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年前,賣電鍋的大同,股價一度攻上90元;
13年後,不到20元的大同,賣地、賣股票、賣公司,什麼都賣,
股價狂漲,準備再度叩關90


文.陳君樺 

「大同,不就是那樣?」這是投資人對於大同最普遍的看法:保守、老牌、家族紛爭、虧損連連,的確,擁有將近90年歷史的大同,曾歷叱一時的風光歲月,大同寶寶與大同歌更是深植人心;但在外部景氣變化劇烈、內部家族紛爭損耗戰力下,這幾年下來,大同的招牌,早已褪色不少。

不過,這一年多來,只要花點心思就能注意到,不論是資產營建、節能環保、網通WiMAX等等,這些絕對排得上投資話題Top5的議題,都可見到大同的身影。

讓人意識到,大同,已非過去刻板印象中的大同,而這一切,從大同老董林挺生晚年二度中風,難以再主導內部事務後,就開始發生變化;等到2006年5月10日,老董一闔眼,大同開始180度大轉變。

首先,大同股票,一夕成了飆股。總是不動如山的大同股價,2006年5月11日,林挺生過世後的隔天開始,天天爆量奔漲停;其中,聯電大筆買進大同股票,以助大房二少林蔚東爭權的傳言,也在股市中越演越烈;加上當時資產題材正火紅,擁有大批土地資產的大同,自然也水漲船高。

然而,話題只是一時;如今,老董過世一年多;大同在歷經2年的虧損後,今年第1季終於交出單季轉虧為盈的成績單。接棒的大同當家林蔚山與妻林郭文艷,面對歷史悠久的大同,究竟做了什麼?未來,他們還將祭出哪些法寶?

■第1招 賣地推建案活化資產

幫助大同轉虧為盈的第一步,就是活化土地資產,充實銀彈。「有土斯有財」,是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大同發跡得早,林挺生又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常委,政商關係良好,買起土地毫不手軟、眼光也可謂精準,例如當時看到政府興建桃園國際機場(原中正國際機場),林挺生馬上就跟進買下鄰近土地,也就是目前的大園廠(包含重電一廠、重電二廠),因此,從林挺生時代所敲進的大筆土地,使得大同比起一般家電廠擁有更為豐厚的土地資產,且開發價值遠高於偏遠地區的舊廠房。

只是,3、40年下來,大同名下的土地筆數龐雜分散,而土地的帳面價值雖僅170億元,但因多數土地位於台北精華地段,總市價約達帳面價值的3倍之高。

2002年政府開始實施土地增值稅減半的優惠,但大同對於該如何處理這些土地,也著實感到棘手;在因緣際會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建議大同不妨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將名下土地趁土增稅減半優惠,移轉至資產管理公司,一來可順勢清點、管理分散的土地,二來往後土地開發由資產管理公司專職負責,不僅更有效率,也可替大同省下至少50億元的土增稅。

由於當時已接近土增稅減半優惠的最後期限,加上老董正專心調養身體、不太插手公司事務,過往堅持 「不賣地」的原則,終於被打破。從獻策到董事會通過決議,前後不過半年時間,便成立了「尚志資產管理公司」,並由長期擔任大同秘書長兼發言人的張益華出任總經理,預計將大同名下約45萬坪的土地分三階段移轉給尚志資產。

消息一出,不論是老大同人、房地產界還是投資人,同感震撼。對於老大同人來說,雖然尚志資產管理公司仍是大同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但將土地從大同名下分出去,還是免不了有種「賣祖產」的感覺,與林挺生「只買土地不賣土地」的作風大相逕庭;對於房產界的業者來說,當時台北房產景氣逐步回溫,不少建商正苦尋不著適合開發的土地,誰想得到看似不起眼的大同,手上竟然擁有為數不少的精華地段土地?

