佛教會,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舉行佛事,展覽佛教藝術,是目前法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和活動中心。1945年後,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國,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聯盟。近年來,藏傳佛教各派在法國也很活躍。寧瑪派在卡斯特朗市倣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烏金滾桑卻林寺,該寺佔地面積I20公頃,規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國和歐洲的藏傳佛教信徒去學習密法。據《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1980年法國有佛教徒近3萬人,其中約有半數是亞洲裔佛教徒,其餘為法國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裏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國 美國是一個盛行基督教的國家,原沒有佛教。19世紀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開始向夏威夷群島移民。日本佛教也隨之展開活動。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凈土宗別院(分寺)。日本西本願寺也派人去火奴魯魯(檀香山)等地傳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併入美國後,佛教活動尤為活躍。隨著日本移民涌入美國本土,西本願寺和其他教派(日蓮宗、真言宗、禪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傳教人員並建立眾多的寺院。1899年西中願寺薗田宗惠開始在舊金山活動,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勢力的佛教團體---美國佛教會。接著在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地建立佛寺,發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幾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展到18000入。佛教由美國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傳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處於戰爭狀態,日本的傳教活動被勒令停止,—度受到挫折,但在戰後即恢復並有較大規模的發展。50-60年代,美國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禪宗和曰蓮正宗。千崎如幻最先在紐約建立了第一禪院,佐佐本週承在紐約又建立了臨濟宗禪堂。創價學會是附屬於日蓮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團,由於它的教義具有現代化的內容,儀式簡單,組織比較嚴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後,迅速成為美國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國傳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眾參加。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也在華盛頓、洛杉磯等地建寺,開展活動。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紀末就由華僑傳入夏威夷,以後又傳入美國本士,在夏威夷設有中華華僑佛教總會,修建富麗堂皇的檀華寺和啟華學校。在紐約、舊金山都設有佛教會和寺院,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的極大部分是華裔和僑民。
  目前美國佛教徒,約有20-30萬人(不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信徒,有40個較大的佛教團體、教派組織。其中重要的有美國佛教會(西本願寺)、北美日蓮佛教會(創價學會)、美國佛教聯合會(白人組織)、泰西佛教團、美國第一禪堂、東漸禪窟、以及,華盛頓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聯誼會、夏威夷華僑佛教總會、舊金山紐約華僑佛教會、曹洞宗北美教友會、高野山美國別院、凈土宗美國別院、和羅徹期特禪宗中心、藏傳佛教中瑪派禪定中心、噶舉派禪定中心、薩迦派研究中心、中佛教總會等。佛教徒分佈在美國十幾個州,藏傳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科羅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舊金山和紐約三地:南傳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華盛頓、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凱米爾。佛教為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已有了很多的變化。宗派、寺院常被稱為教會,教徒被稱為會員。有些教派,還仿傚基督教劃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子軍等。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舉行,在鋼琴伴奏下,讀誦英譯的佛經,代替了東方的晨鐘暮鼓,頂禮焚香。在軍隊中還配有隨軍僧侶。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世紀佛教研究

2006年1月11日16:48

黃夏年

    20世紀各國的佛教研究,是世界佛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在此之前,佛教主要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內有影響,所謂的佛學研究,也就主要指亞洲宗教文化的傳統學問。同時由于歷史的積澱性和治學的經驗性,使佛學的研究或按照傳統地解經釋義的理路發展,或按照信仰的角度從弘法的角度來闡釋佛教,還談不上嚴格意義的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佛教。這種局面直到近世才被打破,而始作俑者,應該說是來自于的學朮界人士。

      佛教真正為歐洲人士了解,嚴格地說來,是伴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亞洲地區后而開始的。歐洲殖民主義者,為了能夠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認識到必須要深入的研究亞洲的宗教及其文化。同時,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人們的視野也在擴大,有一部分學者將注意力放在了當時尚未開墾的東方學方面。作為東方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佛教,就在這個背景下逐漸為人們所知了。所以佛教傳入歐洲地區,首先是作為學朮活動進行的。一些歐洲學者出于研究東方學的需要,開始接觸了東方語言,例如梵文,進而接觸了佛教,特別是用梵文和巴利文寫的佛經于是開始了解佛教的理論,和消化佛教的教義。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漢語拼音】Ou-Mei Fojiao
