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社會志業 (12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淺顯的文字,很真實的經驗,很高深的哲理,這就是人生,
希望您好好的品賞!

也許你不會100%同意Regina Brett,但在她的功課清單裡,確實有些寶藏。

作者 : Regina Brett, 90歲, 來自俄亥俄州, 克里夫蘭, Plain aler城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請聽我說/如果小孩子沒有笑容

今年五十七歲的吳念真雖然很會拍廣告、很會說故事,但他真在意的是:「台灣越來越沒有這種地方自然凝聚的真情。」他說我們活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信任越來越稀薄的現實,但在心裡又對過去真情甜美無比眷戀,「而偏偏情義和真情是台灣現在最缺乏的東西。」他想經由戲劇,讓大人重新找到真情,讓小孩可以放肆大笑。談到台灣的未來,他吐了一口長煙,意味深長地說:「如果小孩子都沒有了笑容,我們這一代這樣拚死拚活的車拚,又有什麼意義?」

1台灣傳統的情感

情感,是台灣最可貴的東西。我有個病態的習慣,我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十幾年的老朋友好不容易見面了,分別時說了「再見」,他轉身走了,我下意識會忍不住再回頭,再看一眼他遠去的身影,好好仔細地記住他的背影。因為我很怕,他這轉身一走,就是永別。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靠信仰,出門靠兄弟——領導者的禪機

【鏢局的精神寄託】

舊時,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鏢局所供奉的祖師爺則是達摩。之所以奉達摩為行業祖師,可能是因為有一種傳說稱達摩是少林武功的始祖。

但事實是,達摩他老人家並不會武術技藝。少林武術的真正興盛是在達摩以後的隋唐。那個時候,少林寺裡武術高手極多,並且,有許多人學會武術後沒飯吃只好出 家。在少林寺,他們便將自己的武術傳授給別人,僧人們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並偶爾光著頭到山下四處「替天行道」一回,從而使少林武術聲名遠播。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前,該問自己的5道題

  趁年輕時放手一搏,聽起來瀟灑快意,但出國真的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嗎?你有想過可能的風險嗎?先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文.黃采薇 攝影.張詩芸

