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問您有哪些缺點?
請問您有哪些缺點?這是前些天被問到的問題,當時愣住了,說不出來到底有哪些缺點,想了想還是說不出來。雖然,這樣說好像本身沒有什麼缺點似的,可是卻不 能那樣說,而我也不太相信本身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但是依然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想了想,為什麼?也許最近生活太悠哉了,隨心所欲,所以就看不出有哪些問 題;也許一個人生活的時間變的太長,所以很少和他人互動或是起衝突,所以也看不出來自己哪兒不對勁;也許對自己或他人不再那麼挑剔,一切隨緣,所以就無法 認出缺點來。不管什麼原因,依然無法知道自己的缺點?然而只要缺點無法被認出來,它們就沒有改善的可能。
通常,我們會對自己的缺點有些懊惱,甚至埋怨有些缺點無法控制。我們對於缺點總是抱著負面的態度,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完美的境地,可是我們仍然希 望自己的缺點越少越好,但如果我說:「缺點可能是任何人最重要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對所謂的缺點保持較中立的看法。」對這樣的想法,大家可以接受嗎?如果 沒有他人的存在,也許連我們自己是誰都可能會不知道呢?這個世界一直是個相對的世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好」時,就必然存在所謂「不好」的東西,因此只有 當我們真正瞭解所謂的「不好」時,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好」。
同樣的想法,有關於我們的一些特質,如果沒有真正在我們眼前發生,我們終究無法瞭解關於自己的一切。例如,直到我們生氣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會生氣, 也許我們還一直認為我是個大好人也說不定呢。同樣地,關於我們的嫉妒,或是貪婪等,雖然他們在我們的觀念裡屬於不好的缺點,可是如果它們不在我們的經驗中 發生,我們依然無法經由體驗來瞭解它們。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我們可以任由我們的缺點滋生發展;相反地,這只是在強調,即使是缺點,它們依然是瞭解自己 的一個重要管道。
前面說到關於缺點的一些特性,但它們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依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因為這些缺點會帶來痛苦或不幸,如果我們不採取必要的手段,這些缺點依然 存在或甚至更加茁壯,它們依然會繼續地困擾我們!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克服某些缺點,克服缺點通常採用所謂的「對治法」來對付缺點,例如用誠實來取代說 謊,用關愛來取代苛責,用分享來取代貪婪等。雖然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些手段仍然有一些限制或束縛,但卻能減少很多痛苦,也通常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但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難題,我們必須更深入瞭解這些所謂的「缺點」。
以生氣為例,很多人會說「我天生容易發脾氣」,但這樣說是不正確的,如果易發脾氣是天生的,那麼應該想發脾氣就可以發脾氣;但事實不然,發脾氣只有當某些事發生時,生氣才產生,這說明了發脾氣只是對事情反應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同時也暗示易發脾氣是一種習慣性的態度。
既然缺點並非天生,它們就有改善的可能。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對事情產生反應,生氣算是一種較粗糙的反應態度,它同時也可以代表失去理性的行為;也有很多 人用壓抑的方式來取代生氣,也許我們會說這個人修養好,但它仍然不算是對付生氣的好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麻木,但至少它如木頭般不會傷害他人)。
回到我常強調的「理解」態度,用理解來對付生氣可能是較適當的方法。對事情有正確的理解,自然就能產生正確的反應,自然就能看穿生氣的不理性而捨棄錯誤的 反應態度(除非在特殊情況下,生氣可作為達到某種目標的特殊手段)。畢竟一個真正不易生氣的人,是對事情能擁有正確看法及反應的人,這和那些整天在提醒你 要修養好的假衛道之士,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是吧!