【中文詞條】佛教
【外文詞條】Buddhism in America and Europe
【作  者】黃心川
         佛教流傳於﹐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瞭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公元前 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佛學研究 178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後﹐殖民當局鼓勵對印度巴利語和梵語的研究。英國傳教士克拉夫於1824年發表的《巴利語語法和語言》為其濫觴。隨著法國東方學家鮑諾夫與拉森發表了《巴利語論集》(1826)﹐英國傳教士斯賓塞發表了《東方僧門》(1850)和從僧伽羅文譯出《現代佛教手冊》(1853)﹐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學者最初對佛教的興趣。1833年英國駐尼泊爾公使霍格森在尼泊爾收集了大量梵文貝葉經文獻﹐分贈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鮑諾夫根據霍格森提供的資料整理出版了《印度佛教史導論》(1845)﹐在鮑諾夫門下的馬克斯‧繆勒﹐F.受英國皇家學會的委託﹐編譯出版了《東方聖書》49冊﹐其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經典。英國佛學家李斯‧戴維斯﹐T.W.夫婦﹐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聖典協會﹐把浩瀚的巴利語三藏和註疏用羅馬字刊出﹐並把其中一部分譯成英語﹐這為歐洲的佛學研究打開了大門。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國新疆和中亞“考察”﹐掠奪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龜茲文﹑于闐文﹑回鶻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經典﹐這些文獻在西方展出後﹐震動了歐洲的學術界﹐引起了對佛教考古學﹑佛教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興趣。由於對佛教文學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動了佛教信仰的宣傳。亞諾爾特所寫的《亞洲之光》(1879)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優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詩歌描繪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眾的歡迎。
         佛教傳播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於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布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遇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為會長。兩年後﹐改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劍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佛教評論》﹐參加這個會的主要是一些對佛學有興趣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這個會由於創建人相繼逝世﹐不久即衰落。19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授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復甦﹐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流傳于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西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鳊河流域時期。西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于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得、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后,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佛學研究  178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後,殖民當局鼓勵對印度巴利語和梵語的研究。英國傳教士克拉伕于1824年發表的《巴利語語法和語言》為其濫觴。隨著法國東方學家鮑諾夫與拉森發表了《巴利語論集》(1826),英國傳教士斯賓塞發表了《東方僧門》(1850)和從僧伽羅文譯出《現代佛教手冊》(1853),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學者最初對佛教的興趣。1833年英國駐尼泊爾公使霍格森在尼泊爾收集了大量梵文貝葉經文獻,分贈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鮑諾夫根據霍格森提供的資料整理出版了《鳊佛教史導論》(1845),在鮑諾夫門下的馬克斯·繆勒受英國皇家學會的委託,編譯出版了《東方聖書》49冊,其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經典。英國佛學家李斯·戴維斯夫婦,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聖典協會,馬浩瀚的巴利語三藏和注疏用羅馬字刊出,並把其中一部分譯成英語,這為歐洲的佛學研究打開了大門。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國新疆和中亞“考察”,掠奪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龜茲文、于闐文、回鶻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經典,這些文獻在西諞有出後,震動了歐洲的學術界,引起了對佛教考古學、佛教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舉。由於對佛教文學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動了佛教信仰的宣偉。亞諾爾特所寫的《亞洲之光》(1879)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優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詩歌描繪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眾的歡迎。
