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撿三便宜 能率市值六年增九倍
一個逾四十年的老企業,藉由精準的眼光,投資別人碰都不敢碰的企業,順利走出代理商困境,成功轉型。
文●胡釗維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全球視野-競爭與合作 (1144)
- Nov 28 Tue 2006 14:07
老店變身國內前三大數位相機廠的關鍵
- Nov 28 Tue 2006 13:58
我的3歲教練
「帶小孩」,能提升你的領導力,而不是削弱你的競爭力
在國外,1份4萬人次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聽技巧與時間管理上表現優異;在國內,本刊調查14位高階主管發現,有半數受訪者從育兒上得到工作的啟發,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我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為更好的經理人!」
文●方德琳
你相信教養小孩的經驗有助於管理或領導能力的提升嗎?
- Nov 28 Tue 2006 13:44
一場馬拉松 帶進七十億元經濟效益
企業、官方、非營利組織傾力合作
紐約的城市馬拉松,已成為城市嘉年華會的經典,其為城市經濟創造的效益,四年內成長高達六成。紐約能,台北能不能?
文●林正峰
紐約時間十一月五日清晨七點,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區高級飯店大廳,竟被一群接一群穿著短褲、跑步鞋的「怪客」占領了,每個人臉上,洋溢著迫不及待的興奮,這是什麼怪事?
- Nov 28 Tue 2006 10:23
電視 電信 大爭霸
多年來,有線電視=第四台、黑道、煽色腥,
在數位匯流的時代裡,
有線電視在台灣最富發展潛力,
可以上網、打電話、選電影,
是本、外資都看好的一塊大餅。
NCC積極推動電視數位化,
是否是最後一線生機?
- Nov 28 Tue 2006 09:56
肥大症 引爆大學危機
就像膨脹的海綿,台灣的大學數量在十年間「咻」地爆肥!
大學「學歷」全台盛產、學生「學力」卻令全台搖頭,
什麼政策導致專科與學院爭相恐後換取大學名號?
什麼樣的把關讓大學評鑑與學生審核喪失嚴格的監督?
【文/李雪莉 攝影/劉國泰】
兩萬人不到的花蓮縣壽豐鄉,這幾年卻變得很熱鬧。國立東華大學、台灣觀光學院兩所學校聚集的七千多名學生,為平靜的壽豐鄉平添青春的特色。
- Nov 16 Thu 2006 11:24
賽局的智慧
向球隊學管理:運動家隊聘用「缺陷」球員打敗洋基富公子
運動家隊薪資在美國大聯盟中排名倒數,戰績卻名列前茅;老虎隊三年前被譏為病貓,今年表現脫胎換骨。這兩支口袋深度不如人、也沒有超級明星的球隊,如何利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球場上的超級巨獸對抗?
文●胡釗維
二○○二年的秋天傍晚,位於美國加州的奧克蘭(Auckland)市,棒球場上的三座強力照明燈亮了,此時,加州夜間的氣溫已經需要添上一件薄外套,不過,今晚湧進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場的五萬四千五百一十三名觀眾,卻是擁擠到能讓球場溫度瞬間增溫。
- Nov 14 Tue 2006 11:55
墊高自己 做強者
職場競爭全球化
文/林宏文
這是個不一樣的年代,新一代人的工作環境,與全球的聯結緊密而清楚。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勝出,成了當前六、七年級生最殘酷的考驗。其實,一些傳統的價值,依然有用,只要你敢作夢,肯吃苦,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的實力,職場的所有變化,對你而言,反而是墊高自己、拉開差距的有利條件。
時間是距今十七年前的一九八九年,當時還是台大外文系大三學生的王文華,代表台大赴英國格拉斯哥參加英文辯論賽。那時,滿臉興奮的王文華與世界各國的大學代表齊聚一堂,結果,當評審把題目發下來之後,他一時之間愣住了。
- Nov 14 Tue 2006 11:54
拋開百年包袱 學會計較一%成本
拋開百年包袱 學會計較一%成本
Bally連續虧損十年後首度獲利
擁有一個百年品牌究竟是加分還是扣分?從Bally的重生,可以看到一個品牌,如何把百年歷史從包袱變成資產再出發!
