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具爆發力的市場、創新產品 讓新王者步上舞台


《數位時代》撰文 賴珍琳

二○○七年的「台灣國際品牌」榜單,出現許多令人驚奇的結果,原第一名的趨勢科技,現已被華碩取代;第一次入榜的宏達電,立即衝上第四名;康師傅以三年成長率一二九%,獲頒「成長之星」。這些品牌令人驚艷的表現背後,代表什麼意義?

綜觀二○○七年的「台灣國際品牌」榜單,有許多驚喜:華碩超越趨勢科技登上第一名寶座,新入榜就衝上第四名的宏達電之外,還有品牌價值成長七九%的康師傅。

這些品牌令人驚艷的表現背後,都回歸到幾項主要因素:走向具有爆發力的區域市場或產品,提升品牌營收(Branded earnings)、毛利率、企業的無形收益(Intangible Earnings)等指標。

新龍頭華碩去年的營收成長五七%,資本額卻幾乎沒有變動,可見其資本運用的效益提高幅度很大。主要原因在於二○○五年起華碩在攻占全球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企業改造,徹底實行「六個標準差」、「精實管理」與各事業單位利潤獨立的組織改造,讓企業營運更有效率。

名列第五的康師傅,去年營收成長二六%,品牌價值卻成長七九%,主要是因為居於市場壟斷位置,並發展出更多高價位的食品品牌。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康師傅不但已占據四三%中國方便麵市場,預計未來十年都可以維持這樣的市場龍頭地位。另外,在罐裝茶飲料市場也有五四%的市占率,估計今年底在包裝水市場就可以打敗競爭對手娃哈哈。

宏達電衝上第四 押寶微軟WinCE是關鍵

而第四名的宏達電能快速切入全球品牌的原因,在於其創新、成功的商業模式所致。七年前當台灣手機製造商朝向承接大量的手機品牌廠訂單時,宏達電卻押寶微軟WinCE系統,結盟電信業者,走出不一樣的藍海,不用透過硬體品牌大廠,就可以直接出貨全球市場。

PC大廠宏碁與網通大廠友訊,都相繼切割品牌與代工事業之後,台灣另一個重要的品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宣布今年底完成品牌、代工分家大業。而早在今年四月,明基就決定剝離其品牌業務,重返其根本的代工業務。

以宏碁與友訊為例,切割代工事業之後,對品牌價值提升有極大幫助,前者在二○○一年把集團事業一分為三,而後者在二○○三年分割出明泰,過去五年宏碁的品牌價值複合成長率是四○.八%,友訊三年來的品牌價值複合成長率為五四.二%。

同樣是由代工業務轉向品牌,宏達電則創造了全新典範。今年一入榜就衝上第四名,品牌價值高達新台幣三百四十三億元。這家原本專為國外電信商惠普(HP)、Palm代工PDA與智慧型手機的台灣企業,從二○○六年中才嘗試與電信商合作co-branding(共有品牌),在產品上打出HTC品牌,同年度的品牌產品出貨量就已經占營收七成。

市場成長趨緩 趨勢與巨大品牌價值略降

趨勢科技自從二○○三年首次獲得「台灣最有價值的國際品牌」頭銜就蟬聯四年,董事長張明正對於品牌議題相當重視,不時請來國外知名教授演講,更計劃在今年底推出全新全球企業識別系統,全力衝刺消費性市場。趨勢二○○六年投資在品牌行銷方面的預算,比前一年度多出了二五%,占總支出的四五%。然而今年品牌價值只小幅增加三%,拱手讓出龍頭寶座。

巨大機械去年斥資新台幣二十億元於品牌相關業務,就是希望加速發展自有品牌。因此陸續推動了GRP(Giant Retail Partner)及GSI(Giant Store Inside)計畫,在全球主要市場建立行銷通路、擴增專賣店,至今年底預計開設四百家,二○一○年要達到二千家,更在贊助環法自行車賽獲得佳績。不過,今年的品牌價值不增反略降一%,著實被潑了一頭冷水。

前者是因為在全球防毒軟體市場成長趨緩、競爭對手賽門鐵克的積極進攻,導致其在網路閘道與伺服器安全市場雖然居於領先位置,但市占率較前年小幅滑落,因此在品牌強度分析(BSS)上略為減分。

後者則從二○○四年就開始面臨品牌事業成長趨緩的狀況。因為全球高級車庫存尚待消化,台灣廠產銷量減少,製造端受到原物料高漲,導致毛利率下跌,這些因素都影響巨大的無形資產收益表現。

以上兩則案例讓許多企業主相當不解,為何有時候砸在品牌的投資,並不與最後的品牌價值呈現正相關性?如此一來,是否還需要投資品牌呢?

