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製造的鴻海到購併的鴻海,汽車零組件、通訊、ID受注目
謝富旭

挾全球第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的威力,郭台銘領軍的鴻海集團幾乎具有「點股成金」的魔力,其輝煌的企業購併紀錄與凌厲的股價漲勢總是令市場期待:鴻海集團下一檔飆股是誰?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在二○○二年尾牙公開宣示,製造的鴻海將邁向科技的鴻海後,停滯三年之久的鴻海購併腳步彷彿突然換上加速檔般奔馳疾行,並且突破了台灣疆界,把眼光關照到全世界。

九九年,鴻海年營收正式突破新台幣五百億元關卡,就在這一年,鴻海強勢入主廣宇科技、華升電子以及華虹電子三家公司,為鴻海個人電腦事業垂直整合布局邁開一大步。

鴻海靠購併克服營收天險

○三年,鴻海年營收首次翻越過新台幣三千億元大關,同時蓄勢挑戰偉創力(Flextronics)的全球電子專業代工霸主地位。基於全球布局考量,鴻海首次發動橫跨歐、亞、美三大洲的購併行動,合併台灣國碁、買下北歐芬蘭藝模手機機殼廠,以及摩托羅拉的墨西哥廠。

○四年,鴻海宣示將從「3C」邁向「6C」,購併與轉投資策略隨之調整,將不再只側重產業垂直整合的縱深,兼顧跨產業與跨產品別的水平廣度布局逐漸浮出水面。同年,面板廠群創光電成立,○五年合併老牌汽車端子廠安泰電業、購併奇美通訊以及投資無線區域網路廠建漢科技震驚市場。這一年,鴻海單一公司營收突破六千億元達六七五六‧五億元,已逼近郭台銘所謂的「天險」—七千億元關卡。

從五百億到三千億,旋至六千億元,每當屆臨企業規模成長的重大關卡,鴻海總會展現令人驚訝的彈跳爆發力,翻過一道比一道更險峻的關卡。這當中,購併策略占據關鍵的角色。

花旗所羅門美邦證券亞太區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觀察,只要是在鴻海帝國擴張的垂直與水平布局上有所欠缺處,郭台銘就有高度興趣藉購併填補空白。楊應超認為,目前最能引起鴻海購併興趣的可能是汽車零組件廠、通訊相關科技的公司以及ID(工業設計)公司。

至於市場傳言最熾的筆記型電腦(NB)廠購併行動,楊應超研判可能性極低。他分析,NB組裝大廠幾乎都是鴻海零組件的重要客戶,如果購併NB廠跨入NB組裝,恐有得罪客戶之虞,因此,鴻海對此不得不萬分謹慎。但,即使如此,包括早期的倫飛、到晚近的華宇、志合乃至緯創等公司,被鴻海購併的傳言時有所聞,但均被鴻海嚴詞否認。

掌握危機入市原則 頻頻發動低價購併戰

透過購併使鴻海變得更強大,弔詭的是,購併動作比鴻海更激進、更大膽且更提早的國際電子專業代工(EMS)大廠反而吃足苦頭,最後甚至被鴻海迎頭趕上。

曾經占據全球EMS產業霸主地位多年的美商旭電(Solectron)就是一個例子。旭電靠著四十幾件購併案躍居全球營收第一大EMS廠。○一年,旭電營收高達一七○億美元以上,是鴻海當年營收的近四倍。然而,五年後,鴻海年營收衝上二百億美元,反高出旭電一倍。

同樣都是借重購併手段壯大,為何旭電與鴻海同途殊歸?旭電台灣分公司的一位主管指出:「就差在兩家公司購併的出手時間不同!」

旭電購併最積極的時間落在一九九九至二○○○年這兩年間中,這段期間旭電購併當時居全球EMS產業第六大的新加坡Natsteel電子,同時收購承接新力、IBM、北電網絡等知名品牌企業散落全球各地的廠房並取得其代工合約。

該名台灣旭電主管說,這段購併熱潮正值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黃金時期,加上旭電購併的公司與廠房均是一流之選,價格自然不菲。舉例來說,旭電當時以等同二十四億美元價值的自家股票合併Natsteel,這個價格目前幾乎可以買下二個英業達公司。購併價格買在高點又遭遇全球高科技不景氣接踵而至,令旭電後來背負龐大商譽損失提列以及人事成本與產能過剩的包袱。事實上,不只是旭電,包括偉創力(Flextronics)與Sanmina-SCI等國際EMS大廠皆因在景氣高峰點發動購併戰時慘遭高點套牢而吃足苦頭。

