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貫道,禮節(他們常說「佛規禮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不只是外在的規矩,更是一種內在修養的表現。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人跟人之間、人跟神聖之間表達尊敬、感恩和謙卑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禮節內容和形式,我一樣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說明:

1. 鞠躬 (Jūgōng - Bowing):表達敬意和謙虛

  • 形式: 通常是彎腰約90度,表示尊敬。
  • 時機:
    • 看到長輩、前賢(比你早求道或在道場有職務的人)、點傳師、講師時,會鞠躬問好(例如說「前人好」、「點傳師好」)。
    • 進出佛堂(主要拜佛的地方)時,會面向佛桌(或稱「拜墊」)鞠躬。
    • 在佛堂內向他人打招呼或回應時,也常用點頭或小鞠躬表示禮貌。
    • 聽完道理或別人分享後,表示感謝時。
  • 意義: 就像我們平常跟長輩或老師問好一樣,是一種基本的禮貌和尊敬,同時也提醒自己要謙虛。

2. 叩首 (Kòushǒu - Kowtowing/Prostration):最虔誠的敬禮

  • 形式: 這是最隆重的禮節。通常是跪在拜墊上,雙手扶在拜墊(或地上),額頭輕觸拜墊(或手背)。起身時也是有步驟的。
  • 時機:
    • 拜佛/拜神: 每天早晚獻香(類似上香祈禱)、參加法會、辦道(求道儀式)等正式場合,會向明明上帝(老母)、諸天仙佛、彌勒祖師、師尊師母等行叩首禮。叩首的次數通常有規定,例如拜老母可能是五叩首或更多,拜仙佛祖師也是,拜前人或點傳師可能是三叩首等(具體次數可能因不同支脈稍有差異)。
    • 懺悔/感恩: 有時道親會在佛前叩首,表達懺悔(對自己做錯的事反省)或感恩(感謝天恩師德)。
  • 意義: 這不只是身體的動作,更代表內心的極度虔誠、恭敬、懺悔和感恩。把頭叩下,象徵放下自我(我執、驕傲),與神聖溝通連結。你可以想像成是用身體做出最深的敬意和臣服。

3. 合同 (Hétóng - Hand Mudra/Seal):一種特殊的手勢

  • 形式: 這是一貫道「三寶」之一,是一種特定的手印。通常是左手在外(拇指藏在內),包住右手(右手握拳,拇指在外,但被左手包覆)。這個手勢的細節可能因支脈而略有不同。
  • 時機:
    • 叩首時,雙手會持「合同」放在拜墊上,額頭輕觸手背。
    • 聽道理、誦經、祈禱或需要專注、表示敬意時,有時也會持「合同」在胸前。
  • 意義: 「合同」有很多象徵意義。
    • 代表「合」同於天,「合」同於道,回歸本源。
    • 左手(子)包右手(亥),合成一個「孩」字,象徵像嬰兒一樣純真,回到老母(明明上帝)的身邊。
    • 也代表著與上天訂立了一個「回天的契約」。
    • 手抱合同,有收攝心神、專心致志的意思。

4. 佛堂規矩 (Fótáng Guījǔ - Temple Etiquette):營造莊嚴氛圍

  • 進出:
    • 進入佛堂前通常要脫鞋。
    • 可能會有特定的門進出(例如龍邊進、虎邊出)。
    • 進出主殿堂時,要先面向佛像行鞠躬禮。
  • 服裝儀容 (Fúzhuāng Yíróng):
    • 要求整潔、端莊、樸素。避免穿著暴露、奇裝異服或拖鞋。
    • 參加法會或擔任辦事人員時,通常會統一穿著特定服裝(例如白色上衣、深色褲子/裙子),顯得整齊莊重。
  • 言行舉止 (Yánxíng Jǔzhǐ):
    • 在佛堂內要保持肅靜,不大聲喧嘩、嬉鬧。
    • 走路要輕緩,動作要穩重。
    • 專心聽講,不隨意走動或交頭接耳。
    • 手機通常要關靜音或關機。
  • 意義: 佛堂是神聖的空間,這些規矩是為了幫助大家收束身心,保持莊嚴、清靜的氛圍,更容易與道相應,也表達對仙佛的尊敬。

