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西班牙文好好玩 (2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misoras de Radio en español

Revisión más reciente: 20 de setiembre de 2000

Argentina

Radio La Nueva, Bahía Blanca
Radio Nihuil
Cadena 100
Radio Santa Rosa Calamuchita

Austria

Radio Austria Internacional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信仰。從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與多神的崇拜,人類對大自然畏懼及對神權的順服,由於害怕未知,又揣測有神鬼居中操縱人們的福禍,因此產生了祈神驅鬼、巫術祭祀等活動,如戰國時的河伯娶婦、漢武帝時江充的巫蠱之禍,及南朝宋文帝時,女巫嚴道育因被控咒帝死而慘遭鞭殺等,這些與社會民俗結合的信仰,乃源於人類對神鬼的依附及恐懼的心理所產生的。而佛教則以為業力自主,一切事物皆由緣起,非由神明的主宰,與鬼靈的操縱,認為命運是可以透過慈悲的實踐和智慧的啟發而改變的。佛陀以「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觀,要眾生覺醒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福禍吉凶,打破神鬼主宰天地的思想。佛陀提出「四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主張宗教信仰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凡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昇淳善道德風氣的教義,佛教都是贊同的。佛教於人格養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培養慈悲愛物、理性自制的善良美德。也希望信奉神明主宰者,能從神權中解脫出來,進一步相信因果和緣起的真理,不把未來的禍福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
  某些人信仰人與萬物是由創世主所締造的,除了創世主是唯一的真神,不得再拜其他的神,而佛教對宇宙的形成,則認為是依循事物的生、住、異、滅的規則,而非有外力的主宰。在信仰的對象上,佛教則以時間上的「三世諸佛」與空間上的「十方一切」的無量無邊來涵蓋,信徒可以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做為自我學習的榜樣。關於堅持不可崇拜偶像的宗教,卻處處以先知、預言及萬能全知力量,造成信徒膜拜偶像的心理,並以掌握獎懲的主宰自居,讓信徒完全順服,而不敢有任何的置疑。對於萬能的神,佛教的教義有所謂「佛有三不能」:不能免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生界,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
  尊者以飛足神通,尚無法救釋迦族一人;得道的安世高大師,為了舊業,償還一命;十世為僧的悟達國師,也須受人面瘡之苦。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肯定善惡有報,禍福自招。
  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論,是以三法印印證宇宙人生的實相,佛經的天龍八部,也不是泛靈的信仰,而是擴大我們的生命空間,了解人道之外,還有其他眾生的存在。佛教尊重一切眾生,但不向這些神靈求福避禍,而是觀緣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學的修持,淨化身心,開發光明的佛性。佛教更進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強調信仰要經過「聞、思、修」三種階段,堅持信仰不可盲信、盲從。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視內學內觀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眾生本具有佛性的覺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們能奉行佛陀的教誨,用六波羅蜜止息貪瞋痴的火焰,即可從煩惱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靜安樂的彼岸。
  人類的信仰,從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靈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昇華及尋求生存的意義,這是宗教所應淨化的過程,如果一味的借助各種神具、法術,以鬼神附身的方式做為教義的內涵,對於世道人心不但沒有啟迪的作用,對於移風易俗也沒有淨化的功能,更會失去宗教的神聖本質。
  在原始佛教時,佛陀以「箭喻」指示鬘童子,追求信仰者,注重的是智慧的開發及苦惱的解脫,而非執著神秘的現象,凡是與解脫生死無關的事物,佛陀都名之為戲論。佛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有的用斷食求取生天,有的以為裸形即可身心清淨,有的學習牛狗的種種來消除罪業,有的以為啞羊不語就是高深的修行等。這些希冀以祈禱的儀式或禳災的祭祀,求得究竟的安樂與生命的解脫,皆名之為「外道」。就像妄想以恆河的水洗滌罪業,及使用咒語祈求石頭不沉、鹹水變淡,這是斷滅邪見,不但不符合人間的常理,也違背了佛教的因果法則。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希望一神崇拜的信仰者,不以上生天堂為生命唯一的去處和究竟的目的。想要借助神秘的力量改變未來吉凶者,若能持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長壽、財富、福德的果報;以觀五蘊非有,不墮於長生不老的身見;生活中以奉行八正道促進人際的和諧;實踐六波羅蜜,讓生命無限的擴大。更進一步效法悉達多太子,放下世間外在的五欲享樂,成就正覺的佛陀;佛世時的三迦葉兄弟,拋棄事火的信仰,以三寶為皈依處;舍利弗、目犍連聞說因緣法偈,終悟刪闍耶外道為非究竟之道。世學只是徒增我們的智識學問,與解脫煩惱無關;玄學則令我們迷惑外相;一切依附於他力的主宰,反而忘失人人本具的慈悲與智慧。佛教希冀其他宗教能由世學、玄學的神秘層次,提昇到內學、內觀;由順服神祇的創造與主宰的見解,也能認識業力因果的真理。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興宗教是指在傳統宗教之外,所興起的新宗教;或是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宗教。它在西方有特定的用法,在日本叫做新宗教,在台灣叫做新興宗教團體。其主要形態有二大類:一是從傳統宗教中進行教義及儀式的改革,且積極地推動與宣揚;二是整合各種傳統宗教理念,進行新的詮釋與改造,構建出一個新的宗教形式。
  幾乎每個時代都有新興宗教,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然而它在世界宗教上卻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擁有一定的信徒。現在日本新興宗教有七百餘教團,其中號稱有百萬以上信徒的教團有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及靈友會;韓國有圓佛教;目前在台灣經內政部核准立案或依法登記的新興宗教計有一貫道、天帝教、理教、天理教、軒轅教、巴哈伊教、天德教等。以下擇其中具代表性者簡述之。
  
