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來講講鳳山龍山寺的故事,把它想成一位住在鳳山很久很久的「老鄰居」吧!

鳳山龍山寺:一位見證鳳山歷史的慈祥老鄰居

欸,你知道嗎?鳳山的龍山寺,可不是一開始就在現在這個地方,而且它的故事,要從清朝康熙年間(大概三百多年前)說起喔!

故事的開頭:溪邊的奇遇

想像一下,很久以前,有位從福建(就是大陸那邊)來的移民,來到當時還叫做「埤頭」的鳳山。有一天,他在現在鳳山溪(以前叫東門溪)附近,發現了一塊很特別的、據說像是觀音菩薩鼻子的石頭(也有說法是撿到一尊隨水漂來的觀音像)。大家覺得這真是太神奇了,一定是觀音菩薩顯靈啦!於是,人們就開始在溪邊供奉祂,祈求平安。

蓋個家給觀音媽:從溪邊到市區

一開始可能只是個簡單的供奉地方,但信徒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旺。大家覺得,總不能一直讓觀音媽待在溪邊嘛,得給祂蓋個正式的「家」。於是,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大概是1760年代左右),大家就一起出錢出力,正式蓋了龍山寺。

不過,原來的地點可能比較容易淹水或有其他考量,後來就把龍山寺搬到現在這個更熱鬧、更中心的位置了。

不斷變美變壯:一代傳一代的守護

搬家之後,龍山寺也不是一成不變喔。在後來的嘉慶、道光年間(大概是19世紀初到中葉),又經過了好幾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每一次整修,都像是幫這位老鄰居換上更漂亮、更堅固的衣服。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精美的雕刻、裝飾,很多都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

龍山寺的「內在美」:不只是拜拜,更是藝術殿堂

下次你去龍山寺,別只是拜拜完就走喔!記得好好欣賞一下:

  • 精美的雕刻:不管是木頭雕刻還是石頭雕刻(特別是門口那對威武的龍柱!),都非常細緻,展現了以前老師傅的精湛手藝。
  • 屋頂上的故事:抬頭看看屋頂,那些五顏六色、用彩色陶瓷片一片片拼貼出來的人物、花鳥、故事(這叫「剪黏」),超級生動活潑!
  • 傳統的格局:整個廟宇的建築格局,保留了傳統閩南式寺廟的特色,走在裡面就能感受到那種古色古香的氛圍。

現在的龍山寺:不只是廟,更是寶貝

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鳳山龍山寺不只是一間香火鼎盛的廟宇,更是國家認證的古蹟!這表示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非常高,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

對很多鳳山人來說,龍山寺就像一位從小看到大的慈祥長輩,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承載著大家的信仰和共同記憶。

簡單來說:

鳳山龍山寺就是一位從清朝康熙年間就跟鳳山結緣,中間搬過家、多次「美容整修」,現在不但是大家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充滿藝術價值的「國寶級」老鄰居!下次去鳳山,記得去跟這位老鄰居打聲招呼,感受一下它的歷史魅力喔!

 

歷史上比較重要、規模比較大、有明確記載的整建或重建,大概可以抓出幾個關鍵的時間點:

  1. 乾隆年間 (約1760年代):這算是正式建廟並搬到現址的重要階段,可以視為第一次大規模的興建。
  2. 嘉慶10年 (1805年):這是一次重要的重修或擴建,讓寺廟的規模更趨完整。
  3. 道光11年 (1831年):這又是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奠定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殿式建築格局的基礎,是非常關鍵的一次。
  4. 日治時期:可能有一些修建,但記載相對較少。
  5. 二次大戰後 (約1958年左右):因為戰爭可能造成了一些損壞,戰後進行了重要的修復工作
  6. 近代 (成為古蹟後):大概在民國70、80年代 (1980s-1990s),以及近年(例如可能在2015年前後或更近),因為被指定為古蹟,政府和地方都有投入資源進行大型的維護和修復工程,以保存其文化價值。

總結來說:

如果只算那種奠定基礎、大幅改變或擴建格局的重大工程,至少有3次 (乾隆建廟、嘉慶重修、道光重修)。

如果把戰後的大修復近代成為古蹟後的大型維護工程也算進去,那麼重要的、有記錄的大規模翻修或重建,大概至少有 5到6次或更多

所以,很難說死一個數字,但可以確定的是,鳳山龍山寺這位「老鄰居」可是經歷過好幾次重要的「拉皮」和「健檢」,才能一直保持這麼好的狀態到今天喔!