Q1:出國,你有多少籌碼?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搶救逃太郎 這是問題少年和師長的心聲,卻長期被社會忽略。 他們是逃家逃學的「逃太郎」,但我們不能逃避關心、逃避責任。 曾有調查指出,65%的犯罪少年曾有輟學經驗;中輟生犯案的可能性,是在校生的三到五倍。 怎麼把這些逃太郎從危險邊緣拉回正軌、「復原」他們對人生的期望,政府司法單位與民間團體如善牧、阿尼色弗、九天等耕耘已久,但還需要更多關注。 或許你不想管什麼逃太郎,但他就在你身邊 你是否曾在網咖,看到應該在家睡覺,卻在網咖晃盪的少年? 念國三的阿哲,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半夜12點,中壢一家網咖店內廝殺聲作響,15歲的阿哲已經在這裡耗了一整天。朋友吆喝一起去蠿悚爾僈y猶在耳際,但阿哲依然不為所動。 眼睛不大、身材圓滾滾,笑起來像極漫畫人物「哆啦A夢」的阿哲,剛升上國三,看起來像乖乖牌的他,卻是個令學校頭痛的問題人物。 在幫派朋友的聳恿下,阿哲國一就開始翻牆到網咖,打連線遊戲,偶爾也會當個虪J,享受騎乘速度的快感。 為了避免成為連續三天不到校,被學校提報為中輟生,被少年隊追捕,阿哲還會鑽制度的漏洞,選在每星期三上午到校,等老師見到他,又一溜煙不見人影。 沒多久,他染上不少壞習慣,三字經當語助辭,抽菸、吃檳榔樣樣來,一時興起還會拉個K(吸食K他命),「這是三級毒品,不犯法,」他義正詞嚴地說。 阿哲家境不錯,身為獨生子的他,每個月能拿到2500塊的零用錢,平時在家就是關在房間玩電腦,但網路速度太慢,經常害他打輸,只要他一打輸,就會不自覺地搥桌椅。 國二時,阿哲媽媽趁他和網友廝殺線上遊戲,偷偷拔掉電源插頭和網路線,阿哲氣不過,和媽媽起了爭執,就扭打起來,個子比媽媽高壯的阿哲,像是發了瘋似地推倒媽媽,還掐她的脖子,折斷媽媽用來抽他的棍子。 轉了四所學校、又被踢到另一班的阿哲,曾經三個月沒回家,在外面流浪。 「我有三不睡,一不吃,」他以冷笑話的口吻說,公園、馬路、天橋不睡,午餐不吃。他大部分時間睡網咖、朋友家,午餐不吃是因為睡過頭,錢用光了,就到路邊發傳單,一天現領800元,儼然是個少年遊民。 後來父母動用全龜山鄉的警力才找到他。媽媽哭著告訴派出所所長,「我管不動這個孩子,只要他在家的一天,我就有生命危險。」 從乖孩子 …………>壞孩子 關鍵是從哪裡開始? 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複雜,外界誘惑太多,台灣社會像阿哲這樣尚未犯罪、但極有可能犯罪的逃家逃學「逃」太郎,其實已經愈來愈多。 根據司法院統計,儘管台灣出生率愈來愈低,孩子愈來愈少,但是過去十年「尚未真正犯案、依其性格及環境卻有犯罪之虞」的虞犯少年卻從178人升高到1182人,激增為當時的5.64倍。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一大群少年隊還沒發現的少年們。 除了逃太郎愈來愈多,也很難想像,最近半年接二連三駭人的殺人事件,被媒體形容為「生性兇殘」的嫌犯,竟然都是年輕人。 先是今年6月前,一名曾在竹科任職、事親至孝的碩士青年,深夜在海邊風景區遭人圍毆致死,兇嫌是五名青少年,年齡從15歲到18歲不等。 行兇的動機,只是因為「看不順眼」,就聯手打死在海濱觀浪的人,然後若無其事地一哄而散。 不只這一樁。桃園一名男子因向母親索錢未遂,竟然用電線將她勒斃,隨即盜取其錢財和信用卡,若無其事地帶女友南下四處遊玩。 更記憶猶新的,是火車殺人命案。犯案過程不似類戲劇《玫瑰瞳鈴眼》般曲折離奇,單純只是兇嫌認為死者猛盯女友胸部,竟就在近百名乘客面前,一刀刺死他。 一幕幕冷血殺人的畫面歷歷在目,這些人不會在一夕之間性情大變,台灣社會犯罪年輕化的問題的確愈來愈棘手。 偏差行為「進化」:暴力取代偷竊成大宗 儘管社會留下少年犯罪惡化的觀感,根據政府部門的統計數字,少年犯罪數目卻逐年遞減。 根據司法院統計處數據,過去十年少年兒童的犯罪人數已從1萬7908人降到9441人,減少將近一半。 但連法務部長王清峰也不得不承認,可能是少子化以及少年犯罪防治工作做得比以前好,少年犯罪的統計人數,量確實變少了,然而質卻變嚴重了。 暴力化的質變,顯而易見。 根據司法院資料顯示,少年犯罪比例最高的竊盜罪,已從十年前62.66%驟降至35.36%,但暴力犯罪卻從十年前的20.3%,逐年攀升到33.93%。 從小在暴力家庭長大,國中就開始翹家、逃學,之後因偷竊被捕,強制保護管束,還當過流氓的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戶外領導研究中心主任謝智謀觀察這一代少年犯罪,也不禁感歎,「以前我們作案,沒有這麼狠,再怎麼偷竊、砍殺、勒索,也不會把人打死、斃命。」 