  一、一貫道
  一貫道發源於中國,係清末王覺一繼承黃德輝的先天道,並加以改造所創,而一貫道的名稱則是劉清虛取法《論語‧里仁篇》「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的意義。一九四○年,十八代祖張天然再將一貫道易名為「天道」。其後,一貫道與天道兩種名稱並用,以迄於今。一九八七年獲內政部核准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為合法的宗教團體。
  現在台灣所流行的是張天然所創的一貫道,一九四六年傳入台灣,以「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鄰里、謹言慎行、改惡向善」為宗旨,一貫道信奉主神無生老,採取儒釋道三教合一,有理、氣、象三天論;三期末劫;三曹普渡;三寶等教義。主要在闡明一貫真理的先天大道,以養心悟性的內功,拯救善信以返信理歸真,躲避生死輪迴與末世災難。因此,道或天道成為其宗教形上理念的重要核心。
   二、天德教
  清末民初,四川蕭昌明創立天德聖教。大陸變色後,在台門弟子在王笛卿長老領導之下,於一九七五年成立天德聖教中華民國總會。一九八九年由天德教理事長蕭楚喬依規定提出申請立案。內政部以「中華民國天德教總會」之名,核准設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世界文明史上看,會發現猶太教與以色列民族有不可分的關係。古代以色列人所建立的國家,歷史最悠久的是猶太國,所以,以色列人又稱為猶太人,所信奉的宗教叫做猶太教。它是世界宗教史上最古老的一神論宗教,對耶穌教和伊斯蘭教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據研究,猶太人曾有一段很長的時期受到埃及人的統治,並淪為奴隸,被迫從事勞動。一直到西元一二三○年,以色列出現了一位民族英雄摩西,統領族人逃出埃及後,這時形成所謂的猶太教,摩西是該教的創立者。在長達四十年的遷移過程中,摩西確立了上帝雅威是宇宙獨一無二的神,並頒布律法和教規,內容主要為「十誡」。
  猶太教無系統的神學理論和成文的信條,但十分注重《律法書》,猶太教的基本信仰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信仰一神:猶太教始祖雖出身在多神的巴比倫,先祖們也曾在多神的埃及住了二百多年,甚至後來給多神的亞述、希臘、羅馬帝國等相繼占領,但信奉唯一的神卻始終堅持不變。
  二、信仰以色列是與神立約的選民:古代各民族皆把民族和民族神的關係解釋為受神保佑祝福。以色列人認為自己是神所特別揀選的子民,而其他民族則不是,這種見解引起其他民族的反感和排斥,造成猶太教無法成為世界性宗教之一。
  三、信仰《律法書》代表神的旨意:於摩西的十誡中體現無遺。
  四、相信救世主彌賽亞會拯救以色列民族及全人類:猶太民族遭受其他民族的統治、迫害,在無力反抗下,轉而期待救世主彌賽亞的出現。猶太教相信的救世主不是神,而是一個人,他與神的關係是作神的使者,完成神的旨意,而且救世主不僅僅只拯救以色列人,如果其他民族願意接受神的教誨,同樣可以進入神的國度。
  猶太教的經典就是現在耶穌教《聖經》中的舊約部分,因絕大多數是用希伯來文寫成,故又稱《希伯來聖經》。猶太教經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律法書》,是記載關於世界與人類起源及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二、《先知書》,是記載以色列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跡,及以色列民族的興衰過程;三、《聖錄》,包括有〈詩篇〉、〈箴言〉、〈哀歌〉、〈約伯記〉、〈歷代志〉等。這是猶太教確定《聖經》的十一卷書。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回教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原稱伊斯蘭教,由回紇人傳入中國,故稱回教。西元七世紀初,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由穆罕默德所創。之後,以一神信仰及提倡戰鬥力量,傳布教法,建立回教王朝。目前全球回教信徒已經各自成為宗教民族。
  阿拉伯半島以遊牧民族居多,早期以多神為信仰,尤其麥加「克爾白」為供奉祭祀的古廟。後受耶穌教與猶太教影響,產生哈尼夫教,影響回教一神思想。西元六一二年,穆罕默德首度公開傳教,後來遷徙至麥地那,成立政教合一的團體;六三○年,回到麥加統一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表示信仰認同;兩年後,穆罕默德帶領信徒至麥加朝覲時,宣布「選擇伊斯蘭教為你們的宗教」,同年逝世於麥地那。
  穆罕默德聲言受天使吉卜利勒啟示,成為阿拉的人間使者及最後先知。其妻赫蒂徹、麥加富商阿布‧巴克爾、堂弟阿里等相繼成為他的支持者。
  回教基本教義是《可蘭經》,基本信條有五,教徒每日必修五功,即:念、拜、齋、課、朝。此外,《可蘭經》規定「聖戰」為回教徒應盡的義務,鼓勵為阿拉而戰,相信為聖戰而死者,靈魂可以升天,反對回教者,阿拉必將懲罰。最初目的乃為護教或反對異教徒迫害,後演變為回教軍事制度,乃至為鞏固政權鎮壓異己、擴大疆土、反抗外敵入侵等行動,皆稱為聖戰。回教所以成為強大宗教,建立龐大帝國,與武力的使用有著密切關係。
  回教教徒稱為「穆斯林」,意思為「順從」。教徒為阿拉子民,故須順從阿拉旨意,相信世間吉凶禍福、貧富貴賤等,一切皆由阿拉預先安排,人力無法改變。回教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為二大節日。開齋節為齋月最末一天,見到月牙後舉行的慶祝節日,可謂回教的新年。古爾邦節於十二月十日舉行,其他尚有元月十日的阿舒拉節、三月十二日的聖紀、七月廿七日夜的登宵節、八月十五日的拜拉特夜等,均為回教重要節日。