  佛教傳播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于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布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為會長。兩年後,改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康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佛教評論》。參加這個會的主要是一些對佛學有舉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這個會由於創建人相繼逝世,不久即衰落。19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播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復蘇,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來,英國佛教徒人數有較大的增長,1970年聯合王國有佛教徒約3萬人,1975年驟增至8萬多人,1980年又增至12萬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1。3%,其中藏傳佛教信徒約佔50%,上座位中佛教徒約佔25%,大乘禪宗佛教徒約佔25%。出現了12個要佛教中心和45個教團組織。
  德國  佛學研究  最早的倡導人是馬克斯·繆勒。最初弘揚佛法的是奧登堡。他著有《佛陀生涯·教義·教團》一書,曾被翻譯為14種文字。與奧登堡同時代的有威柏、紐曼、蓋格、格拉澤納普、瓦勒澤爾,他們有的研究巴利語經典,有的研究梵語經典,其中有些人還兼通漢語和藏語等。在紐曼、塞登斯杜車、奧登堡等人通力協作下,把巴利語阿含經典全部譯成了德語。繼起者有安吞蘇特(法名三界智)、格林和達爾克等人。三界智把巴利語經典《清凈道論》和《彌蘭陀王問經》譯成德語。達爾克在歐洲最初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闡述佛陀的教義,著有《佛教》、《佛教的世界意識》等書。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研究佛教貢獻較多的魯本在《印度哲學史》(1954)中對佛教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系統的闡述,並且編集、翻譯出版了《印度佛教資料選輯》。早期德國的佛學研究著重翻譯、校勘巴利語佛典,闡述小乘佛教的教義,但後來也擴及大乘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研究,翻譯和出版了不少著作。1956年霍夫曼發表的《西藏宗教》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好評。
  佛教傳播  1913年,塞登斯杜車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國佛教傳道會,陸續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報》、《佛陀世界鏡報》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斯村車在慕尼黑附近的烏亭建立了佛教聯合會,出版了《乘》雜誌,參加這個組織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澤爾在慕尼黑創立了佛教協會,主要宣傳佛教的哲學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識。1932年達爾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祿那烏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內設佛殿、禪堂和圖書館等,是歐洲佛教運動的中心道場之一。19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會,1954年建立了漢保佛教會,1955年聯合成立了德國佛教會。1960年改名為德國佛教聯合會,設總部于漢堡,這是聯幫德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同年,藏傳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聖彌勒寺,又稱聖彌勒教會,主要宣傳和實踐密宗的教義。根據《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刊》的報告,聯幫德國約有佛教徒7萬人(另說少於5萬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漢堡、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和下萊茵等地。
  法國  佛學研究  至今已有100餘年歷史。首辟蹊徑的是鮑諾夫,他在巴黎倡立了法亞協會,把梵語《妙法蓮華經》等譯成法語。繼起者有列維、福切爾和波爾茲洛斯基等。列維長期研究漢藏和梵文佛典,校勘《中邊論頌》法譯《大簡編城嚴經論》,另外和日本佛教學者高楠順次郎等編纂了佛教詞書《法寶義林》,現已出版6卷。列維的弟子普桑,用法語校訂、註釋龍樹的《中論頌》及釋月稱的藏譯《明句論》,另外,把玄奘所編譯的《成唯識論》和世親的《俱舍論》譯成法語。列維等人的活動為歐洲現代佛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巴黎法蘭西學院的協諾、戴密微和費洛賽特對梵漢佛教研究也作出貢獻。佛教信仰者卡貝爾曾精心校訂了全部巴利語大藏經。在藏傳佛教研究中比較突出的有大衛·尼爾和拉露。拉露著有《西藏的宗教》(1957)和《敦粕所藏十萬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藏文寫本》(1939)等。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事係)、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漢 地 佛 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丁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北韓、日本和越南。