相較國際EMS廠購併買在最高點,鴻海則是採「危機入市」原則,反向操作大撿便宜貨。九九年二月入主爆發財務危機的國揚實業旗下廣宇科技,以及同年七月收購每股虧損高達七‧五元的華升電子(後改名為鴻準)股權均是代表作。爾後投資撼訊私募股,及去年在建漢科技爆發掏空疑雲股價無量下跌之際,突然吃進建漢一一.五%股權,均可看到鴻海「危機入市」的風格。

不過,說郭台銘是撿便宜貨高手,不如說他是企業重整高手來得貼切。正因為是「便宜貨」的緣故,廣宇與華升在鴻海入主之前負債比分別高達六○%與八○%,財務狀況搖搖欲墜不說,更糟糕的是,鴻海原本冀望藉廣宇及華升分別向光碟機及監視器兩大市場分進合擊的如意算盤,也因為兩家公司不是體質太差、就是原研發班底出走而受挫。

把垃圾企業 變黃金的重整高手

最後,廣宇與華升雖淡出原本最擅長的領域,卻在集團的支援下找到更大的舞台。廣宇後來在連接器、藍芽耳機、印刷電路板以及各種電腦周邊產品闖出一片天,更是鴻海在中國布局3C連鎖賣場賽博數碼的重要出資者(持股四三%)。華升則是先買下鴻海集團旗下華虹電子的鋁鎂合金產能,再與鴻海集團旗下散熱模組重鎮鴻準合併,並改名為鴻準科技,由郭台銘胞弟郭台成擔任董事長。

如果把這兩家公司與鴻海的關係人交易當作衡量「親密關係」指標的話,廣宇銷貨給鴻海集團(包括鴻海與鴻富泰)金額占公司整體營收比重從○四年前三季的一一%暴增至○五年前三季的六六%。

同一期間,鴻準對鴻海集團(包含鴻海子公司與群創)銷貨占營收比重雖從三二%下滑至一九%,不過,仍遠高於正崴的五%以及撼訊與英群等關係企業(事實上撼訊與英群對鴻海銷貨金額微乎其微)。因此,廣宇與鴻準可說是獲得鴻海這個「富爸爸」加持最力的兩家關係企業,也使得兩家公司在鴻海集團「富爸爸」題材自○四年富士康在香港掛牌上市被炒熱以來,成為集團內股價漲勢最凌厲的兩檔股票。

鴻海對廣宇與鴻準綜合持股分別高達二七.七八%與三一.六四%,是具有實質控制權的轉投資公司。另外,鴻海也對印刷電路板廠鴻勝科技(公開發行)持股四三%,對半導體暨光電設備廠沛鑫持股二一%,對手機相機模組廠揚信科技持股四二%,對汽車零組件廠安泰電業持股一○○%。從持股關係觀之,鴻海與鴻勝、沛鑫、揚信與安泰電業的親密程度不下於廣宇與鴻準,因此這四家未來極有可能扮演整合鴻海集團PCB、設備、光學產品以及汽車電子四大領域所有資源的角色,發展深具想像空間。

問題是,染上鴻海集團色彩的股票均告大漲儘管已在台股蔚為一股風潮,導致投資人鮮少會去深究鴻海到底有沒有投資這些公司,或者有沒有對這些公司做出諸如對廣宇及華升的整頓與改造工程。這當中最明顯的例子當屬撼訊及英群。

鴻海自○三年五月參與撼訊私募,並經由鴻祺投資公司取得撼訊六%股權後,撼訊營運時好時壞,看不出績效有明顯改善跡象,但是頂著鴻海光環,卻享有景氣長久處於低迷繪圖卡類股罕見的高股價。

英群基本上根本不是鴻海的投資,而是郭台銘個人投資,但是在持續虧損下股價依舊挺拔。對這些持股極低或者是根本沒有持股關係的公司,站在股東權益立場思考,未來是否值得讓鴻海注入集團資源並付出重整心血,值得市場深思。

 

from http://monthly.wealth.com.tw/project/view.asp?id=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