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看的當然不只是霍爾好帥(他的確很帥啦……)、浪漫的空中漫步、會拍翅膀的飛機、或者歐風的街景,想要看這些的話,現在台灣也出設定畫集了,大家可以買一本自己回家研究啦。我們要看的是「怎麼看《移動城堡》」,要看的是「和宮崎駿過去的作品比起來,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評語會這麼兩極呢?」或者我們看的是「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把《移動城堡》大卸八塊吃掉,增加自己的創作功力呢?」

  那,開始閉上眼睛吧。

  

開什麼玩笑!閉上眼睛不就啥都看不到了嗎?

  不不不,想要學會看作品,閉上眼睛是很重要的修練喵。

  現在你的眼前一片黑暗。你可以開始試著回想《移動城堡》的劇情,從一開始大霧之中出現的城堡的陰影,一直想到最後水晶球中轉圈圈的短腿狗。你還記得些什麼呢?不記得的話,可以和朋友討論,什麼事情發生了,然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可能會搞不清楚順序,或許可以拿紙筆把想得起來的部分寫下來。然後再閉上眼睛繼續想。

  現在,你的腦海中,或者你面前的紙上,應該浮現一個比較清楚的故事流程圖了吧。和模糊的印象比起來,不論你現在記不記得全部的劇情,但是你現在總是發現,到底剩下什麼是你比較有印象的?可能除了喜歡的部分之外都自動刪掉了呢?或者,你是記憶超人,從第一個分鏡雲是怎麼散開的,到最後蘇菲臉上的表情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個流程圖,對我們學會怎麼看作品來說,是很重要的藍圖。它等於是這部完成的作品的大綱。當然,什麼該清楚,什麼該模糊,什麼是可以省略的,這點會因人而異。但是不要忘記,不管你原先看完《移動城堡》感受到的究竟是困惑、滿足、生氣或無奈,造成你所有感覺的,就是這個你腦中的故事大綱。我們平常討論作品,只停留在印象上的話,常常都只會剩下模糊的感覺而已,描述那些抽象的感覺,對我們本身抒發情緒來說很舒服,但是對於怎麼看作品,幫助卻是有限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但是,你的感想畢竟只是你個人的感覺,是一種模糊的印象,要怎麼表達出來讓別人也能理解呢?要怎麼樣才能把這些模糊的印象化作是自己創作的營養呢?擬出作品的藍圖是很重要的。

  或許有人會說:「我都已經看過啦,我已經很清楚,不用這麼麻煩。」實際上,不論是當作者還是當觀眾,當你陷入作品當中的時候,除非這部作品真的太粗製濫造了,否則當你開始回想,你會開始注意到很多原先你並沒有發現的,或者疏忽略過的部分。那麼,你就可以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接受(不接受)這樣的故事呢?作者作了什麼呢?」

  當你草擬出這份藍圖之後,某種意義上,你也跟作者一樣,仔仔細細從頭到尾參加了一次創作的過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透過這份藍圖看到更深的地方,發現當初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我們「享受」或「忍受」這部作品。

  於是,我們可以開始試著用十種角度來看你腦海中的《霍爾的移動城堡》的藍圖。當然也可以是一百種,只是這樣專欄會爆掉。

 

角度1:從個人感覺回歸到作品本身

  看完《霍爾的移動城堡》,你覺得好看嗎?是哪些地方好看呢?哪些地方你又不滿足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開始回頭去檢查藍圖,這是所有閱讀的第一種角度。也就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然後開始在作品中尋找線索。這種練習對於創作來說很有幫助,因為你會發現,喔──宮崎駿一開始安排蘇菲出門遇到無聊男子被霍爾救,但是卻反而開始惹上荒野魔女的泥巴人,用了很快的節奏,短鏡頭,來營造緊張的感覺,直到無路可逃的時候,霍爾耍帥地帶著蘇菲向天飛去,越過庸庸碌碌的人群,越過車水馬龍的街道,蘇菲瞬間彷彿也從忙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在空中漫步不僅只是逃命的過程,或者霍爾耍帥的段落,也包含著霍爾帶著蘇菲看到了另一個世界……浪漫的感覺也就在這些過程中慢慢醞釀出來。讓人感動。當你用這種方法去看作品,你的感覺就有了具體的依靠,不論是畫面的,節奏的,情節的,還是氣氛的,不管是你喜歡還是討厭的段落,你都可以更清楚的弄懂到底是怎麼回事,甚至成為自己以後的靈感資料來源。

