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多年來爭議不斷的蘇花高速公路計畫會不會生變?又再度受到矚目。交通部對蘇花高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已經在日前完成補正資料,正在等待環保署召開第2次審查會,「蘇花高」的命運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塵埃落定。這場環保與建設的拉鋸戰到底結果如何?各界都投以高度關注。
◎因為蘇花高花蓮不平靜
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鬼斧神工的太魯閣、一望無際的花東縱谷,花蓮擁有台灣最美的山光水色。這座曾被比喻為「後山」寧靜花園,最近卻因為「蘇花高速公路」,而顯得不太平靜。
今年母親節前夕,一群來自花蓮的青年在熙熙攘攘的台北火車站,將康乃馨和親手製作的卡片送給返回花東過節的旅客,呼籲鄉親們拒絕蘇花高,一同守護他們共同的母親「花蓮」。
事實上,這些旅外的花蓮學子,早在3個月前就已經組成聯盟,以花蓮人的立場,挺身而出反對蘇花高;他們指出,雖然花蓮需要建設,但蘇花高不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唯一選項。學生代表蔡中岳說:『這個高速公路在建好之後,我們預計是7年之後,7年之後,未來要在花蓮發展的其實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我們很希望政府跟有關當局可以正視我們的聲音,我們其實非常不希望興建蘇花高速公路,因為對花蓮的產業、對花蓮的環境、對花蓮各項的發展,基本上是弊多於利。』
同樣是花蓮在地人,對於蘇花高該不該興建,卻有不同的聲音。數千位花蓮民眾日前也在民意代表的率領下,分乘上百輛遊覽車北上抗議,大聲疾呼「我要蘇花高」,抗議民眾說:『蘇花高一定要建,花蓮經濟才會發展,沒有人潮就沒有錢潮,蘇花高加油!』,『叫那些官員自己來走一趟,看他這條路(蘇花公路)坐車會不會暈。』
支持蘇花高的鄉親們指出,目前花東與北部唯一的連繫要道「蘇花公路」,過去12年中斷至少84次,光是過去5年就有142人因為車禍死亡,還不包括被落石擊中的傷亡,肇事率更是西部公路的16倍之多!同樣是台灣的國民,他們有權要求更安全便捷的行車道路。
◎ 交通部:已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蘇花高該不該興建?政府、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之間,多頭力量不斷拔河。主張興建者的立場著眼在交通便利性與經濟發展,並且認為,環保問題可以靠工程科技來解決。
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強調,蘇花高速公路計畫歷經14年的踏勘與研究,雖然總長達86公里,不過在路廊選擇時,就已經儘量避開環境敏感區位,並且採取對生態和地形干擾最小的隧道和橋樑來構築,兩者合計就佔了全線的9成。
另外,蘇花高在施工上,也採行對生態環境較為友善的設計,希望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同時也緩和民間團體的反對力道。國工局副局長曾大仁說:『包括我們隧道口,是儘量把它量體縮小,就是將來如果蘇花高做的話,我們經過蘇花高進入隧道的時候,隧道口相對來講是比較不突出的,它跟原來的景觀是融合在裡面的,這個我們叫做用直接進洞的方式,來克服地形上的、比較特別的施工需求。至於我們在有些區段,因為考慮到當地的這些生物、主要是動物,牠需要有遷徒、需要有移動的時候,可能被高速公路阻隔,所以我們會在底下的廊道裡面留下動物本身走的通路,讓牠也可以不被高速公路擋住。』
而平時旗幟鮮明的藍綠地方民意代表,在蘇花高議題上倒是立場一致,幾乎一面倒的支持興建;更有民代指出,環保團體把蘇花高當成原罪,對花蓮人實在太不公平。立委楊仁福說:『為了花蓮的永續家園,你應該在考慮環保的時候,當然就要在建設的時候,好好注意這個部份,是應該的嘛!但是這個建設跟環保不應該是對立的,它應該是兼顧的、並行的,才叫做發展嘛!不能把支持興建蘇花高的人當做罪人,也不能把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當做錯或對的問題。』
◎人潮不一定等於錢潮永續東部更重要
即使支持者不斷強調蘇花高工程的環保性與興建的必要性,然而反對者所著眼的、卻是蘇花高可能的負面效應。一旦大量遊客隨著蘇花高長驅直入、蜂擁而至,花蓮能不能承受得住?這塊台灣最後的淨土,還能保有原來的美麗與純淨嗎?
荒野保護協會發起人、作家徐仁修說:『這是個好山好水,上蒼花了幾千萬年才能形成的大山大水,我們用這麼大的工程一箭穿心過去,我們不希望重蹈像雪山隧道那樣;而且我希望我們以後有更好的技術跟規劃之後,我們做更好的、而不是這樣急就章。如果把900億用在我們東部其他的建設、文化、藝術、原住民的建設上面,我相信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保有地方特色,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永續東部。』
即使同樣是觀光產業,也有業者對蘇花高持保留態度;因為從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的經驗得知,便捷的交通固然可以帶來人潮,但也能夠將遊客快速帶走。
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理事長黃榮墩指出,事實上,當地有很多民宿業者都不贊成興建蘇花高,而且這項議題在花蓮當地並沒有被充份討論,所謂的「支持民意」,充其量只是政治操弄下的假象。他說:『我們在做花蓮乾淨選舉的事情時,一再發現這樣的議題在花蓮持續發酵,已經引起很多意外的現象;比如說有個議員,在想像的利益當中,去圍標花蓮的砂石礦區,一個人取得了8個標案,像這樣的事情,哪裡是冷靜的民意反應出來應有的行為?』
蘇花高速公路該不該興建?支持與反對的聲音,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建設的過程、免不了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破壞;如果不蓋的話,如何以其他替代方案彌補交通上的不便,也是政府接下來該思考的問題。無論如何,環保與建設之間,能不能求取到真正的平衡?公民意識的力量,是否能大到足以影響政策執行?蘇花高都將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