  回教稱禮拜、舉行儀式、傳授知識之處為「麥斯吉德」。中國取「清淨無染,獨一至尊」之意稱回教寺院為「清真寺」。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及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號稱回教三大聖寺,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清真寺有最高學府之稱,亦為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寺院教職有謝赫、赫蒂布及穆艾津等;在中國,則尊回教學者為「阿訇」。
  回教立法有四種依據要點,分別為:
  一、《可蘭經》:教徒以其為阿拉的啟示,除奉行宗教儀禮外,並以之為最高法律力量,對借貸、飲食、婚姻、戰爭、財產、道德等,皆有所規定,為回教徒生活、思想的依據。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起源於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的拿勒人耶穌所創立。全世界現有信徒十億以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還有散布於全世界各地的各種小教派。
  耶穌教(以下皆以此名代表新教)又稱抗羅宗,此一詞最早見於西元一五二九年神聖羅馬帝國議會的文件。其後凡不隸屬於天主教的羅馬教會,通稱抗羅宗。中世紀後期,天主教內部的若干改革派,都可視為耶穌教的先驅。至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對救恩問題有所徹悟,宣傳他的新教義,並因教會販售贖罪券的問題,掀起了背棄天主教的運動,各派所倡導的改革思想,遂在歐洲大陸中部發展。同時,耶穌教也興起於瑞士,並傳到西北歐和中歐,一個世紀後又傳到北美洲。
  耶穌教的教義與天主教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一、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救世主),他到世間是以犧牲奉獻來服務人群。要把彌賽亞王國建立在神權上,告訴人神或世人。
  二、三位神格的教義:耶穌教是一神宗教,以聖父、聖子、聖靈的思想表達出來。聖父是創造天地的主,聖子成為人,住在人世間,聖靈住在人的心靈,將恩典、拯救、贖罪帶給信仰他的人。
  三、十字架與贖罪:耶穌教重要教義之一,由於耶穌基督的死,人類得拯救和贖罪;由於他的復活,人類得生命和希望。
  最初的耶穌教領袖共同認為,他們與天主教的分歧在於:他們相信人是憑著信心蒙恩得以稱義。在天主教義影響下,人經常擔心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的善功,是否蒙上帝的代表教會接受,而新教的教義,則使人可以坦然無懼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方面擺脫對罪、死亡與魔鬼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自信有足夠的善行而生天。
  根據中世紀教會的聖禮體系和教階體系,神職人員實際上操縱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一切關係。耶穌教則推翻了這種模式特權,耶穌教的領導人宣稱,信徒人人都有權傳播上帝救恩之道,並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強調「信徒都有教牧的職權」,信徒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而無須教會與神父作中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並列為耶穌教三大派別之一。它的前身是猶太教,因此繼承了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
  天主教是由巴勒斯坦境內拿撒勒人耶穌所創,最初僅在猶太人中宣講天國的福音,後來由他的門徒把福音推廣到希臘、羅馬各地。初期為羅馬帝國所不容,屢遭迫害。西元三一三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米蘭詔書,規定天主教為合法宗教。至四世紀末,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是為政教合一之始。
  政教合一使天主教的信仰和價值觀,隨著帝國的發展而廣布。西方的正義、博愛、和平、人權等倫理價值,皆源於天主教的信仰,影響西方的思想甚大。但政教合一也有缺點,它使宗教的超然事務,受到俗世政治的干預,導致東正教於十一世紀脫離羅馬教會而獨立。
  中古時代因教會掌管教育,因此教會的神職人員同時是信仰及知識的領導者,造成中古西方文化的統一性和單元性。
  十六世紀時,馬丁路德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反對傳統和權威,強調個人的良知和自由,認為個人可直接從聖經獲得啟示,不必透過教會的解釋。此舉引發宗教改革運動,遂產生新教,是為天主教會第二次分裂。後世以新教通稱所有脫離羅馬天主教的西方教會。至十九、二十世紀時,則有各教派的統一運動,致力於聯合世界所有教會,促進彼此合作。
  天主教本身是一個啟示的宗教,故強調對於天主之啟示的信仰,特別是基督所傳輸的信仰。其基本信仰和教義是根據新、舊約《聖經》及教會一脈相傳的教訓而形成,最主要的信條包括在「使徒信經」內:相信天主是三位一體的,第一位是全能的聖父,創造了宇宙萬物;第二位是聖子耶穌,因聖神降孕於童貞女瑪利亞而生,他在傳教救人時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又復活,並升了天,將來還要降生,審判世人;第三位是聖神,為聖父聖子所共發者,他照顧信徒,並引領教會。相信教會、贖罪、肉身復活及永生。