事實上,趨勢與巨大依舊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國際品牌典範。而他們的案例,也正好證明了一件事:品牌的內涵是企業整體營運活動的展現,也需要長期的承諾與投資。

Interbrand亞太區總監史都華.格林(Stuart Green)指出:「遭逢產業景氣變動與挑戰,趨勢與巨大面臨了品牌價值成長趨緩的情況,這一階段也正是他們進行品牌改造的大好時刻。他們對於品牌的投資,將顯現於不久後的將來。」 回頭來看康師傅的例子。在二○○五年的「台灣十大國際品牌價值調查」中,康師傅的品牌價值比前一年衰退了一四%,當時他們的競爭對手風光無限,使勁地操作品牌擴充或購併,例如娃哈哈跑去做童裝、統一買下了完達山、健力寶,但頂新集團依然按兵不動,選擇了同時往最上游原物料和最下游通路發展,專注於架構出一個品牌與通路為基礎的銷售平台。然而正確的策略最終能夠得到最豐厚的報酬,今年康師傅以三年的複合成長率一二九%,獲頒「成長之星」獎項。

品牌競合效應 同產業前兩大品牌名次接近

今年進入前二十大的品牌企業榜單,有一項有趣的現象——同產業品牌競合效應。例如電腦大廠華碩、宏碁與明基,網通產業的合勤與友訊,記憶體應用廠創見與威剛,自行車品牌巨大與美利達,以及休閒食品類的康師傅與統一等,同一產業中的兩大主要品牌相繼入榜。

華碩品牌價值增加了一三%、宏碁增長了二五%,友訊成長四○%、合勤成長了二五%,威剛成長四六%、創見成長四三%,而且彼此在榜單上的名次都非常的接近。

雖然電腦產業、網通產業與記憶體模組產業全球性成長是一項因素,但以上品牌在二○○六年的營收與獲利,皆有超越大盤與產業平均的優異表現。

例如二○○六年全球DRAM市場中,台灣品牌記憶體模組廠商在二十名中囊括九名,全年市占率超過三七%。其中的佼佼者如威剛是以A-DATA品牌,成為全球第二大記憶體模組品牌,並專注擴展中國地區與新興國家市場。 創見則以Transcend的自有品牌行銷全球,去年在中國地區努力建立經銷網路,擴增生產線,擠進全球前五大記憶體模組品牌之列。

在台灣網通設備品牌廠商之中,友訊與合勤是最早投入品牌業務的網通廠商。網通產業在未來十年的數位家庭發展帶動下,以WiMAX題材以及寬頻IPTV帶來龐大商機。因此今年友訊與合勤的品牌價值不但同步升高,也都被高盛證券點名全球網通業首選投資標的。

史都華.格林指出,在全球百大品牌榜單上,常可見到競爭品牌雙雙入榜、品牌價值年年進步的情形,例如可口可樂(Coca cola)與百事可樂(Pepsi),賓士(Mercedes-Benz)與BMW,惠普與戴爾(Dell)等。主要原因在於品牌之間的良性競爭,無論是企業策略、區域市場攻略、行銷活動等等,都會互相影響創造彼此的正向循環。

七家傳產上榜 就有三家擠入前十名

主辦單位外貿協會今年首度頒發、公布前二十大「台灣國際品牌」,發現其中共有七家傳統產業上榜,其中三家還擠進前十名。而在榜單之外還有做衛浴設備的成霖企業,因其發展性獲頒「潛力之星」。

換句話說,台灣國際品牌約有六五%到七○%屬於電腦周邊、網通、記憶體模組與IT通路等高科技產業範疇,傳統產業分別是康師傅、正新、巨大、統一、喬山、美利達、帝寶,也正積極地突圍,走向世界品牌的舞台。

面對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台灣品牌下一步走向何方?Interbrand集團副主席湯姆.布萊克特(Tom Blackett)有兩項建議:一是把握中國的市場與供應關係,二是深入全球區域市場的顧客關係。「擁有品牌就是擁有顧客關係(Owning a brand means that you own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他在七月二十六日舉行的「台灣國際品牌頒獎典禮」致詞時指出。 如同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所言,華碩專注於品牌事業後的下一個重要戰略是「贏心」,贏得消費者的心。台灣品牌主們,這場比賽你們準備好了嗎?

from 8月1日出刊《數位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