角度2:佳構劇的讀法-因果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看動畫、日劇、韓劇或者好萊塢電影的觀眾,你一定已經接受了很不錯的訓練,腦海常常會閃現「我知道下一步會怎麼樣」的預感。這是因為現代商業編劇往往都採用佳構劇(well made play)的結構。簡單地說,佳構劇通常可以分成三幕:

 

   出現意外狀況結果主角作了錯誤的決定→
   主角死不認錯或者其他因素使狀況越來越不可收拾→
   主角認錯,真相大白,一切開始順利,好人有好報,所有的伏筆解開,事件圓滿解決

 

  絕大多數的好萊塢電影都可以套這個公式,每一幕之間,透過很強的因果關係在連接。都是主角作了什麼,所以怎樣怎樣……宮崎駿有許多作品也是利用這種結構在進行的。

  但是,當我們拿這個標準來看《霍爾的移動城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所以我們會覺得有好多事情故事好像都沒有交待,有好多事情的前因後果好像都被抽掉,事件發生的很突然。

  這個時候,我們除了開始抱怨宮崎駿拍得不好或者編劇有問題之外,我們或許可以開始想想:究竟是少了什麼呢?或者,我們也可以想想:這部電影真的是佳構劇嗎?會不會……其實這是另外一種戲劇形式呢?

角度3:類型的脈絡-愛情故事,流浪漢小說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接受過戲劇或文學的相關知識,或者都讀過很多作品,但是多讀作品,對於我們了解各式各樣的作品有一個最大的幫助:那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可以分成幾種類型。不過,這並不表示「所有的題材都被寫完了」;這句話毫無意義,簡直就像在說,中文就是這些字,都沒有別人沒用過的字,中文真是沒有味道。實際上,每個人都還是可以寫出不同的文字風格。所以即使是同樣的類型,重點不是有沒有被寫過,而是你能不能寫好。大家一窩蜂的炒作本身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一窩蜂炒作的時候,只是表面照抄,實際上作品根本不好。這不是題材失敗,而是作者失敗。當然,也有些作者就是故意不寫類型作品。

  我不想太嚴肅地談文類(grene)或者類型電影。簡單的說,當我們發現平常判斷作品的標準(佳構劇的標準)好像不太有辦法解決我們對《移動城堡》的疑惑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始透過自己的閱讀經驗來尋找解答。

  對我來說,至少可以用愛情故事或流浪漢小說的類型來看移動城堡。愛情故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中間所有的過程都是各式各樣的障礙,本身並不是核心。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戰爭似乎也就不需要解決,霍爾和火魔的契約也是襯托,荒地的女巫和霍爾的老師根本只是配角,最重要的,其實是經過了重重的困難,蘇菲最後終於依靠著她善良的心和霍爾在一起。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或許才更適合這部電影的節奏和敘事方式,而不會老是抱怨:蘇菲媽媽後來怎麼突然跑回來替老師放監視蟲根本就不合理之類的問題。流浪漢小說,則是在流浪或旅行的過程中,主角會陸續遭遇各式各樣可能根本毫不相干的事情,即使抽掉任何一段,或者有角色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現,也沒有關係。所有的事件,都只是旅途的一部份,不是那麼嚴謹的,可以用因果關係來解釋的。中國的章回小說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西方傳統更古老,從史詩時代一直到小說始祖《唐吉珂德》都是如此。

  評價作品,或者討論作品的時候,如果能找到合適的類型,那麼我們看的時候心裡會比較舒服。例如說:如果我們用很嚴肅的道德標準來看《多拉A夢》的大雄或小丸子,那我們可能會一天到晚抱怨這兩個死小鬼的懶惰故事有啥好看?或者:如果我們用看《天空之城》的史詩大時代的感覺來看《霍爾的移動城堡》,可能也會相當失望,而且覺得宮崎駿處理得一點氣氛都沒有。挑選類型的適當角度,對我們分析作品,或者和其他類似的作品相比較也很有幫助喔!

