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水桶理論」搞定人際關係
◎整理/編輯部
來源:網路流傳
我們每個人都有副無形的水桶與水杓,當我們舀水到別人桶裡,就能為別人增添正面情緒,能讓自己水桶裡的活水高漲,裝滿活水的水桶,則讓人生如同滿溢的「福杯」。
關於情緒有個「水桶理論」,你如果能越早了解,你的人生越能產生許多美好的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水桶,桶裡的水不斷增減,端視別人如何對待我們;裝滿水時令人心情愉快,乾涸見底則令人陷入沮喪。
每個人也都有一只無形的杓子,當我們舀水到別人的水桶裡,以言行為別人增添正面情緒,也會讓自己的水位高一些;如果用杓子去舀別人的水,以言行損害別人的正面情緒,自己桶裡的水也會減少。
裝滿水的水桶就如同滿溢的福杯,讓人思想正向、充滿活力。水桶裡的每一滴水都會讓人更堅強、更樂觀;空空的水桶則會讓人思想悲觀、精神委靡、意志頹廢。
這也是為什麼被別人舀水是一種痛苦的經驗。所以說,我們每一刻都面臨一個抉擇:我們可以為彼此加水,也可以互相舀水。我們的人際關係、生產力、健康狀況、快樂與否都深受這個選擇影響。
要為自己與別人的生活增添正向情緒,須培養為別人加水的習慣。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另類主從關係
世間沒有不含些許辛酸的歡樂。
──巴爾札克
主管難為,有時為了達到一定的績效,不得不嚴厲地要求部屬,當然也有些主管控制情緒的能力原本就不太好,以至於經常大聲斥責員工。不過在現代職場上,採取威權式的管理已經過時了,因為部屬可能只是嘴上唯唯諾諾,心裏卻不見得服氣呢!
身為一個主管,要糾正員工的過錯時,不妨動點腦筋,改用幽默的方式,不僅更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也不會將辦公室的氣氛弄僵,影響員工士氣。例如: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利用人生的挫折
做人篇
一個體面的人,一個有尊嚴的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一個和善可親的人,到處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凡是與他們交往的人,也都會覺得親切愉快。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種品格,那無疑為自己增添了無窮的成功的機緣。這就是李嘉誠成功做人的奧秘。
【未學做事,先學做人】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個狀況題大考驗:我該怎麼說?
客戶總是嫌東嫌西?老闆老是對你的提案有意見?和其他部門同事一天到晚吵架?
《Cheers》雜誌整理出10個最常需要使用說服技巧的情境,讓你在處理時更能得心應手。
文/祝康偉 攝影/杜志剛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女生 為老人送餐找自我
- 2009-07-11
- 中國時報
-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921便當機車快遞▲黃毅綸挨家挨戶為社區老人送餐,每一戶都不忘聊上幾句,關切老人們的近況。(高有智攝)
921便當機車快遞▲清水工作站的舊廚房,目前該處已還給天主堂。左一為冷尚書、左三是得獎連連的烘茶師賴能炫、右一為仍在就讀研究所的方昱,右三即為黃毅綸。(高有智攝)
|
這是一個女大學生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一個災區聚落靠著社區自主力量,長期餵養弱勢老人的故事。
七年前,她是台大高材生,卻在愛情與街頭運動中搞丟自己,跑進南投鹿谷,躲在一座舊教堂裡企圖改造自己。現在,黃毅綸是一家小茶行總經理,並且風雨無阻為二十幾名獨居老人送便當。
黃毅綸從高雄女中畢業後,考上台大社會系,並跟著大學新聞社的學長參與社運抗爭;沒想到,「越參加社運,我就感到越空虛,因為改變不了什麼。」她心慌了起來,加上與男友不時吵架,她覺得世界漸漸失去秩序與方向。
黃毅綸投入社運 漸覺迷失
大三那年,她辦了休學,隻身跑到南投鹿谷的「清水溝工作站」。那是一個舊教堂改裝的簡陋水泥平房,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社運工作者冷尚書、方昱等人在此落腳,以知識分子的力量協助當地重建。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幽默人生,智慧相隨
天下事,豈能盡如人意,
心境須恬適,盡其在我,隨遇而安。──陳宏謀
幽默是一種活力、是一份魅力,更是一生的智慧。通常說話富於幽默感的人,自然會給週遭的人增添快樂,也使自己的表達更具誘人的魅力。你不妨仔細去觀察擅用幽默的這些人,將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
首先,他們的臉部表情生動、肢體動作豐富,擅用引人發笑的趣事及幽默的笑話,帶動全場的氣氛High到最高點,達到歡笑的沸點。所以,他們兼具良善的表達方式與能力,是個人際溝通的高手,同時在人群中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物。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焜耀、嚴長壽:最壞時代掌握最好機會
‧今周刊 【文/徐銘志、陶曉嫚】