 

 

說到這種老廟,大家最愛聽的就是那些有點神秘又神奇的故事了,對吧?鳳山龍山寺這麼有歷史,當然也流傳著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故事和傳說:

  1. 「觀音鼻」奇石 或 漂來佛像 的開基傳說:

    • 這個我們前面聊過,就是龍山寺最早的起源故事。不管是發現溪邊那塊長得像觀音菩薩鼻子的奇石,還是撿到隨水漂來的觀音像,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巧合與神奇色彩。你想想,在茫茫人海、廣闊土地中,為什麼偏偏就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讓開基先民遇上了?很多人相信這就是觀音菩薩自己選擇要在此地顯靈、保佑大家的「神蹟指示」。這可以說是龍山寺最根本的傳奇故事了。
  2. 二次大戰躲過戰火的故事:

    • 這是在台灣很多老廟都有類似流傳的故事,鳳山龍山寺也不例外。據說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空襲台灣,鳳山也是轟炸的目標之一。有一次,炸彈就這麼不偏不倚地掉進了龍山寺的範圍內,或是就在寺廟旁邊落下。當時在廟裡或附近的人都嚇壞了,心想這下完了,寺廟肯定要被炸毀了。
    • 但神奇的是,掉下來的炸彈竟然沒有爆炸!或者雖然周圍建築有受損,但龍山寺的主殿、尤其是供奉觀音菩薩的神像,卻奇蹟般地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壞,安然無恙。
    • 老一輩的信徒們都深信,這絕對是觀音菩薩顯現神威,用祂的力量保護了寺廟和信眾,擋掉了這場災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種事情被視為非常重要的神蹟,大大增加了信徒們的信心。
  3. 信徒的感應與庇佑故事:

    • 除了這些比較「大事件」的傳說,更多的是代代相傳、發生在個別信徒身上的「小故事」。例如,有人遇到難關、生了重病,到龍山寺虔誠祈求觀音菩薩後,問題莫名其妙地解決了,或是病情奇蹟似地好轉。也有人說在迷惘時,來這裡拜拜後,心裡好像就得到了指引。
    • 這些個人的經歷雖然不像躲過炸彈那麼戲劇化,但對當事人來說,就是觀音菩薩慈悲為懷、聞聲救苦的真實體現,也是一種持續發生在生活中的「神蹟感應」。

所以,鳳山龍山寺不只是一座有形的古老建築,它也承載了很多像這樣的、充滿信仰色彩和人情味的故事。這些故事一代傳一代,讓龍山寺在信徒心中不只是拜拜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靈性與溫暖的守護象徵喔!

 

 

鳳山龍山寺的建築本身就超有看頭的!它不只是一間廟,更像是一座展現傳統工藝美術的殿堂。用生活化的方式來說,它的建築特色大概有這幾點:

  1. 格局方正,層次分明(像個傳統大宅院):

    • 它是很典型的「三進二院」格局。意思就是,你從外面走進去,會經過三個主要的建築空間(三川殿-> 正殿 -> 後殿),中間隔著兩個露天的「院子」(天井)。這樣一層一層地走進去,感覺很有深度和層次感,也很莊重。
  2. 屋頂超熱鬧(像一場空中嘉年華):

    • 你一定要抬頭看看屋頂!上面裝飾得超級華麗。你會看到用彩色陶瓷片拼貼出來的各種人物、龍鳳、花鳥走獸,這叫做「剪黏」。還有色彩更飽和、像立體公仔一樣的「交趾陶」。這些裝飾佈滿在屋頂的屋脊上,顏色鮮豔,造型生動活潑,像是屋頂上正在上演一齣齣精彩的立體故事劇。主要大殿的屋脊尾端通常還會往上翹,形成漂亮的「燕尾脊」,線條很優美。
  3. 石雕功夫了得(穩重又有氣勢):

    • 廟裡用了大量的石材,而且雕刻非常講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廟門口(三川殿)和拜殿那幾對龍柱,龍盤旋在石柱上,雕工深刻,非常有氣勢。仔細看的話,牆堵、柱子的基礎(柱礎)、窗戶邊框等地方,也都有精美的石雕圖案。
  4. 木雕無所不在(精雕細琢的溫潤感):

    • 廟裡的木頭結構和裝飾也是一大看點。天花板下方、支撐屋頂的「斗栱」結構層層疊疊,展現了傳統建築的智慧。樑枋、吊筒(掛在樑下的裝飾)、豎材(樑柱間的直立木雕)、門窗格扇等地方,都佈滿了精緻的木雕。雕刻的題材非常豐富,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吉祥的花鳥圖案等等,每一片都值得細細品味。
  5. 彩繪畫龍點睛(讓建築「活」起來):

    • 當然少不了色彩繽紛的彩繪!大門上畫著威武的門神,保護著寺廟。牆壁上有大幅的壁畫,講述著佛教故事或民間傳說。樑柱上也有裝飾性的樑枋彩繪,讓整個空間更加活潑有生氣。

總結來說:

鳳山龍山寺就是一座集石雕、木雕、剪黏、交趾陶、彩繪等各種傳統工藝於一身的閩南式建築。它格局完整,裝飾華麗且細緻,充分展現了清代台灣南部寺廟建築的藝術水準。走進去就像走進一座活的歷史藝術博物館,處處都能看到老師傅們的巧思和精湛手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