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出水骨未寒 ──澎湖「將軍一號」沉船打撈恩仇錄 文‧朱立群 歷經前10年的規畫與打撈,以及後10年的出水古物保存,台灣首次發現的古代沉船「將軍一號」,迄今獨自承載著我國20年 來「水下考古」的歷史。令人遺憾的是,這艘古船的發現者──澎湖漁民黃加進,已於2006年罹癌病逝。撒手人寰之前,他念茲在茲的,除了沉船博物館尚未興 建之外,就是身上背負的「竊占國寶」污名。 是何等深重的誤解,讓黃加進在生前託囑家人日後務必「公諸於世」的手札裡,反覆書寫「我的潛水考古夢」以明其志?又是何等不白冤屈,讓他死不瞑目? 造化弄人!教育部身為當時主管「古物」文化資產的政府機關,事後全身而退,反倒是受託執行打撈工作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遭黃加進指控瀆職。 目前將軍一號船上出水的文物都已交由澎湖縣政府「在地保存」,此時此刻,經過20年沈澱,當時的打撈真相或許得以浮顯,相關人士之間的誤會也應予冰釋。 3月5日,澎湖馬公地區下起11年來首見的冰雹,加上風雨大作,十多艘船隻只能暫時停靠在碼頭避難。4天之後,我們登上馬公港,追溯黃加進傳奇的一生。 「黃加進,澎湖馬公市人,民國41年2月16日生,後來報考軍職,陸軍專修班畢業後在台服役,退伍後,回澎湖從事潛水捕魚工作。最風光的時候,曾經 同時擁有兩艘漁船,進行專業的潛水捕撈作業。」與黃加進私交10年的澎湖科技大學總務長李明儒,在紀念好友的文章裡,帶領我們認識人稱「澎湖潛水第一將 軍」的黃加進。 海下覓得將軍影 說起來,黃加進與將軍一號的初次海底邂逅,要感謝一場天災。根據當時的媒體報導,1986年8月韋恩颱風肆虐,是台灣氣象史上首次從澎湖方向登陸台 灣的颱風,重創澎湖之餘,也翻動了附近海域,讓深埋海底的文物得以現形。隔年,黃加進潛水捕龍蝦,無意間發現埋藏海底的陶瓷片,狀似明、清時代的古物。之 後多次下水也都撈起大量的器物,其中還不乏完整出水的瓷杯、陶瓶,更是加深他對「海底有沉船」的懷疑。 1990年左右,時齡38歲的黃加進帶著數包用報紙裹好的瓷片,找上當時甫卸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一職的澎湖縣立法委員陳癸淼,提出政府應重視澎湖 沉船的呼籲,陳癸淼遂在立法院提出質詢。1992年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的何進財,事後曾向媒體表示,那次質詢,才讓主管「古物」的教育部,「首次」 聽說台灣海域疑似藏有沉船。 消息一出,對國內政界與考古學界而言,「沉船」二字不再只是英國船艦「瑪麗‧蘿絲號」及「戴安娜號」打撈等國人插不上手的國際熱門話題,而是活生生 地發生在我國領海的「自家事」。但那艘沒入澎湖海底的沉船,究竟是艘國寶船,還是垃圾船?考古年代有多長遠?沒人說得清楚,在毫無相關研究與經驗之下,也 不知從何「撈」起。 1990開始,教育部先是委託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與人類學系研議如何處理。台大提出先探勘、定位、試掘、評估古物價值後,再正式打撈的初步構想,但教育部認為黃加進不肯配合,一心想自行打撈。 當時的《文資法》規定,古物的採掘,需由教育部指定「公立」古物保管機構或學術單位為之;因此,教育部不能直接委託黃加進個人打撈沉船古物。「這看 在黃加進的眼裡,教育部的做法是『拖拖拉拉』,遲了一步,萬一有人偷走古物怎麼辦?」何進財點出政府與民間對「文物」的處理態度和方式的不同。 教育部最後並未採行台大所提的打撈計畫,據瞭解是因預算高達數千萬台幣,以及黃加進沒有明確指出沉船處而作罷。整個案子一拖就是5年,直到1995年才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重啟計畫。 