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破碎的農地 加劇氣候風險

作者:朱淑娟(本報特約記者)

2009年6月20日: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警告,全球飢餓人口將突破10億人,每6個人就有一人吃不飽。

2009年6月19日:國際原油一度飆到每桶72美元,國內油價連續第7周上漲。物價蠢蠢欲動,行政院重啟穩定價小組,就怕重演去年高糧價的噩夢。

2009年4月到6月: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後龍科學園區、台中后里都市變更...各地方政府忙著徵收農地變建地。剩餘的農地正面臨工廠廢水及土壤汙染,或因沒水灌溉被迫休耕。台南縣東山鄉永揚垃圾掩埋場,則正在威脅東山的柳丁園。

2009年1月到3月:台灣氣溫異常飆高與溫差過大,使得花東的稻米不稔實;而台東的特產脆梅,今年則一顆都沒長好;彰化海岸濕地的的西施舌,竟全都不見了。

台灣的國土規劃與農業政策,在2009年的此刻,正面臨內外交相迫的時刻。

飢餓危機 即將來臨

聯合國農糧組織總幹事迪烏夫(Jacques Diouf)日前警告,全球遭逢經濟危機,變相使得糧價居高不下;「無聲的飢餓危機」即將來臨,他呼籲世界各國都應採取行動。

環評委員、也是農委會農試所研究員郭鴻裕表示,FAO所編定全球的12種土綱裏,台灣就有11種;不同土壤適合種植不同作物,這表示台灣可種植的食物非常多樣性。

郭鴻裕認為,好好保護我們的農地,充分運用土壤優勢,對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的台灣而言,是相當急迫的。

然而如今台灣,對外面臨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影響,農作物產量無法預期。對內又面臨國土利用失序、重工輕農、水資源分配不均,導致農地面積縮小、品質下降、稻田休耕。面對國際糧食危機,台灣的糧食安全正遭受空前的挑戰。 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律師詹順貴就形容,「糧食是戰略物資」。

氣候變異 加重農漁民損失

今年2月,台灣平均溫度創新高,以嘉義為例,比平均高出4.7度。台東「打碗花之家」負責人徐蘭香說,今年初天氣熱,每日的溫差也大,使台東稻米不稔實,稻農損失慘重。而平常這個時候,台東各個農場都會做脆梅,今年因為太熱了,種出來的梅子中心都軟掉,「沒有一家農場做成。」

徐蘭香說,糧食已不足,人類又貪婪無度,政府許多政策(例如農村再生條例)都讓農地面積愈來愈縮小,「往滅農的方向前進,是最大的災難」。她說,「我做為一個農民,要呼籲大家,食物問題要特別注意。」

彰化福興鄉漁民粘瑞豐,在彰化海岸潮間帶自然繁殖西施舌、文蛤。他說,每年都是三、六、九月季節交替時,因為天氣忽冷熱,西施舌、文蛤會死掉。「今年1月就死光了,」

粘瑞豐說,未來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預計的廢水排放口,距離他的蚵田只有1公里,他很擔心廢水會汙染他的蚵田,「鹿港、王功的蚵田都要滅絕。」

農地面積 正在縮小

若是到中南部走一趙,可發現許多可耕地都在休耕中,對糧食不足的台灣而言,任由田園荒蕪是不可思議的事。韓國跟台灣一樣,面臨工業與農搶地、搶水危機,為因應糧食危機,計畫到非洲買地種植,再把糧食運回國內。台灣也能這樣做嗎?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對此存疑,他說,還有政治上的問題存在。「如果我們台灣自己還有那麼多休耕農田,為什麼不自己耕種呢?」他建議,高山地區的作物應想辦法轉移到平地來耕種,保護國家資源,也促進平地農地的土地使用。「我們農地使用真的是太低了,政策應該要有所改變。」

徐世榮表示,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糧食一定可以買得到,當土地都不耕作了,我們就要進口更多糧食。這在承平時代、在我們有錢的情況下,或許還可以買得到。

而根據FAO的分析,導致飢餓人口增加的兩大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機、二是糧價居高不下。如果工業不能帶來財富,何來金錢買糧?

