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不關心指的是冷漠:「我一點也不在乎,它跟我無關。」相反的,不介意卻意味著:「我會盡一切可能,我會抱著希望,我會努力並集中精神,我會盡全力去追求成功。但是,如果我沒有成功,也無所謂。」
不介意創造了心情上的自在。它意味著緊緊抓住,卻輕輕放開。它暗示著,全力以赴,真正在乎,但同時也願意完全不計較後果。
介意創造出恐懼,擋住了你的去路:萬一我輸了怎麼辦?萬一這筆交易沒有達成怎麼辦?萬一我被拒絕了?萬一,萬一,萬一……你認為一切都必須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發展,沒有任何變通的想法,造成了莫大的壓力,一切全靠你的成功而定。
從另一方面說來,不介意卻像魔術一樣奏效。它容許你在努力中得到樂趣,享受過程。它給了你所需要的信心,幫助你做到了你所做的任何事。它將壓力拿掉,不論 結果如何,你都贏了。無憂無慮的舉動幫助你把焦點放在目的上,它幫助你不要擋住自己的路。你的內心很清楚,即使結果與期望不合,也無所謂。你不會有事,你 會學到經驗,下次你將會做得更好。
這種接納態度幫助你在你的道路上走向下一步。你不但會因為失望或懊悔而感到失落或動彈不得,反而可以信心十足、充滿樂趣地向前行。
人們聽到的藉口從「我怕我沒有時間」,到「我怕我做不到」,到「我怕人們不知道會怎麼想」都有,恐懼是我們生活中最悲觀的情緒。
比方說,今天比過去有更多的理財機會,可以提供給那些想要一個機會,以及開放心胸想做一點不同事情的人。有無數兼差:以家為基地的事業,把普通人變成百萬 富翁。這些事業有許多都輕鬆有趣,每週只要花幾個小時。此外,這些事業有許多只需要很少的創業資金就可以加入,而且不需要經驗。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只有一個,而且你大概已經猜到了。通常,恐懼和憂慮是夢想最大的掠奪者。
如果你決定聽從本書的建議,會發生什麼事?就算做個實驗好了,建議你試試下面這項策略。我們預測,只要你從意識中放逐憂慮,同時選擇一項可靠、財政穩固、以家為基地的事業,你每天只要花一小時,就可以經濟獨立了。你不必辭職,改變生涯,或者是冒很大的風險。
唯一要把握的是,你必須真的每天花一個完整的、不被打斷的1小時時間,做那份事業的關鍵工作,你必須毫無恐懼地度過這個小時!你必須不怕後果,不怕他人會如何看待你,不怕過去的失敗,不怕你沒有太多時間,也不怕你正在做的事不符合你的本性,不怕任何事情。
如果這份事業最重要的部分是打電話,那麼你就必須用精神較好的時候去打那些電話。你不必比約定的一小時多花一分鐘,可是為了給這項實驗一個機會,你必須誠 實地付出一小時時間。如果你挑選你所喜愛的事業,而且誠心地將這一小時用來做這份工作的關鍵部分(不只是忙碌的工作),那麼不出兩年,你就會步上軌道,完 全經濟獨立。
花一點時間調查外面有什麼,四處問問,要願意做一點不同的事,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憂慮!
◎恐懼和憂慮是夢想最大的掠奪者。
不管你是選擇施或是得,我都不能說你有錯,一方面是個人自由與心態;另一方面,在人生的路途上,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只有施,而不得到任何東西,是嗎?
