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聰明搞定低EQ老闆!

 每個人都有被老闆破口大罵的經驗,如果你依然對工作懷有高度熱忱,不打算離職,

該如何聰明應對,修復彼此關係、也修復內心情緒?


文/盧昱瑩   攝影/洪紹傑

「你是豬啊,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做!」、「寫這什麼報告?公司請你來混吃等死嗎?」「啪」的一聲,結案報告以45度拋物線飛出,不偏不倚地進入垃圾筒中。而面前的上司怒火正熾,眼看祖宗八代都快被他罵盡。

職場中這種習慣以謾罵為溝通方式的「低EQ」上司,並不在少數,這也是一般人工作中最直接的壓力來源。暢銷書《E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情緒商數(EI, 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指出情緒管理有4個階段: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 會察覺(social-awareness)到關係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鉅微管理顧問公司協理范淑婷指出,主管通常需要做到第3和第4階段,亦即在管理自己情緒之外,也要管理部屬的情緒,「但很多台灣 的主管,連自我情緒管理的第1和第2階段都沒有處理好,」范淑婷觀察。

作為主管的,理應對部屬互信互讓,試著接近部屬,不過《上司是麻吉,工作更順利》一書作者本間正人卻認為,上司要處理的事情遠多過部屬,應該由部屬主動, 比較容易扭轉彼此的相處。「畢竟我們所要面對的,無非是上司一個人,但改從上司立場來看,部門主管幾乎都有兩人以上的部屬。」「以一對多」的現實令很多主 管即使意識到自己脾氣不好,也未必有多餘心力處理。

如果你面對的正是較為情緒化、火氣大的主管,該如何與他共事,化解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被罵當下:虛心接受

鉅微負責很多公司的員工協助方案(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范淑婷觀察,通常部屬在被老闆罵的當下,不外乎兩種反應。第1種,靜默不語,只是低著頭不說話;第2種,試圖反駁。但這兩種人都會讓老闆更生氣、罵得更兇。

其實「事件」本身都是中性的,是因為人選擇負面反應、負面行為,才使得事件變得負面。范淑婷認為,上班族的EQ要練得比主管高,訓練自己在當下就能轉化心 態,不隨主管的心情起舞。「主管通常是對事不對人,只是用詞可能不適當,所以我們不應該以『受害者』的角度自居,而是要當個『問題解決者』。」

鉅微曾經做過績效與壓力來源的交叉分析,發現高績效與中低績效的工作者雖然都有壓力,但是壓力來源不同。前者的壓力來自自我,後者則認為都是主管、環境、工作本身使他感到壓力,「如果一直處在受害者角度,不斷怪罪他人,很難成功,」范淑婷分析。

當你排除了自己的情緒後,就能比較心平氣和地詢問主管:「我怎麼做會比較好?」把對話導向問題該如何解決。

《就是愛被罵》的作者鄭匡宇有很多被罵經驗,他通常在當下會跟主管說:「是,我了解,我會改進。」聽起來似乎姿態很低,其實不然。他進一步指出,因為你並沒有說出「我錯了」、立即同意是自己的錯誤,但又能藉此說法平撫主管情緒。

若把時間拉長,不妨透過一次次的自我修練拉高思考層次。「被罵」在整段職場生涯中,不過是個小事件,可以藉此反芻,以後絕對不這樣對待他人;也可以把這次事件做為未來帶部屬時分享的故事。

當然,有些主管在氣頭上時,的確會口不擇言,讓人因為他的人身攻擊而感到自尊受損,這時候,修復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面以對。


以因果來管理自己的心.


 


一個富翁在商場叱吒縱橫三十餘年, 擁有二家投資公司、三家貿易公司和五家建設公司, 他眼見自己已年邁, 希望將公司和遺產, 做一個最完美的處理, 然後去環遊世界, 渡過剩餘的日子.


他將幾個兒子叫到身前, 問他們:「你們畢業後, 在社會也磨練了一段時間, 學到了什麼?


大兒子說:「只能相信自己, 不能信賴別人, 這是我學到最珍貴的功課; 因為往往出賣你的人, 也是你身旁最親近的人.


「小心謹慎, 很好!」富翁微笑讚許.


二兒子說:「權力能腐化人心, 我只希望能扮演衝鋒陷陣的士兵, 不要當將軍.


「不心貪心戀權劫地位, 也很難得!


小兒子看著二位兄長, 緩緩開口:「我什麼也沒學到, 我只認識什麼叫作因果.


富翁沈默了一會兒, 眼光來回梭巡三個兒子, 心中有了主意.