對於缺點的另一個問題是「習慣」。因為習慣,導致我們固定採用同一模式來面對問題,例如常生氣的,就常用生氣的態度而非理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只要事情超 過預期,就自然用生氣來反應,久而久之,生氣就變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有人用「習氣」來說明這種現象,但它們同樣指的是一種經常性的累積行為或思考模式。
面對習慣這種特性,「警覺地覺知」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解決方式,覺知使我們能因應不同的事情而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覺知可以使我們避免落入習慣的 束縛,進而帶來正確的觀念與行為。另一個方式是傳統的對治手段,以一個固定所謂「好的習慣」來取代「不好的習慣」,但只要它還是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習慣或 壞習慣,仍然會是一種限制或束縛,雖然它對於減少某些痛苦,依然有效。而且,只要我們還執著於對治的態度,問題就不能算是徹底解決,它頂多只能算是解決部 分問題,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例如,只要我們仍認為「分享」是對付貪婪的手段,貪婪仍會伺機而起,因為貪婪只是暫時被丟到一邊而已,它並未消失。但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貪婪,我們也許能 因理解貪婪的行為及過患,而直接捨棄貪婪的態度,這時「對治的」分享反而成為一種多餘或無意義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同時也能瞭解分享的美德或益處時,分享將 由對治的態度轉變成我們自然的行為模式,如此我們不但消除了缺點的過患,同時也發展了美德!就這點來說,理解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重點所在!
更進一步來談,想要徹底克服缺點或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超越」。超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有人說它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但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彙,因為它很 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有人會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取中間值,凡事就來個不好不壞,說什麼做事情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或者教小孩不要太嚴厲也不要太寵愛等 等!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誤解,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遠離兩種極端,而不是類似鄉愿或牆頭草般的缺乏主見,它也不是取中間值的態度。因為如果在兩個極端之間不管 採取任何值,它最後仍舊會成為另一個極端,它依然無法避免落入兩種極端,因此也仍然會受到束縛。
同樣地,如果我們想在問題之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必然會導向另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只會延伸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而已,對於解決問題一點也沒有幫助。因此,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弊端的態度,就只有超越。
當我說超越的觀念時,它指的並不是一種漠視或置之不理的態度;相反的,它是一種真實面對問題的態度,但它仍然必須回到我常強調的瞭解層面上。例如很多人試 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但逃避永遠都不會成功,因為逃避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的存在,不管我們逃的多遠,只要還在逃避,問題就依然存在。因為在這裡,逃避是隨 著問題而產生的,它們也會同時消失,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存在,這樣或許也可以說明面對問題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只要當問題仍需要答案的時候,不管答案或解決方式是如何的詳盡或有效,問題仍舊會存在,因為答案意味著問題的存在,答案也會隨著問題產生和消失。
但什麼是超越呢?如果問題本身被處理時,它並沒有經過答案或對治的階段,問題卻因瞭解而自然消失,它的消失不是因為答案,而是因為瞭解到問題本身的荒謬或 問題的錯誤,這就是超越的真正精神所在,而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我們已徹底解決問題,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瞭解問題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應該再看看所謂「缺點」本身的真相或本質,所謂「缺點」是什麼?難道不是相對於另外一個所謂的「優點」而存在,也許我應該說,所謂的缺點或優點都 只是社會習俗的一種態度或看法而已,這些都會隨著時空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真正所謂的優點或缺點,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永遠沒辦法找到真正克服缺 點的方法。
所謂的缺點是我們瞭解世界的工具之一,它和其它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美德具有同樣的價值,而缺點所引發的痛苦或不愉快,則是我們認出缺點的重要引信,當我們遭 遇到挫折或不愉快時,如果無法警地面對自己的一切,反而逃避現實或歸咎他人,那麼痛苦便無終止的可能,這樣再多的痛苦經驗都是浪費,若要體驗痛苦(體驗痛 苦是瞭解快樂的一種方式),一次就足夠,千萬次的輪迴痛苦經驗純屬多餘。
缺點之所以令人詬病,那是因為我們缺乏認識缺點的正確態度,如果經由以上的探討,可以讓我們欣賞到「缺點的完美」時,想想,在我們的周遭世界裡,哪裡絲毫找得到抱怨可以立足的地方呢?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
一個黑人學生在入學申請書的自傳上寫著:「童年記憶中最清楚的,是我第一次去找白人孩子玩耍:我站在他們中間,對著他們笑,他們卻好像沒看見似的,從我身 邊跑開。我受委屈地哭了,別的黑小孩,非但不安慰,反而過來嘲笑我:『不看見自己是什麼顏色』。我回家用肥皂不斷地洗身體,甚至用刷子刷,希望把自己洗白 些,但洗下來的不是黑色,是紅色,是血!」
多麼怵目驚心的文字啊!使我幾乎覺得那鮮紅的血,就在眼前流動,也使我 想起「湯姆歷險記」那部電影裡的一個畫面--黑人小孩受傷了,白人孩子 驚訝地說:「天哪!你的血居然也是紅色的!」
這不是新鮮笑話,因為我們時時在鬧這種笑話,我們很自然地把人們分成不 同等級,昧著良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故意忽略大家同樣是「人」的本質!
