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Less
叢書系列:Net and Books 網路與書
規格:平裝 / 144頁 / 19.0*26.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ISBN:986816236X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今天是個「加法思想」當道的時代,不管針對什麼東西,好像只知道不斷的要。
但萬事萬物都有限度,過量的需求,對自己、對整體環境都會造成傷害。要自過量的迷惑中脫身,不難,一切就從「少一點」開始。「少一點」不是「少很多」的極簡,而是一個簡單可行的起步。
本書介紹了「少一點」的歷史、藝術之美及實行的方法——包括吃、消費、工作及城市的生活步調。同時,遍訪朱銘、張照堂、胡德夫、吳興國、張妙如等等各行各業的菁英,談工作中「少一點」的哲學,而資深廣告人鄭松茂也剖析了他的「微型人生」看法。此外,書中還策畫了問卷調查及徵文活動。想知道台北人希望台北市及自己本身什麼東西該少一點嗎?答案就在本書中。
相信讀者可以發現,「少一點」之後的減法生活,自己會更自由,世界也將更遼闊。
老子道德經: 少則得,多則惑。
你如果要在人生的過程中努力地衝刺,我覺得很好;但是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偶爾不想跑了,要坐在路邊休息一下,那也很好;如果在這過程中,你看到路邊有美麗的景色,乾脆要停下來瀏覽,那也很好。人生,並不是要跑的比別人更快、更遠。
鄭松茂-如果說一般人看到的那條長長的橫線是人生的話,我現在注意的一條條短短的垂直線則是「微型的人生」。「微型的人生」不是生涯規畫,而是自我定位。
你用一種更放鬆的態度的時候,你可能更有一種人的感覺、人的智慧,你可能做了更正確的判斷、事業做得更成功。事業成功不是因為你努力,更大一個原因是你做對了決定。所以人應該保持一種可以隨時做好決定的狀態,而要保持這個狀態道先就是不貪心、不要有錯誤的慾望。去除掉一些在你做決策時會擾你的因素吧!
傅佩榮-一個人追求成就,總希望越多越好,這是出於本能的要求,原本無所謂好壞,只要手段正當即可。但是豐盛能帶給人快樂嗎?當代西方存在主義強調一種觀念,就是「擁有即是被擁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一個人擁有大量財物,那麼光是照顧這些財物就會疲於奔命了。表面上他擁有許多東西,事實上他忽略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亦即他的生命難免會有許多被遮蔽而陰暗的部分。這正是標準的「得不償失」。
人的生命除了與身體相關的物質以外,還有屬於心靈的層次。由於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所以必須分辨本末輕重。我的建議是簡單的三句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所謂的身體健康,可以包含有形可見的物質成就在內,而「必要的」一詞是指: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明白這一點,就可以轉而自問:我還需要什麼才夠呢?這時要留意心智在「知、情、意」這三方面都有恆存的需求,只要活著就需要力求改善及提升其品質。然後,真正重要的應該在於靈性的修行。
首先,一個人不論擁有多少資源,包括財富、名聲、權力、地位,也包括知識、道德、才華等,他都應該努力修養,務使自己在外表上平易近人,「有若無,實若虛」,人生的進展是沒有止境的。其次,我們要保持生命的動力,將目標由有形可見的成就轉向心智與靈性的層次,如此才可維持生命的完整性,並且發展真正屬於個人的特質。
「少一點」的親戚
在很多方面,我們都需要少一點:
慢一點:速度上的少一點。
輕一點:重量上的少一點。
靜一點:聲音上的少一點。
柔一點:脾氣上的少一點。
軟一點:態度上的少一點。
小一點:分量上的少一點。
淡一點:味道上的少一點。
省一點:使用上的少一點。
低一點:高度上的少一點。
暗一點:亮度上的少一點。
弱一點:自我上的少一點。
近一點:距離上的少一點。
冷一點:溫度上的少一點。
鬆一點:狀態上的少一點。
傻一點:虛偽上的少一點。
短一點:時間上的少一點。
舊一點:喜新上的少一點。
醜一點:執迷上的少一點。
簡單一點:慾望上的少一點。
在平靜單純中呈現深度情感-張照堂(攝影家)
不只是攝影,包括繪畫、戲劇等藝術,都講求留白。意思是要留下多一點空間,好讓觀去想像。也就是說你的畫面不要太滿、太亂、太複雜。
好的攝影作品,能將要表達的情緒精簡,只專注在一點上。但那簡單的背後,不只是多了想像,更有作者深刻觀感的延伸。這些都與創作者個人的性格、能力及生活經驗有關。一般來說,年紀夠了,累積夠了,他的畫面,以及要表現出來的東西,自然就越來越往少一點、安靜一點的哲學層次思考。在平靜單純中呈現深度的情感,這才是高明的。
這個社會,任何東西都要少一點。吃的東西、看的東西都太多了,過於擁擠,無法消化,變成垃圾。人也太多了,訊息太多了,讓人無法安靜的去看、去想。人要懂得選擇,不要太貪心、什麼東西都要。
丟掉不屬於你的雜念-朱銘(藝術家)
一個人從小到大學習幾十年,其實學習到的都是別人的,所以學習到最後,還是要把它忘掉,否則那東西留在頭腦變一種障礙,礙手礙腳的。宗教家把這個稱為雜念,藝術來講的話,所學習到的都是別人的風格、主張和思想,重要的是自己拿出什麼東西來。修行不是宗教,是一種態度,修行跟學習是非常大的不同,學習是想獲得,修行剛好相反,是要忘掉本來留圶頭腦的雜念。修行一方面要去掉不屬於你的雜念,一方面要把你自己趕快找回來,你才是最有價值的,你才能代表自己。
以我個人來說,就是希望少一點接觸、少一點應酬、少一點自以為是和自我標榜,裝成很像一個大藝術家,這也是不太好。
自然唱出感受到的東西-胡德夫(音樂家)
我希望像我的祖先一樣回到自然發抒的聲音,自然唱出感受到的東西,皮膚感受到的、眼睛掃描到的,可以自然唱成歌,或者別人的眼神、關注、期待也可以變成歌,這些聲音裡面沒有由定義字彙、語彙而出來的東西,是不帶思想,是純粹、純淨的。真正的詠歎,從自己的心裡、最深處發出來,超過一切。
在這個時代,都是用人的論述去辨證出很多東西,這世界的道理已經夠多了,不管它是怎麼樣的道理。托爾斯泰說過什麼地方沒有樸素,什麼地方就沒有偉大。我們要去尋找樸素,因為這種東西在我們的社會中不見了。人的心也要樸素一點,多一點和善的眼光,多一點招呼,少一點冷漠,只要多一點點,冷漠會消失。
懂得脫下不適合的衣服-黃薇(時尚專家)
我們大部分人都略了這種自覺,常常會自疑,我們常常被「自以為」害了,自以為自己很胖、太矮。你每天要遮那個負面而不是面對優點,把負面擴大,你竹到的當然都是負的。所以,認清自己的好,盡量在這上面無限的去發掘,漸漸你就會形成一種正面的感覺和能量,自然就會選擇了對的東西。少一點去懷疑自己,多一點自信。少一點不關心、冷漠,少一點太多知識框框的說法、想法、做法,少一點批判、拒絕。
電影藉光影雕刻時光,在不斷旋轉的時間迷官中,電影的簡練不在對白少,不在音樂沉靜,亦不在畫面的蒼白或抽象,而在話語的交鋒中嘎然停頓,在褥麗的鏡頭推移中突然凝固,頓時將時空拋擲至類近拔尖的高音的遼之中。-謝仁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