犯罪理論失效:網路讓行為動機更複雜 隨著時代變遷,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比以往更多元與複雜。 過去被政府委託研究「中輟生與少年犯罪相關性」的犯罪學權威,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主任兼所長鄧煌發,現在也多轉而關注新一代青少年的犯罪類型——網路和毒品。 鄧煌發分析,光去年毒品犯罪的少年,就有369人,不管是人數或占比都是過去十年來最高,這還不包括吸食像K他命、搖頭丸等第三級毒品的人,「以前少年不容易取得藥物,現在各種管道都有,也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 「網路科技的盛行,也為孩子提供新的犯罪工具,」鄧煌發說,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少年犯罪的範圍也跟著擴大,也引發以往未曾聽聞的網路援交、網路詐騙、網路駭客及網路交友性侵等等犯罪行為。 更不可思議的是,甚至還有人誇張的將校園霸凌時施暴過程的影片,放在網路上炫耀。 鄧煌發感歎,現在少年許多犯罪手法,已經超乎想像,犯罪的心理也不再是舊理論所能解釋。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王世芊,以她11年的實務經驗分析,以前面對的孩子是桀驁不馴、逞兇鬥狠,但道德倫理的觀念還在,但現在處理的孩子,許多完全沒有是非黑白的觀念、不會考慮別人、情緒管理欠佳,也很難管理,「像這樣無冤無仇地隨手殺人、冷血沒悔意的犯行,連我們都會害怕。」 回歸少年變壞的起點與關鍵:中輟 另外,發生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年齡層也在下降中。勵馨基金會屏東服務中心主任陳源以屏東地區為例,93學年中輟與不穩定就學的106個學生當中,有8個是國小生,占了7%,去年這個數字增加為13%。 王世芊也觀察,以往孩子大約12、13歲才發生叛逆期問題,18歲就會逐漸穩定下來,可是現在8、9歲就混撞球間,一直到20幾歲,還找不到人生目標,整日廝混的迷途少年不減反增。這反映了現在的孩子,青春期顯然都提早、也延長了,讓問題更加棘手。 如果探究少年犯罪的源頭,絕對和在學中輟脫不了關係,通常都是先中輟,逃學逃家後,慢慢變成社會問題。而孩子們會中輟,又跟背後的家庭與社會脫不了關係。 根據前中央警察大學校長、銘傳大學安全管理學系講座教授蔡德輝1999年的調查,65%的犯罪少年,曾有輟學經驗、中輟生犯案的可能性,也是在校生的三到五倍。 「儘管近十年無人繼續相關研究,但這個理論變動不會太大,」堪稱中輟生研究祖師爺的蔡德輝說。 從長期休學 ………>行蹤不明 逃太郎到底有多少? 其實根據政府統計,台灣的中輟人數是下降的。教育部訓委會公布的資料,全國中輟人數從92學年的8605人,逐步減少到96學年的5678人。過去三年的國中小總復學率,也從72.08%,提高到79.77%。 截至98學年7月底的資料也顯示,全國1156的尚輟人數,更比93年的4156人降低了將近3∕4。但就台少盟提供的行蹤不明人數占總中輟人口比例,竟是逐年提高。 這樣前後不一的數字讓許多人質疑,中輟真的下降了嗎? 逃太郎實際人數:至少是統計數字的三倍 一位社工觀察,大家都心知肚明,亮麗數據背後,隱藏的是一群不被學校通報,遊走於法定中輟邊緣,處於長期休假或間輟狀態的學生,也有校長為了績效,隱密不報,甚至暗示老師和學生私下協議,每三天來學校簽個名,就不提報中輟。 台北基督教勵友中心督導陳亭伊以他們服務的北投區試算,學校通報的中輟生為17個,社工外展時又額外發現尚未通報的33個,其中還不包括沉迷網路而中輟的學生,「實際數字至少是官方數字的兩到三倍,」她推估。 台北基督教勵友中心主任吳易峰說,受限於社工人力,每星期只外展一天,「如果投入更多人,必定會找到更多孩子。」 教育部似乎也看到這群「被消滅」的中輟生,因此去年就在六個縣市的中輟通報系統中,加入「高關懷學生通報」。 高關懷學生的定義,比中輟生廣泛,舉凡有中輟之虞、行為偏差、成癮行為、情緒困擾、學習不適應、人際關係出問題、高風險家庭等,也被稱為危機少年,「危機少年的數量,幾乎也是檯面上中輟生人數的三到四倍。」 不過,高關懷學生僅限於教育體制內,危機少年還包含另外一群國中畢業後,未升學、未就業的「雙失(失學、失業)少年」,大約有3000人。 陳源觀察,國中畢業後未升學的青少年,被雇用的比例很低,絕大多數都在社區遊盪、留連網咖、混跡廟會幫派,甚至帶壞在學的國中生。去年他們竟「貢獻」了27.9%的犯罪比率,僅次於在校生的53.4%,不可謂不高。 