角度4:宮崎駿的脈絡-電影作者論

  看過同一個導演的大量作品,也是很依賴閱讀經驗的另一種看法。首先我們當然必須把「吉卜力的作品」和「宮崎駿的作品」分開,因為台灣總是隨便亂宣傳,例如說《螢火蟲之墓》是高[火田]勳的作品,《海潮之聲》是望月智充的作品。從宮崎駿的作品之中,如果我們把導演當成就像是小說作家一樣的「作者」,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宮崎駿的「筆跡」或「風格」。舉例來說,常被拿來開玩笑的就是宮崎駿的電影裡面總是會有人在天上飛,主角都是少女,喜歡大自然,對角色溫和又包容,相信人性的力量;或者從比較技巧面來看:節奏明快,很重視動畫角色的表情和演技等等。

  當我們把同一個導演的作品一字排開,我們就可以發現:「喔--他總是喜歡拍什麼,先前拍過了什麼,總是怎麼拍……」那麼,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把宮崎駿最新的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和他過去所有的作品並列再一起比較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另外一些有趣的東西。宮崎駿作了些什麼改變?他作得好不好呢?他有沒有自我重複呢?片子出現和以前不同的編劇方式,會不會是他企圖轉型的嘗試呢?我們還可以問很多問題,然後從我們腦海中的藍圖,從作品中去尋找解答。

角度5:作者想幹麼-宮崎駿的目的

  如果有一點日文閱讀能力,或者持續有在注意影視相關新聞,我們總是有機會聽到記者詢問宮崎駿這次想要幹麼。如果不知道,也無所謂,我們可以透過先前提過的所有角度,自己試著去推測宮崎駿想要幹麼?然後,去思考宮崎駿和他的目標有沒有落差?他是不是不想再說一個「個人背負世界命運」的故事,所以讓霍爾這麼獨善其身呢?那麼,他想說什麼呢?是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蘇菲心境的轉變?還是……?

  對於尋找作品想要表達「什麼」這件事情是雙刃劍。因為的確有很多作品好看是沒有理由的,就是因為他怎麼作怎麼作,事情怎麼發展,所以好好看,但是絕對沒有要表達任何意義。但是,當我們想要學習,或者想要分析,甚至想要檢查自己的作品的時候,至少我們可以去找一個作品「前進的方向」,作品想往哪裡去呢?如果抓到的話,就是所謂的提綱挈領吧。作品的優點和缺點,也會因此一一顯現出來。

  先前老妹跟我說她看到一篇報導,宮崎駿說以前在拍《紅豬》的時候,他自己就是紅豬,這次在拍霍爾的時候.他也覺得自己就是霍爾!所以,其實這部片,根本就是宮崎老頭為了滿足自己和變成老太太的美麗少女談戀愛的妄想作品啊!


↑左一是鈴木敏夫,左二是宮崎駿

角度6:相關討論與訪談-作者和別人說的話

  日本有時候作的訪談真的很深入。最近印象最深的是《INNOCENCE》正式版附錄的特典中,押井守和吉卜力當家製作人鈴木敏夫(他也是《INNOCENCE》的製作人,他們兩人和宮崎駿都是幾十年的老相識了)的對談。因為拍攝期間相近,其中有一段鈴木敏夫把正在進行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和《INNOCENCE》拿來作比較,覺得這兩部作品討論的本質其實是很相似的。關於這點,恐怕一般的觀眾都完全不會料到吧!那麼科幻冷酷,人都沒有表情的押井電影,竟然會和耍帥歡樂的《移動城堡》在本質上很相似?到底哪裡相似呀!