文●鄭呈皇
- Nov 08 Wed 2006 10:51
12位改變命運的英雄 企業大復活
在1200家上市櫃公司中,有12家名列翻身概念股,
它們連虧2年,今年業績表現從谷底揚升,
首度轉虧為盈,體質歷經鍛鍊後,投資價值暴增。
文.劉萍
- Nov 08 Wed 2006 10:32
中國最大拍賣公司的成功秘訣
嘉德四年營收暴增十一倍
嘉德十三年前成立時,私人拍賣的法令與風氣未開,而去年拍賣額已高達人民幣十八億元,這是如何做到的?
文●暴劍光
- Nov 08 Wed 2006 10:24
網勁橫跨兩岸平台 搶攻一億網民
主打台灣特色精品成最大賣點
台灣最大的網路開店公司網勁科技,今年中與大陸新浪網、淘寶網對接平台,讓台灣商品可以直銷大陸,他們如何突圍?
文●林宏達
- Nov 07 Tue 2006 21:50
老店.com 網路行銷大公開
《數位時代》撰文=何宛芳
銷售、通路之爭已從實體商店延燒至網路線上,小從廉價消費品,大至注重質感與品味的時尚精品,都陸續攻占網路世界,甚至撼動了一些靠著網路興起的「新貴企業」地位。
實體品牌挾著「虛實整合」的優勢,老店不僅不老,更讓網路業者不得不小心應對。以國外為例,老早擁抱線上平台的法國知名精品迪奧(Dior),其首席執行長悉尼.托來達諾(Sidney Toledano)面對媒體時曾指出,迪奧線上專賣店的銷售規模已與一般實體專賣店相當,未來甚至有機會挑戰個別旗艦店的銷售。
「它擁有巨大潛力!」托來達諾對線上銷售平台的評論非常簡單。
- Nov 07 Tue 2006 15:11
TechCrunch內容紮實 流量精準轉為獲利
TechCrunch主筆麥可.亞靈頓分享了Web 2.0創業成功的秘訣。
《數位時代》撰文=張玉琦
寫部落格可以成就什麼大事業?寫部落格的麥可.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寫部落格寫到辭去自己創辦公司的執行長,寫到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網路新興公司的起伏,寫到每月淨賺超過十萬美元。
- Nov 07 Tue 2006 15:07
遊學 學到實用的競爭力
Peter今年年初時,因公司遭購併,整個部門被裁撤,頓時失業的他,除了申請失業給付外,
還能申請哪些補助?
若失業後找到工作,卻因適應不良自請離職,能再請領失業給付嗎?
【文/黃采薇 攝影/王竹君】
你永遠不會知道,人生、職場、際遇,可能因為一次出國,產生多大轉變。
- Nov 07 Tue 2006 15:04
你不能不知 未來6大趨勢 2015關鍵報告
「要達到十年後國民所得3萬美元,必須精準算出製造業、服務業對國民所得各貢獻多少,才能達到此目標。」
「光想著3萬美元,卻沒有配套措施,等於白訂,沒有意義。」
「為什麼一定要追求高所得?像紐西蘭國民所得2萬多美元,只比台灣多一些,但它被視為先進國家,我們不一定要全然以所得來當作目標。」
一個午後,空中傳來陣陣蟬鳴,在新竹工研院中興院區的一間小會議室內,時時傳來你一言、我一語的激辯聲,有時候甚至像在吵架,但句句都跟台灣未來的發展前景密切相關。類似這樣的討論已經將近一年,重複至少上百次,會議一次又一次地好似永遠也開不完。
- Nov 07 Tue 2006 15:03
逆境中的創意
外資大舉進駐台灣有線電視,
東森、中嘉、台灣寬頻等台灣主要的有線電視系統,
都在短短半年內被私募股權為主的外資高價買走。
【文/楊艾俐 攝影/邱劍英 劉國泰】
外資掌控電視後,他們能提升台灣電視產業水準,或是賺錢就走人?
對四百六十五萬電視收視戶而言,他們是福,是禍?