逃太郎成因:多為家庭失能與校園失職 很多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孩子會陷入高危機?如果今天社會不好好幫助這些孩子,他們長大成人後,對社會又會帶來多大的傷害? 曾有30年觀護資歷的高雄少年法院調查保護處處長李進雄,引述第一線實務工作者常常說的話,孩子的問題都是:「根源於家庭,惡化於學校,顯現於社會。」 蔡德輝隨手在紙上畫了一棵「危機樹」。他比喻,社會環境就是滋養的泥土,樹根代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樹幹則是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像中輟、蠿恣B聚眾滋事等危機行為的發生,就是樹枝,如果再不處理,將結出犯罪少年這個果實,」他強調。 父母失職的責任,遠大於一切。少子化趨勢的寵兒也好,父母離異的受害者也罷,都可能把下一代形塑成刺蝟,只想反抗。 當他們走進學校,升學主義至上的文化,師長們言語上的激諷,也形成一股力量,把孩子不停往外推。 到了社會上,電腦虛擬遊戲殘暴廝殺的負面學習太多,網咖、名牌的誘惑也不少,他們開始成群結黨,以錯誤的社會認知彼此影響,並用封閉的同儕情緒交互感染。 少福經費亟缺:僅為兒童預算的1∕20 眼看青少年問題日益失控,但整個社會分給他們的資源,不管政府還是民間,卻少得可憐。 在兒少經費尚未合併計算的民國92年,兒(12歲以下)、少(12歲到18歲)、婦、老、殘五個弱勢族群中,少年福利經費占社會福利支出為0.47%,只領先被視為「照顧者」婦女的0.4%,堪稱是弱勢中的弱勢。 但如果把國中與高中的少年福利與兒童福利經費相比,少年福利預算的金額,竟然只有兒童的1∕20,相差非常懸殊。 就是感覺到社會對準大人少年的關注太少,2002年 葉大華催生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擔任祕書長的她指出,96年兒童局36億的預算裡,其中25億用在兒童醫療、原住民幼托補助,以及發放幼兒教育券,剩下的10億當中,只有1億分給少年。 台少盟剛成立第二年,葉大華曾經跑遍全台灣,稽核各縣市政府的少年福利績效,她發現2003至2005年間,各縣市政府每年花在少年福利經費,不超過7億,大約只占總體社福經費1.3%,每名少年平均只分配到400元。 即使縣市政府今年撥放給兒少的經費比往年增加,但不是被兒童部分排擠,就是偏重在少年弱勢補助,「針對少年發展性業務,以及高關懷少年輔導部分,幾乎是付之闕如,」葉大華分析,也因為資源分配不公,自然難有更積極預防性的作為,只是不停在「補破網」。 少年社福經費短絀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以及一般社會大眾普遍認為,12到18歲的青少年仍在就學,所以把給他們的預算編列在教育部。 然而,教育部國教司國中部分、中教司、技職司的預算統統加起來,也是不敵高教司以及幼兒教育。 「青少年永遠是被排擠的那一塊,」葉大華無奈地搖搖頭。 民間資源更少:輔導安置最多供應1∕10需求 再進一步聚焦在偏差少年的資源。 由於校園環境對中輟生不友善,再加上學校輔導老師人力不足,學校社工的進駐有其必要性,但目前台灣卻只有五個縣市有學校社工,而且人力比卻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舉例來說,美國、香港的學校社工人力比,幾乎都達到1:400,或1:500,但台灣卻是1:5000,意思是一個社工輔導5000個學生,人力僅他國的1∕10,吃緊到不行。 但這絕對是值得的投資。換算起來,教育部每安置一名中輟生,平均一年只需6萬多元,但政府矯正機關每收容一名少年犯,卻得花費超過30萬。 但是當民間機構或青少年服務中心外展社工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與危機少年建立關係,準備送往安置機構,得到的答案常常不是拒收,就是候補。 事實上,除了依性交易防治條例所設立的安置機構,其他提供給逃家逃學青少年的安置機構,就算政府、民間統統加起來,也和需求天差地遠。 乘風少年學園執行長林哲寧就指出,光台北縣市的中輟生就有500多個,卻只有50多個安置床位,僅能滿足1∕10的需求。 大法官7月底做出六六四號解釋,指「少年事件處理法」部分條文當中,法官得裁定令少年虞犯送少年觀護所、限制其人身自由等條文違憲,打開逃家逃學少年感化牢籠之後,輔導安置機構不足的問題,也立刻浮上檯面。 「一個月內116個孩子(先前已裁定收容於少觀所、少輔院)都放出去了,但是都去了哪裡,我也不知道,」法務部長王清峰也不免擔心。 