  天主教認為人的靈魂原是天主的肖像,但因原罪的污染而失去清白;墮落的人類必須透過聖子耶穌的救贖,始能重獲新生。透過洗禮,成為基督徒,分享天主的生命,才能獲得永生。
  教徒必須遵守「十誡」:1.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2.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3.守安息聖日;4.孝敬父母;5.毋殺人;6.毋行邪淫;7.毋偷盜;8.毋妄證;9.毋佔他人妻;10.毋貪他人財物。前三誡叫人愛天主,後七誡要人愛眾人,兩者歸納為一「愛」字。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從道教的發展過程來看,道教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早期文獻中,「道教」一詞原為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據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興盛後,為與佛教對舉,才因當時諸道皆自稱某某道,後來遂被籠統的歸隸於「道教」的總教名下。因此道教實則其中包含了各種道法以及據其道而成的各個教,他們或出於儒家、道家、墨家之傳,或本於陰陽、煉丹求仙、符咒治病、齋戒祈福、養氣煉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個系統,其來源、教主、教義、內涵殊異不等,並非如佛教、耶穌教、回教的一源眾流,以一個教主而下衍諸派的方式相傳,而是諸道併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龐雜組織系統。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具有組織制度的是興起於東漢時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師道等,他們透過懺過、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揚治國之道來傳教,在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亂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廣大的農民信眾。另有講及煉丹,如魏伯陽總集前人煉丹及養生術撰著《周易參同契》,影響亦頗深遠。東晉葛洪則以儒家倫理為前提,搜羅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理論撰著《抱朴子》一書,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會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及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相繼清整教團,廣制道戒、齋醮儀範,使道教體制更趨健全。所謂「齋醮」即供齋醮神,為一種祭禱神靈的科儀,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齋」原是祭禱前的潔身淨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舉行此科儀的目的在調淨身心,使與神靈相通,並做為道士自身傳經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課,或為他人受符籙證盟、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等。陸修靜在全面總結道教齋儀的基礎上,將眾齋法分為九齋十二法,齋醮科儀便逐步定型,而且在歷經唐、宋諸帝的親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為各派所共習,即使在明清道教轉衰後,符籙齋醮仍流行於民間。
  陸修靜另一項貢獻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據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架構來分類編輯。所謂「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經》,洞玄部收《靈寶經》、洞神部收《三皇經》,每一部又各分為十二類。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錄的經典內容各有不同,用來輔助三洞。三洞四輔正代表著當時的七大教派。
  此後唐、宋、金、元、明歷朝所編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構逐漸增廣而成。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統年間所編《正統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文始經》被稱為道教的五大經,最受重視。
  六朝時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編《真靈位業圖》一書,總集所有道教尊神,建造了從天到地七個層次的一套整齊有序的神仙譜系,使神仙信仰更具體系化。後來發展的道教神仙系譜範圍更廣,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節日,如三清、三元、五臘、玉皇大帝及諸道派祖師聖誕等原因。