5. 稱謂 (Chēngwèi - Forms of Address):表達倫理和尊重

  • 道場內有很明確的倫理輩分觀念。
  • 對領導者稱「前人」、「老前人」。
  • 對負責點道儀式的稱「點傳師」。
  • 對在道場講道理、教導的稱「講師」。
  • 對協助處理道務的稱「辦事人員」或「壇主」、「副壇主」(如果是佛堂負責人)。
  • 同輩之間互稱「〇兄」、「〇姐」(例如王大哥就稱王兄,李小姐就稱李姐),或稱「道親」。
  • 對比較資深的道親稱「〇〇前賢」。
  • 意義: 使用恰當的稱謂,代表了對對方身份、付出和修行的尊重,也體現了道場重視倫理秩序的傳統。

6. 感恩 (Gǎn'ēn - Gratitude):常掛嘴邊的心意

  • 「感恩」是一貫道道親非常常用的詞。無論是接受幫助、得到教導,還是單純表達謝意,都會說「感恩」。
  • 意義: 這不僅是口頭禪,更是一種時刻提醒自己要感謝天恩師德(上天和師尊師母的恩惠)、感謝前賢提拔、感謝道親支持、感謝一切人事物的心態。

總結來說:

一貫道的禮節,從外在看,好像有很多規矩,但核心精神是**「尊敬、謙卑、感恩、負責」**。透過這些外在的儀式和行為規範(形式),幫助道親收束身心、放下自我、培養恭敬心和感恩心(內容),最終目的是提升個人的內在修養,促進道場的和諧,並表達對神聖的最高敬意。

當然,不同的支脈(線路)在禮節的細節上可能會有微小的差異,但大致的精神和重要的儀式(如叩首、合同)都是共通的。重要的是那份誠心敬意,而不僅僅是做動作而已。

 

 

一貫道的禮節細節繁瑣而莊重,體現了對天、對神、對人以及對道的敬畏與虔誠。以下將詳細呈現一貫道在不同場合的禮節:

一、佛堂禮節

佛堂是道親們修道、聚會的重要場所,因此在佛堂中的禮節尤為重要。

1. 入出佛堂:

  • 入佛堂:
    • 應服裝整潔、儀容端莊,不宜穿著暴露、奇異的服裝。
    • 進入佛堂時,應輕聲慢步,不可喧嘩奔跑。
    • 入門後,應先向上天、仙佛參駕(行參駕禮),再向前賢行禮。
    • 乾道(男性道親)走左邊,坤道(女性道親)走右邊,不可混雜。
  • 出佛堂:
    • 離開佛堂時,應先向仙佛辭駕(行辭駕禮),再向後學道別。
    • 同樣輕聲慢步,依序而出。

2. 參辭駕禮:

參駕和辭駕是道親向仙佛及前賢表達敬意的重要禮節。

  • 參駕(進入佛堂時):
    1. 至佛堂中央拜墊前,雙腳立定。
    2. 雙手結合同(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拇指相扣,置於胸前)。
    3. 彎腰作揖,身體約呈90度。
    4. 跪下,乾道放手提衣,坤道放手著地。
    5. 叩首,頭部輕觸拜墊。
    6. 起身,雙手仍抱合同。
    7. 再次作揖,然後退回原位。
    8. 若有前人或點傳師在場,參駕後需再向前人或點傳師行一叩首禮。
  • 辭駕(離開佛堂時): 禮節與參駕相同,唯在叩首時心中默念「辭駕」。

3. 早晚獻香禮:

早晚獻香是道親每日對上天、仙佛表達虔誠的重要儀式。

  • 準備:
    • 佛堂清潔莊嚴,佛燈明亮,供桌整齊。
    • 準備香、香爐、供茶(早獻香)、供果等。
    • 獻香人員洗淨雙手,心存誠敬。
  • 程序:
    1. 獻香人員就位(乾左坤右)。
    2. 點燃香(家庭佛堂一般為九炷,公共佛堂可能更多)。
    3. 獻香:依序將香插入香爐,一般為先中間,再左右。
    4. 叩首:獻香後,全體道親跪下叩首。叩首次數依不同對象而異(如明明上帝十叩首,諸天神聖九叩首,仙佛五叩首,前人、點傳師一叩首等)。
    5. 跪讀愿懺文:叩首後,由領班帶領跪讀愿懺文。
    6. 起立作揖,禮畢。
    7. 早獻香時,獻香後會獻供茶。

4. 獻供禮:

在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日,佛堂會舉行獻供禮,以豐盛的供品表達對上天的敬意。

  • 準備:
    • 準備各式供品,如水果、餅乾、糖果、素食等,數量依規定。
    • 供品擺放整齊美觀,有其一定的順序和規矩。
    • 獻供人員服裝整潔,心存誠敬。
  • 程序:
    1. 獻供人員依序將供品端至供桌前。
    2. 行獻供禮,包括作揖、跪拜、獻供等動作。
    3. 獻供時,有特定的手勢和步伐。
    4. 獻供畢,全體道親會進行叩首禮。

5. 聽道禮節:

在佛堂聽道理時,應保持恭敬的態度。

  • 入座時輕聲慢步,就各位子。
  • 聽講時應專心致志,不可交頭接耳、打瞌睡或做其他無關的事情。
  • 若需發問,應先舉手示意,待允許後再發言,語氣謙和。

二、日常生活禮節

一貫道的禮節也體現在道親的日常生活中,以修身養性,敦睦人倫。

  • 待人接物:
    • 言談舉止謙和有禮,尊重長輩,愛護幼小。
    • 待人誠懇,不妄語欺騙。
    • 與人交往,應互相尊重,不論身份地位。
  • 居家生活:
    •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 夫妻之間互相敬愛,家庭和睦。
    • 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
  • 外出言行:
    • 在公共場所應注意言行舉止,不影響他人。
    • 見到長輩或前賢應主動問好致意。
    • 不參與不良場所或活動。

三、特殊場合禮節

在一些特殊場合,如法會、婚喪喜慶等,一貫道也有其特定的禮節。

  • 法會:
    • 參與法會應遵守法會的規定,服裝整齊,保持肅靜。
    • 依循法會的程序進行禮拜、聽講等儀式。
  • 婚禮:
    • 一貫道鼓勵簡約莊重的佛化婚禮。
    • 儀式中會向上天、仙佛感恩,並有新人對拜、感謝引保師等環節。
  • 喪禮(歸空):
    • 道親歸空後,會有助念、獻供、追思等儀式。
    • 禮儀莊重肅穆,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與祝福。

總結:

一貫道的禮節細節非常豐富,涵蓋了道親在佛堂、日常生活以及特殊場合的言行舉止。這些禮節不僅是形式上的規範,更蘊含著修道人應有的恭敬、虔誠、謙和、感恩之心。透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這些禮節,道親們能夠修身養性,提升心性,並在道場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道場或支線在一貫道的禮節上可能存在些微的差異,但其核心精神和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因此,道親應以所屬道場的規定為準,並以真誠恭敬的心來實踐每一項禮節。

 

 

一貫道的獻香是道親每日與上天、仙佛溝通的重要儀式,表達虔誠敬意與感恩之心。其內容和細節安排如下:

一、獻香的意義

  • 敬天禮神: 獻香是道親對無形界至高無上的明明上帝及諸天神聖表達敬意的方式。
  • 感恩報德: 感恩天恩師德,仙佛慈悲,以及前賢的引導。
  • 清淨心靈: 藉由莊嚴的儀式,收攝身心,去除雜念,達到心靈的沉澱與提升。
  • 祈求庇佑: 祈求仙佛慈悲護佑,道務宏展,個人平安。
  • 立愿了愿: 在獻香時,道親也會默禱自己的愿行,並期許自己能夠實踐。

二、獻香的時間

一貫道一般有早、午、晚三次獻香:

  • 早獻香: 通常在卯時(早上五點至七點)。
  • 午獻香: 通常在午時(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
  • 晚獻香: 通常在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

若因工作或生活忙碌,至少應早晚獻香一次。

三、獻香前的準備

  1. 環境整潔: 佛堂應保持清淨莊嚴,佛燈明亮,供桌整齊。
  2. 供品準備:
    • 香: 家庭佛堂一般為九炷香(代表敬拜明明上帝五炷,諸天神聖三炷,灶君一炷)。公共佛堂的香炷數可能較多(如十五炷)。
    • 供茶: 早獻香時通常會準備供茶,數量依佛堂規定。
    • 供果: 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日可能準備供果。
  3. 個人儀容: 獻香者應洗淨雙手,儀容端莊,服裝整潔。
  4. 心存誠敬: 獻香時應心懷虔誠恭敬之心,摒除雜念。