  鈴木敏夫說,同樣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思考著將來人應該要怎麼和人相處。宮崎駿就會希望各式各樣的人聚集在移動城堡裡面一起旅行,但是在《INNOCENCE》中,巴特卻選擇和狗生活就好了。這樣也是一種選擇吧,也是一種人類的發展。看到鈴木敏夫談到這段的時候,我真的很有感觸。這就是閱讀的深度呀!

  當然,所有的閱讀絕對都免不了個人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究竟是建立在什麼樣的角度上?它背後的基礎紮不紮實?又為什麼要這樣看呢?當我們看到很棒的作者自剖,或者很棒的作品分析的時候,往往會比單獨閱讀作品獲得更多,就是像這樣的狀態吧。

  這一段特典對談真的很棒,也談到了很多日本現在畫圖的年輕人的狀況,有很多現象我覺得在台灣也一樣在發生。有機會看《INNOCENCE》DVD的話,這段對談絕對值得好好看看,好好想想。

角度7:原著小說和電影的差別-導演手法

  終於輪到原著小說登場了。因為宮崎駿以不尊重原著聞名,電影往往和原著相差很多;況且,《魔幻城堡》這本原著小說也還沒有偉大到足以成為經典,只要更動就會失去韻味的程度,所以其實我們不太需要刻意去比較宮崎駿符不符合原著。(原著的小小書評,請參見本期另一篇:最魔幻的出岔--小談《魔幻城堡》

  比較有趣的,反而是去尋找宮崎駿從原著中選擇了什麼?刪掉了什麼?又自己多加了什麼呢?當我們交叉對照,我們可以從作者電影的角度發現宮崎駿的性格,例如說,嚮往浪漫的宮崎駿,就會把原著中和現實世界相關的段落全部刪掉(笑)。因為宮崎駿的個人興趣,又因為原著的節奏比較和緩,所以電影中出現了原著完全沒有的戰爭……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情節的先後,宮崎駿都調整過了,這麼一來,是不是讓故事更生動了呢?或者,有哪些改變,讓故事更混亂了呢?當我們讀完原著小說(雖然翻譯得不好),我們也和讀完小說的宮崎駿一樣,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而且我們也會發現,原著其實是很佳構劇的作品。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檢查宮崎駿究竟是怎麼改編的,他想表達的,又是什麼呢?

  於是,我們也就可以分辨,同樣身為一個作者,宮崎駿和黛安娜‧韋恩‧瓊斯究竟有什麼不同。而這個不同,也就導致他們使用了不一樣的導演手法。

角度8:內容與形式-「故事」與「說故事

  經過漫長的跋涉,我們終於前進到了第8個角度。我們也需要更多的閱讀和創作經驗才有辦法透過這個角度看作品。

  我們先前都在談「故事」或者「故事想表達的東西」,這些都是內容,但是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其實是不能分開看待的。從比較大而抽象的,例如前面提到的佳構劇的「結構」,到最直接的動畫畫面的構圖,一部電影是透過各種表現形式構成的。

  在這裡,我們只能簡單的談談「故事」(內容)和「說故事」(形式)。仔細想想,如果《霍爾的移動城堡》有很多地方是表達曖昧,又不清不楚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還是可以享受這部電影,那麼,我們究竟看到的是什麼呢?我們看到的,其實就是宮崎駿「說故事」的技巧。我們一樣可以被浪漫的空中漫步打動,可以被從浴室衝出來的霍爾逗笑,可以佩服霍爾的老師神通廣大,雖然整片看完,我們可能並不一定能夠獲得滿足。

  在所有的電影獎中,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獎項都是分開的。一部很棒的電影,可能是因為導演使用了很有趣的說故事的方法,但是劇本不怎麼樣。當我們在看動畫的時候,除了劇情之外,其實我們也可以開始練習去看導演手法。對於創作來說,導演手法可以學到的和純粹讀劇本可以學到的東西是很不一樣的。一開始我們可能很難分辨什麼東西是導演手法,什麼是劇情,但是只要前面的7個角度你都可以融會貫通的話,你一定會發現,不知不覺之間,你已經學會第8招了吧。