國科會原預估,去年科學園區全年目標是2兆1700億,但遇到金融風暴,去年負成長5%,一直到今年5月才漸漸回溫。國家投注過多資源給工業,但工業受到國際景氣影響是立即的,一有風吹草動,經濟立刻受到衝擊。工業無法保障經濟,如果台灣再放棄農業,糧食安全的風險更高。

工業搶地 農田節節退讓

這一陣子以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工業開發,不惜徵收農田變建地。例如正審查中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徵收大片台糖農地以及私有地600多公頃。後龍科技園區徵收的私有農地,還是農委會畫設應特別保護的優良農業區。在糧食危機隨時風吹草動的現在,政府還把良田變工廠,令人無法理解。

這些開發案在環保署環評審查、營建署區委會審查時,許多委員都接二連三提出質疑。環評委員郭鴻裕表示,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汽油再上漲,糧荒可能再發生,「我們可以放棄農業嗎?台灣不能這樣揮霍。」

在區域審查委員會上,委員之一的蕭再安也質疑,二林園區收購大面積台糖土地,而台糖土地當初是挑選過的,地勢平坦,屬品質較佳的農地。他質疑,台糖土地一直在被徵收,未來如要恢復農地利用幾乎不可能,國際已面臨糧荒,未來如果農地都釋放出去,台灣是否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危機,「引發糧食危機誰負責?」

如果品質好的農地都釋放出去,留下品質較差的農地,未來台灣糧食問題更令人擔心。徐世榮表示,應該好好做一些估算,在台灣應維持多少糧食自給率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保留多少農田。

他認為,農委會也應堅守立場,不能說別的部會來要地,農委會都沒聲音。農委會要有全盤的思維,承擔起糧食安全的責任。

工業搶水 影響農作品質

除了土地之外,水的問題也很嚴重。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江明郎表示,台灣是個海島型的國家,高低差很大,河川很短,總雨量看起來很多,但因為河川太短、太陡,水量不容易留存,如果不設法即時攔截下來的話,就流到大海去了。

因此對台灣而言,水資源一直都是相當珍貴的。但在政府思維中,工業用水永遠比農業用水重要,水資源一旦不足,農田被迫減供水,嚴重時往往被迫休耕。

例如中科四期用水規劃中,彰化農田水利會與中科簽的「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彰化農田水利將調度農業用水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彰水會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委員郭鴻裕指這分合約「割地賠款」,枯水期也要保證供水給企業不合理。

詹順貴則認為,國家存在目的是為了人民,國家的有限資源不應只給特定少數企業,損害由全民承受。

工業汙染 影響周遭農地

徐世榮說,不僅農地不斷釋放出去,農地的品質也不斷地在下降,例如農舍產生的家庭汙染、工業汙染。他認為,台灣80%的土地是非都市土地,卻沒有好好管理,品質方面也不斷在下降,「農地已經千瘡百孔。」

農地品質也正在遭受汙染侵害,環保署去年從汙染潛勢較高的桃園縣、新竹市、台中縣、彰化縣,初選出45條渠道,再篩選出4條渠道,採樣灌溉水質,發現底泥汙染最嚴重,48.8%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31.3%超過標準;水質重金屬13.2%超過標準。

台灣土地分區不明,鄉村地區農田緊鄰工廠是常有的事。徐世榮認為,先不談農藥對農地的傷害,光是灌排不分離對農地的傷害就很大。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政府要正視灌排分離問題,如果做不到,至少應提高工業放流水標準,當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時,才准排放。

農地管理 國家應有上位指導方針

徐世榮說,台灣當務之急是提高糧食自給率,「我們談的是綜合糧食自給率,不是談水稻的自給率,政府千萬不要再誤導我們這一點了。」他表示,我們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30.6,這是很恐怖的,應該大家要非常擔心。

徐世榮舉例,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本來只有39%,他們還是比我們經濟好的國家,每年訂一個1%的提升指標,花很多經費、想出很多計畫,就是要衝1%。

農委會官員雖在某些場合也表示,農地釋出應與國土利用聯結,才能避免優良農地一再被釋出。但目前國家缺少一套國土上位計畫做為指導,雖然內政部有各區的區域計畫,但徐世榮認為,這些區域計畫都是很抽象的。

因為沒有國土的上位計畫,因此土地利用就沒了章法,完全是依照各目的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愛怎麼開發就怎麼開發;而各縣市政府多半認為,開發工業區等於地方發展。

或許如同詹順貴表示,所謂「國土使用合理性」,絕不是政府說重點支持就算了,而應以人民權益為最大考量。否則,可以餵養好幾世代的一畝良田,在經過工業建設五十年蹂躝後,是再也回不來的。(原文刊載於低碳生活部落格)

社論:破碎的農地 加劇氣候風險

 

