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閱讀環境相關的網站推薦詳細介紹與內容,請上網查閱,網址為
from http://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8_readingplace/web.html
. .
《書天堂》鍾芳玲/著(遠流)
一個真正的愛書人,一定也會愛所有與書相關的一切。這個一切,包括書籍有形無形的本
身,包括任何有所關聯的事物,諸如書衣、書店、書架、書梯、圖書館、公園、咖啡館、
機場、電影、拍賣會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與這些有關的人,不論是書中的傳奇人物或者
唱片行老闆、電影導演、作者..,以及所有可以猜想或者無法想像以某種方式與書產生
連結的人。
本書作者鍾芳玲說,書的所在,就是天堂的所在。因為愛,所以其中累積的是愛書人滿滿
的幸福。這本書就是她用了十數年的時間,尋找天堂的紀錄。
在這天堂中,她遇見許多因為熱愛書籍而完成、實現夢想的人與事,如迷上古董書而成為
藏書家的約翰‧瓦納克(John Warnock),為了讓更多人能感受古籍之美,而研發古籍數位
化;還有為書做衣服以紓解藏書家「書衣情結」的馬克‧泰力(Mark Terry),或者讓書癡
可以真的吃書、展現書籍另類藝術的藝術家;她也神交留下許多傳奇故事的讀書人,如愛
德華‧紐頓和掌管國家圖書館的波赫士。另一方面,她追蹤天堂中無所不在的書痕跡,除了書房、客廳、餐廳、臥房、廚房、
浴室,在廚具與餐具精品店、蠟燭店、布料店,她看到驚奇的書蹤,她研究機場的書店品味,電影中的書店浪漫,古書嘉年華
會的精采,圖書館中深藏不露的絕品,當然,還有世界各地一家家令人難以忘懷的書店。書在哪裡,她在哪裡,讀者也跟著到
了哪裡。(莊琬華)
《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著吳昌杰/譯(臺灣商務)
這不是一本如資治通鑑般,從三皇五帝一路寫下來的閱讀編年史,而是一本多頭並進、分
五路伐蜀的閱讀紀錄大會師。作者將「閱讀」切割成二十一種面向,並細說每一面向的源
頭與行進的方位。同時藉著作者本身的博學強記,巧妙地結合這些閱讀面向,架構出一種
屬於西方的閱讀體系。
中國人對於文章賦予「文以載道」的功能,西方人則是透過閱讀聖經,來達到自我救贖的
必要。吾人自不必背誦聖經首刻的年代,也不必去記憶羊皮卷發明後的影響。我們所要注
意的,是聖經——基督教這個因素在這二十一種閱讀的面向中或明或暗的幽游著,並且偶爾
踢出一腳,改變了原本即將流去的方向。
本書由大名鼎鼎的波赫士朗誦開始,一連串下來,分析了文字是如何透過眼睛裡的黑影殘
留,進入了讀者的腦海;比較了早期與現代閱讀方式的差異——大聲的朗讀,到了現在這麼做只會換來一頓白眼。書中也討論
與閱讀環境有關的50本書了文字的紀錄,由泥版、羊皮紙、蠟刻字版一直到印刷術發明等各階段,以及作家本身就是讀者、譯者本身也是讀者的原由。
作者並告訴我們,眼鏡如何由知識的象徵,演變成為書呆子的標籤,還有,書呆子的七種類型。
在這些閱讀面向的分析當中,我們亦可以頻頻看到但丁、歌德、卡夫卡、喬叟、蘇格拉底、惠特曼等來去穿梭。閱讀本身雖然
充滿樂趣,但是就某種角度,卻又是充滿孤獨及被鬥爭的壓力。在這些人之後,能夠閱讀是幸福的,也是必要的啊。(林良騏)
《過於喧囂的孤獨》(Prilis hlucna samota)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著楊樂雲/譯(大塊)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 。」
本書開頭的第一句話有如磁石,令人不由自主地就此陷入老打包工漢嘉的地下室,那裡瀰
漫著腐爛發霉的臭味,成百上千的耗子在其中作窩,腳上沾著血水的綠頭蒼蠅成群發瘋似
地飛旋。中央有一台壓力機,漢嘉用它將數以噸計的廢紙和形形色色的垃圾,以及來不及
逃離的小耗子們,一起擠壓、碾碎、打包。
然而老漢嘉愛他的工作。因為廢紙長河中總能發現幾條美麗的小魚,也就是幾本珍貴的