四、獻香的程序與細節

  1. 就位: 獻香人員依乾道(男性)左邊,坤道(女性)右邊的順序,整齊排列於拜墊前。
  2. 點香: 由負責點香的人員為獻香者點燃香。
  3. 獻香:
    • 獻香者雙手持香,舉至眉心高度,誠心默禱。
    • 依序將香插入香爐中。一般順序為:先中間(代表明明上帝),再插左右兩邊(代表諸天神聖)。若有更多香炷,則依佛堂規定。
    • 每插一炷香,獻香者會向上作揖。
  4. 叩首: 獻完香後,全體道親一同跪下叩首。叩首的次數依敬拜的對象而有所不同:
    • 明明上帝: 十叩首
    • 諸天神聖: 九叩首
    • 彌勒祖師、南海古佛等: 五叩首(依各道場禮節可能略有不同)
    • 前人、點傳師: 一叩首(若在獻香儀式中)
  5. 跪讀愿懺文: 叩首後,由領班帶領全體道親跪讀愿懺文,表達懺悔、感恩與立愿的心意。愿懺文的內容可能因道場而略有差異。
  6. 起立作揖: 讀完愿懺文後,全體起立,雙手抱合同,向上作揖,禮畢。
  7. 獻供茶(早獻香): 若是早獻香,會在禮畢後進行獻供茶的儀式。獻茶人員會依序將茶杯獻至佛前。

五、獻香時的注意事項

  • 獻香時動作應莊嚴肅靜,輕緩穩重,不可嬉鬧或交頭接耳。
  • 持香時應雙手平舉,不可高低不一或隨意晃動。
  • 插香時應直立於香爐中,間隔適當,不宜歪斜或過於擁擠。
  • 叩首時應誠心實意,頭部輕觸拜墊即可,不宜過於用力或發出聲響。
  • 讀愿懺文時應專心一致,跟隨領班的聲音,字字清楚。
  • 獻香過程中,乾坤道應分邊而立,不可混雜。
  • 若遇前人或點傳師在場,獻香後通常會再向前賢行禮。

總之,一貫道的獻香禮節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的宗教意義和對細節的重視。透過莊嚴的儀式和虔誠的心意,道親們得以與無形界接通, выражать свою веру и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不同的道場在細節上可能略有差異,道親應以所屬道場的規定為準。

 

一貫道的獻供茶果是向仙佛表達虔誠敬意的重要儀式,通常在早獻香後進行獻茶,而在初一、十五等 বিশেষ節日則會準備更豐盛的供果。以下將詳細呈現獻供茶果的具體方式和內容安排:

一、獻供茶

1. 獻供茶的時間: 通常在早獻香禮畢後進行。

2. 準備:

  • 茶杯: 準備數量與佛堂神位數目相符的茶杯(例如:明明上帝、觀音菩薩、關聖帝君等)。茶杯應保持潔淨。
  • 茶水: 準備乾淨的清水或清茶。
  • 茶壺或茶盅: 用於盛裝茶水。
  • 茶盤: 用於放置茶杯。
  • 獻茶人員: 通常由道務人員或負責香務的道親擔任,人數不拘,但動作需整齊劃一。

3. 獻供茶的程序:

  1. 獻茶人員就位: 獻茶人員於佛桌前就位,乾道在左,坤道在右。
  2. 注水: 將茶水倒入茶壺或茶盅中。
  3. 獻茶:
    • 獻茶人員雙手捧起茶盤,茶盤上放置已注水的茶杯。
    • 在領班的帶領下,依序將茶杯放置於佛桌上各神位前。放置時動作要輕緩恭敬。
    • 一般順序為先中間(明明上帝),再依神位左右順序放置。
  4. 叩首: 獻完茶後,全體獻茶人員會向仙佛行叩首禮(通常為五叩首)。
  5. 禮畢: 叩首後,獻茶人員起立,雙手抱合同,向上作揖,禮畢。
  6. 收茶: 在一定的時間後(通常是午獻香前),由專人將供茶收回。收茶時也應保持恭敬的態度。

4. 獻供茶的注意事項:

  • 獻茶過程中保持肅靜莊嚴。
  • 端茶時雙手平穩,不可晃動或濺灑。
  • 放置茶杯時輕拿輕放,避免發出聲響。
  • 獻茶人員應心存誠敬,動作整齊劃一。

二、獻供果

1. 獻供果的時間: 通常在初一、十五,或佛誕、祖師聖誕等特殊節日舉行。

2. 準備:

  • 供品種類: 以新鮮、當季的水果為主,數量和種類依佛堂規定。常見的水果如蘋果(平安)、香蕉(招)、橘子(吉)、鳳梨(旺)、葡萄(多子多孫)等,具有吉祥寓意。
  • 供品數量: 數量通常為單數,例如三、五、七、九等,以示敬意。
  • 供盤: 準備乾淨美觀的供盤,將水果擺放整齊。
  • 獻供人員: 由道務人員或熱心道親擔任。