角度9:回歸作品本身

  看過前面八種角度,大家應該都已經發現,當我們想要更深入閱讀,都已經不只是依靠「感覺」(雖然感覺絕對很重要,但是這種對作品的感受性除了天賦之外,也是需要訓練的)。反而我們都是先找到一個角度,一個我們可以閱讀的方式,一個方向,一個脈絡,我們才開始去檢查對照自己內心的藍圖。其實這就是所有文學藝術訓練的基礎,也就是以前教學提過的「作品分析」的技巧。我們當然可以只看作品本身,但是我們如果想要更深入的去判斷作品好不好,想要從作品中抓到自己想要掌握的技巧或感性,我們總是得把作品放到一個脈絡中才行。

  但是,當我們已經熟悉了前面8種角度之後,我們可能會太過理性的去分析作品,而出現一種職業化的疲倦。(敝所就有許多人越唸越對戲劇沒有興趣XD)一方面當然是比較粗淺的作品,在經過訓練的讀者面前會自動解體分屍,裂成八塊,怎麼寫的?問題在哪?都一清二楚。二來是寫得好的作品往往也會因為我們想要趕快把這個作者的功力竊為己有,所以反而沒有那種閒情逸致慢慢品味咀嚼。

  這種時候,素面相見,什麼都不想,就只是看作品本身究竟表達了什麼,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wolfenstein的解讀方式,可以當成很好的例子。我們慢慢地看,我們發現了荒地的女巫好像大魔王,發現了有戰爭,發現了霍爾逃避責任……但是,好像這些事情都沒有解決,我們只能看著霍爾和蘇非自顧自過著日常生活。事件一個一個發生,好像有關聯,又好像沒有關聯,我們身為觀眾,卻好像比劇中人還要著急(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佳構劇的因果關係和快速節奏),但是其實這就是一個發生了這些奇妙事件的故事。如此而已。我們並不需要多加解釋。

  如果我們這樣看,或許我們會發現,或許宮崎駿正在嘗試另一種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說故事方式。或許,宮崎駿已經不想再鋪排那些偉大的冒險和大時代的困難,他塑造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幻想世界,但是只是想要描寫日常生活。所以,所有的難題都被慢慢地延後,一直沒辦法解決,簡直像侯孝賢一樣(笑)。

  但是宮崎駿畢竟不是侯孝賢,這也不是他所慣用的拍攝手法,加上原著各式各樣抹不掉的痕跡,所以這部電影就變成了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有點尷尬的作品了。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放回宮崎駿的脈絡(第4個角度)中,或許我們會發現,宮崎駿正在悄悄轉變,或許,這部電影的不完整,是他因為它還在成長,我們看到的只是過程。

  或許,將來我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宮崎駿。

角度10:尋找自己的角度

  當我們在討論作品、研究作品、或者聽到別人的評論或感想的時候,選擇角度絕對是很重要的。學會了前面的9種角度之後,不只是作品,我們還可以分析別人評論或感想的角度。也就是說,光是前面9種角度,我們除了至少可以寫9種不同角度的影評之外,我們還可以分析別人的影評是從那個角度出發來寫的。

  但是,還有一種究極的角度。

  我們先前一直強調不要只靠感覺,但是,最後這種角度,是前面所有閱讀經驗和感受性的結晶,是非常非常個人化,而且更直覺的閱讀方式。那就是只屬於你的,屬於你自己閱讀經驗和創作經驗的角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像前面第6個角度提到鈴木敏夫的時候,他看到《INNOCENCE》和《霍爾的移動城堡》,竟然可以和押井守大談「身體性」、圖畫的生動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甚至已經提升到更抽象的層次,可以說是出現「境界」了。這是建立在個人累積和修養上的,一種面對作品的個人哲學。