景氣持續低迷,即將步出校園的莘莘學子面對迷霧般的前景,該如何為自己找出人生的方向?《今周刊》邀請在科技與服務業享有盛名的明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及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與年輕人分享不景氣下的突圍之術。
總裁給年輕人的一堂課
六月,驪歌初唱,鳳凰花開的日子,卻也是全球經濟前景低迷之際,即將步入社會的學子對未來徬徨不已。
從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台灣退出聯合國之政治危機,到二○○○年的網路泡沫化,明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亞都麗緻大飯店董事長嚴長壽,兩位經歷過最低潮年代的總裁,此刻正可以分享他們寶貴而精采的人生歷練。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太計較後果
漠不關心指的是冷漠:「我一點也不在乎,它跟我無關。」相反的,不介意卻意味著:「我會盡一切可能,我會抱著希望,我會努力並集中精神,我會盡全力去追求成功。但是,如果我沒有成功,也無所謂。」
不介意創造了心情上的自在。它意味著緊緊抓住,卻輕輕放開。它暗示著,全力以赴,真正在乎,但同時也願意完全不計較後果。
介意創造出恐懼,擋住了你的去路:萬一我輸了怎麼辦?萬一這筆交易沒有達成怎麼辦?萬一我被拒絕了?萬一,萬一,萬一……你認為一切都必須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發展,沒有任何變通的想法,造成了莫大的壓力,一切全靠你的成功而定。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運跟著好觀念來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你從危險巖谷中步向坦途,
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達爾文
我的一個學生筱婷,於一家小公司擔任接待員。接聽電話、接待訪客都是她的職責,一有空,一些文件也必須由她處理,工作中繁瑣的事常令她一個頭兩個大。有時,某些自以為是的人來電話,還會帶給她難題。以下就是實際發生的例子:
來電的對方說:「我立刻要和妳的老闆說話。」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生活:50/50法則
站在剛剛歷經裁員、縮編強震的「職場」大廈裡,驚覺建築物並不如想像堅固。過去不只一次想過:有空一定要到大樓外面走走,呼吸新鮮空氣。但總是被各種原因「絆」住,當腦力與體力被這些原因消耗大半,渴望的念頭很快就會自動消失。
人生無奈,但有選擇
一次空前強震,震出建築本身的問題,也震出困擾已久的老問題:我能同時擁有建築物外面的世界嗎?建築裡的我,能時時活力充沛、心情愉悅嗎?答案是可以的。 呂旭立基金會心理師周志建說得很妙,「人生無奈,但有選擇。」他認為,人們被困在不甚滿意的現狀裡動彈不得,是因為「不認為自己有選擇」。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創造機會的最佳寫照。想創造機會,卻不想冒風險,那是不可能的。勇於創造機會的人清楚知道風險在所難免,但他們充滿自信,在風險中爭取事業的成功。
什麼是風險?風險是由於形勢不明朗,造成失敗的機會。冒風險是知道有失敗的可能,但堅持掌握一切有利因素,去贏取成功。
風險有程度大小的區別。風險愈小,利益愈大,那是人人渴望的處境。勇於創造機會的人會時刻留意這種有利的機會,但他們寧願相信,風險愈大,機會愈大。勇於 創造機會的人不會貿然去冒風險,他會衡量風險與利益的關係,確信利益大於風險,成功機會大於失敗機會時,才進行投資。勇於創造機會的人甘願冒險,但從不魯 莽行事。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選擇
我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實是選擇,因此在談職業生涯的時候不得不提到這個話題。
我始終認為,在很大的範圍內,我們究竟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每天我們都在做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可以不去寫這篇文章,去別人的帖子拍拍磚頭,也可以寫下這些文字,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讓別人易於閱讀,也可以寫成一堆,我可以就這樣發上來,也可以在發以前再看幾遍,你可以選擇不刮鬍子就去面試,也可以選擇出門前照照鏡子……每天,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這樣那樣的決定,我們可以漫不經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萬的小選擇累計起來,就決定了最終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未來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很多人會說我命苦啊,沒得選擇阿,如果你認為“去微軟還是去IBM”“上清華還是上北大”“當銷售副總還是當廠長”這種才叫選擇的話,的確你沒有什麼選擇,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選擇。