- Nov 07 Tue 2006 15:01
華文媒體第一次越洋直擊DEMO 矽谷Web 2.0英雄會
科技業年度選秀會,吸引3億美元創投熱錢,這是自從2000年網路泡沫化之後,每年全球創投界最興奮的一次聚會,各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投業者磨刀霍霍,要在這個矽谷年度盛會「DEMO」裡面,尋找下一個Google、Yahoo!、MySpace的創辦者。
採訪.撰文=楊致偉 今年九月二十七日,秋初,美國加州南部的聖地牙哥,三十歲出頭的布萊尼(Sean Byrnes)坐在飯店的大廳裡,看著遊艇碼頭裡的船隻和加州的晴空。喝著啤酒,布萊尼的心情卻完全輕鬆不起來。這個出身長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電腦學士、康乃爾大學電腦碩士)的年輕人,一年前辭去了大型電信公司Verizon的工作,和四個大學前後期同學一起合作開發軟體,要讓所有手機都可變身為電子郵件收發器的軟體。
「我們打算讓所有不夠先進的手機,都具備與昂貴智慧手機相近的功能。」布萊尼已經通過嚴格的篩選,即將在隔天的矽谷科技圈年度盛事DEMO中,第一次發表他們創業的產品。他掩不住的緊張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他即將面臨一群極其挑剔而世故的觀眾。
- Oct 27 Fri 2006 11:38
醫院 飯店 台商新熱潮
台商到大陸開疆闢土,最近又出現了新的熱門標的。
台商投資飯店業
1.3億觀光潮 商機所在
「對飯店業者而言,中國是目前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美國飯店業研究團體「居住經濟計量」(Lodging Econometrics)總裁派崔克.福特(Patrick Ford)說。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全世界最多人造訪的國家,可望一年吸引1.3億名遊客,也因此飯店如雨後春筍般聳立。目前大陸正在施工中的星級飯店就高達188家。
從吳江這五年來的變化,就可以窺見大陸飯店業快速成長的趨勢。位於江蘇省吳江的運東開發區有上百家的台灣電子業,台達電也在此投資,為了培訓大陸員工,五年前台達電在優美的同里湖畔買下530畝地,準備興建五星級的教育訓練中心。但吳江市政府為了發展當地觀光業,建議改建為五星級飯店,做了一輩子科技人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因緣際會第一次跨入飯店業。
- Oct 25 Wed 2006 11:29
診斷金脈 剖析企業現金流向
存貨與應收帳款積壓資金可能是潛在利空,
投資人應仔細比對資產品質與現金流量,
避免投資「越賺越窮」的公司,以致血本無歸……。
文/柴煥欣
- Oct 25 Wed 2006 10:15
品牌價值 來自冒險再冒險
即使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位於德國北部、易北河畔的港口都市漢堡市,仍保留了多處古蹟。不管是羅曼蒂克的阿爾斯特拱廊,文藝復興風格的市政廳,或巴洛克式的聖米歇爾大教堂,每一棟建築,都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就是這樣的氛圍,才能孕育出萬寶龍(Mont Blanc)這般以文化做為競爭力的國際精品。
這個創立百年的品牌,近20年來每年營收平均成長率約10%;至去年底為止,營收約超過新台幣200億元。
不斷地成長,也把萬寶龍推到品牌顛峰,在瑞士精品集團歷峰(Richemont)旗下18個知名品牌中,站上僅次於珠寶之后卡地亞(Cartier)的老二位置。萬寶龍從一間製造鋼筆的小公司,蛻變成為目前旗下有鋼筆、手錶、皮件和女性珠寶等多條產品線,2000名員工,全球擁有260家自營店的世界品牌,規模是當初的九倍大,品牌成功的故事特別引人好奇。
第1次冒險〉書寫工具變文化精品
迎戰鍵盤,鋼筆轉型華麗藝術
1906年誕生之後,就以生產高級鋼筆馳名於世的萬寶龍,在往後80年的時間裡,一直是鋼筆業界當之無愧的領袖。然而,進入1980年代後,這個巨無霸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先兆。當時為了拓展業務,萬寶龍開始生產中低價位的鋼筆,品牌價值卻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時間點恰好碰上電腦快速崛起,和新科技相比,手握鋼筆寫字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市場需求開始停滯。有一段時間,萬寶龍鋼筆只能擺在文具行櫥窗裡頭,等待打折大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