當時元大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假如以帳面價值的2.86倍來推估,大同土地資產總市價約達667億元,對大同每股淨值貢獻約達15.9元,對照大同當時僅僅10元的股價,對投資人而言,根本就是超級便宜!

2004年,尚志資產開發推出成立後的第一個建案「大同晶鑽」,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與市民大道附近;隔年,再趁勢推出大龍峒的「大同世界第一、二期」,目前皆已完售。

其中,大同晶鑽採完工認列法,將於今年全數認列,大同世界則採完工比例認列法,2005、2006年尚志資產開發分別貢獻大同獲利1.04億元、2.92億元,而從今年第1季即認列近4.34億元來看,今年尚志資產對於大同的獲利挹注將遠勝於過去兩年。

以過去尚志資產平均一年一建案的規律來看,2007年的重頭戲,莫過於南港軟體園區附近5000坪的住商大樓開發案,對此,尚志資產開發總經理張益華表示「開發進度均在掌握之中」。

土地給予大同實質與想像上的獲利雙重題材。就實質面而言,與轉投資公司至少須等3到4年才有可能開始挹注獲利相比,只需1到2年即可貢獻獲利的土地開發,對於已持續虧損2年多的大同來講,當然是場及時雨;而想像空間則更為巨大,每當資產題材重新發燒,大同絕不會被冷落。

有趣的是,尚志除了負責資產開發外,今年6月,大同集團對香港唯冠的投資案,更由尚志資產取得唯冠近2成的股權,而非由產業關聯較為緊密的華映或大同出面,是否意味著未來尚志資產除了土地開發外,更將身兼投資角色?張益華坦言「有可能」,但仍強調,這樣的投資模式是基於內部多方考量。

而對於外界好奇,在大同已全數將土地移轉至尚志資產名下,建案也頗成功後,尚志資產開發有無可能進一步掛牌上市?張益華倒是明確地表示「機會不大」,畢竟籌資需求低,況且一旦掛牌上市櫃,所有的土地資產幾乎都得攤在陽光下被檢視,還不如默默致力於土地開發與資產管理就好。

■第2招 賣金雞母綠能換鈔票

如果現在問「大同的金雞母是誰?」幾乎毫無疑問地,大家都知道是「綠能」;但在5年前,同樣一個問題,答案可能是跌破大家眼鏡的「華映」。倘若以2006年綠能上興櫃的時間點來看,綠能與華映所屬的產業,一個是當紅的太陽能產業,一個是景氣循環波動極大的面板業,兩者分別站在產業景氣山頂與谷底,恰為明顯對比。

有趣的是,有別於林挺生時代幾乎不賣股票的作風,大同卻趁著綠能股價大好,也為了掛牌上市做準備而大舉賣股,光是今年第1季認列的釋股獲利即高達14億元之譜,是讓大同今年第1季能轉虧為盈的頭號功臣。

對於不少企業來說,「母以子貴」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投資→養出金雞母→趁著股價好時出脫持股→貢獻獲利回母公司,是再合理也不過,例如聯電、明碁集團皆是如此;但對於大同來說,卻沒有這麼簡單,原因就在於:老董林挺生「絕不賣股」。

一位大同資深員工就說,當年華映由於映像管電視(CRT)景氣佳,轉虧為盈後股價也曾漲到40多元;但是,當時老董說不賣股,就不賣股,硬生生看著華映股價又從高點逐步回落,到現在股價只剩9元;換句話說,假若現在大同仍是老董當家,儘管綠能飆漲到300元,老董恐怕也是一張都不賣,跟林蔚山與林郭文豔趁好就賣的風格南轅北轍。

而綠能風光上興櫃,更成為林蔚山不時掛在嘴邊的得意之作,常常逢人便提「綠能最近很不錯吧!」事實上,林蔚山早在1980年左右就對半導體極有興趣,但當時林挺生並不打算投資半導體,只就近在大同工學院電機大樓裡頭,花一億元購置一條3吋晶圓的產線,作為安撫林蔚山之用。