他把財產分作二份, 最多的一份給二兒子, 因為他腳踏實地, 必能將錢財運用在最恰當的地方; 大兒子分到二家投資公司和另一筆遺產, 因為他小心謹慎, 投資理財方面絕對不會盲目衝動; 至於小兒子, 則剩下的八家公司全歸他所有. 富翁心想: 懂得因果, 就懂得如何經營公司, 因為所有的盈虧成敗決策判斷, 都逃不開因果法則.


深明因果的人, 是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


甚麼是因果? 簡單來講, 餓了就想吃飯、渴了就想喝水, 這就是因果; 飢餓是因, 吃飯是果. 二個由相戀而步上紅毯的男女, 戀愛是因, 結婚是果.


再深一點, 所謂因果, 就是你所做的一切事、腦筋所想的一切念頭, 都會在宇宙虛空裡轉個彎, 重新射回你的身上, 彷彿迴力棒一般.


如果你渴望愛情, 那麼先學會愛別人; 希望獲得尊敬, 就先尊敬別人. 因果是宇宙的法則, 從來不失誤, 懂因果的人, 不敢做壞事甚至連邪惡念頭都不敢去想, 因為他很清楚, 做這些事情的後果, 全部會以加倍的力量回到他本人身上,


對政府而言, 以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 對個人而言, 要懂得以因果來管理自己的心.





身為現代人最為可悲的是將工作視為至高準則和肯定自我的唯一方法。那些聲稱沒有工作,日子就沒任何意義的工作狂,他們生存的根本完全依賴外界的掌聲。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的身份要靠工作的肯定,他的發展就大受限制了。筆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時時捫心自問如下的問題:

(1)「我的人生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嗎?」
除非你熱愛工作,願意整個人都「賣」給它,否則還是別讓工作來決定你是什麼人,而你的本質就是你的人格和你的個性,這些才是使你有別於他人的特質。
(2)「你是對工作充滿理想?還是只是為一份令人難捨的薪津賣命?」
加倍工作並不會得到加倍的好處。事實上,工作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份,不要把工作看得那麼重要,也不要沉迷物慾,這才是現代人明智之舉。
事實上,工作「忙碌」所導致的結果至少有如下數點陷阱:

1.失去活力與彈性
每 個人天生都有豐富的想像力。尤其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大家都有能力與彈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然而不知從童年的那一天開始,忽然間大多數的人就 漸漸失去這些能力。社會以及父母不斷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所要預期的,為了獲得認同,就慢慢地被影響、被制約了。失去了心智上的彈性,並且也停止了發自內 心的關注,如此所造成的結果是,我們的思維變得十分結構化;結構化的信念與價值,導至錯誤、片面與落伍的認知。
2.觀念日漸僵化
即使到了今天,許多人還是和幾個世紀前一樣,緊緊地守著一些過時的信念,不肯輕易放棄他們長期以來所抱持的想法,要他們承認自己的想法是過時的,簡直不可能。固執己見成了一種不治之症,儘管嶄新的、不同的觀點對他們有利,人們還是死守著舊觀點。
3.身心日漸俱疲
工作過度勞累就如同一支兩端都在燃燒的蠟燭,提早結束生命。例如在日本有一種「過勞死」的疾病,就是因工作過度而致猝死。農業時代埋頭苦幹的「勤勉」觀念並不符合現今主張「工作與休閒兼顧」的新理念。
4.「忙、盲、茫」的惡性循環
大 多數的人自從踏出校門之後,天天緊隨著忙碌的生活步伐和社會的快速脈動。每天得緊緊的例行公事會導致人沒有時間思考,同時為懶得思考的惡習找到藉口,再加 上無孔不入、「強迫中獎」的資訊轟炸,更是讓人身心俱疲。經常匆忙做事是沒有建設性的,如果沒有充裕的時間思考,創意必然不會源源而來;同仁無暇思考會使 公司降低創造性與生產力。

另一方面,休閒就是「一個人在工作以外所花的時間,用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我都可以依照個人的需要來決定什麼 是工作,什麼是休閒。不管你的處境如何,都可以利用不工作的時間,學習新事物,追求人格成長。休閒的另一面則是充滿積極樂觀的意義。勞碌大半生,一朝得享 無止盡的休閒時間,可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休閒應該是安靜地、熱切地沉潛在一些事情當中,而做這些事的目的只是為了其中的樂趣,和工作完全不相干。我們許多 人都悖離人生的真諦,犧牲了赤子之心,但唯有赤子之心才能使我們找到滿足與快樂。到底什麼才是快樂休閒的要素呢?無非就是一種心境。健康的心態,才能過別 人所說的「好日子」,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取代健康的心態,使我們獲致快樂的生活。