  歷史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初傳  漢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西元前139~前~126),張騫出使西域期間,曾在大夏見到從鳊販運去的蜀布、邛竹杖,說明當時中印之間已有民間往來,可能佛教也隨之傳入漢地。漢武帝還開闢了海上航道與印度東海岸的黃支等地建立聯繫。近年考古發現,東漢時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證實也屬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于永平八年(65)賜楚王英詔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當時已有佛教傳入。經典的傳入,據傳始於漢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盧以浮屠經(佛典),但究為何經,已失傳無聞。歷來均以永平年間(西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經》為佛法傳入中國之始。此說是否為歷史事實,近代頗有爭議。因當時西域發生戰亂,交通斷絕,至永平十六年才開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傳入漢族地區。傳播的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當時有人認為佛教是一種神仙方術,故桓帝將黃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門視同方士。
  三國時期  承漢之後,天竺、安息、康居的沙門如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先後來到魏都洛陽,從事譯經;支謙謙僧會等前往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弘法。支謙深得孫權禮遇,拜為博士;併為康僧會建立寺塔。曇柯迦羅、曇諦精於律學,譯出摩訶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張僧眾應遵佛制,稟受歸戒,為漢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羯磨》一卷。此外康僧鎧還譯出《鬱伽長者所問經》和《無量壽經》等4部。吳國譯經,始於武昌,盛于建業。支謙專以譯經為務,所譯典籍廣涉大小科經律,共88部,118卷,現存51部,69卷;康僧會譯出《六度集經》9卷等。當時譯經,大小乘並舉。小乘經典強調禪法,注重守神養心(“守意”);大乘偏重般若。這個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礎。此外,這個時期的寺塔建築、佛像雕塑也各具規模,但今存極少。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遼,親自講經說法,舉行盛大齋會。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眾常有萬人。北朝雖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后開始營造龍門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經共計415部,1919卷,有寺院約3萬餘座,僧尼約200余萬人。北齊僧官管轄下的僧尼有400余萬人,寺廟4萬餘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真諦、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國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遊學,如著名的法顯、智猛、宋雲、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禮,攜回大批佛經。
  隋唐  佛教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無論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即下詔在五嶽勝地修建寺院各一座,並恢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所破壞的寺佛像。在首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東南)建立了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院——大興善寺。仁壽(601~604)年間在全國建立了111座舍利塔,並廣置譯場,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
  唐代是中國佛教臻于鼎盛時期。唐朝帝王雖然自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後裔,尊崇道教,但實際上是採取道佛並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後,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剎,並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延請國內外名僧進行譯經、宣化事業,培養出了大批高僧、學者。高宗繼位後,在帝都和各州設官寺,祈願國家安泰;武則天更令各州設大雲寺。終唐之世,佛教僧人備受禮遇,賞賜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肅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宮門,封肅國公;入寂後,代宗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唐時中國名僧輩出,對佛學義理上的闡發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前代,因此為建立具有民族特點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創造了通俗的俗講、變文等等文藝形式。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方面,建樹很大,豐富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在唐時有大批外國僧侶、學者來我國從事傳教和譯經事業,中國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義凈)不辭艱辛支印度遊學。中國佛教宗派開始傳入北韓、日本、越南和訶陵(今印度尼西亞),加強了中國與歪洲其他國家的宗教、文化和商業的關係。但是,到了會昌五年(845),由於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發生了大規模的禁佛事件。武宗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據《唐會要》記載,當時拆毀的寺院有4600余所,招提、蘭若等佛教建築4萬餘所,沒收寺產,並強迫僧尼還俗達260500人。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傳佛教之一。約于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