從社會觀感 …………>輔導資源 台灣社會投入多少關注? 青少年資源之所以長期被忽視,主要是因為社會事件導致的負面形象,很多人一講到他們,幾乎就直接聯想到「社會亂源」。 葉大華毫不隱諱地說,青少年難搞又沒選票,又不像兒童那樣討人憐愛,當然沒有人為他們發聲,更何況是那些逃家逃學的偏差少年。 王世芊記得,有一次帶過去曾有中輟經驗的孩子到就業服務站找工作,現場工作人員翻完孩子的資料後,鐵青著臉說,「妳為什麼要幫忙這些人,這些人根本沒有用。」 青輔會主委王昱婷猶記,大學聯考的分數,本來可以登記上師範系統,「我媽千叮嚀萬囑咐,想當老師就教國小,不要教國中,否則會被學生糟蹋死,」她說。 不只老師不願意教國中生,就連輔導少年的社工家長都擔心得不得了。 「很少社工願意輔導青少年,因為威脅性高、挫折感重,」吳易峰說,少年社工以女性居多,半夜陪著他們到警察局做筆錄也就算了,隔天翻開報紙看到自己輔導的少年犯案,那種感覺真的難以言喻。 {page}王世芊坦言,青少年輔導的難度的確愈來愈高,「當他情緒一來,根本是六親不認,一切都無所謂。」 業務多頭馬車,主管、權責、政策三不管 不可否認,與青少年相關的業務都很複雜,而且困難度又高,像中輟問題就牽涉到教育、內政、司法、警政等部會,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常找不到主責單位,青少年就像人球,被踢來踢去。 青輔會主委王昱婷就心有戚戚焉。去年金融風暴之後,為了增加青少年工讀機會,青輔會找來相關部門開會,「只可惜來開會的都是科長級,感覺大家似乎都不太重視,」當立委時曾創立青少年關懷協會的王昱婷說。 2003年,前行政院長游錫J體認青少年在暑期蠿悚瘧Y重性,破天荒在行政院下成立「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隔年以「投資青少年就是投資台灣未來」的核心思惟,撰寫出從發展、參與、健康、保護四個主軸的台灣第一部「青少年政策白皮書」。只不過,這個委員會在政黨輪替後,已經名存實亡。 至於縣市政府的兒少促進委員會,則是礙於法令規定非設不可,但青少年專家難尋,大多縣市仍多偏重在兒童相關事務。 因此目前青少年的權益,只靠民間苦撐,只不過政府對他們的規範多,募款又困難,如果不是信仰堅定的組織,真的很難存活下來。 社會觀感差,社福自發勸募卻屢遭拒絕 1998年在台北萬華創立台灣第一個中輟學園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感受最深刻。 「受虐兒、棄嬰比較好募款,」湯靜蓮發現,只要社會大眾一聽到為中輟生募款,馬上就反問她,「這不是政府該做的工作?你們為什麼要做?」 過去長期從事偏差少年研究的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張紉,也有類似經驗。 曾經有過身價上億的企業創辦人或董事請教嫻熟社福領域的張飪,「我們能做什麼?」她滿懷熱情地說,「籌建青少年安置機構,」結果金主們一聽,馬上回應,「安置那些壞孩子?不用了吧!」 張紉說,企業最喜歡資助的對象莫過於老人與兒童,至於青少年,他們只願意做清寒獎學金。 「對社會大眾來說,青少年不可愛,不可憐,而且還很可惡,」吳易峰貼切形容。 然而,今天的少年犯,可能成為明天的成年犯,明天的成年犯,可能成為後天的十大槍擊要犯,「根源就在危機少年,」蔡德輝認為,危機少年等於是犯罪的幼稚園。 創立希伯崙關懷協會「共生家園」的陳公亮,從1986年就開始關心青少年問題。他指出,白曉燕命案主嫌陳進興,當初也不過是個中輟生,那時沒拆掉這顆定時炸彈,10~20年後,為了逮捕陳進興,光是警察出公務吃便當,就吃掉8000萬,喝礦泉水也喝掉4000萬,加起來一共1億2000萬,「這全是警察薪水外的額外支出,由人民埋單。」 雖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王昱婷評估一個國家的未來,卻是看青少年。 「兒童可能要等20年,青少年是距離現在比較近的指標,」王昱婷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現在的競爭力很強,對青少年的培育卻不夠完整,國勢隨時可能會往下跌;相反的,儘管現在競爭力輸人家,只要國家投入相當資源在青少年身上,5~10年後他們就可以馬上接上來,創造高峰。 顯然的,台灣社會不能再持續低估這個問題。如果國家資源再不多分配給這些還未步上犯罪的少年,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 閱讀更多本文內容 請上遠見雜誌網站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通往成功的靈感想法