最近有個朋友在淡水找到一棟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房子,前面對著大片的綠地 ,後面有山坡,遠遠更能看到觀音山和淡海。但是,就在他要簽約的前一天,突然改變心意,原因是他知道那棟房子不遠的地方,將要建國民住宅。他忿忿地說: 「你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去跟那些平價國宅的孩子們玩耍嗎?買兩千萬元的房子 ,就要有兩千萬身價的鄰居!」
這也使我想起多年前跟朋友到阿里山旅行,坐火車到嘉義市,再叫計程車上 山。車裡有四個座位,使我們不得不與另一對陌生夫妻共乘。途中他們認出了我,也就聊起來;從他們在鞋子工廠的辛苦工作,談到我在 紐約的種種。下車後,我的朋友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麼跟這些小工說那麼多? 有傷身份!」實在講,他說這句話正有傷他自己的身份!因為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正顯 示了他本身的無知,甚至自卑造成的自大。
我曾見過一位畫家在美國畫廊示範揮毫,當技驚全場,獲得熱烈掌聲之後, 有人舉手:「請問中國畫與日本畫的關係。」「日本畫全學自中國,但是有骨沒 肉,絲毫不含蓄,不值得一看!」話沒完,觀眾已紛紛離席。他竟不知道--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你可以不贊同,但不能全盤否定!」
否定別人的人,常不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自己心裡有個樊籬,阻擋了別人,也阻礙了自己。有位美國小學老師對我說:「當你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居然就有種 族歧視的時候,找他的父母常沒用,因為孩子懂什麼?他的歧視多半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只是,我操心這種孩子未來在社會上會變得孤獨!」我回家告訴自己的孩 子:「如果你發現這個社會不公平,與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所以當你發現白人歧視黃種人時,一方面要努力,以自己的能力證實黃種人 絕不比白種人差,更要學會尊重其他人種!如果你自己也歧視黑種人、棕種人,又憑什麼要白種人不歧視你呢?!」
正因此,我對同去阿里山,和那位買淡水別墅的朋友說:「我們多麼有幸,生活在這個沒有什麼明顯種族區別的國家,又何必要在自己的心裡劃分等級?!小小的台灣島,立在海洋之中,已經夠孤獨了,不要讓自己更孤獨吧!」
小狗待售
一家寵物店老闆在店門掛了張「小狗出售」的牌子。這種招牌通常很能吸引孩童的眼光;不久後,果真有一個小男孩走進店裏詢問:「要多少錢才能買得到小狗?」
老闆回答:「從三十元到五十元不等。」
小男孩伸手到口袋,但掏出的只有些零錢,他說:「我只有二塊三毛七,我能看看小狗嗎?」
老闆微笑地點了點頭,然後吹了一聲口哨,這時從走道那端跑來一隻狗媽媽,後面跟了五隻毛絨絨的初生小狗;前四隻跑起來像是會滾動的球,但最後一隻卻是一跛一跛地往前進。小男孩一眼就看到這隻不良於行的小狗,他問道:「這隻小狗怎麼啦?」
老闆解釋說,經過獸醫檢查,原來這隻小狗後腳殘缺,這輩子註定要當跛腳狗了。小男孩聽了之後興奮異常:「我就要買這隻小狗。」
老闆開口了:「這隻狗不必買,你若真想要,送你就好了。」
然而這話卻使得小男孩十分不悅,他雙眼直視著老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要你送我,這隻小狗和其他小狗一樣值錢,我會付足價錢買下,我現在只能給你二塊三毛七,但以後每個月我會給你五毛,直到把錢付清。」
老闆搖了搖手:「你何必買這隻小狗呢?牠又不能像其他小狗一樣陪你跳,陪你現。」