發現未報是為盜 黃加進生前曾向媒體透露,1987至1995年間,他還另外找到4艘古沉船,有幾艘還可清楚看到船身與古砲。1990年開始向黃加進學習潛水的李明 儒表示,酷愛古董的黃加進以前純是為了捕龍蝦而潛水,後來就多是為了找尋古物,下水深度可達60公尺,遠超過漁撈與休閒潛水的30公尺,甚至超過將軍一號 打撈水下50公尺的極限。 李明儒說,本身熱愛古玩意,也樂於與人分享的黃加進,除了把自家前廊當作展示場,展出出水的青花瓷片及陶器之外,1993年年間,還商借澎湖縣警察局的場地,舉辦沉船文物展,以饗澎湖鄉親。 黃加進大張旗鼓的做法,引起教育部的不滿,遂於1995年引當時舊版《文資法》第17條「沉沒水中之無主古物概為國家所有」的規定,向澎湖地方法院提出公訴,控告黃加進「竊占國有古物」,最後並迫使他交出陶壺、瓷片等共783件文物,全數「捐」給澎湖文化局。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並沒有發現沉船的前例,教育部因此緊急為黃加進量身打造,訂出「無主古物發現人」獎勵辦法。「或許是全國的『第一次』,再加上法規不完備,因此大家都手忙腳亂,」當年承辦該業務的現任澎湖文化局副局長紀麗美回憶道。 主管機關教育部「蘿蔔與棍子」齊下、恩威並施的做法,也讓認識黃加進的朋友為他打抱不平。「早知會吃上官司,偷偷私藏起來不要講就好了,一番好心還被你告!」紀麗美轉述。 「那時,『文化資產』並不像現在那麼受到重視,少有人知道發現『無主古物』時該如何『依法』處理,通常就是成了家裡客廳的裝飾品。說實在,搞不好還不知道出水古物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裡呢,」紀麗美點出當時民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不足。 荒謬的是,教育部一面咬定黃加進私藏明清古物,但1998年9月史博館找到沉船並命名「將軍一號」後,考古鑑定出土物件多屬「殘片」、「常見器 式」、「無特殊新發現」、「未具完整歷史資料之意義」,呈報教育部獎勵,核定下來的金額僅台幣一萬元。黃加進收下了澎湖縣政府的感謝狀,感謝他捐贈「可供 作閩台兩地區互相交流的史料證物」,但卻堅持拒領獎金,並視其為對他本人及對文物的羞辱! 隱匿「將軍」落海處? 銜命打撈的史博館在1995年4月開始在澎湖海域找尋沉船,雖有黃加進協助指認位置,但連續3個月的勘測都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曾被人懷疑黃加進是 否「故意」隱匿。對此,當時打撈計畫的副主持人、現任史博館館長黃永川日前受訪時,則是肯定黃加進的協助。「後來我們的確在大塭礁附近找到沉船遺址,」他 說。 1995年以前從未做過水下考古工作的黃永川回憶,上船出海後,眼前海面「像石油一樣黑壓壓的一片」,「東西南北完全失去方向」。 潛水經驗資深者如黃加進,當時究竟是「唬弄」打撈團隊?還是他自己也在海上迷失了方向? 「我們寧可相信,黃加進每次下水都是憑著經驗及印象。要求任何人在海上用肉眼準確無誤地指出位置,似乎強人所難,」紀麗美評論。 船長,我的船長 看在李明儒眼裡,黃加進個性沉默,只有聊起古物時,話匣子才會打開,對明、清以降的文物特色都能說上幾句。作為黃加進的入室弟子,李明儒說,就是「潛水」害死了黃加進。 與黃加進也有私交的黃永川持相同看法。他說,黃加進對自己的技術過於自信,長期忽略出水前的減壓程序,導致他罹患了嚴重的潛水夫病,雙腿骨盆及右大臂關節輪等多處因缺氧而壞死。 李明儒拿出黃加進生前最後一次拍攝的照片輯說,2005年馬公港進行疏浚工程,挖出許多陶瓷破片及若干完整的「安平壺」(明朝航海貿易時期,福建省 閩北邵武窯出產的瓷壺,相傳被鄭成功用作攻打荷蘭人的火藥罐,故又稱「國姓瓶」),當時已被醫生宣布罹患大腸癌的黃加進憂心如焚,不顧身體狀況,瞞著親友 下水,結果上岸後立刻被送往急診室急救,自此未再踏出醫院一步,年底轉送高雄榮總安寧病房,隔年2月病逝,得年55歲。 