但每天你都可以選擇是否為客戶服務更周到一些,是否對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是否把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問題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選擇在是否在痛苦中繼續堅持,是否拋棄掉自己的那些負面的想法,是否原諒一個人的錯誤,是否相信我在這裏寫下的這些話,是否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生活每天都在給你選擇的機會,每天都在給你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賴在地上撒潑打滾,也可以選擇咬牙站起來。你永遠都有選擇。有些選擇不是立杆見影的,需要累積,比如農民可以選擇自己常常去澆地,也可以選擇讓老天去澆地,誠然你今天澆水下去苗不見得今天馬上就長出來,但常常澆水,大部分苗終究會長出來的,如果你不澆,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給你機會,他不會給你一疊現金也不會拱手送你個好工作,但實際上,他還是在給你機會。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了不起的社會關係,我的父親在大學畢業以後就被分配到了邊疆,那個小縣城只有一條馬路,他們那一代人其實比我們更有理由抱怨,他們什麼也沒得到,年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書都沒得讀,支援邊疆插隊落戶,等到老了,卻要給年輕人機會了。他有足夠的理由象成千上萬那樣的青年一樣坐在那裏抱怨生不逢時,怨氣沖天。然而在分配到邊疆的十年之後,國家恢復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來的學校。研究生畢業,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單位裏,又是3年以後,國家第一屆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來的學校,成為中國第一代博士,那時的他比現在的我年紀還大。生活並沒有放棄他,他也沒有放棄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選擇,他沒有放棄,他沒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時機到來的時候,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決定在你的每個小小的選擇之間。
你選擇相信什麼?你選擇和誰交朋友?你選擇做什麼?你選擇怎麼做?……我們面臨太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當中,意識形態層面的選擇又遠比客觀條件的選擇來得重要得多,比如選擇做什麼產品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而選擇怎麼做才重要。選擇用什麼人並不重要,而選擇怎麼帶這些人才重要。大多數時候選擇客觀條件並不要緊,大多數關於客觀條件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要緊的是選擇怎麼做。一個大學生畢業了,他要去微軟也好,他要賣豬肉也好,他要創業也好,他要做遊戲代練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沒有什麼關係,要緊的是,選擇了以後,怎麼把事情做好。
除了這些,你還可以選擇時間和環境,比如,你可以選擇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歲再說,只是到了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了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你可以選擇在溫室裏成長,也可以選擇到野外磨礪,你可以選擇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可以選擇40度的酷熱下,去見你的客戶,只是,這一切最終會累積起來,引導你到你應得的未來。
我不敢說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選擇,但是絕大部分事情你有選擇,只是往往你不把這當作一種選擇。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P大中華區總裁 / 孫振耀 退休感言 (長) — 勵志啊 !
如果有機會看見了這篇文章,而沒有認真讀完它,那麼絕對會是你的一筆很大的損失!關於人生的思考的文章我看過不少,但像這篇文章那樣能真真切切的說出自己的肺腑之言的確實不多。我想最有價值的交流不在於談話的內容本身,而在於交流者對於內容的思考。內容是不變的,而思想卻會閃光!我們最難遇見的也就是這種閃光的東西……
一、關於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並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闆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並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選擇?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幹精力沖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麼還要用你?