書,他總是被它們的光芒逼得無法直視,小心翼翼地拾起,翻開書頁,聞它的香味,然後
才細細品嘗:「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地嘬著,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
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裡。」
老漢嘉以宗教家的情懷和藝術家的手法來打包,他在每個包的正中央放進一冊攤開的名
著,在外頭裹上一幅名畫的複製品。梵谷可能包著康德、塞尚可能包著尼采,只有老漢嘉
知道;耶穌、老子在壓力機旁徘徊,只有老漢嘉看見。他在這個地下天堂之中,體悟了世上一切事物都「朝著本源前進」又
「向著未來後退」,也體悟了「天道不仁慈,但也許有什麼東西比這天道更為可貴,那就是同情和愛。」最後,老漢嘉和他心愛
的一切徹底地合而為一。
這本書源起於赫拉巴爾年輕時的打工經驗,醞釀二十年,全盤改寫三遍,他甚至說:「我之所以活著,就為了寫這本書。」全
書以幽默妝點悲痛,戲謔卻又誠懇。書中漢嘉說:「如果我會寫作,我要寫一本論及人的最大幸福與最大不幸的書。」顯然這
就是赫拉巴爾創作本書的初衷。中文版譯筆的流暢達意也功不可沒。(蔡佳珊)
《逛書架》逛書架編輯小組/編(邊城)
書架,是讀書人一種閱讀脈絡的有形紀錄,是書主人個性完全表露的窺探之窗,在其中
也堆疊出愛書者一生的寶藏。這些莫不引起人的好奇,就像我們想知道某某偶像明星的
中擺設,去推想他/她的生活模樣。所以,逛書架,除了看書與空間,更不懷好意的目
是,想要看看這個人
比方說,張大春,除了作為一位小說家,他同時還是評論家、說書人,他的博學多聞,
乎讓讀者、聽者莫不目瞪口呆,到底為什麼他會有源源不絕的故事,看他單一樓層的「
倉庫」,就可以窺見他百科全書式的閱讀習性以及對知識的廣泛興趣。看教授洪禎國的主寓
所的藏書,以及一間當作特別藏書室的「後宮書塚」,不熟悉者任意抽出一本書都可能導致書堆崩落而活埋其中,他
買書與藏書的瘋狂令人咋舌,對於閱讀的熱情更令人望塵莫及。而什麼書架能夠好看、好玩、好吃、好有味道?謝
碧鶴滿書架的食物主題書籍,任意翻閱其中一本,頓時就讓口齒生津,遑論當那些食物從書架主人手上端到面前時
候的驚喜。而當書籍與音樂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什麼對話狀況,朱中愷那滿架子的住民,會爭先恐後七嘴八舌的
表露出來。還有建構書的萬神殿的陳建銘、擁有眾樂樂王國的馮光遠、生活在書縫隙間的耿一偉、用書寫病歷圖的
陳蒼多..在一本本書裡/外,隱藏且宣揚他們的靈魂。
逛書架編輯小組除了訪問,還旁敲側擊地建構出書主人與書的情感,特好心的挑出讀書者自剖的書架前塵後事,真
情流露,比之觀察,多了份人書之間更親密的相互感召。(莊琬華)
’
《圖書館的故事》(Library:An Unquiet History )馬修‧巴托斯(Matthew Battles )/著 尤傳莉/譯(遠流)
儘管最早的圖書館乃是為了政治目的所建造(亞歷山大欲壟斷知識資本而規劃策築),不免有些菁英意味,然而隨著數世
紀的演變革新,製紙及印刷術的漸趨完備,激增的書籍數量和種類終迫使圖書館必須調整自身位階,於焉實現其公眾開放
的可能。
但是,書籍與圖書館,也曾見證人類的愚昧:在古代的中國,秦始皇下詔號令焚燬一切儒學著作;在托勒密王朝時代,亞
歷山卓壯觀的圖書館曾一度毀於兵禍;在發現新大陸後不久,阿茲特克的異教典籍亦成了屢遭征服者燒掠的對象;甚且至
二戰期間,那惡名昭彰的納粹焚書罪行。任職於哈佛大學霍夫頓圖書館的馬修‧巴托斯以長年實務經驗與研究,撰寫了
《圖書館的故事》,記錄下在歷史之流中這些曾經存在的事蹟。(羅喬偉)
《書趣》奚椿年/著(山東畫報)
《書趣》正如其名,在書裡生出樂趣,共有「書史」、「著書」、「藏書」、「讀書」四部分。原來中國即有藏經之塔,佛學
與版本學可在裡頭覓得重要史料;再見諸個人,愛書人為自己的書房題名,以書為名,或以其志向或治學態度為名,或是
反映時代變化,如魯迅一度使用「綠林書屋」為室名。再縮小至書本這一微小空間內,刻於烏龜殼與牛胛骨之文字,即為