  昨天才和wolfenstein談到,日本在生活哲學上,有相當強烈深刻的傳統。最近印象最深的是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谷崎潤一郎在談日本傳統對於陰暗、幽微的美學的時候,是從日本人每天平常住的房子開始講起。進入明治時代以後,日本也開始西化,但是在和室房間裡面,不管是牽電燈啦、擺暖爐或者電話都覺得和房間風格完全不協調,那些線路或機械和木頭質感的居住環境是完全不相容的,近來(也是193X年,距離現在70年的事情了)因為有人開始作了紙製的燈罩,所以電燈才比較能夠和諧的和房間並存。至於廁所,以前夏目漱石是把早晨如廁當成人生至樂的。因為傳統日本房子是從本屋延伸出一條有屋頂的走廊,通到庭院內的茅房。茅房地上灑著松針,保持得很乾淨,上廁所的時候,可以聽見庭院內的蛙鳴和蟲聲,透過木板的縫隙,還可以享受微風擺盪的綠蔭,那是非常優雅的時刻。但是現代化的廁所和浴室,卻都使用明亮反光刺眼的瓷磚,雖然說為了衛生和清潔方便,但是因為廁所閃亮潔白,反而更讓人感覺到自己排泄物的污穢!越是刻意讓廁所的環境毫無污垢,反而更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屁股是多麼的骯髒……

  以上雖然看起來很好笑,但是不是我瞎掰的。先前讀過關於能劇舞台的書的時候,能劇的舞台和中國戲劇一樣都是以空台為基礎的,作者也是從日本的住家開始談,因為平常住的是榻榻米,只要放上桌子就變成了餐廳,舖上棉被就成了臥室,舞台活用又自由的觀念是和日本人居住的習慣息息相關云云。日本人不只是文人或知識份子有這種風雅或者個人哲學,這種擁有著自己一套生活哲學、思考方式或價值觀的態度,充分表現在所謂的「職人魂」裡面。所以我們會看到「電視冠軍」這樣的節目,吃蛋糕是可以吃出人生的意義,作拉麵也可以領悟人生的道理。要再類推,我們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岡田斗司夫可以在東京大學開設「otaku學」,把這種對待動漫畫的態度轉變成一種文化現象了。

  這種對於自己的技藝的「哲學」,不只是盲目的在作工匠的工作而已,不只是看看動漫畫很開心而已,還包含著更深入的精神,想要追根究抵,想要尋找自己的存在意義,甚至是想要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很專心,很有耐心,不是功利地想要成名發財,而是要對自己有交待的態度。這種態度,其實並不是中國的傳統,因為這是一種反省的態度。中國並不太反省,而是很實際地將就著生活。在講究速效、年紀輕輕就成功轉大錢的台灣,更是沾不上邊的。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在佩服日本為什麼能夠那樣保持傳統文化?為什麼能夠對自己熱中或努力的事物那麼專情?那是因為,在很多領域他們還保留著這種自我反省、不求快速、不求成名,想要尋找出自己的生活哲學的精神。

  當我們隨便翻開雜誌,日本的建築師、日本的知名廠牌、日本的創作者中,我們很容易都可以看到他們大談哲學;在電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木匠、蛋糕師傅或者溫泉通大談哲學。相較之下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其實很少鼓勵我們去思考自己的哲學,培養自己的哲學,或者表達自己的哲學。但是,一但牽涉到創作、牽涉到文化、沒有哲學,就像是沒有根源一樣,是走不長遠,也作不出好作品的。但是也不要被假哲學所騙,例如近年來的本土化,把和中國傳統相關的事物全都企圖劃清界線,那麼,在我們又不可能接受認同原住民傳統(除非我自己是原住民),我們又失去中國文化傳統的時候,在歷史短短的台灣上,我們還能做什麼呢?即使是說著閩南語的布袋戲或歌仔戲,吟誦的詩句也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呀。文化的中國和政治的中國,是不應該混為一談的。我們在睜開眼睛之前,就先把眼罩帶上了。

from http://blog.roodo.com/notonly/archives/7109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