  道教的發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的長壽成仙、符籙齋醮派的受於天命、延長國祚,深得王公與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一時之間,老子廟、宮觀紛紛建立。高祖、太宗曾先後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高宗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則更親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視道士為皇族宗室。並令全國每戶必備《老子》一冊,道教在玄宗的推動之下,進入全盛時期。
  唐末五代之後,道教內部主張儒、釋、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幾乎都受到影響;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為主的煉養法而一轉為內養精、氣、神的內丹修法,如呂洞賓、鍾離權、張紫陽等,為此等思想及內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睞,宋哲宗時,正一(龍虎山)、上清(三茅山)、靈寶(閣皂山)三大道派被封為「經籙三山」。遼金時代,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紛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淨明等三個新道派應運而生,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強調內丹、符籙的融和。爾後符籙各派逐漸合流,歸併入「正一道派」(天師道)中。在華北則興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個新道派,其中全真教因丘處機見重於元太祖成吉思汗,勢大而信眾最多,後與正一教併稱為道教二大主流。爾後在《老子化胡經》所引起的道經被燬風波後才大幅衰落。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貫道,為我國民間宗教之一,又稱天道。起源於明朝中葉,盛行於明末清代。最早的教派可能是羅教,之後分化各種不同教派,一貫道是很晚才興起的一支。其淵源可溯至清末王覺一。他借用《佛說皇極金丹九蓮證性皈真寶卷》及《開示經》中的偈語,建立「東震堂」,接續先天道統。以無生老為信仰主神,標榜彌勒佛三陽信仰,並以儒家為中心,主張三教合一;在形式上,夾雜著中國古老的讖緯圖說;在組織上,無出家之說,而由俗家信眾求道後稱為道親。
  一貫道於一九四六年自天津、上海、寧波等地傳入台灣。直至一九八七年始獲核准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為合法的宗教團體。謹此簡介如下:
  一貫道的歷史沿革是將其祖師道統分成:東方前十八代、西方二十八代與東方後十八代三種。在祖師傳承方面,與先天道的九祖到十四祖都一樣,從十五祖起才分道揚鑣,各自發展。真正將教門改稱一貫道的是十六祖劉清虛,而由十八祖張天然重訂新規,始形成今日的一貫道。一貫道的宗旨,在於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孝父母,重師尊,改惡向善,冀世界為大同。一貫道的經典有「無字真經」「有字真經」二類。
  一貫道職級分有:師尊、道長、前人、點傳師、講師、壇主、道親等。
  一貫道的儀式承襲先天大道的傳統,再加以簡化成「作揖」、「獻香」、「叩首」、「默唸愿懺文」四大項。具顯著的儒教化,其科儀仿自祭孔及祭天地的儀式,是由天然師尊於一九三九年,依據道中流傳下來的三代古禮制定《暫訂佛規》建立的。其儀式內涵有三:叩首禮佛、念彌勒經、反省懺悔。道親們參加聚會儀式時,是著中國傳統的禮服長袍、大褂。有關供品是水果、餅乾、糖果、素菜等,不燃鞭炮,不燒紙金。常用的禮規有:飛鸞請壇禮、日常燒香禮節(各組家庭佛壇燒香程序稍不同);參辭接送駕禮;獻供請壇謝恩禮;大典、年節及各代祖師聖誕禮等,大都遵中國古禮,採燒香跪拜磕頭的方式,道親間則以「作揖」來相互問安。關於求道的儀規是求道者須由引師、保師的引介保證,並須繳納少許功德費,其次在神佛前焚燒表文,內容包括求道人及引保師姓名、求道年、月、日及佛堂住址,並須虔誠發出誠心抱守、實心懺悔等十條大願,如果不真誠依願而行,願遭天遣雷誅,其後再由點傳師傳授三寶,才算正式入道。
  一貫道的修持,是在追尋個人身心內外的純淨,也尋求教團組織的純淨。個人注意長幼尊卑,注意行為禮節,形成了一套儀式規範。
  一貫道的基本教義主張人類要「歸根認」,就是要藉各種修道方式回到「老」的身邊。說明「三期末劫」將來臨,故要「三曹普渡」,以期收圓渡回「九六原靈」。此外,其上帝觀:是採有一神和多神、磨煉說。世界觀:是將仙聖、人類等眾生所處的世界,概分為理天、氣天、象天。人性觀:分有本然之性、氣質性二種。道德觀:「內聖外王」指提倡中華文化道德八綱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再者「外在行功」指廣度眾生為第一要務,第二為立佛堂,再者印善書、宣揚道義等行濟人利物之事。報應觀:肯定各宗教的「因果報應」、「業力輪迴」說,但另提倡上天已命彌勒祖師設「龍華大會」,將按功定果安排始終不退心志的道親在無極靈界的品位。天命觀:廣義面指在宇宙萬類生靈(動、植、飛、潛、礦、氣物等)體內,均包含上天賦予的天機性靈;狹義面指有形界有「奉天命來降生的帝王」,譬如:黃帝、堯、舜、禹;宗教界也有所謂「奉天命降世渡化眾生的明師」,譬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穆罕默德、耶穌等。神秘觀:一貫道自創有「守玄關」、「抱合同」、「念真經」三寶並用之說,並強調能藉此頓見先天道心,明心見性,後再行涵養的功夫,就能與先天性海結合,「反本歸元」。合作觀:主張道親於發展道務時,舉凡理天仙佛、氣天神祇等,皆會暗中護持推動。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宗教的發展史上,民間宗教常為封建國家所不認同的宗教組織,甚至被誤認為邪教、秘密教,但是民間宗教流行於民間,成為庶民百姓苦難時的精神寄託,這是民間宗教長久存在的社會功能。民間宗教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接受古老社會的原始信仰及神話傳說、開天闢地等,人與自然環境奮鬥,人與動物相互殘殺,由於對生存未知的恐懼心理,逐漸形成自然崇拜、動物崇拜、英雄崇拜、鬼魂崇拜的人、神、靈三界相通的宗教思想。