今日熟知的「甲骨文」,簡冊與書帛又是另一種形式,至於書的裝幀更是大大反映了時代的閱讀情境與條件,作者列出了
六種中國古書的裝訂式樣。
作者為讀者引進古代讀書人的書言書話,他的博學更創造了閱讀本文以外的閱讀世界。原來,書裡有這麼多姿勢與意外之
趣。(巫維珍)
《東亞四地:書的新文化》加藤敬事等/編(網路與書)
東亞四地,包括台灣、中國、日本以及韓國,這四個國家曾經擁有共通的漢文字歷史與出版文化,那麼,在現在的出版現
況裡,這四個國家有沒有彼此借鏡的地方?這是本書出版的前提。
本書除討論四國書的出版文化,也討論書的設計、閱讀文化及出版面臨到的難題。例如面臨出版大崩壞的日本,他們如何
因應?台灣也會面臨這種窘況嗎?再如,南韓的網路小說往往締造銷售佳績,其他國家有可能效法嗎?網路在出版所扮演
的位置及角色,以及大陸出版所面臨的多重禁忌,有解禁的一天嗎?
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誰都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但本書是個起點,也是思考未來東亞出版的重要參考之一。(詮斐)
《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張老師文化)
家是我們最親密的閱讀的所在,也是我們的第一個宇宙,即使是最寒愴的陋舍,也具有詩意空間。本書作者開宗明義就這
麼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童年的家屋早已不在,我們還是能在記憶深處,找回過往家屋的模樣,並且重溫溫馨的幸福
感。家屋是人們思維、記憶與夢想的力量之一,從抽屜、衣櫥,從地窖到閣樓,全部充滿各種意象與心理狀態。
將家屋的物質空間轉化為詩意與心理空間,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但也是不易讀懂之處。因為其中含雜空間學、想像學、
建築學及現象學,必須細細體會。但是,作者處處如詩般的書寫形式,確實洋溢著無可比擬的魅力。(詮斐)
《閱讀的故事》唐諾/著(印刻)
這是一部個人的閱讀史──有關唐吉訶德式的閱讀。
博學者一如唐諾還是會有個人的閱讀焦慮。在其書寫實踐當中,他對讀者也對自己拋出了一連串的執拗提問:怎麼閱讀?
好書越來越少怎麼辦?書讀不懂怎麼辦?太忙了沒空讀書怎麼辦?這些我們漫行在閱讀密林中偶爾也會萌生的小小疑惑彷
彿突然間變成了風車怪獸般的壓將而來,逼得我們不得不披盔繫甲,提槍策馬的迎向前去。閱讀的世界絕不是非此即彼、
截然二分的世界,而是比較接近於夾在兩者之間的淨界煉獄。在不同的時地、不同的場域,捧讀同一本書的感覺絕對會是
兩回事;而那全憑繫著你自身的理解與想像力。每一次的閱讀開啟的不正是另一段新的冒險旅途嗎?(羅喬偉)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著
謝瑤玲/譯(皇冠)
這是一本知識之書、炫學之書。中世紀修道院中,七天內發生七件謀殺,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智者威廉,引領著年輕教士
埃森破解謎題。老教士威廉看東西不能沒有他的眼鏡,但他對一切所見皆不盡信,而埃森年輕的心則樂於為各種新知動
搖;因而最終唯他們得見真相的源頭,那是一本書:圖書館所祕藏的亞里斯多德《詩論》。
在小說中,圖書館一如玫瑰的名字,是記號、是象徵。因其保有的龐大知識,使得圖書館是唯一的處所,世人不須膜拜卻
可以大膽疑神。以為知識只為真理服務,無異是虛妄;道在尿溺,即使不以玫瑰之名,真理一樣芳香。
相較於偵探小說,本書更是寓言。故事最終大火燒掉了整座圖書館,但埃森將碎紙殘骸一一蒐集;年暮之時,藉由這些隻
字片語,他仍召喚回一整座圖書館。(大君)
《開門見山色》阮慶岳/著(麥田)
建築原本是技術層面的表現,經歷了世代積累,而蘊生出人文精神的昂揚。因此,建築與文學之間,有了對話的可能。
本書作者兼具建築師與文學家兩種身分,他在書中舉出文學家與建築師各十位,其所在時代與所屬族群範圍涵蓋了古今中