只要一直有新靈感,銷售量就會不斷屢創新高。   
──桃樂西‧白朗黛(Dorothea Brande,美國作家)


對成功企業家做的調查中,在問到:「你的最佳事業靈感都是在什麼時候想到的?」以下回答總會不斷出現:第一,在洗澡時。第二,在度假時。這項事實有助於證明這個論點:最佳的靈感總是在你停止逼迫自己思考時出現。在逼迫思考時伴隨而來的緊繃,實際上會把靈感推得更遠。你恰好逼退了那個想自然浮現、宣示自己存在的偉大靈感。

解決之道就在於,放手鬆開你的思考過程,讓靈感流向你。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間救難隊 跑在政府前面 【文/馬小蘭】 橋斷山崩不足懼 深入險境救人命 當災難發生,除了官方的警察與消防人員之外,還有一群人身懷絕技、具有專業搜救技能的民間救難隊,他們總在第一時間趕抵現場,深入險境,分秒必爭…… 在八八水災的救難過程中大家看到「佳暮四英雄」回到村中救出一百多位村民的英勇事蹟,透過媒體報導,這一幕讓許多人流下熱淚,這4位原住民英雄中,有3位都曾經在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南區搜救隊受過專業的搜救訓練。 在這次八八水災的救難過程中,「南搜」也就是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南區搜救隊,挺進深入到最偏遠、最不易到達的山區部落,包括新開、新發部落、小林村以及失聯中斷7天的合興部落等,人稱「任何人到不了的地方,南搜一定到得了」,究竟南搜有什麼通天本領?能夠深入對外交通及通訊全部中斷的深山偏遠失聯部落? 深入合興部落 險象環生 「很多部落是根本沒有人能到達那邊,像甲仙到荖濃溪的合興部落,一直處於失聯狀態,路程雖然不長,但是橋梁斷裂,山壁崩塌,土石流損害非常嚴重,之前有3個搜救隊伍都進不去,我們南搜就派了一個菁英隊伍,徒步進入失聯的合興,藉由搭繩索上攀、拋繩槍、架流籠、繩索渡河、通過很艱難危險的地形,最後終於進入合興部落。」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南區委員會發言人徐秉正,述說這次八八水災的慘況,這次遭逢這麼大的天災,實在超出一般軍方及警消能力所及的範圍,還好南搜平時就進行各種山難等艱困環境的嚴格訓練,否則很難達成這麼艱難的任務。 同時也是南搜教練的徐秉正,從民國69年就開始辦各種訓練,如今已經辦了24年,民國80年共同成立了全國性的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95年編統一救難專業教材,舉辦各項野外求生、攀降、拖吊、搬運、搜救救難技術等專業訓練,目前北中南東區共110多個登山戶外活動社團,一共好幾萬人共同組成,是國內最大的山難搜救社團。 重視平常訓練 從小生長在美濃黃蝶翠谷中的徐秉正,身為南搜的發言人,從小就在山水大自然中成長,長大之後成為熱愛登山、溯溪等戶外活動的熱血青年,目前除了自己開了一間戶外登山用品社之外,全部的心力幾乎都花在南搜的訓練及出勤任務上。 徐秉正也擔任南搜的教練,他認為平時的訓練非常重要,所有的救難專業技能是平時就準備好,「整個穿越困難地形的能力,平常就要受過訓練,加上團隊的合作,我們南搜的成員大多平常都很頻繁在山上擔任嚮導或領隊,我們這次搜救的隊伍都是各區的菁英,出動最強的,因為要一趟進去都要背重裝備,挺進災區至少3、5天,做最先鋒的探查、紀錄、定位、偵搜、聯絡,並授命回報高雄縣消防局第三大隊,受災部落的狀況。」 南搜的隊員們藉由特殊攀越裝備,帳篷、睡袋和炊具都要自己帶,因為要爬個2、3天才能到達,抵達部落後要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回報災民的經緯度,村裡有多少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哪些需要緊急醫療救援,需要多少糧食物資等,回報到高雄縣災害應變中心,才能提供指揮中心正確資訊,比如要空投什麼物資到什麼地方,「我們是屬於先鋒、先行者,跑到最前面去做搜查,也必須去安撫災民,也要緊急協助處理傷患,甚至也要會處置包紮大體,若大體運送不出來,就通報狀況,再派遣直升機進行運補或撤離。」徐秉正表示,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在八八水災發生後主動打電話給高雄縣消防隊第三大隊,詢問指揮中心是否需要支援,隔了30幾分鐘,三大隊同意請南搜支援,很多民間救難團隊都是自發性地請纓來協助救難,救難人員本身如果沒有通報當地消防隊,若是發生意外,所有的後果一切自負,「新開和新發部落,我們第一梯次就出動了13位隊員,寫出勤表填名字就會受到災害防救法保障,如果發生意外,會比照警消的撫卹。」 通信暢通 減低傷害 南搜教練徐秉正這次擔任聯絡官,統一人員的調度,以前都是分北中南,但這次範圍太大,所以必須調集全國北中南區,每天一百多人次進行搜救任務,然而他認為這次最嚴重是通信的問題,「指揮系統要靠通訊,原本每個村都有配備衛星電話,但為何沒用衛星電話,第一因為雲層太厚下雨不能用,第二衛星電話要儲值,過了3個月就沒有了,另外衛星電話平時沒有充電,而且從來沒用過,不會用,甚至不知道放在哪裡,所以這次村落跟外界完全失聯,造成很大的問題。」 這次忙完八八水災將近1個月的救難任務,徐秉正自己因為過度操勞,免疫力降低,腰部生了「帶狀皰疹」,俗稱「蛇皮」,他也聽到有些救難人員因為缺乏休息,而生病住進醫院,徐秉正說「救難隊員是沒有薪水可以領的,而救難又是一種很特殊的專業技能,不是3年5年就可以養成,必須要累積很多年的經驗,與實務結合,面對災難首先要會自保,連救自己的能力都不足了,更別說救人,此外包括心理都要調整,例如面對災情慘重的死亡時該如何處理,災民生命財產損傷很嚴重,要如何面對這種狀況,不是憑著血氣之勇就衝出去了,每個人都是熱血沸騰往前衝,但是一定要先準備好自己。」 搜救總隊第一時間總動員 另外一個八八水災災情慘重的林邊鄉,中華民國搜救總隊隊長顏燕清出勤到林邊、佳冬和水底寮一帶,看到許多民眾被被大水困在二樓,搜總的弟兄們先將許多老人、婦孺和嬰兒用橡皮艇緊急先接出來,後續再接其他民眾,但是因為災民人數太多,就改送物資進入,但困難度在於路不熟,當地災民主動幫忙,顏隊長感到很感動,「林邊大約搜救了一星期,小林村也搜救了一星期,後來才知道那瑪夏、新開和中部都很嚴重,所以又調了北中南,每一天平均有80到100人次一起協助救災。」 台灣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中華民國搜救總隊,這次也積極協助新開災區的遺體挖掘工作。 「我們在第一時間,莫拉克颱風剛發布時就待命了,平時士農工商,一有狀況就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刻出動去救災。」平時在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工作的中華搜救總隊隊長顏燕清,從民國88年就參與山難和水難搜救,參與過華航澎湖空難、大園空難、納莉颱風、象神颱風等各大小任務不計其數,「希望為社會盡一點力量,因為看到家屬大家的心都很痛,這十年下來,對於每一次不同的任務印象都很深刻,因為搜救人員要面對的,往往都是慘不忍睹的狀況,因此在教育訓練中心理也要教育訓練過。」 自願付出 無怨無悔 搜救工作是極危險又複雜的工作,所以紀律嚴謹的搜救總隊,個個隊員都須受嚴格且專精的搜救技能訓練,例如:斷崖、激流、海洋、高山、叢林、雪地、繩結、毒蛇及救護、救生、求生訓練,還須熟練各種科學儀器的操作使用。在搜救同仁們的自給自足下,使得搜救總隊能為台灣這塊土地做出奉獻。 要成為搜救總隊的一員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除了要自費接受各種搜救訓練外;並且每年必須繳交搜救年費,沒有任何經費補助,從不向受難者或罹難者家屬收取任何費用,無任何異議接受各種任務的徵調,不畏艱難;冒著生命危險協助各地方政府進行災難的搶救及搜救,廿餘年如一日,中華民國搜救總隊一本初衷至今全部都是志願職。 中華民國搜救總隊顏隊長也曾經參與多次國際救援行動,到過薩爾瓦多、泰國、菲律賓和緬甸等,「九二一大地震國外救難隊也來台灣協助,因此回饋國際社會,前往國外搜救也讓台灣獲得國際的肯定,台灣位處地震帶,災難不會停止,搜救總隊協助政府做搜救,民間團體是國家的一份子,國家有難本來就要伸出援手,將災難的損傷降到最低,鼓勵社會上有心人士一起參與搜救的行列,更多人有更多搜救的技能也是國家社會之福呀!」 經歷過八八水災,對於台灣緊急應變和救災、防災體系徹底做了一次總體檢,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天災人禍日益嚴重,人民恐怕不能只靠政府,還必須要具備自救的能力,人人必修「災難學」的學分,才能面對未來更嚴峻的考驗!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第390期-10月號】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通往成功的問題