  民間宗教的形成,基本上與道教、政治、人性要求等,密不可分。道教始於東漢年間,由張角自立太平道,張陵自立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獲得饑寒交迫的百姓的信奉。此乃民間宗教的雛型。另外,歷代的民間宗教的衍化,從南宋的茅子元創設白蓮宗,崇奉阿彌陀佛;六朝以來的彌勒下生龍華普渡的彌勒佛信仰,著重發願往生和極樂安養。白蓮宗以往生淨土為宗旨,廣招信徒,並且規定以普、覺、妙、道四個字做為信徒定名的順序,為了更深入社會,擴大影響的力量,茅子元以豐富的著述,擴大他的影響力。計有《蓮宗晨朝懺儀》、《淨土十門告誡》、《彌陀節要》、《西行集》、《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等,只是年代久遠,篇章大多散佚,未能完整的保留下來。白蓮宗為明清社會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宗教,一般並以白蓮教做為民間宗教的總稱。
  明神宗時,白蓮教活動更為頻繁,組織也更為龐大。總教主稱為佛院主或白蓮教主,傳說能知過去、未來,並具有開天門、破地獄的特異能力。總教主之下有許多教主,男教主稱佛爹,女教主稱佛娘。教徒入教要呈送入教費用,而且心要誠,不然會被打入地獄。萬曆年間,民間宗教除了白蓮教,還有其他新的教派,計有涅槃教、紅封教、老子教、羅祖教、悟明教、無為教、黃天教、龍天教、金禪教、還源教、大乘教、圓頓教等七十餘種民間宗教,其中最著名的是聞香教。由於民間教派林立,名目日愈繁多,形成任意捏造經典,隨時更改教名,荒誕不經之言搧惑人心愈趨嚴重,各種異端邪說成為迷惑世人之用。因此,萬曆四十三年禮部上書請禁「邪教」,嚴禁其傳教活動及削弱其組織勢力。民間宗教不被國家所包容的原因,主要的是民間宗教的基本群眾為社會勞動的階層,長年深受政治和經濟的壓迫,他們幻想依靠神靈的庇護,能夠得到精神的解脫。廣大的群眾組織起來,很容易形成一股力量,也由於聚會的時間為「夜聚曉散」,活動多呈秘密狀態,因此更為主政者所忌憚。
  民間宗教在清代時受到更多的取締與更嚴厲的限制,但是民眾以反清復明為名義,打著白蓮教的旗幟,活動更加活躍,支派日愈龐雜。各教派傳教的方法,或喬裝成醫生、卜卦、貿易等身份,傳法授徒。一般教徒入教須有介紹人一至三人不等,並要經過入教的儀式,有授戒、傳訣、唱誓願文、上表掛號、對合同等內容。其中各教派皆有傳授的口訣,內容不一,但比較普遍的是「真空」八字咒語,為「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教徒一般的修行活動為念經、燒香、拜懺、上供、坐功、納錢等。
  明清時期民間宗教均有婦女參加,在各個教派裡,地位是平等的,皆以兄弟姊妹相稱。如:明末的龍門教教祖為米奶奶,且歷代掌教者都是婦女,教徒也以女性居多;又如清代的大乘教教祖呂菩薩亦為女性。在明清時,白蓮教的女首領,唐賽兒、王聰兒率軍起義,寧死不降,受到後人的景仰。總而言之,民間宗教的信仰,實包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與人們內心對幸福的渴望。它源於基層社會民眾的需求,也同時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心靈世界,糅和了佛教的淨土思想、道教的符咒仙術、儒家的人倫綱常、陰陽五行的宿命觀念,乃至祖先鬼靈崇拜,以及許多地方性巫術與泛靈信仰。
  民間宗教的信仰,沒有統一的組織、教義、儀式,經常和一般現實生活的希求相互混合,可涵蓋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祭禮、地方禮俗、符咒法術等,民間宗教從東漢的太平道、五斗米教發源,演變至今的民間教派,如齋教、鸞堂、一貫道、天帝教、軒轅教等。民間宗教還融和了許多地方性的信仰,如廣東人崇奉三山國王、泉州人則信奉廣澤尊王、漳州人以開漳聖王為偶像。又原本只是漁民信奉的媽祖,日後逐漸演變成人民的守護神。民間宗教在台灣,內容益發顯得多樣與活潑,每年各地龐大的迎神賽會,如基隆的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東港的燒王船、農曆三月的「媽祖生」等,都是流行於民間的重要節慶。
  民間宗教信仰根植於傳統的敬拜天地萬物的信仰文化,用禮義仁愛來維繫人倫綱常,以善惡報應的思想建構祥和族群。原是善美的民間信仰,但是由於現代人過於追求物質的滿足,迷信神通能夠改變一切禍福命運,其中有不肖的靈媒假神明附身之名,藉機歛財騙色,更玷污了神聖的宗教信仰。民間宗教的繁雜形態,與法術、靈異、神鬼、法事本不可分,但透過民間宗教的種種儀式,其中不僅蘊含歷史、文化、藝術的寶藏,更處處展現先民生活禮俗的遺跡。民間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因果報應自我規範,對維持井然有序的社會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應將民間宗教界定在愚夫愚婦的迷信範疇裡,而對它有所鄙視。宜重新為民間宗教估定價值,揭開民間宗教繁雜儀規裡的神秘面紗,讓人們從敬畏天地神明,轉而淨化自己的身心,提昇自己的道德。希冀民間信仰能從禮拜神明,深信善惡有報的真理;從處處依附改運的法術,省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不變準則;從恭敬天地鬼靈,而能心存慈悲,積集福德,不把禍福的因素完全歸於山川鬼神。讓民間宗教擺脫江湖術士的符咒、占卜等世俗化的色彩,恢復民間宗教簡樸的本來面目,也還給屬於宗教的莊嚴與神聖。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RGE LUIS BORGES & ALICIA JURADO