外。作者以「誠實與適當」為審視建築、文學成就的指標,並且作為連接建築與文學的橋梁,將讓人意想不到的建築師、
文學家,作兩兩配對的比較論述。於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與華人言情小說大師瓊瑤被擺在同
一篇章中討論,連同其他九對的配對組合所激盪出的新視野,正足以呼應本書書名「開門見山色」,十足讓人耳目一新。
(陳彥仲)
《新譯幽夢影》張潮/著馮保善/註釋(三民)
出生於官宦之家,但是一生仕途不甚得意的清初文人張潮,自小在家學淵源的薰陶下,深得讀書與生活之趣味,在這本以
「語錄」形式而成的作品中,談花鳥山水、談美人文士、談琴棋書畫、談飲酒賞玩,有微言大義,有哲理逸趣,有突發奇
想,有譏諷醒言。
雖處八股科舉之世,但他讀書則好閒書,所謂閒書包括「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無處不可讀,因為「文
章是案頭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無時不可讀,「喜讀書者不以忙閒作輟」,四時、晴雨、日夜亦皆有適讀之書,畢生可
謂「閒世人之所忙,而忙世人之所閒」。(莊琬華)
與閱讀環境有關的50本書143142 閱讀的所在
《禁書》(100 Banned Books )
卡洛萊茲(N. J. Karolides)、伯德(M. Bald)、索瓦(D. B. Sova )/著吳庶任/譯(晨星)
閱讀本書所羅列的一百本禁書,令人想起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禁書行動的主使人:秦始皇。如果他當真全面成功,現在我們
就只剩醫藥、卜筮和種樹三種書可以讀了。所幸,禁書的悖律是越禁越暢銷。從前被列入黑名單的作品,許多甚至都成了
經典名著,難以想像這些書竟曾躋身禁書之列。《尤利西斯》?《一千零一夜》?《頑童流浪記》?《聖經》?你可知福
婁拜曾被說成是春宮作家,達爾文遲遲不敢發表《物種原始》,歌德因維特而聲名狼藉,原因是他「鼓勵自殺」。本書詳細
介紹上述這些因性愛、宗教、社會與政治因素而遭禁作品的刪禁始末,並得到「無論如何審刪,到頭來終究是徒勞無功」
的結論。十分值得有關當局參考。(蔡佳珊)
《買書瑣記》范用/編(三聯)
本書精選六十多位愛書人買書、訪書、藏書的文章,分為上、下編,上編是在中國的買書記,下編則是域外買書的故事。
除了編者是名家之外,作者也多是名家,如魯迅、朱自清、施蟄存、郁達夫、周作人、唐弢、巴金、戴望舒、黃裳、鄧雲
鄉、金耀基、董橋等,可謂一時之選。在坊間同類編選書話中,本書應該是陣容最為齊整的,內容也非常精采,愛書人對
書的依戀,買書時的奇遇,和店家往來的故事,令人讀來津津有味。(徐淑卿)
《書房的16種遊戲》曲家瑞/企畫(網路與書)
誰說書房只能規規矩矩、千篇一律?本書展示了台灣當代十六位創意名人天馬行空的書房大夢,結合一個個木頭貨櫃的裝
置藝術如實呈現,呈現出無疆界的繽紛想像與閱讀熱情。書房就是心靈的加油站,可以是洗手間、可以是斷頭台、可以是
青果市場、可以是碧海藍天..書房不只能放書,閱讀也不限於文字。走進每個盛裝夢想的貨櫃,走進這些慧黠創意人心
中最柔軟的閱讀角落,聆聽他們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喃喃夢囈,將是一場如沐春風的心靈旅行。(蔡佳珊)
《方塔迴旋梯》成寒/著(時報)
許多人到了上海,莫不尋找曾經存在,或者依然存在的張愛玲風景,想要看看這個上海如何孕育出傾世才女,又如何因她
而成永恆。每一個地點、每一座房子,都有它的故事,而它的擁有者,則是延續與擴張故事的主角。
同樣的道理,到了都柏林,就得去探訪葉慈的方塔,讀那塔上詩人留給愛妻的深情詩句,或許就能分辨他的專情與多情的
蘇格蘭詩人彭斯在寬闊原野上寫下的情詩有何不同的韻味;到康考特去,細耳傾聽愛默森、霍桑與梭羅是否依然在討論關
於創作的種種。走一趟作家們的靈魂居所,也許在他們曾經用過的書桌上書寫,還能激發出一點靈感來。(莊琬華)
《机上空間》(特集......「机.椅子.文房具」.欲..! )(.....)
