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集團創辦人 施振榮-善解人生
和施振榮談話,讓人想起禪宗的師徒對話。徒弟不斷地從「我」出發,追問「那我怎麼辦?」師父的答案,永遠是「如果能將我放下,何需擔心怎麼 辦?」
Comdex Japan電腦展,宏碁記者會開場的時間到了。董事長施振榮走上講台,往台下一看,愣住了──所有的座位都是空的,一個記者也沒有。等了將近二十分鐘, 還是沒有人來……。
「從來沒有過這麼大的打擊,」樂在溝通、 向來是媒體寵兒的施振榮說。
施振榮立即進行檢討,發現問題出在文化差 異。Comdex展原先一直在美國舉行,到了日本還是用美國模式,設了新聞室,放了公司的新聞稿及記者會的時間地 點,讓記者自己拿、自己前往記者會。而且全部用英文。
問題是,這不是日本新聞界做事的方式。
此後,宏碁每次在日本開記者會,一定聘用 當地公關公司,依當地的作業習慣,邀請各媒體記者後,還要確認再確認。「記者會時間一到,門就關起來,因為都到齊了,」施振榮說,「挫折是必然的,沒有挫 折就不是人生。失敗多了,表示眼界看得多了,也是一種成長。」
商場打拚三十多年,歷經大風大浪,但施振 榮積極樂觀、人性本善的信念,不曾動搖過。面對再艱困的處境、再難相處的人,施振榮總能找到好的一面來看待。善解,往好的方面解釋。施振榮不只善解人意, 更善解人生。
因為善解,使施振榮在競爭至上、爭名奪利 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有很不一樣的想法與做法。
有時甚至令人費解。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你為什麼提倡不留一手的師父?」
「留一手,價值的創造就受到限制。」
「不留一手,難道不怕失去自己的競爭優勢?」
「學生比老師好, 本來就應該。我肯定他的能力,我與有榮焉。」
「你培養那麼多人才,離開宏碁後跟你競爭,你難道不氣?」
「訓練人才,不一定要為我所用,只 要對社會有貢獻。」
「宏碁繳了昂貴學費才得到的經驗,你為什麼四處和人分享?」
「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好康相報,這個思維讓我得到甜頭。這 有點像宗教──信耶穌得永生,我則是信利他是最好的利己。這雖然間接,但可以永續。這是我的winning strategy(贏的策略)。」
「難道不怕競爭者學會後,回過頭來打垮你?」
「我有那麼多 手,如果真有人能全部學走,做得很好,打擊到我,我也認了。社會要進步,經驗大家分享,進步快一點。」
「你怎麼看待恩將仇報、或是對你造成傷害的 人?」
「為什麼會傷害我呢?沒有過啊。我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會合理化他的行為。就算對方不能履行合約,也是他有困難,我能幫忙就盡量幫忙。」
「你 就這麼相信別人嗎?」
「自己做不了大事,相信別人才有成功的機會。就算遇人不淑,只要沒被拖垮,只要命還在,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你 的安全感哪裡來的?」
「我的安全感來自我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進步。我希望後有追兵,push自己不斷地往前進。」
和施振榮談話,讓人想起禪宗的師徒對話。 徒弟不斷地從「我」出發,追問「那我怎麼辦?」師父的答案,永遠是「如果能將我放下,何需擔心怎麼辦?」
放下「我執」何其難,但對施振榮而言,卻 只是聽媽媽的話,「做個有用的人,」三歲時父親就過世的施振榮說,媽媽是影響他最大的人。讓媽媽高興,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做個有用的人
什麼叫做「有用」?「就是對別人有貢 獻,」不管做什麼事,施振榮都會問自己:你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要對社會做什麼貢獻?
施振榮找到讓自己最「有用」的方式,就是 為社會「提出新觀念,找到新方法,分享摸索經驗,讓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這也是施振榮在六十歲退休時,最為人稱道 之處。他提出微笑曲線的觀念,主張台灣企業一定要朝附加價值高的兩端走,也就是往智財、研發及品牌、行銷發展。已從宏碁退休的他,仍馬不停蹄地著書、演 講、接受訪談、參與活動,呼籲建立國際性品牌的必要性。
實踐新觀念的新方法,是用高昂的代價換來 的。一九九一年,宏碁出現成立以來首見的財務赤字,虧損達六億多台幣。原因之一,就是國際化擴張速度太快,美國子公司發生虧損,「別的地方(指台灣各子公 司)賺的都還不夠虧,」施振榮表示,這是他遭遇過最大的挫敗。
當時同仁的批評聲浪高漲,有一次在內部的 教育訓練會議裡,剛從國外出差回來的執行副總童虎,談到在外聽到很多對宏碁的讚譽。坐在台上的施振榮,聽著聽著,眼淚就掉下來了。「就覺得很傷心,怎麼出 入這麼大?做這麼辛苦,卻得不到同仁的認同,當然是失敗,失敗就要檢討,」回想當時的情景,施振榮不好意思地臉紅了。
「有問題不找藉口,從自己檢討起」,施振榮「承認失敗,不要面子」,請辭宏碁董事長職務,以示負責。董事會全力慰留,施振榮想,「自己惹 的禍,自己最清楚,」接受慰留,進行企業改造,也將宏碁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歷經幾度起落、改造,宏碁現在已是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品牌,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個人電腦 業發展史上,最成功東山再起的企業之一。」
真正的失敗是放棄
「真正的失敗,是放棄。只要不放棄,再多的失敗都當經驗,做出一個累積,」施振榮說。
歷經事業上最大的挫敗,施振榮最大的成長,是體驗到:「要假設你現在所有的作為,可能結果跟你的預期都會有出 入。」有這樣的體認,就不會在結果不如預期時,即認定是失敗,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放棄。
發揮他善解的特長,施振榮將挫折轉換成實力,發展出一套「預期管理」。當階段性結果不如預期時,先檢查是不是方 向出了問題。只要方向仍是正確的,就接受現實,改變進度和做法,配合客觀環境,順勢而為。
「預期管理就像馬拉松賽跑的體力管理,」施振榮說,只要方向正確,有點落後沒關係,留一口氣在,就能永續經營: 「預期管理,讓你能面對未來。隨時調整預期這把尺,可以幫助你執著、氣長、有耐心。」
因為有挫折 所以很豐富
回顧創業三十多年的這場馬拉松,「你怎麼 區分你的人生階段?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幾歲之前為誰而活──四十歲以前為媽媽而活;四十歲起,為社會當仁不讓,要多貢 獻一點;退休之後,為實現人生的價值而活。」
「你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人生的價值在利他。」
「你 一直強調大我,那小我呢?」
「小我是在大我之下,大我好,小我自然就好。追求自我的最大,就是大我。」
「對你而言,成長是什麼?」
「非 常用心的學習,讓自己具備對社會有貢獻的能力。」
「你最重要的個人特質是什麼?」
「很隨和,但是也有自己的原則。」
「你最大的優 點是什麼?」
(想了很久很久……)
「我好像 沒什麼優點。優點不是自己講的。」
「請勉為其難講一個。」
「為別人著想吧。」(又臉紅了)
「你最不喜歡的事是什麼?」
「站 在有影響力的位子,卻沒有善盡社會責任。」
「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我沒有存在的價值,突然有一天都沒有人要來訪問我了(大笑)。開玩笑 的啦!」
「你現在快樂嗎?」
「我很幸運,大體來講很順。雖然有些波折,但因為有挫折,所以我變得很豐富,不虛此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