 (1976)

 

 EL BUDA LEGENDARIO

 

 Paul Deussen ha observado que la leyenda del Buddha es un testimonio, no de lo que el Buddha fue, sino de lo que llego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APTADO DE CHANG SU-YING

(publicado por China Libre, enero-febrero, 1991)

 

    No resulta tarea fácil, ni mucho menos, la de hacer la biografía de una persona.  Sobretodo, de aquella que se ha esforzado con cálida dedicación y férrea voluntad por entregarse a su carrera y su profesión.  Una persona que ha sabido aplicar toda la gama pictórica que se le encarga. 

    Al momento de exaltar los méritos y elogiar el éxito y prestigio que goza una persona, no se debe soslayar los momentos difíciles que ha tenido que cruzar por el escrúpulo de eclipsar su fama y categoría actuales.  Teniendo esto en mente, pasamos a exponer un personaje vivo, cuya experiencia de perpetua invención y abnegación lo hace fiel a su ideal y su oficio.  Se trata de un artista que nos hace reflexionar en el sentido de que la trascendencia y el éxito del presente vienen tras el cumplimiento de la voluntad en el pasado por superar las dificultades. 

    Merece esta introducción tan especial porque es el único, hasta ahora, que se ha consagrado sin reservas a su propia vocación y que ha conseguido el respeto y aprecio de los círculos artísticos de España.  Esta no es una biografía pormenorizada ni meticulosa, sino una descripción del campo artístico de la pintura en que se destaca el pintor chino Liang Chun-wu (粱君午)mejor conocido por su nombre en español: Roberto Liang.  Un artista que triunfa y afinca a lo largo de su creación artística en España, una tierra lejana a su lar nativo.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MOOK王思佳

早在羅馬時代,法國西南部Aude河右岸山丘上就有防禦工事,但現有這座龐大的中世紀堡壘城鎮,由外而內,有著防禦城牆、城市建築、街道和精緻的哥德式教堂,再加上現代科學保護組織的創始人之一Viollet-le-Duc從19世紀後半開始的長期維修計畫,讓卡爾卡頌在軍事用途之外,更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卡爾卡頌目前的規模,是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所興建的,在毀損的羅馬防禦工事上再打造一處軍事堡壘,有著內外2道城牆,加起來達3公里長,隨後在城外再加建一道無水的護城溝渠,城內還有52座瞭望塔,以強化其防衛的功能。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NVERSACIONES
DE LA VIDA DIARIA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or Carlos Hugo Mamonde