作者:朱淑娟(本報特約記者)

2009年6月20日: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警告,全球飢餓人口將突破10億人,每6個人就有一人吃不飽。

2009年6月19日:國際原油一度飆到每桶72美元,國內油價連續第7周上漲。物價蠢蠢欲動,行政院重啟穩定價小組,就怕重演去年高糧價的噩夢。

2009年4月到6月: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後龍科學園區、台中后里都市變更...各地方政府忙著徵收農地變建地。剩餘的農地正面臨工廠廢水及土壤汙染,或因沒水灌溉被迫休耕。台南縣東山鄉永揚垃圾掩埋場,則正在威脅東山的柳丁園。

2009年1月到3月:台灣氣溫異常飆高與溫差過大,使得花東的稻米不稔實;而台東的特產脆梅,今年則一顆都沒長好;彰化海岸濕地的的西施舌,竟全都不見了。

台灣的國土規劃與農業政策,在2009年的此刻,正面臨內外交相迫的時刻。

飢餓危機 即將來臨

聯合國農糧組織總幹事迪烏夫(Jacques Diouf)日前警告,全球遭逢經濟危機,變相使得糧價居高不下;「無聲的飢餓危機」即將來臨,他呼籲世界各國都應採取行動。

環評委員、也是農委會農試所研究員郭鴻裕表示,FAO所編定全球的12種土綱裏,台灣就有11種;不同土壤適合種植不同作物,這表示台灣可種植的食物非常多樣性。

郭鴻裕認為,好好保護我們的農地,充分運用土壤優勢,對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的台灣而言,是相當急迫的。

然而如今台灣,對外面臨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影響,農作物產量無法預期。對內又面臨國土利用失序、重工輕農、水資源分配不均,導致農地面積縮小、品質下降、稻田休耕。面對國際糧食危機,台灣的糧食安全正遭受空前的挑戰。 營建署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律師詹順貴就形容,「糧食是戰略物資」。

氣候變異 加重農漁民損失

今年2月,台灣平均溫度創新高,以嘉義為例,比平均高出4.7度。台東「打碗花之家」負責人徐蘭香說,今年初天氣熱,每日的溫差也大,使台東稻米不稔實,稻農損失慘重。而平常這個時候,台東各個農場都會做脆梅,今年因為太熱了,種出來的梅子中心都軟掉,「沒有一家農場做成。」

徐蘭香說,糧食已不足,人類又貪婪無度,政府許多政策(例如農村再生條例)都讓農地面積愈來愈縮小,「往滅農的方向前進,是最大的災難」。她說,「我做為一個農民,要呼籲大家,食物問題要特別注意。」

彰化福興鄉漁民粘瑞豐,在彰化海岸潮間帶自然繁殖西施舌、文蛤。他說,每年都是三、六、九月季節交替時,因為天氣忽冷熱,西施舌、文蛤會死掉。「今年1月就死光了,」

粘瑞豐說,未來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預計的廢水排放口,距離他的蚵田只有1公里,他很擔心廢水會汙染他的蚵田,「鹿港、王功的蚵田都要滅絕。」

農地面積 正在縮小

若是到中南部走一趙,可發現許多可耕地都在休耕中,對糧食不足的台灣而言,任由田園荒蕪是不可思議的事。韓國跟台灣一樣,面臨工業與農搶地、搶水危機,為因應糧食危機,計畫到非洲買地種植,再把糧食運回國內。台灣也能這樣做嗎?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對此存疑,他說,還有政治上的問題存在。「如果我們台灣自己還有那麼多休耕農田,為什麼不自己耕種呢?」他建議,高山地區的作物應想辦法轉移到平地來耕種,保護國家資源,也促進平地農地的土地使用。「我們農地使用真的是太低了,政策應該要有所改變。」

徐世榮表示,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糧食一定可以買得到,當土地都不耕作了,我們就要進口更多糧食。這在承平時代、在我們有錢的情況下,或許還可以買得到。

而根據FAO的分析,導致飢餓人口增加的兩大原因:一是全球金融危機、二是糧價居高不下。如果工業不能帶來財富,何來金錢買糧?