這時小男孩彎下腰,拉起左邊的褲管,露出嚴重扭曲畸型的左腿,他能站著全靠金屬支架支撐。他抬頭看著老闆,輕聲地說:「我自己也跑不快,這隻小狗正好有個同病相憐的主人。」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帽子的邏輯推理問題
有一個博士,
為了要測試他的三名學生誰最聰明,
於是他讓他們三個坐在一張長椅上,
叫他們把眼睛閉起來,
博士說:「我這有六頂帽子,四頂黑的,兩頂白的,我會在你們
每人頭上戴一頂。」
他在每人頭上都戴上黑帽子。
博士說:「現在你們可以張開眼睛了,如果你看到別人戴黑帽
子,就舉起手來,誰先推論出自己頭上的帽子,誰就獲勝。」
當然,
三個人都舉起手了。
這時其中一個突然站起來說我知道我戴黑帽子了!
他怎麼知道的?
在三個人時,
這題蠻簡單的。
但若是四個人,
都戴上黑帽子,
而又有人推論出自己是戴黑帽子,
你能解釋他如何知道的嗎?
PS:只能用推論的知道自己帽子的顏色。
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帽子的顏色。
請問您有哪些缺點?這是前些天被問到的問題,當時愣住了,說不出來到底有哪些缺點,想了想還是說不出來。雖然,這樣說好像本身沒有什麼缺點似的,可是卻不 能那樣說,而我也不太相信本身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但是依然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想了想,為什麼?也許最近生活太悠哉了,隨心所欲,所以就看不出有哪些問 題;也許一個人生活的時間變的太長,所以很少和他人互動或是起衝突,所以也看不出來自己哪兒不對勁;也許對自己或他人不再那麼挑剔,一切隨緣,所以就無法 認出缺點來。不管什麼原因,依然無法知道自己的缺點?然而只要缺點無法被認出來,它們就沒有改善的可能。
通常,我們會對自己的缺點有些懊惱,甚至埋怨有些缺點無法控制。我們對於缺點總是抱著負面的態度,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完美的境地,可是我們仍然希 望自己的缺點越少越好,但如果我說:「缺點可能是任何人最重要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對所謂的缺點保持較中立的看法。」對這樣的想法,大家可以接受嗎?如果 沒有他人的存在,也許連我們自己是誰都可能會不知道呢?這個世界一直是個相對的世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好」時,就必然存在所謂「不好」的東西,因此只有 當我們真正瞭解所謂的「不好」時,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好」。
同樣的想法,有關於我們的一些特質,如果沒有真正在我們眼前發生,我們終究無法瞭解關於自己的一切。例如,直到我們生氣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會生氣, 也許我們還一直認為我是個大好人也說不定呢。同樣地,關於我們的嫉妒,或是貪婪等,雖然他們在我們的觀念裡屬於不好的缺點,可是如果它們不在我們的經驗中 發生,我們依然無法經由體驗來瞭解它們。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我們可以任由我們的缺點滋生發展;相反地,這只是在強調,即使是缺點,它們依然是瞭解自己 的一個重要管道。
前面說到關於缺點的一些特性,但它們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依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因為這些缺點會帶來痛苦或不幸,如果我們不採取必要的手段,這些缺點依然 存在或甚至更加茁壯,它們依然會繼續地困擾我們!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克服某些缺點,克服缺點通常採用所謂的「對治法」來對付缺點,例如用誠實來取代說 謊,用關愛來取代苛責,用分享來取代貪婪等。雖然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些手段仍然有一些限制或束縛,但卻能減少很多痛苦,也通常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但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難題,我們必須更深入瞭解這些所謂的「缺點」。