1899

Nacimiento en Buenos Aires el 24 de agosto, a fines del invierno austral, en la casa de los Borges, en la calle Tucumán, entre Suipacha y Esmeralda (los tres, nombres de batallas). Hijo de Jorge Guillermo Borges y de Leonor Acevedo, desciende de criollos, portugueses e ingleses. Dos años más tarde nacerá su hermana Norah, quien sería importante pintora naïf. Los niños crecerían en el bilingüsmo del español y el inglés, por la influencia en el hogar de la abuela paterna Fanny, oriunda de Northumberland y cuyo padre, Edward Young Haslam, editó uno de los primeros periódicos ingleses de Río de La Plata, el Southern Cross. Pero la infancia de Borges transcurriría al norte de su casa natal, en una quinta solariega de Palermo, barrio porteño de las orillas de la ciudad que sería uno de sus predilectos territorios míticos.

1905

El pequeño Jorge Luis toma sus primeras lecciones con la institutriz británica Miss Tink. También comienza a escribir: un resumen de mitología griega y "La visera fatal", un ejercicio escolar sobre un tema de El Quijote.

1914

Por graves problemas de la vista, el padre se jubila como profesor y marcha a Europa, junto con toda la familia, para someterse a tratamiento médico especializado. Pueden visitar París y Londres antes de que el 4 de agosto estalle la Primera Guerra Mundial. Los riesgos de la conflagración los llevan a establecerse en la pacífica Ginebra, donde el joven Jorge Luis estudia francés y cursa el bachillerato en el Lycée Jean Calvin. Desde su refugio suizo la familia visita brevemente Milán y Venecia. El estudiante Borges comienza a leer con predilección a los prosistas del realismo francés y a los poetas del expresionismo y del simbolismo, especialmente Rimbaud, mientras descubre a Schopenhauer y Nietzsche, a Carlyle y a Chesterton. Solo, con un diccionario, Borges también "se enseña" alemán. Y pergeña sus primeros versos, en francés.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明是個屏蔽。
     ──James Woodall,《博爾赫斯書鏡中人》

追思夢想與回憶往事能有什麼區別?
     ──Jorge Luis Borges,《博爾赫斯口述.書籍》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MOOK王思佳

「這個城市的太陽永遠不西沈」,朗格多克胡希詠省的省府蒙貝利埃大膽地將這句標語標示在宣傳手冊上,昭告全世界,在法國西南角的這座大學城,十個人中有四個人的年紀在35歲以下,縱使太陽下山,熱力四射的青春也能點亮整座城。

蒙貝利埃的大學城名聲由來已久,城內有西方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一所醫療教育機構,創立於13世紀,迄今仍在教學崗位上。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MOOK王思佳

Languedog-Roussillon,朗格多克胡希詠地區,位於法國西南邊境,距南歐的西班牙巴塞隆納和義大利,僅僅約3小時車程,2千多年前,希臘人種下第一葡萄樹,羅馬人接手大興土木,蓋公路、建水道,塑造出這一地獨特的樣貌,境內每個小鎮幾乎都可看到歷史遺跡,擁有4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世界文化遺產。

緊鄰西班牙的地理位置,讓這個區域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他們說自己保留下最傳統的鬥牛,在與牛爭鬥時,只求最後把一方紅巾丟到牛頭下,而不是殘忍地一劍插下,西班牙式的節慶,用法式的文雅來處理,一如擁有一年2,500個小時的地中海太陽,朗格多克胡希詠地區就是這麼特別。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MOOK何宛芳 攝影╱MOOK李美玲

寫稿時最痛苦的莫過於「回不去」的扼腕,對我來說,回想起布列塔尼的美食,就是這樣的痛苦經驗,我的問題在於「太好吃」,一想到這些遠在法國西北的美食,就忍不住胃部抽痛,到底,何時才有舊地重遊遍嘗道地美味的機會?啊~~又是一陣心絞痛。

道地滿分可麗餅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MOOK何宛芳 攝影╱MOOK李美玲

莫內晚年一系列的蓮花作品,都是在吉維尼的花園內完成,可以稱得上莫內的第二故鄉,現在是相當受歡迎的觀光小鎮,眾多莫內的粉絲前來尋訪名人足跡。從一抵達小鎮,我們就可以清楚感受到吉維尼的超人氣。

整個行程當中,吉維尼大概是除了聖米歇爾山之外,聚集最多各地旅人的觀光城了,尤其到了莫內故居的蓮花花園時,萬頭鑽動的景象,簡直讓我無法相信。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