國科會原預估,去年科學園區全年目標是2兆1700億,但遇到金融風暴,去年負成長5%,一直到今年5月才漸漸回溫。國家投注過多資源給工業,但工業受到國際景氣影響是立即的,一有風吹草動,經濟立刻受到衝擊。工業無法保障經濟,如果台灣再放棄農業,糧食安全的風險更高。

工業搶地 農田節節退讓

這一陣子以來,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工業開發,不惜徵收農田變建地。例如正審查中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徵收大片台糖農地以及私有地600多公頃。後龍科技園區徵收的私有農地,還是農委會畫設應特別保護的優良農業區。在糧食危機隨時風吹草動的現在,政府還把良田變工廠,令人無法理解。

這些開發案在環保署環評審查、營建署區委會審查時,許多委員都接二連三提出質疑。環評委員郭鴻裕表示,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汽油再上漲,糧荒可能再發生,「我們可以放棄農業嗎?台灣不能這樣揮霍。」

在區域審查委員會上,委員之一的蕭再安也質疑,二林園區收購大面積台糖土地,而台糖土地當初是挑選過的,地勢平坦,屬品質較佳的農地。他質疑,台糖土地一直在被徵收,未來如要恢復農地利用幾乎不可能,國際已面臨糧荒,未來如果農地都釋放出去,台灣是否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危機,「引發糧食危機誰負責?」

如果品質好的農地都釋放出去,留下品質較差的農地,未來台灣糧食問題更令人擔心。徐世榮表示,應該好好做一些估算,在台灣應維持多少糧食自給率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保留多少農田。

他認為,農委會也應堅守立場,不能說別的部會來要地,農委會都沒聲音。農委會要有全盤的思維,承擔起糧食安全的責任。

工業搶水 影響農作品質

除了土地之外,水的問題也很嚴重。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江明郎表示,台灣是個海島型的國家,高低差很大,河川很短,總雨量看起來很多,但因為河川太短、太陡,水量不容易留存,如果不設法即時攔截下來的話,就流到大海去了。

因此對台灣而言,水資源一直都是相當珍貴的。但在政府思維中,工業用水永遠比農業用水重要,水資源一旦不足,農田被迫減供水,嚴重時往往被迫休耕。

例如中科四期用水規劃中,彰化農田水利會與中科簽的「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彰化農田水利將調度農業用水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彰水會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委員郭鴻裕指這分合約「割地賠款」,枯水期也要保證供水給企業不合理。

詹順貴則認為,國家存在目的是為了人民,國家的有限資源不應只給特定少數企業,損害由全民承受。

工業汙染 影響周遭農地

徐世榮說,不僅農地不斷釋放出去,農地的品質也不斷地在下降,例如農舍產生的家庭汙染、工業汙染。他認為,台灣80%的土地是非都市土地,卻沒有好好管理,品質方面也不斷在下降,「農地已經千瘡百孔。」

農地品質也正在遭受汙染侵害,環保署去年從汙染潛勢較高的桃園縣、新竹市、台中縣、彰化縣,初選出45條渠道,再篩選出4條渠道,採樣灌溉水質,發現底泥汙染最嚴重,48.8%超過標準;農地土壤重金屬31.3%超過標準;水質重金屬13.2%超過標準。

台灣土地分區不明,鄉村地區農田緊鄰工廠是常有的事。徐世榮認為,先不談農藥對農地的傷害,光是灌排不分離對農地的傷害就很大。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政府要正視灌排分離問題,如果做不到,至少應提高工業放流水標準,當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時,才准排放。

農地管理 國家應有上位指導方針

徐世榮說,台灣當務之急是提高糧食自給率,「我們談的是綜合糧食自給率,不是談水稻的自給率,政府千萬不要再誤導我們這一點了。」他表示,我們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30.6,這是很恐怖的,應該大家要非常擔心。

徐世榮舉例,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本來只有39%,他們還是比我們經濟好的國家,每年訂一個1%的提升指標,花很多經費、想出很多計畫,就是要衝1%。

農委會官員雖在某些場合也表示,農地釋出應與國土利用聯結,才能避免優良農地一再被釋出。但目前國家缺少一套國土上位計畫做為指導,雖然內政部有各區的區域計畫,但徐世榮認為,這些區域計畫都是很抽象的。

因為沒有國土的上位計畫,因此土地利用就沒了章法,完全是依照各目的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愛怎麼開發就怎麼開發;而各縣市政府多半認為,開發工業區等於地方發展。

或許如同詹順貴表示,所謂「國土使用合理性」,絕不是政府說重點支持就算了,而應以人民權益為最大考量。否則,可以餵養好幾世代的一畝良田,在經過工業建設五十年蹂躝後,是再也回不來的。(原文刊載於低碳生活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