  初傳時期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廣本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不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人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鐘磬,備具威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衝、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支取經的事跡。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援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1049年始建的河內獨柱寺,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示、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創立宗派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點滅喜禪派。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點無言通禪派。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點草堂禪派。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佔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北方,受李聖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凈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凈土宗的唸佛相結合。該派活動於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傅。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上座部佛教之一。相傳西元前3世紀,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傳入。由於其經典都用巴語傳承,故近代又常稱其為巴利語系佛教。
  歷史及教派演化  為迎請摩哂陀到斯里蘭卡傳教,國王提婆南毗耶·商沙曾在首都阿努拉達普拉興建“大寺”。當時,這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中心。摩哂陀在此創建了大寺派。西元前28年,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為報答摩訶帝沙長老在他流亡期間給予的幫助,特在無畏山新建一認寺廟,作為摩訶帝沙的傳教據點,摩訶帝沙遂與印度僧人法喜同建無畏山寺派(又名法喜派)。4世紀時,薩伽利長老又于祗多林寺創建祗多林寺派,亦稱南寺派。約在5世紀前期,上述三派並行。6世紀末阿合唱團普提王統治時期,由於王室對大寺派的扶植,使一度瀕於衰亡的大寺派的勢力理度復興,蓁兩派均隸屬於大寺派。
  7世紀著名臣佛石雕初,達多優婆帝沙一世及其繼承者伽葉二世統治時期,適值玄奘遊學印度。玄奘根據在南印度的聽聞,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當時斯里蘭卡國王不信佛法,破壞佛像、寺塔,有300多名高僧逃往印度等情事。根據中國史籍記載,8世紀上半葉,斯里蘭卡曾一度崇奉大乘,密教尤盛。當時赴華的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曾在斯里蘭卡弘傳密法;其弟子不空也在斯里蘭卡從他和普賢阿闍梨等學習密法。密教不但受到王室的支援,在民間也普遍流行。10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已奄奄一息,連舉行正式佛事儀式所需的額定比丘數也難以湊足。
  11世紀下半葉,維闍耶巴忽王即位,遣使去緬甸,迎請精通三藏的持戒高僧來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佛教。此後,其他派別才銷聲匿跡。但由於內憂外患頻仍,從12世紀末到13世紀中,斯里蘭卡王位時為外族佔據,首都被毀,佛教也連同受到破壞。直到1395年維闍羅巴忽二世時,僧王達摩揭諦二世主持召開佛教教團會議,上座部佛教才再次出現新局面。但是,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入侵,他們在推行基督教的同時,打擊佛教,很多寺廟被毀,僧徒被迫改宗。1592年即位的維摩羅達磨蘇裏耶王不得不先後兩次迎請緬甸佛教長老來斯里蘭卡復興上座部佛教。嗣後繼位的室利維闍耶羅闍辛哈王又人緬甸的北古、阿拉幹和暹羅(今泰國)的阿尤恰迎請佛法。暹羅送來了斯里蘭卡所沒有的佛典、佛像,派遣了很多長老前來授戒,使上座部佛教逐漸得到復興。
  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借緬甸和暹羅之力得以復興後,分為三派:點羅曼那派,即11世紀從緬甸迎請的佛教長老所建的系統。點暹羅派,也稱優婆哩派,為18世紀從暹羅迎請的系統。點阿摩羅普羅派,為一部分斯里蘭卡在家佛教徒因社會地位較低,本國僧人不願給予授戒而于1802年去緬甸的羅摩羅睺羅從當地長老受戒後返回的系統。三派在教理上無甚相違,但戒律稍有不同,因此和睦相處,直至今日。
  19世紀末,斯里蘭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復興運動。1880年,美國的奧爾考特少校和俄國的勃拉瓦斯基夫人首先在科倫坡建立了神智學會,推動佛教的復興。達磨波羅繼又在印度創立摩訶菩提會,發掘的保護佛教遺跡,編纂佛典,出版刊物,在國內外宣傳佛教,建立分支,使摩訶菩提會的活動成為一個廣泛的佛教復興運動。1945年,斯里蘭卡獨立後,政府把復興佛教看作恢復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建立了具有世俗性質的各種佛教社團,創辦佛教大學,編輯出版《佛教百科全書》。斯里蘭卡人口中約有74%是僧伽羅人,而僧伽羅人中佛教徒約佔94%;全國有寺廟5600余所,僧侶約2萬人。   典籍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200年後,才開始將口誦相傳的佛典用文字記錄下來。現存的斯里蘭卡上座部典籍由律、經、論三藏及三藏注疏和藏外典籍組成。5世紀上半葉,印度比丘覺音到斯里蘭卡,將上座部佛教三藏的僧伽羅文註釋改寫成巴利文並詳加疏解,又寫了《清凈道論》,論述大寺派所傳上座部教義的綱要。 多寶塔
  中斯佛教交流   開始於4世紀。據《梁書》記載,當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得悉東晉孝武帝崇奉佛教,特派遣沙門曇摩渡海送來玉佛,于義熙二年(406)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義熙六年,中國法顯從印度去斯里蘭卡,參拜了無畏山寺、大寺和佛牙寺等,在斯里蘭卡住了兩年,帶回很多佛經。當時,斯里蘭卡也有一些僧人到中國弘法和參加譯經事業。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舶主竺難提從師子國帶比丘尼8人到宋都,住影福寺,元嘉十年有鐵薩羅等11人到中國傳比丘尼戒,當時僧眾特為之建鐵薩羅寺。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雙方交往不絕。7世紀中葉,中國往師子國瞻禮佛牙,佛跡的人逐漸增多,其中知名的有義朗、明遠、窺衝、智行、慧琰、智弘、無行、僧哲等等,玄遊還在師子國出家。
  8世紀初,金剛智赴華時曾在師子國滯留,師子國人不空拜他為師,並隨侍入唐弘法。以後不空又率弟子含光、慧 等去師子國學習密法。在不空返華時,國王曾贈送佛教法器和藥物等。含光返國後譯出儀軌兩部,並在五台山金閣寺創建密教灌頂道場。至宋代,師子國僧眾到中國的仍然不少。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