到了2003年左右,林蔚山原本邀集了幾位股東,打算一同投資8吋晶圓廠,結果卻遇到半導體景氣回檔,其他幾位股東紛紛撤資。

林蔚山眼看投資8吋晶圓廠不成,乾脆把這筆資金透過子公司尚志半導體,用來投資同屬半導體產業的綠能,想不到,綠能卻在太陽能產業走紅後,搖身一變,成為大同集團數一數二的金雞母;雖然有人以「誤打誤撞」來形容大同對綠能投資案的成功,但林蔚山也曾對親近的大同老臣表示「當初投資半導體,還是對的吧!」更曾扼腕說「如果我們當時投下去的話,搞不好現在就沒有UMC了!」看來,林蔚山對於半導體業,仍是不能忘情。

以綠能預計於年底前掛牌上市的進度來看,由於目前尚志半導體(大同子公司)對綠能持股仍高達74.5%,距離上櫃公司單一大股東持股不得超過7成的門檻還有一小段距離,加上綠能股價仍處高檔,預估今年第2季大同仍可持續認列綠能釋股收益7.5億元,將持續改善大同帳面數字。

■第3招 收復華映 改善體質

「一年虧損100多億,誰受得了?」一名大同老臣談到華映時忍不住這麼說。今年3月30日,與4年前林鎮源突然請辭華映董事長兼總經理時如出一轍,林鎮弘也忽然於董事會上請辭華映總經理一職,華映正式歸入林蔚山手中。
而外界則好奇:林蔚山接手,華映到底會不會賣?特別是過去林鎮源、林鎮弘時期,也曾多次對外尋求合併,林蔚山的想法又是如何?

因此,就在華映可能與群創合併、林蔚山可能賣掉華映的種種耳語下,華映今年史無前例地擺出以董事長林蔚山、總經理邱創儀為首的七人大陣仗,舉行今年第1季法說會。

另一方面,來參加法說會的法人也是難得的盛況,連許多原本不關心華映的外資分析師,也都紛紛現身。

法說會上,林蔚山掛保證「不曉得外界怎麼會傳成這樣,但是,大同不會賣華映」;再從今年6月大同投資全球第五大監視器廠唯冠來看,的確展現出積極改善華映體質的意圖。

而在面板業景氣回溫、中小尺寸面板開始吃緊之下,華映5、6月份的營收重回高檔;外資更從今年4月中開始一路加碼,華映股價也一路爬升,不難看出外資買超與華映股價的密切關係。

對於大同來說,雖不冀望華映能馬上貢獻獲利,至少能夠先「止血」也好,畢竟,對於大同來說,要想「轉虧為盈」,除了透過先前提到的土地開發、綠能貢獻獲利之外,如何降低原本主要的虧損來源──華映,也是關鍵。
對於大同來說,華映賣或不賣,都各有優缺點。如果能找到對象合併,不僅馬上有處分利益,大同也不用繼續背負華映的虧損,對股價自然也有拉抬作用。

但如果不賣,以現在大房已經完全「收復」二房領土之後,在成本控制、上下游整合上將更為順手,大同將擁有從上游CCFL廠(冷陰極管)誠創、背光模組廠福華電子、面板廠華映到終端產品家電的供應鏈體系,就算華映本身賺不了錢,從大同集團整合的面向來看,華映還是扮演重要角色。

更何況,以17吋監視器面板與中小尺寸面板為主力的華映,未來也不排除還有翻身的機會,留下華映,誰知道這個燙手山芋將來會不會變成當紅炸子雞?

一位大同資深幹部就說,面板景氣變化迅速,過去常常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協調溝通,好不容易做出決策,面板景氣卻又變了,這樣的問題至少現在已經解決。

林蔚山也強調:「會好好經營華映」,內部員工也透露,華映今年3月變天後,至少在降低成本這方面的確做得不錯。華映體質到底有沒有改善?等半年報出來,特別留意財報上成本控制是否轉佳吧!