以別人所提出的問題而非提供的答案來評斷他們。  
──伏爾泰(Voltaire,法國思想之父)


放手式管理者不會花很多時間在給人勸告上。

他反而會精進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那些問題能讓成功與滿足自行發生。「你會自然而然想到什麼?你做這項工作時感到自在嗎?現在這種流程讓你工作起來順手嗎?」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0/10 21:55

引用自不斷的學習成長是件快樂的事 http://tw.myblog.yahoo.com/mark-cheng/article?mid=1009&prev=1010&next=1008

【文/諾亞‧聖約翰 Noah St. John

雖然美國人一年花在自我成長相關產品上的金額超過110億美元,但是過去觀念中獲致成功的方法,還是有其缺陷,這套方法包括:設定目標、朝目標努力、定期評量自己的進展、不斷嘗試直到達成目標。這套方法的問題在於,只處理了顯意識中「如何成功」的面向,而忽略了潛意識或情緒的障礙,也就是「為何要追求成功」及「為何不要」等面向,而這些可能正是阻礙你獲致成功的因素。

 

要達成長遠的幸福、成就和財富,就必須全力使潛意識和自己的目標一致,也和達成這個目標的動機一致。先征服自己的潛意識,就可以排除所有自我陷害的阻礙。所謂「成功密碼」就是先把自己的潛意識調整到鎖定成功的狀態,那麼理想中的成果自然就會實現。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誕節禮

真愛無敵。

茱莉亞數了數錢包:裡面只有幾個銅板。她總共只有這些錢,然而今天是耶誕節前夕。只有這麼點錢,她要如何替年輕的丈夫吉姆買聖誕節禮物呢?

她蜷縮在沙發上難過地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她恢復鎮定,從沙發上站起來,將頭髮往後順了順,被淚水沾濕的臉綻放出光彩,她想到了一個方法。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派管理者擔心太多

舊派管理者是用擔心來管理。他們深信,如果他們對某件事情不夠擔心,就無法解決問題,因此他們的內在動力機制是恐懼。他們認為必須使自己恐懼,才能做出正確的事。

如果你告訴他們,做個放鬆、快樂的放手式管理者會更有效率,他們就會跟你說,他們擔心如果嘗試那種做法,事情會亂成一團。他們認為,若沒有以恐懼作為最終 極的驅動機制,沒有人會願意工作──包括他們自己。所以他們用恐懼來驅動自己,用威脅來驅動他們的員工。他們持續把自己的思緒緊緊綁在一些東西上,而正是 那些東西阻擋了他們前進。他們從未把焦點放在自己立刻可以做什麼,以使事情往前進展。