休閒人生的要素至少包括如下數點:
1.不斷的學習:一些本質上較積極的活動為寫作、閱讀、運動、跳舞、在公園散步、畫一張圖畫、演奏音樂、修一門課。把你的時間用來讀別人的作品,你就可以輕易得到別人絞盡腦汁的結晶。
2.持續的運動:維持良好的健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藉著持之以恆的運動得到強健的身體。身體健康的人比較會從事積極性活動,而身體不健康的人則傾向於從事消極性活動。
3.勇於嘗試:說到人生,有兩種人 參與者和旁觀者,前者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使事情發生,後者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等著事情發生。適度冒險與努力的活動,能帶給我們的滿足會比那些不用冒險、不費力的活動多。

這 些年來,台灣民間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台灣錢淹腳目」。台灣人努力工作,汲汲營營的目的似乎只是埋首於賺錢,聖經上有句話十分具啟示性:「人若賺得全世界 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工作努力就一定會有錢嗎?有了錢之後,人生就真的得意了嗎?環顧社會亂象,不難發現「口袋是 飽滿的,而心靈卻是空虛的」已成為現代台灣人顯著的特徵之一。筆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個機會靜下心來,思索工作的意義與目的,以及自己這一生的努力方向, 對於工作的理想與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熱情與毅力,也許能讓工作不再淪落為只是「習慣」。滿足於現狀、甘於平淡的幸福並不是錯,但是真正不會後悔的抉擇才算 對得起自己。重新調整人生旅途的步伐,才可能樂在工作,獲得成就感,也才可能懂得休閒,樂在不工作;唯有懂得在工作與休閒之間、物質與心靈之間,以及利己 與助人之間求得均衡,才能悠游於生活,人生也才可能如意。

(作者為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教授)



「舞動人生」






吳淡如

不知道是不是好萊塢編劇大罷工的影響(我想不是),最近的院線片
中的文藝片還真的不太好看。放了一些大牌的俊男美女,想必花了不
少錢,劇情卻十分鬆散,情結也不太合情合理,除了珊卓布拉克演的
「麻辣女王」蠻好笑的之外,並沒有看到什麼好看的文藝片。

歐洲小成本文藝片,反而「好看」很多。「舞動人生」就是一部很適
全各個年齡層的勵志電影。主角比利‧艾略特,是個出生在貧窮礦區
的小男孩,沒有媽媽,爸爸和哥哥都是滿口粗話的礦工,正捲入如火
如荼的工會罷工之中,爸爸盡千辛萬苦,攢了一點錢栽培小兒子學拳
擊,沒想到比利小子對只有女生的芭蕾舞感興趣。他偷偷學芭蕾舞,
受盡譏嘲與反對,一直徘徊在要不要繼續的過程中,還好有一位女老
師看出比利的天份,單獨教他舞蹈。

有一次,小男孩勇敢在爸爸面前跳出了他的舞,爸爸也看出了他的天
份,寧可被罷工工人丟雞蛋,也要回到礦區為雇主工作,掙點錢讓孩
子去考皇家芭蕾舞學院。故事的結構很簡單,小男孩最後不負眾望考
上了,不全是因為他跳得比倫敦的小孩精采,而是因為他精采的說出
心裡的話:他跳舞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一陣風,忽然消失在旋律裡
。好像有一股電流,通過他全身。考官們明白,一個小孩會有這樣的
感覺,一定是個註定要跳舞的天才。

我聽悲慘的故事不太會掉眼淚,看人家力爭上游,反而會熱淚盈眶,
故事不必太複雜巧妙,真實簡單,就很感人。

演比利小男孩的詹米‧貝爾,因為這部片子,贏得英國電影金像獎,
背後也有一個勵志故事:他擊敗了兩千個對手,才得到這個角色,現
實生活中,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只是小職員,勉強負擔得起他
學舞的學費,他怕男同學笑他,也在私底下偷偷的學舞。他對記者說
:「我六歲那年,媽帶我去看姐姐參加的舞蹈比賽,有個女生跳踢躂
舞,跳得不太好,我對媽媽說,我可以跳得比她更好些,媽媽就答應
讓我學舞。」

不少家長們聽到這個故事,一定會感嘆,自己怎麼好心還沒好報。孩
子自己真心想學,才是真的。片中最有趣的片斷,有點蒼涼:比利七
十多歲的祖母,已經得了老人癡呆症,每天呢喃:「…人家說,我很
有潛力成為一個舞者……」時不我予,實在淒楚,要發展自己的潛力
,還是趁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