■第4招 切割PC部門 掌精英

家大業大的大同集團,以長期投資來看,旗下有49家子公司,倘若仔細查看,會發現在枝繁葉茂的表象下,有不少枯枝雜葉久未整理,許多規模、營收皆小的公司不整併,連虧損的公司也不整頓,為什麼?因為在林挺生時代,大同只開公司,絕不關公司,績效好也罷、不好也罷,總是自己的資產,沒有關門的道理,像華映在林鎮源接手前虧損連連,而像協志出版、大同園藝生技等帳面價值不過38萬元、238萬元的子公司,都從沒想過要整頓。

正因如此,當2005年,大同宣布將與精英合作,把占營收比重過半、淨資產價值67億元的電腦系統事業部門切割、與精英合併時,對於大同來說,根本就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部門分割對大同來說不是第一遭。早在2000年,大同公司資訊通信處就分割獨立成為「大同世界科技」;但畢竟分割歸分割,仍舊是大同集團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影響不大;然而,這回大同將PC部門切割出去、與精英合併後,雖然名義上大同成為精英最大股東、持股達三成,精英董事長也由林郭文艷出任,但畢竟對於大同來說,光是整體營收規模就立刻減半,掌控度也不及過往,就絕非當年看重營收規模、還曾自創合併報表,想與台塑集團爭取「營收全國第一」的林挺生作風。

當時,精英面臨規模與財務的雙重壓力,經營相當辛苦,而大同資訊部門也面臨營收規模飽和、獲利下滑的危機,使得不論是對於精英或者是大同來說,合作絕對遠勝於單打獨鬥。

精英高層指出,雖然當初是精英主動尋求合作對象,但一來精英與大同之前就已有合作關係,二來大同也自知資訊部門的經營面臨瓶頸,所以在精英釋出合作意願後,雙方的談判進行頗為順利。

至於,為何過去一代主機板霸主蔣東濬會願意主動讓出董事長寶座給大同?大同願意接受由精英發新股作為對價,應是關鍵。

業內皆知,精英最初所尋求的合作對象另有他人,只是因為價格談不攏,後來才輾轉找上大同。

當時精英自身財務壓力已吃緊,談判上的確略居下風,對於精英來說,要保住公司還是要保住董事長的位置?這是非常現實的考量,如果能保住經營權、並引進大同的品牌與客戶資源(如惠普),讓出董事長,也還在限度內。

2006年8月,由蔣東濬負責談判的志合也正式併入精英,結合了精英的板卡、志合的NB與大同的組裝後,新精英不論是在產品組合或是規模上,都已臻完整;精英董事長林郭文艷也強調,今年擴產重點是NB,至於能否轉虧為盈,則須視整合進度而定。

可以確定的是,對於大同來說,拋開成長趨緩的包袱,還能換來精英董事長的位置,未來倘若精英整合後展現成績,大同可認列轉投資收益;就算整合進度不如預期,轉投資損失也只需要認列三成,更重要的是,原本大同資訊部門的生產線,也就是北投廠,並未切割給精英,仍舊享有土地資產開發的題材,怎麼看都划算。

事實上,大同集團的轉型,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對大同而言,不僅土地開發建案仍在進行中,綠能也將持續釋股,華映與精英的貢獻則需要時間發酵。

持平而言,成敗仍未定,但至少已可看出老店求新生的企圖;此外,大同旗下也有不少子公司可能掛牌上市,加上今年才正式成立的WiMAX事業處,更挖來前Sybase台灣總經理陳敏智擔任策略長。

未來,大同是否能成功轉型、甚至走上創投業者認為最理想的大同控股公司之路?就看曾經公開表示:「要把大同這招牌擦得更亮!」的林郭文艷,接下來又將出什麼招了。

 

from 理財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