3. 獻供果的程序:

  1. 供品準備就緒: 將清洗乾淨的水果擺放在供盤上,力求美觀大方。
  2. 獻供人員就位: 獻供人員於佛桌前就位,乾道在左,坤道在右。
  3. 獻供:
    • 獻供人員雙手捧起裝有供果的供盤。
    • 在領班的帶領下,依序將供盤放置於佛桌上各神位前。放置時動作要莊重緩慢。
    • 一般順序也是先中間(明明上帝),再依神位左右順序放置。
  4. 叩首: 獻完供果後,全體獻供人員會向仙佛行叩首禮(次數依佛堂規定,可能與獻香時相同)。
  5. 禮畢: 叩首後,獻供人員起立,雙手抱合同,向上作揖,禮畢。
  6. 撤供: 在一定的時間後(通常是下午或隔天),由專人將供果撤下。撤下的供果可由道親們分享,稱為「結緣品」。

4. 獻供果的注意事項:

  • 供品必須新鮮、完整、沒有損傷。
  • 擺放時要注意美觀和整齊,避免雜亂無章。
  • 端送供盤時要平穩,不可傾斜或掉落。
  • 獻供過程中保持肅靜莊嚴,心存敬意。
  • 避免使用不潔或寓意不佳的水果作為供品。

總結:

獻供茶果在一貫道中是表達對上天、仙佛虔誠心意的具體行動。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對神聖的敬畏與感恩。透過莊嚴的儀式和真誠的心意,道親們希望能夠與無形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並祈求仙佛的慈悲護佑。不同的道場在具體的執行細節上可能存在些微差異,但其核心精神和對莊重、恭敬的追求是一致的。

 

一貫道獻香和獻果的禮節資料與程序:

一、獻香禮節詳細資料與程序

核心精神: 虔誠、恭敬、感恩、莊嚴

適用場合: 每日早、午、晚獻香(家庭佛堂至少早晚一次),法會等重要場合。

參與人員: 一般為佛堂所有在場道親,由領班帶領。

準備物品:

  • 香: 家庭佛堂通常為九炷(五炷獻明明上帝,三炷獻諸天神聖,一炷獻灶君)。公共佛堂可能為十五炷或更多,依佛堂規定。
  • 香爐: 保持清潔。
  • 火源: 打火機或火柴。
  • (可選)香板: 用於整理香灰。

程序:

  1. 準備就位 (就各位):

    • 獻香時間到,領班引導道親依乾道左邊、坤道右邊的順序,面向佛桌,整齊排列於拜墊前。
    • 彼此間保持適當距離,不擁擠。
    • 心存恭敬,收攝身心。
  2. 點香:

    • 由指定的點香人員(通常是領班或負責香務的道親)點燃香。
    • 點燃後,若香頭有火花,應輕輕揮動使其熄滅,避免冒黑煙。
  3. 獻香 (獻香叩首):

    • 獻香者雙手持香(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舉至眉心高度,雙眼微閉或注視佛像,心中默禱,表達敬意與感恩。
    • 在領班的引導下,依序將香插入香爐中。
      • 九炷香順序(家庭佛堂常見):
        1. 中間第一炷:獻明明上帝
        2. 左邊第一炷:獻諸天神聖
        3. 右邊第一炷:獻諸天神聖
        4. 中間第二炷:獻明明上帝
        5. 左邊第二炷:獻諸天神聖
        6. 右邊第二炷:獻諸天神聖
        7. 中間第三炷:獻明明上帝
        8. 左邊第三炷:獻明明上帝
        9. 右邊第三炷:獻明明上帝
      • 十五炷香或更多(公共佛堂): 通常有其特定的順序,需遵照佛堂規定。一般原則是先獻中央主要神祇,再依序向其他仙佛獻香。
    • 每插入一炷香,獻香者會向上作揖(雙手抱合同,彎腰)。
    • 全部香插入香爐後,全體道親在領班的引導下進行叩首禮。
      • 叩首次數(一般):
        • 明明上帝:十叩首
        • 諸天神聖:九叩首
        • 各教聖人(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耶穌、穆罕默德等):三叩首或五叩首(依各道場禮節)
        • 祖師、師尊、師母:三叩首或五叩首(依各道場禮節)
        • 前人、點傳師(在獻香儀式中):一叩首
      • 叩首動作:
        1. 雙手抱合同。
        2. 彎腰作揖。
        3. 跪下(乾道放手提衣,坤道放手著地)。
        4. 叩首,頭部輕觸拜墊。
        5. 起身,雙手仍抱合同。
        6. 再次作揖。
        7. 退回原位。
  4. 跪讀愿懺文:

    • 叩首禮畢,全體道親在領班的帶領下跪讀愿懺文。
    • 愿懺文內容通常包含懺悔往昔過錯、感恩天恩師德、立定修道志向、祈求道務宏展等。
    • 應以虔誠的心,字字清楚地跟隨領班誦讀。
  5. 起立作揖,禮畢 (三鞠躬):

    • 讀完愿懺文後,領班會帶領大家起立,雙手抱合同,向上行三鞠躬禮。
    • 第一鞠躬:感謝天恩師德
    • 第二鞠躬:感謝仙佛慈悲
    • 第三鞠躬:感謝前人輩
  6. (早獻香後)獻供茶: 接著進行獻供茶的儀式(詳見後述)。

獻香注意事項:

  • 點香時小心火源,避免燙傷。
  • 持香時保持穩定,香頭向上。
  • 插香時直立於香爐中,間隔適當。
  • 叩首時動作輕柔莊重,避免發出過大聲響。
  • 讀愿懺文時專心一致,不分心雜念。
  • 整個過程保持肅靜莊嚴。

二、獻供果禮節詳細資料與程序

核心精神: 誠心誠意、潔淨莊嚴、感恩呈獻

適用場合: 初一、十五,佛誕、祖師聖誕等重要節日。

參與人員: 通常由道務人員或熱心道親擔任獻供人員。

準備物品:

  • 供品:
    • 以新鮮、當季、寓意吉祥的水果為主。常見種類如蘋果(平安)、香蕉(招)、橘子(吉)、鳳梨(旺)、葡萄(多子多孫)、柿子(事事如意)等。
    • 數量通常為單數,如三、五、七、九盤,以示敬意。
    • 水果應清洗乾淨,保持完整美觀。
  • 供盤: 準備足夠且乾淨的供盤。
  • (可選)供花: 可搭配鮮花裝飾,增添莊嚴氣氛。

程序:

  1. 供品準備:

    • 將選好的水果清洗乾淨,擦乾水分。
    • 依據佛堂規定或傳統習慣,將水果整齊美觀地擺放在供盤中。
    • 注意色彩搭配和整體視覺效果。
  2. 獻供人員就位:

    • 獻供時間到,獻供人員於佛桌前就位,乾道在左,坤道在右,人數依供盤數量而定。
    • 隊伍整齊,心存恭敬。
  3. 獻供:

    • 在領班的引導下,獻供人員雙手捧起裝有供果的供盤,舉至胸前。
    • 以莊重緩慢的步伐走向佛桌。
    • 依序將供盤放置於佛桌上各神位前。
      • 一般順序為先中央主神位(明明上帝),再依左右順序放置其他神位。
      • 放置時輕拿輕放,避免發出聲響。
    • 若供盤數量較多,可分批進行獻供。
  4. 叩首:

    • 所有獻供人員在獻完供果後,一同向仙佛行叩首禮。
    • 叩首次數通常與獻香時相同(明明上帝十叩首,諸天神聖九叩首等)。
  5. 禮畢 (三鞠躬):

    • 叩首禮畢,獻供人員起立,雙手抱合同,向上行三鞠躬禮(感謝天恩師德、仙佛慈悲、前人輩)。
  6. 撤供:

    • 在一定的時間後(通常是獻供儀式結束後,或隔天),由專人以恭敬的態度將供品撤下。
    • 撤下的供果稱為「結緣品」,可由道親們分享食用,以示領受仙佛的恩澤。

獻供果注意事項:

  • 選用新鮮、無損傷、寓意吉祥的水果。
  • 供品數量宜為單數。
  • 擺放時力求整齊美觀,展現誠意。
  • 端送供盤時要平穩,步伐穩健。
  • 放置供盤時輕拿輕放,保持肅靜。
  • 撤供時亦應保持恭敬態度。
  • 避免使用不潔或寓意不佳的水果作為供品。

總結:

獻香與獻果在一貫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禮節,透過這些莊嚴的儀式,道親們得以表達對上天、仙佛的虔誠敬意與感恩之心。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提醒著修道人應時時保持恭敬、感恩的心,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的精神。不同的道場在細微的執行方式上可能略有差異,道親應以所屬道場的規定為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