布 施、布施,何謂布施?有人認為將金錢或物質給與他人就算是布施了,我認為這個還不算完整,因為如果照這樣來說的話,那沒有錢、沒有勢、沒有能力的人就不能 布施囉?布施真正的定義,應該包含的很廣泛,除了物質上的布施,在行為上的舉動,如參與公益活動、成為義工等等,或是在心理上對於需要幫助人的關懷,我們 都應將它們列入布施的範圍內(還有很多,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所 謂的捨得,包含的層面更廣,舉凡救濟、幫助、關懷等等,都是。捨得多半是出自內心,較少用在物質生活上。怎麼說?捨得,你為了別人的方便,為別人著想,你 可以克制自己的想法(例如在使用東西時,儘量不用壞是為了下一個使用者的方便),你是做到了,在不知不覺中,並不刻意去做(因為大多是直覺)。
捨得,是一種心靈境界的提昇,因為如果你學會去捨得,這就代表你對於世間的萬物,都能用一種豁達的眼光去看待,無論什麼狀況發生,你依然堅持,從最清澄的方向去看。
記得憚學的道理中,有說過捨得的重要。人一生中經過的事件很多,旁騖也特別多;人的一生餓了,需要吃的;渴了,需要喝的;吃飽喝飽了還不滿足,進而要玩的、奢侈的、安逸的、快樂的、不是自己的…!每天每天,我們都有求不完的慾望,滿足不了的野心,掏不盡的怨恨…,想讓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有錢、有名、有利,何必呢?到了曲終人散,也說不定是哪一天面臨了生離死別,請問聰明的你,這些物質的東西你帶得走嗎?好,即使你說「我可以帶進棺材啊~」那我更要請問天才的你,你帶到棺材裡有什麼用呢?你的軀體依循著自然界的法則消失態殆盡,你帶進去的東西也一樣!
為何那麼執著?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樣(雖然他們留下的寶物對於我們人類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即使再多的財寶,有什麼用?還不是要隨星月消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凡事都要捨得,無論對人也好,對物也好,對事也好,只要你還存著想永遠佔有它的念頭,就無法去捨得。
捨得是美德,也是功德。願你我都能捨得。
一位朋友告訴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帶了一圈難纏的線團來,妳有一圈,別人也有一圈。」與朋友分享經驗是美好的,無論是怎樣的經驗,我都當它是有益的心糧。
有次我與同事共同分享一本書的看書心得,就在我們各自發表感想時,她說了一則以前她工作地點流傳的真實故事--
結果,你應該知道吧,老太太變成了大富翁。樂觀雖不一定會讓人成為富翁,但是會讓你享受心靈的豐宴。
「前幾年,我媽媽幫朋友做保,沒想到對方破產,連帶牽連到我家,我家現在連房子都拍賣了,我媽還被討債的人打,後來是我母親的一個好朋友借房子給我們住。」
同學看見我憂慮地眼神,拍拍我的肩笑道:「不過,一切過去了,債已還清了,我們雖然住在朋友家,但是一家人還是不改變全家假日登山的習慣......。」
我不知道樂觀會不會遺傳,我不知道悲憫之心會不會感染,但是我看見一些這樣樂觀悲憫的人,過得富裕且喜樂。
樂觀雖不一定會讓人成為富翁,但是會讓你享受心靈的豐宴。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壞心情抱得更緊;關門不跟人說話,嘟著嘴生悶氣,鎖著眉頭胡思亂想,結果心情更壞、更難過。所以,人要學習放下心情,拒絕讓它折磨才行。
旅者這時反而更抓緊樹枝,不肯放下。這樣一位執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壞心情就是緊抓住某個念頭,死死握緊,不肯鬆手去尋找新的機會,發現新的思考空間,所以陷入愁雲慘霧中。
其實,人只要肯換個想法,調整一下態度,或者更動一下作息,就能讓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們肯稍作改變,就能拋開壞心情,迎接新的處境。
有一天,她有個重要的會議,但是沮喪的心情卻揮之不去,看看鏡子裡自己的臉龐,竟然無精打采。她打了電話問我,「該怎麼做?我的心情沮喪,我的模樣憔悴,沒有精神,怎麼因應重要的會議?」
我告訴她,這就是禪宗所謂「提起正念」,也是心理治療上的技巧,在電話中,我又告訴她基本的原則:「人要懂得改變情緒,才能改變思想和行。」這三個因素是交互影響的。思想改變情緒會跟著改變。
‧當我們需要打起精神應付一件事情時,可以用今天的方法。經常培養好心情;認清壞心情的背後,一定有不少垃圾思想和消極情緒,要把它掃地出門。
‧注意我們的儀容:挺直身子,抬起頭來衣著更要端莊。萎靡不振的表情,是招惹霉運的根本原因。
‧學習在危機中保持冷靜,在緊張時給自己鬆弛的機會,如運動、靜坐、旅行等。
禪者指出「萬法唯心造」我們想活得高興,就得想像有好心境,想要攆走壞情緒,就得提醒自己,從死胡同中走出來,去擁抱好心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