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睡不好、睡不夠,是失眠嗎?
文/常春月刊
時鐘滴答滴答響,時針早已過了12點,小育仍張大著眼睛翻轉難眠,明天的會議資料、客戶的需求、業績數字的變化……,一幕一幕不斷的在她腦中上演,揮之不去。
小育不是特例。工時超載、腳步又急又快的現代社會,好好睡上一覺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並不容易,愈來愈多人有睡眠障礙的困擾,根據統計,台灣超過1/3的人睡不好。
很多人以為睡眠障礙就是失眠,其實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睡眠障礙指的是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且睡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睡不好,不一定是失眠
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睡不好的經驗,不過,偶爾睡不好不一定就是失眠。失眠在醫學上有比較嚴謹的定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失 眠指的是睡眠品質相當不好,難以入睡,超過30分鐘以上都睡不著,或者是睡眠中容易醒來,醒來後就不容易入睡,以及主觀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等。
並且這樣的狀況在1週內出現超過3天,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屬於「失眠症」;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屬於「亞急性失眠」,時間超過3個月,顯示失眠問題已經慢性化。
其他睡眠障礙,也會睡不好
失眠是睡眠障礙的一種,其他還有嗜睡及異睡或類睡等症狀。嗜睡指的是在睡眠充足下,仍在不適當的場合中睡著,如開車、吃飯、會議中無法克制地呼呼大睡;而異睡或類睡,指的是夢遊、惡夢驚醒(夢魘)、夜驚、腿部不寧症候群等症狀。
夢遊可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症狀,夢遊是介於清醒、無法入睡與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混合階段。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教授席德拉(Antonio Zadra)最近主導一項研究,探討失眠與夢遊症之間的關聯。研究中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出現夢遊症狀的比例較高。夢遊的臨床表現為入睡會突然起身做某些事 情,而清醒後對事件完全無記憶或是只有片段記憶;夢遊者的眼睛是張開的,但面部表情會呆滯或茫然。
夜驚發生在睡眠最深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期,是腦部的恐懼中心,突然莫名其妙被啟動時,被「嚇醒」的反應;但其實人還是在熟睡中的,醒來後也不會記得自已曾經經歷過這一段。
至於腿部不寧症候群也叫作「夜間性肌陣攣症候群」,患者的四肢、尤其是腳部,會有異常不適感,如痠癢、痠脹、麻刺、蟲爬或瘙癢等感覺,且夜間、傍晚發作的頻率比白天高。
每10個台灣人,有2人失眠
睡眠障礙的種類中,失眠的盛行率最高,最多人飽受其苦。在台灣,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21.8%,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逃不過它的魔掌。
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為嚴重,女性失眠人口是男性的1.5倍。原因可能是女性生性較敏感,容易導致心理性的失眠症狀,而且體內荷爾蒙的分泌,也會影響睡眠,像是女性月經來潮前、經期及更年期,都會引起身體不適而不好入睡。
老人也很容易失眠,大概有42~47%的老人,有各種不同的睡眠障礙,原因除了因為老化所產生的睡眠生理變化,會使老年人經常入睡困難、熟睡時間變少之外,身體還會有一些疾病,如夜間頻尿、慢性病、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或是一些藥物也會影響睡眠。
連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兒童,也有失眠困擾。美國大約有3成的兒童有睡眠障礙,在台灣,也有2~3成的比率,也就是將近90萬名兒童睡不好。原因可能是孩子睡覺不規律,這跟家長的作息、管教有關。
造成失眠的2個主因
1體質:
有些人的體質本來就不易入睡,加上天生個性比較敏感、神經質,容易操煩或鑽牛角尖,更加深入睡的困擾。老年人則可能因為老化所產生的睡眠生理變化,而產生入睡困難、熟睡時間變少,以及生理時鐘前移的「提前型睡眠週期症候群」。
2環境或社會等外在環境影響:
當工業社會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社會,工作時間的變化也影響人們的睡眠,並且打亂了現代人的生理時鐘,例如晝夜輪替工作者(夜班工作者或輪班工作者)。
另外,現代社會的發展,夜生活愈來愈熱鬧,不論在外或在家裡可從事的活動也愈來愈豐富,產生許多夜貓子,這種人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比正常人延後數小時, 常是凌晨2點以後才能睡著,要睡到早上10~12點,甚至下午1、2點才起床。這類患者稱為「延遲型睡眠週期症候群」,常抱怨晚上入睡困難,而在清晨卻是 難以維持清醒。
不同層次的失眠種類
從睡眠型態上分類