以生氣為例,很多人會說「我天生容易發脾氣」,但這樣說是不正確的,如果易發脾氣是天生的,那麼應該想發脾氣就可以發脾氣;但事實不然,發脾氣只有當某些事發生時,生氣才產生,這說明了發脾氣只是對事情反應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同時也暗示易發脾氣是一種習慣性的態度。
既然缺點並非天生,它們就有改善的可能。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對事情產生反應,生氣算是一種較粗糙的反應態度,它同時也可以代表失去理性的行為;也有很多 人用壓抑的方式來取代生氣,也許我們會說這個人修養好,但它仍然不算是對付生氣的好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麻木,但至少它如木頭般不會傷害他人)。
回到我常強調的「理解」態度,用理解來對付生氣可能是較適當的方法。對事情有正確的理解,自然就能產生正確的反應,自然就能看穿生氣的不理性而捨棄錯誤的 反應態度(除非在特殊情況下,生氣可作為達到某種目標的特殊手段)。畢竟一個真正不易生氣的人,是對事情能擁有正確看法及反應的人,這和那些整天在提醒你 要修養好的假衛道之士,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是吧!
對於缺點的另一個問題是「習慣」。因為習慣,導致我們固定採用同一模式來面對問題,例如常生氣的,就常用生氣的態度而非理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只要事情超 過預期,就自然用生氣來反應,久而久之,生氣就變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有人用「習氣」來說明這種現象,但它們同樣指的是一種經常性的累積行為或思考模式。
面對習慣這種特性,「警覺地覺知」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解決方式,覺知使我們能因應不同的事情而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覺知可以使我們避免落入習慣的 束縛,進而帶來正確的觀念與行為。另一個方式是傳統的對治手段,以一個固定所謂「好的習慣」來取代「不好的習慣」,但只要它還是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習慣或 壞習慣,仍然會是一種限制或束縛,雖然它對於減少某些痛苦,依然有效。而且,只要我們還執著於對治的態度,問題就不能算是徹底解決,它頂多只能算是解決部 分問題,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例如,只要我們仍認為「分享」是對付貪婪的手段,貪婪仍會伺機而起,因為貪婪只是暫時被丟到一邊而已,它並未消失。但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貪婪,我們也許能 因理解貪婪的行為及過患,而直接捨棄貪婪的態度,這時「對治的」分享反而成為一種多餘或無意義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同時也能瞭解分享的美德或益處時,分享將 由對治的態度轉變成我們自然的行為模式,如此我們不但消除了缺點的過患,同時也發展了美德!就這點來說,理解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重點所在!