舉例而言,如果他們任職行銷部門,不會想著他們的可能客戶名單上有誰,或想進行怎樣的追蹤拜訪,即使這些當下就可採取的行動能使成功更加接近。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運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把光環讓給別人

當你拋開想成為公眾焦點的願望,轉而讓他人擁有這種光環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升起一股奇妙的平靜感。

我們對於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心理需要,就好比自我中心意識的思想在發話:「看我啊,多麼與眾不同!我的故事比你的精彩。」心裡的這個聲音也許不會說出來,但 它堅信「我的成就就是比你的重要」。我們渴望自己被關注、被傾聽、被景仰、被認為不同凡響,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個人比較而言。這種意識驅使著我們經常打斷 別人的談話或總是迫不及待地要發言,以便將注意的中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我們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這種毛病?你急匆匆地搶斷話頭,喋喋不休地高談闊 論,無形中卻敗了別人的興致,從而疏遠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真是對誰都沒有好處。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命之水

懂得謙遜之人,體悟更深,也可以獲得更多。

有三個人在尋找生命之水,希望喝下生命之水之後可以長生不老。

第一個人是武士,他猜想生命之水應該非常強大有力——可能是洪流或湍急——於是他身穿盔甲、手持武器前往尋找,他相信自己可以迫使生命之水向他屈服。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觀者和悲觀者

有時擁有太多,困擾卻更多;知足,才能享有純粹的快樂。

從前有兩個小男孩,其中一個是樂觀者,另一個是悲觀者。

這兩個男孩各自有自己的遊戲間。悲觀的小男孩有一間擺滿玩具的房間。每年聖誕節和生日,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會買新玩具給他,但是每次他都會坐在遊戲間哭泣,因為他沒有鼓。他很想要有一個鼓,所以他總是很沮喪。他的周圍玩具散落一地,但是他碰也不碰,完全不珍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人為善才能財源廣進

做生意篇

一個有生意頭腦的人,一個能洞察行情的人,一個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一個具有良好的經商心態的人,一定會在商場上左右逢源,穩步發展,財源廣進。這就是李嘉誠成功做生意的奧秘。


【生意場待人之道】
與人為善才能財源廣進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爽快的人能賺大錢

除了具有原諒他人過錯的度量,也要具有讚美他人之心。

經商者需有果斷力,因此,對於做事猶豫不決的人,非常不合適經商。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迅速判斷、快速下決心的性格,是無法將生意做好的。所以,有些個性豪爽的企業家,常能幹成大事。人的判斷,有時正確,有時錯誤,這些企業家敢大膽地採取行動,實在令人佩服。

一個商人,在接洽商務時,坐在椅子上,不慌不忙地撇開正題不講,而盡談些不相干的話。這樣的商人,在他的經營上,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太緩遲,太不經濟了。現代的商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商業談話中的每句話,都應該針對業務本身而發,時間才不致浪費。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魔力的花瓶

一點點小改變,能引發一連串的驚喜與感動!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們居住在城裡一個被棄置的地區的一間毫無生氣的小房子裡。他們努力想要成為一個快樂的家庭,然而處在艱辛時代,工作不容易找到。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們變得越來越沮喪。你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沮喪甚至在侵蝕他們所居住的房子。他們不再費心清理窗戶,也不再照料屋子前面的小花園。大 門的油漆剝落,磚牆也出現了裂縫。

有一天,這個家的大兒子在城裡閒逛,偶然來到一個市集。攤販已經擺好了貨品,到處熱絡喧囂。儘管這個男孩近乎絕望,他發現自己被這個早市的躁動給迷住了。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智慧


2009/01/19 15:05

個人與組織如何學習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個體愈來愈難以在這個年代中安身立命,究竟有沒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呢?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變化萬千的世界,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但能夠讓人安身立命的智慧卻顯得缺乏,每一個組織與個人在這個時代中似乎亂了手腳。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然的寶藏

豐盛的果實,留待努力付出之人採收。

派迪栽種了全國品質最優的洋醋栗、黑醋栗和紅醋栗。他有三塊種植灌木水果的田地,他每天都會拿著鋤頭到田裡除雜草,所以果樹能吸收土壤所有的養分。每年仲夏,田裡的果樹就會結實累累,粒粒飽滿多汁。

但是令人遺憾的,派迪在教養小孩方面卻沒有像栽種水果那麼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兩個兒子是全國最懶惰的年輕人。他們整天和朋友吃喝、閒聊,從來沒有為他們的父親盡一點心力。幾年之後,派迪漸漸對兒子的怠惰感到憂心。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積善必有善報

古人云,「上善如水」。從小受到家庭儒家思想薰陶的李嘉誠十分信仰儒家有關道德的思想和論述,他指出,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商者,道德始終是第一 位的。他認為,包括他本人在內所獲得的成績都是一種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道德規範的結果。為此,他經常向人提到少年時受人恩惠的事情:

有一次,李嘉誠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喚,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沖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的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要知道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