1入睡困難型: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往往1~2個小時才能睡著。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2睡眠維持困難型: 睡得不安穩、時睡時醒、醒過來就難以入睡,有些人甚至半夜醒來就未再闔眼。憂鬱、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3無法熟睡型:一夜睡睡醒醒,雖未入睡困難,但一直處於淺睡狀態。
4睡眠中斷型:入睡後不久即醒來,且無法再度入睡。
5清晨清醒型:天未亮就醒來,而且多夢。
從病程時間上分類
1短暫性失眠:通常失眠情形小於1星期,原因有可能是:
●感到有壓力時:有些人平時都睡得很好,但一時的工作或家庭因素,造成心裡一直掛心著這件事,甚至連身體需要好好休息的睡覺時間,腦筋裡還一直盤旋著令人煩心的畫面,腦袋無法暫時停機,不停運轉,以致無法安眠。
●外在環境影響:例如噪音、燈光、溫度。噪音的部分,可能是家人或鄰居的嬉鬧聲、居家附近有工程進行或是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太吵了以致打擾睡眠;燈光太 亮除了讓人不容易入睡,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因為光的刺激會干擾身體分泌「褪黑激素」,這種激素在黑暗的時候才能分泌,增進睡意。
●睡眠規律改變:例如時差、輪班工作者,或者有些人臨時熬夜,都可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的狀況。另外,生病時、到高海拔的地方時,也會有短暫性失眠的情形,這方面的失眠,大部分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但是短暫性失眠如未接受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導致慢性失眠。
2短期性失眠:
通常指的是失眠情形達1星期~1個月的時間,當遇到嚴重或持續性壓力,像是重大身體疾病或開刀、親朋好友的過世和嚴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問題、男女朋友分手等,都可能會導致短期性失眠。
3慢性失眠:
通常指失眠情形超過1個月,這是失眠門診求診中,最常遇到的疾病類型。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複雜的,較難以去發現,且許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種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因此,醫師需要細心的問診,以尋找各種可能引起失眠的原因。
當好好睡上一覺不再那麼容易,請好好了解自己失眠的原因,對症找醫生、找出解決方法,尤其現在失眠大多是工作壓力造成的心理因素所致,傾聽身體的聲音及警訊,才能有效解決。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39期】
文/常春月刊
時鐘滴答滴答響,時針早已過了12點,小育仍張大著眼睛翻轉難眠,明天的會議資料、客戶的需求、業績數字的變化……,一幕一幕不斷的在她腦中上演,揮之不去。
小育不是特例。工時超載、腳步又急又快的現代社會,好好睡上一覺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並不容易,愈來愈多人有睡眠障礙的困擾,根據統計,台灣超過1/3的人睡不好。
很多人以為睡眠障礙就是失眠,其實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睡眠障礙指的是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且睡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睡不好,不一定是失眠
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睡不好的經驗,不過,偶爾睡不好不一定就是失眠。失眠在醫學上有比較嚴謹的定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失 眠指的是睡眠品質相當不好,難以入睡,超過30分鐘以上都睡不著,或者是睡眠中容易醒來,醒來後就不容易入睡,以及主觀感覺怎麼睡都睡不飽等。
並且這樣的狀況在1週內出現超過3天,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屬於「失眠症」;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屬於「亞急性失眠」,時間超過3個月,顯示失眠問題已經慢性化。
其他睡眠障礙,也會睡不好
失眠是睡眠障礙的一種,其他還有嗜睡及異睡或類睡等症狀。嗜睡指的是在睡眠充足下,仍在不適當的場合中睡著,如開車、吃飯、會議中無法克制地呼呼大睡;而異睡或類睡,指的是夢遊、惡夢驚醒(夢魘)、夜驚、腿部不寧症候群等症狀。
夢遊可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症狀,夢遊是介於清醒、無法入睡與非快速動眼睡眠期的混合階段。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教授席德拉(Antonio Zadra)最近主導一項研究,探討失眠與夢遊症之間的關聯。研究中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出現夢遊症狀的比例較高。夢遊的臨床表現為入睡會突然起身做某些事 情,而清醒後對事件完全無記憶或是只有片段記憶;夢遊者的眼睛是張開的,但面部表情會呆滯或茫然。