更進一步來談,想要徹底克服缺點或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超越」。超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有人說它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但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彙,因為它很 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有人會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取中間值,凡事就來個不好不壞,說什麼做事情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或者教小孩不要太嚴厲也不要太寵愛等 等!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誤解,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遠離兩種極端,而不是類似鄉愿或牆頭草般的缺乏主見,它也不是取中間值的態度。因為如果在兩個極端之間不管 採取任何值,它最後仍舊會成為另一個極端,它依然無法避免落入兩種極端,因此也仍然會受到束縛。
同樣地,如果我們想在問題之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必然會導向另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只會延伸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而已,對於解決問題一點也沒有幫助。因此,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弊端的態度,就只有超越。
當我說超越的觀念時,它指的並不是一種漠視或置之不理的態度;相反的,它是一種真實面對問題的態度,但它仍然必須回到我常強調的瞭解層面上。例如很多人試 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但逃避永遠都不會成功,因為逃避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的存在,不管我們逃的多遠,只要還在逃避,問題就依然存在。因為在這裡,逃避是隨 著問題而產生的,它們也會同時消失,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存在,這樣或許也可以說明面對問題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只要當問題仍需要答案的時候,不管答案或解決方式是如何的詳盡或有效,問題仍舊會存在,因為答案意味著問題的存在,答案也會隨著問題產生和消失。
但什麼是超越呢?如果問題本身被處理時,它並沒有經過答案或對治的階段,問題卻因瞭解而自然消失,它的消失不是因為答案,而是因為瞭解到問題本身的荒謬或 問題的錯誤,這就是超越的真正精神所在,而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我們已徹底解決問題,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瞭解問題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應該再看看所謂「缺點」本身的真相或本質,所謂「缺點」是什麼?難道不是相對於另外一個所謂的「優點」而存在,也許我應該說,所謂的缺點或優點都 只是社會習俗的一種態度或看法而已,這些都會隨著時空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真正所謂的優點或缺點,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永遠沒辦法找到真正克服缺 點的方法。
所謂的缺點是我們瞭解世界的工具之一,它和其它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美德具有同樣的價值,而缺點所引發的痛苦或不愉快,則是我們認出缺點的重要引信,當我們遭 遇到挫折或不愉快時,如果無法警地面對自己的一切,反而逃避現實或歸咎他人,那麼痛苦便無終止的可能,這樣再多的痛苦經驗都是浪費,若要體驗痛苦(體驗痛 苦是瞭解快樂的一種方式),一次就足夠,千萬次的輪迴痛苦經驗純屬多餘。
缺點之所以令人詬病,那是因為我們缺乏認識缺點的正確態度,如果經由以上的探討,可以讓我們欣賞到「缺點的完美」時,想想,在我們的周遭世界裡,哪裡絲毫找得到抱怨可以立足的地方呢?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
一個黑人學生在入學申請書的自傳上寫著:「童年記憶中最清楚的,是我第一次去找白人孩子玩耍:我站在他們中間,對著他們笑,他們卻好像沒看見似的,從我身 邊跑開。我受委屈地哭了,別的黑小孩,非但不安慰,反而過來嘲笑我:『不看見自己是什麼顏色』。我回家用肥皂不斷地洗身體,甚至用刷子刷,希望把自己洗白 些,但洗下來的不是黑色,是紅色,是血!」
多麼怵目驚心的文字啊!使我幾乎覺得那鮮紅的血,就在眼前流動,也使我 想起「湯姆歷險記」那部電影裡的一個畫面--黑人小孩受傷了,白人孩子 驚訝地說:「天哪!你的血居然也是紅色的!」
這不是新鮮笑話,因為我們時時在鬧這種笑話,我們很自然地把人們分成不 同等級,昧著良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故意忽略大家同樣是「人」的本質!