愉快的閱讀,不只需要一本精采有趣的書籍,閱讀空間的營造也是重要關鍵,特別是與閱讀最為接近的桌子,這一方空間
中,應該如何作最佳利用,呈現最舒適的感覺,是必須精心處理的。
這本特集從不同的時空需求──「回到純自我空間的夜晚」、「客廳創作的悠閒午後」、「藍天之下寫信的假日」開始,談
各種文具及相關用品的蒐集與使用,有筆與筆記本、椅子與桌子的學問,有收納盒、文件夾與其他文具的學問,還有茶
具、咖啡杯、時鐘、甚至是玩具的學問!移動閱讀時的書包、電子書載具,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品。如何從琳瑯滿目的
物件中組合出自己的品味,就得由讀者細細思量,不然,參考書中文具達人的經驗談,也是方法。(莊琬華)
《查令十字路84號》(84,Charing Cross Road )海蓮‧漢芙(Helene Hanff)/著陳建銘/譯(時報)
這是必定會打動每位愛書人的溫馨作品。一位美國窮困潦倒的作家與英國書商長達二十年的往返通信,在信裡我們不僅看
到愛書人獲得一本喜愛書籍的愉悅,而且也彷彿聞到倫敦古書店的氣味與老式書商的文雅殷勤。而一樣令人動容的是作者
和書店成員所發展出來的友誼,海蓮‧漢芙的熱情不僅只對於書本,而且也關懷這些生活於戰後倫敦艱苦環境的人,即使
她自己也長期處於貧困的環境中。
這本書是一簇簇的火苗,不論任何時候親近它,都可以感受一陣暖意。(徐淑卿)
《書房的窗子》鄭明娳、林耀德/編(正中)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網路占據了人們的閱讀版圖,從書報雜誌等公共媒體文字,到個人書信甚至口耳相傳的流言等私
文字的閱讀,全部都可以在電腦螢幕上進行。捧著書本就燈下閱讀,彷彿成了一件復古的活動。
而本書所描寫的,正是讓現代人無從想像的古早傳奇,有些作者正經八百地論述如何讀書,其語氣像極了為應付國文科考
試而K的參考書籍內容;有些作者談起自己的藏書顛沛流離於戰亂中的辛酸故事,內容遙遠得就像公視文學大戲的場景;
有些作者談起自己的書桌,沒有人體工學也沒有名家設計,多的是就地取材的克難式美工,然而在上頭不知成就出多少澆
灌人心的精神食糧。
你多久沒有真正讀一本書了?不妨從回憶前輩陳年往事的此書開始吧!(陳彥仲)
閱讀的私密空間
《書店》(The Bookshop )蓓納蘿‧費滋吉羅(Penelope Fitzgerald )/著陳蒼多/譯(新雨)
開一家書店,算是愛書人進化過程的最後階段,在眾人的想像中,作為書店老闆,不但能夠最先知悉第一手書訊,還能享
受坐擁書城的快感,然而,現實與夢想間的差距,是世間不變的真理之一。經營書店,就如同經營任何一家販賣商品的店
鋪一樣,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往往耗費店主最多的心力。
本書的故事場景,發生在一個沒有書店、也沒有人期待能有一家書店的濱海小鎮,而故事主人翁選在此地實踐她開書店的
理想。該書背面的宣傳詞寫著「..那個城鎮並不需要一間書店」,暗示著本書並無圓滿的結局,但這卻未必是書店真正
結束營業的原因。書中塑造了幾類不同典型的鎮民,加以凸顯個別的人格特徵,將決定書店命運的原因,引導至人際關係
的角力競賽上。(陳彥仲)
《時髦讀書機器》顏忠賢/著(角色)
不一樣的開本,不一樣的字體和美編編排方式,宣示了這是一本很另類的書評集結作品。裡面的內容也是,每本書的評論
都用一個很有創意的標題作開始,裡頭的文字拗口而堆疊,不熟悉的讀者,可能很難一口氣翻完。這是作者顏忠賢的風
格,固執而自戀的私密告白,適合一頁一頁慢慢的領會,而不是靠清晰的思路,正經八百去理解。或許這是閱讀書評的一
種顛覆。就好像他要介紹的一本本屬性各異的書,本來就不宜速食,需要的是在不同的心境與氣氛下,好好溝通。
(藍嘉俊)
《室內光》王信智/著(原子實業)