夜驚發生在睡眠最深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期,是腦部的恐懼中心,突然莫名其妙被啟動時,被「嚇醒」的反應;但其實人還是在熟睡中的,醒來後也不會記得自已曾經經歷過這一段。
至於腿部不寧症候群也叫作「夜間性肌陣攣症候群」,患者的四肢、尤其是腳部,會有異常不適感,如痠癢、痠脹、麻刺、蟲爬或瘙癢等感覺,且夜間、傍晚發作的頻率比白天高。
每10個台灣人,有2人失眠
睡眠障礙的種類中,失眠的盛行率最高,最多人飽受其苦。在台灣,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21.8%,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逃不過它的魔掌。
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為嚴重,女性失眠人口是男性的1.5倍。原因可能是女性生性較敏感,容易導致心理性的失眠症狀,而且體內荷爾蒙的分泌,也會影響睡眠,像是女性月經來潮前、經期及更年期,都會引起身體不適而不好入睡。
老人也很容易失眠,大概有42~47%的老人,有各種不同的睡眠障礙,原因除了因為老化所產生的睡眠生理變化,會使老年人經常入睡困難、熟睡時間變少之外,身體還會有一些疾病,如夜間頻尿、慢性病、精神疾病(如憂鬱、焦慮),或是一些藥物也會影響睡眠。
連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兒童,也有失眠困擾。美國大約有3成的兒童有睡眠障礙,在台灣,也有2~3成的比率,也就是將近90萬名兒童睡不好。原因可能是孩子睡覺不規律,這跟家長的作息、管教有關。
造成失眠的2個主因
1體質:
有些人的體質本來就不易入睡,加上天生個性比較敏感、神經質,容易操煩或鑽牛角尖,更加深入睡的困擾。老年人則可能因為老化所產生的睡眠生理變化,而產生入睡困難、熟睡時間變少,以及生理時鐘前移的「提前型睡眠週期症候群」。
2環境或社會等外在環境影響:
當工業社會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社會,工作時間的變化也影響人們的睡眠,並且打亂了現代人的生理時鐘,例如晝夜輪替工作者(夜班工作者或輪班工作者)。
另外,現代社會的發展,夜生活愈來愈熱鬧,不論在外或在家裡可從事的活動也愈來愈豐富,產生許多夜貓子,這種人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比正常人延後數小時, 常是凌晨2點以後才能睡著,要睡到早上10~12點,甚至下午1、2點才起床。這類患者稱為「延遲型睡眠週期症候群」,常抱怨晚上入睡困難,而在清晨卻是 難以維持清醒。
不同層次的失眠種類
從睡眠型態上分類
1入睡困難型: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往往1~2個小時才能睡著。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2睡眠維持困難型: 睡得不安穩、時睡時醒、醒過來就難以入睡,有些人甚至半夜醒來就未再闔眼。憂鬱、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3無法熟睡型:一夜睡睡醒醒,雖未入睡困難,但一直處於淺睡狀態。
4睡眠中斷型:入睡後不久即醒來,且無法再度入睡。
5清晨清醒型:天未亮就醒來,而且多夢。
從病程時間上分類
1短暫性失眠:通常失眠情形小於1星期,原因有可能是:
●感到有壓力時:有些人平時都睡得很好,但一時的工作或家庭因素,造成心裡一直掛心著這件事,甚至連身體需要好好休息的睡覺時間,腦筋裡還一直盤旋著令人煩心的畫面,腦袋無法暫時停機,不停運轉,以致無法安眠。
●外在環境影響:例如噪音、燈光、溫度。噪音的部分,可能是家人或鄰居的嬉鬧聲、居家附近有工程進行或是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太吵了以致打擾睡眠;燈光太 亮除了讓人不容易入睡,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因為光的刺激會干擾身體分泌「褪黑激素」,這種激素在黑暗的時候才能分泌,增進睡意。
●睡眠規律改變:例如時差、輪班工作者,或者有些人臨時熬夜,都可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的狀況。另外,生病時、到高海拔的地方時,也會有短暫性失眠的情形,這方面的失眠,大部分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但是短暫性失眠如未接受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導致慢性失眠。
2短期性失眠:
通常指的是失眠情形達1星期~1個月的時間,當遇到嚴重或持續性壓力,像是重大身體疾病或開刀、親朋好友的過世和嚴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問題、男女朋友分手等,都可能會導致短期性失眠。
3慢性失眠:
通常指失眠情形超過1個月,這是失眠門診求診中,最常遇到的疾病類型。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複雜的,較難以去發現,且許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種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因此,醫師需要細心的問診,以尋找各種可能引起失眠的原因。
當好好睡上一覺不再那麼容易,請好好了解自己失眠的原因,對症找醫生、找出解決方法,尤其現在失眠大多是工作壓力造成的心理因素所致,傾聽身體的聲音及警訊,才能有效解決。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39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