最近有個朋友在淡水找到一棟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房子,前面對著大片的綠地 ,後面有山坡,遠遠更能看到觀音山和淡海。但是,就在他要簽約的前一天,突然改變心意,原因是他知道那棟房子不遠的地方,將要建國民住宅。他忿忿地說: 「你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去跟那些平價國宅的孩子們玩耍嗎?買兩千萬元的房子 ,就要有兩千萬身價的鄰居!」
這也使我想起多年前跟朋友到阿里山旅行,坐火車到嘉義市,再叫計程車上 山。車裡有四個座位,使我們不得不與另一對陌生夫妻共乘。途中他們認出了我,也就聊起來;從他們在鞋子工廠的辛苦工作,談到我在 紐約的種種。下車後,我的朋友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麼跟這些小工說那麼多? 有傷身份!」實在講,他說這句話正有傷他自己的身份!因為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正顯 示了他本身的無知,甚至自卑造成的自大。
我曾見過一位畫家在美國畫廊示範揮毫,當技驚全場,獲得熱烈掌聲之後, 有人舉手:「請問中國畫與日本畫的關係。」「日本畫全學自中國,但是有骨沒 肉,絲毫不含蓄,不值得一看!」話沒完,觀眾已紛紛離席。他竟不知道--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他人!你可以不贊同,但不能全盤否定!」
否定別人的人,常不能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他自己心裡有個樊籬,阻擋了別人,也阻礙了自己。有位美國小學老師對我說:「當你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居然就有種 族歧視的時候,找他的父母常沒用,因為孩子懂什麼?他的歧視多半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只是,我操心這種孩子未來在社會上會變得孤獨!」我回家告訴自己的孩 子:「如果你發現這個社會不公平,與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所以當你發現白人歧視黃種人時,一方面要努力,以自己的能力證實黃種人 絕不比白種人差,更要學會尊重其他人種!如果你自己也歧視黑種人、棕種人,又憑什麼要白種人不歧視你呢?!」
正因此,我對同去阿里山,和那位買淡水別墅的朋友說:「我們多麼有幸,生活在這個沒有什麼明顯種族區別的國家,又何必要在自己的心裡劃分等級?!小小的台灣島,立在海洋之中,已經夠孤獨了,不要讓自己更孤獨吧!」
小狗待售
一家寵物店老闆在店門掛了張「小狗出售」的牌子。這種招牌通常很能吸引孩童的眼光;不久後,果真有一個小男孩走進店裏詢問:「要多少錢才能買得到小狗?」
老闆回答:「從三十元到五十元不等。」
小男孩伸手到口袋,但掏出的只有些零錢,他說:「我只有二塊三毛七,我能看看小狗嗎?」
老闆微笑地點了點頭,然後吹了一聲口哨,這時從走道那端跑來一隻狗媽媽,後面跟了五隻毛絨絨的初生小狗;前四隻跑起來像是會滾動的球,但最後一隻卻是一跛一跛地往前進。小男孩一眼就看到這隻不良於行的小狗,他問道:「這隻小狗怎麼啦?」
老闆解釋說,經過獸醫檢查,原來這隻小狗後腳殘缺,這輩子註定要當跛腳狗了。小男孩聽了之後興奮異常:「我就要買這隻小狗。」
老闆開口了:「這隻狗不必買,你若真想要,送你就好了。」
然而這話卻使得小男孩十分不悅,他雙眼直視著老闆,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要你送我,這隻小狗和其他小狗一樣值錢,我會付足價錢買下,我現在只能給你二塊三毛七,但以後每個月我會給你五毛,直到把錢付清。」
老闆搖了搖手:「你何必買這隻小狗呢?牠又不能像其他小狗一樣陪你跳,陪你現。」
這時小男孩彎下腰,拉起左邊的褲管,露出嚴重扭曲畸型的左腿,他能站著全靠金屬支架支撐。他抬頭看著老闆,輕聲地說:「我自己也跑不快,這隻小狗正好有個同病相憐的主人。」
帽子的邏輯推理問題
有一個博士,
為了要測試他的三名學生誰最聰明,
於是他讓他們三個坐在一張長椅上,
叫他們把眼睛閉起來,
博士說:「我這有六頂帽子,四頂黑的,兩頂白的,我會在你們
每人頭上戴一頂。」
他在每人頭上都戴上黑帽子。
博士說:「現在你們可以張開眼睛了,如果你看到別人戴黑帽
子,就舉起手來,誰先推論出自己頭上的帽子,誰就獲勝。」
當然,
三個人都舉起手了。
這時其中一個突然站起來說我知道我戴黑帽子了!
他怎麼知道的?
在三個人時,
這題蠻簡單的。
但若是四個人,
都戴上黑帽子,
而又有人推論出自己是戴黑帽子,
你能解釋他如何知道的嗎?
PS:只能用推論的知道自己帽子的顏色。
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帽子的顏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