「他就像個老船長,即使潛水裝備破舊,仍無所畏懼。」李明儒笑中有淚地說,過世的老朋友太傻,下水時用的是綁在手臂上的老式指北針裝置,過時且不合潮流。 無可否認的是,不管黃加進的功、過如何,台灣的水下考古史,第一頁都必須從他寫起。或許他的確曾有片刻私心,想要把古物收進口袋,但那是人性,人皆 有之。紀麗美說的好,是黃加進開啟了台灣水下考古的契機,讓相關法律的規定更加完備,民眾也提高了「文化資產」的意識,澎湖漁民也不再用「撈寶」心態,看 待海底的疑似古船。 駐足馬公碼頭,在陰暗天色裡,我們想像黃加進一手提著氣瓶,另一手拎著潛水衣,快步朝豪華郵輪「台華輪」停泊的方向走來,那裡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下水的地方。 本是該被歷史記住名字的!將軍一號相關文物出水10週年之際,就讓那些在它四周圍繞的恩怨塵埃,隨風吹向大海,煙消雲散吧。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9年05月號) | 逝者逝矣,歷史巋然!「將軍一號」發現者黃加進已於2006年病逝,人們只能在紀錄片裡回憶其身影。(林格立攝) 1996至1998年,將軍一號沉船文物共計284件,出水之後羅列在澎湖文化局庫房地上,等候整理、清點。 史博館水下考古團隊在將軍一號甲板上找到成排的瓦片,推論是一艘裝運建材的古沉船。 這4顆「橄欖果核」是將軍一號出水最「詭異」的「文物」,經鑑定是盛產於大陸華南地區、常被當作蜜餞食用的白色橄欖。不知它們是隨古人沈入海底,還是被預防暈船的當代觀光客吐入水中? 在海底沉睡150年的將軍一號木質船體已經嚴重軟化,船隻出水恐有腐毀之虞。史博館僅取碎木上岸保存,經鑑定是「台灣香杉」,常見於閩、台,一般用作木器或造船材料。 將軍一號出水白瓷湯匙1支,長9公分、寬4.7公分,考古推論是當時船上人士使用的餐具。 將軍一號出水一只完整的「青瓷四系罐」,在眾多陶罐裡獨樹一格。口徑10公分、底徑13.7公分的罐身上緣,飾有4個耳朵;腹圍處長63.5公分,相當於腰圍25吋。 |
- 看在黃加進的眼裡,教育部的做法事『拖拖拉拉』。
From Huang's standpoint, the MOE appeared to be dragging its feet.
◎ drag its feet 做某事拖拖拉拉、不情不願
The US government drags its feet o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 潛水經驗資深者如黃加進,當時究竟是『唬弄』打撈團隊?還是他自己也在海上迷失了方向?
Was Huang Jiajin with such long diving experience putting one over on the excavation team? Or has he too lost his bearings?
◎ put one over 愚弄
The wanted criminal put one over on the police and successfully fled.
◎ lose one's bearings 迷失方向、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As the candidate fell behin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he appeared to lose his bearing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