從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的壓力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上面的父母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多也夠花了。但是人終歸要結婚生子,終歸會老,到了40歲,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基本體面的生活,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聽——當沉默成為雄辯的瞬間
滿臉倦容的客戶臉上浮現迷惑的表情,「我毫無預警地被任命為新企畫的領導人,卻不覺得可以在這一年中做出什麼成果……」
◎沉思可以絕地反攻
我大致聽過一遍客戶「毫無希望」的理由,愈聽愈覺得是個燙手山芋。客戶接下公司器重的企畫,但是在急就章的狀況下,團隊人手不足、顧客要求過苛,而且沒有緩衝期。是個不允許失敗,卻也無法描繪出成功的劇本。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日三大笑,醫生來不了
愉快的心情有如良藥一樣有益於身體。──英國諺語
笑與健康,看起來似乎是兩碼子的事,一個是臉上的外表笑容,一個是身體內在的良好狀況,感覺上是風馬牛不相干。其實,笑與健康可以說是一體之兩面,一個是表,一個是裡,我們常說表裡一致,皮肉相連,換句話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愉悅的笑容。同樣的,如果能時常保持幽默和善的笑容,也必定能促進身心健康,這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幽默歡笑可使身體健康,一日三大笑,醫生來不了,笑是延續生命的長青樹。笑的時候,新陳代謝系統、內分泌、橫隔膜的律動,都會發生正面而健康的變化。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做、做完、做對、做好
文/何飛鵬
在每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我直覺的感受到,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於是我嘗試建議:定位應如何調整,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他們就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在工作。
我十分納悶,這本雜誌的內容,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麼會一樣呢?仔細分析,我終於瞭解: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因為他們的定位大致是對的,但理解不深刻,工作的落差很大,所想的和所做的完全不對稱,以至於結果完全不一樣。
嚴格來說,工作有四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如果事情很簡單,流程很清楚,工作有做就等於做完,甚至就等於做對、做好。如下班要關燈這件事,只要有做,就是做對、做好,四個層次沒差別。但大多數工作並不是這麼簡單。以辦公室的電話總機為例,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完全不一樣。因此人人都在做總機,但每個人都不一樣,你很容易辨認誰是好總機,誰是壞總機,而他們的工作成果,也反映了整個公司的嚴謹程度。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孩子吃飽>牧師免費供餐助貧
更新日期:2009/06/25 04:09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讓孩子們吃飽!」
布農族牧師謝光忠幼時常不知下一餐在哪,長大後到平地傳道,看到5人擠在7坪大鐵皮屋、獨居空屋的老人等場景,才發現平地也有不少可憐人,於是成立獨立教會,專為弱勢小學生課輔,還免費供應晚餐。
謝光忠今年42歲,從小在高縣三民鄉布農部落長大,家中有5個孩子,他說,父母常到深山耕作過夜,出發前將兩三天的飯菜一次煮好,一旦遲歸,只能自己找東西吃,吃不飽也沒辦法,直到國中住校,吃的問題才獲得解決。
謝光忠退伍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前後在台南、台北工作,做過看護、開過大卡車、計程車,後來到神學院進修,走入傳道領域,在養老院當院牧,也為植物人傳道,3、4年前,應聘到屏東市中華國語禮拜堂服務。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不敗大補帖 不讓老闆Fire10絕招
時報周刊 報導/鄭惟方
主管會視員工目標達成率,評定下一年度考績。
經 濟不景氣、工作不好找,讓所有上班族都戰戰兢兢,因為一個不小心,自己就落為倒數排名前五名,年底的考績獎金拿不到還算事小,萬一遭到解雇,事情就大條 了。要怎麼讓老闆對你的表現讚賞有加呢?除了本身要努力工作外,如何將自己的表現量化,讓老闆覺得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上班族一定要知道!
一 般企業為了獎勵績優員工、懲戒工作表現差的冗員,每半年或一年都會有績效考核制度,針對考績好的員工,給予豐厚獎金或升遷做為獎勵;對於考績墊底的員工, 多數公司也會以減少年終獎金或資遣做為懲戒。綠企鵝獵才顧問蔣承憲指出,員工的績效考核一向是主管主觀的認定,即使是在大型企業如華碩、宏碁,甚至是跨國 性的大型企業微軟、花旗銀行等,也是履見不鮮。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老闆和平相處的4個備忘錄
文/王曉晴
老闆最大,是亙古不變的職場法則。
升官發財,也和你與老闆的和睦程度有正向關聯。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斷地學習充電
在這個日新月異、網路資訊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你如果不每天學習,不充充電,那麼 很快你就會落伍,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現代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充電。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社會,個人必須隨時充實自己, 奠定雄厚的實力,否則難以生存下去,一個有幹勁的人,時不時地充充電,就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然有一副絕好的口才,但卻怠 於學習。對於宰予,連孔子也不禁搖頭嘆道:「朽木不可雕也。」再多的責議o種人也是難改其性,可以說這種人是不可救藥之徒,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最好的啟示。然而書本 的知識只是基礎,必須再以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更大的一本書,需要經常不斷地去翻閱。須知,在現代社會中,不充電就會很快沒電。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