「光一直都在身邊,無論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閱讀亦然。只要有光、有一個角落,或者有心,就能閱讀。嚴格說,這是一本和閱讀沒有關係的書。作者喃喃自語地寫下
他對生活、對週遭人事物的感想。但這當然也是一本和閱讀有關的書,用心觀察就是一種閱讀。無論是在紐約、巴黎還是
自家台北,無論對話的對象是波特萊爾或班雅明,是便利商店、流浪還是懷舊,閱讀都有一個空間背景,對應著一種無法
割裂的閱讀氛圍。除了文字,書中定格了許多詩意般的鏡頭,可能是一個窗口,可能是咖啡館內的一個背影,在在提醒我
們,閱讀就是要在這美好的環境下進行——無論那是一種什麼形式的閱讀。(藍嘉俊)
《我的書房》董寧文/編(岳麓書社)
中國現代的文人對「書房」這個字眼不知為何有點敏感,經常自嘲地形容自家那處只是個「用來堆書、寫字的空間」。本
書介紹了五十八間中國現代文人的書房,旁白者正是書房主人,除了上述敝帚自珍的心情,文人們對書房的共同記憶,皆
與中國現代史中幾段慘烈的戰事人禍糾纏不清;用以豐富書房的藏書,歷經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到文化大革命,不是被焚
燒摧毀,就是大批變賣到舊書市集,書房成了空殼,成了文人觸景傷情之地。
混亂的時代有事過境遷之日,文人們的書房重建的速度也不遑多讓。書中每篇文章皆附上了書房的寫真,如山堆起的書
疊,不管是整齊或是凌亂,都是文人們安心之所在。(陳彥仲)
《藏書世家》柳和城、宋路霞、鄭寧/著(上海人民)
這是十四個藏書家族的故事,包括著名的冒辟疆家族、天一閣的范氏家族、澹生堂祁氏家族、鐵琴銅劍樓瞿氏家族、嘉業
堂劉氏家族與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家族等。每一個家族藏書的歷程,其實敘述的是人與書的命運,既有得書的喜悅,
也有像傅增湘宋刊《樂府詩集》那樣倖免劫火的奇遇,當然,也有藏書與人俱亡的憾恨。這本書敘述了藏書家族的興衰起
伏與蒐書藏書的珍聞故事,不但讓我們從人的故事中,看到書籍另有其流轉的路程,同時也看到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私家藏
書文化,所曾顯現的光輝。(徐淑卿)
《回家真好》歐陽應霽/著(大塊)
一般室內設計雜誌所展示的家,宛如一無菌的標本空間,好像是給空氣住的模型;而歐陽應霽所介紹的家,卻能把環境和
居住者的靈魂,精準的抓出來,呈現一個人真實存活過的空間痕跡。本書描繪了兩岸三地各色人物的居所,他(她)們的
家也如實地反映了主人的風格:有的家以廚房為核心、有的家想保留斑駁的歷史、有的家最精采的是大片窗外的大片的綠
世界。家是心靈的落腳處,所以,回家真好。家也是最自在、舒適的閱讀場所,無論是在床上、書房、陽台或窗戶旁,每
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最棒的閱讀角落。(藍嘉俊)
《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 張秀亞/譯(天培)
「假如你要寫小說或詩,你一年定得有五百鎊的進帳,同一間門上有鎖的房間。」這裡說的「你」,特別是指女性。在作者
生存的年代,女性才剛獲得選舉權,但卻仍然籠罩於父權社會之下,不僅沒能受正規教育,才智也被刻意低估輕視。以至
於一位已經有相當成就的女性小說家、評論家,仍被趕離學院草坪之上,仍被拒於圖書館之外。
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就相對的重要,在其中,可以獨處,可以閱讀,可以自由地馳騁想像力,不受干擾的做些自己想做
的事情,例如創作。吳爾芙縱橫書海,對於文學史中女性創作者的現實窒礙,舉證歷歷,而鋪陳出空間與現實不虞匱乏對
女性創作能力的重要性。(莊琬華)
《Living With Books》Alan Powers /著(Mitchell Beazley)
如何與書和平生活,是本書的主題。作者以不同的室內空間談書與人的互動關係,像廚房、臥房和浴室等。台灣的生活空
間狹窄,不是每個人家裡都可以擁有一個書房,可是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其實到處都可以是書的藏身之處,我們隨時也
可以與書為伍(同時不被書所掩沒也是很重要)──在拉門上、樓梯上(作者歸類為「odd spaces」)、牆壁上、廚櫃裡、
走道旁、浴缸的讀書架上..。另一個重點,是書不只是用來閱讀,它也可以是一種展示屋主品味的藏品、室內設計的重
要工具,替空間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作者說精緻的瓷器、食物和書三者同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其實書與睡床、馬桶、陽台、泡泡浴..無論是哪種組合,只
要有書的存在,美好的事情就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發生。(冼懿穎)
《沒有記憶的城市:閱讀作家在曼哈頓的足跡》(Sehnsucht Manhattan)
莎賓娜‧薛爾(Sabine Scholl)/著楊夢茹/譯(立緒)
閱讀本書,猶如跟著作者腳步進行一趟文學紐約主題之旅。從自由女神的歡迎與愛莉絲島的囚禁開始,紐約就注定她自相
矛盾的特質,她總是囫圇吞吃來自世界各地的記憶,最終不堪負荷而導致失憶。作者仔細檢視這顆受傷的大蘋果,翻掘出
已被遺忘的敏感細緻的人文心靈,細述過去兩世紀曾在這裡活躍或隱匿過的上百個作家的生活點滴。他們有些是美國人,
更多人來自歐洲、拉丁美洲或亞洲。對紐約的又愛又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們的創作。史坦貝克說得最好:「紐約是座
醜陋的城市、骯髒的城市..但有一點必須說明,住過紐約並以此為家的人,都會覺得再也沒有哪個城市比得上她。」
同樣也因文化薈萃、變動快速而時常被指稱為「沒有記憶的城市」的台北,是否也該建立起自己的備忘錄?(蔡佳珊)
《尋找白鯨記》(In Search of Moby Dick )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著余淑娟/譯(馬可孛羅)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的《白鯨記》(Moby Dick),讓一隻神出鬼沒的白鯨成為神話般的存在,究竟它只是一則傳
奇還是真實的生物,成了許多人想證實的目標。
《尋找白鯨記》的作者也在幾段親身經歷的奇航中,數次與抹香鯨擦身而過,讓他開始興起追蹤、研究之念。於是他翻洋
渡海六千哩,沿著梅爾維爾的路線航行,跟隨著現代捕鯨人,一路上學習並記錄種種捕鯨相關知識、傳說、技巧與各地民
俗文化,讓他對於捕鯨這項逐漸消失的生活方式有更深切的了解。不只是從獵殺、攻擊的角度來理解,他看到的是隱藏在
《白鯨記》表面下的自然與人的和諧狀態。可惜,這些也已經快要消失了。(莊琬華)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著(爾雅)
帶著一本中國地圖以及一本「全國鐵路列車時刻表」,本書作者賴瑞和即展開他的中國火車之旅,一圓少年夢想。
本文由尋找杜甫的詩作:「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的五城為開端,一路到中國西北、西南、北方、東南等地,行走範
圍涵蓋四萬公里,有乘坐高檔臥舖、也有與一般民眾擠爆滿車廂,也住過滿地煙蒂、床單沒換洗過的小旅社。
藉著作者極佳的文字駕馭能力以及專業的史學背景,寫美食、寫人性、寫美景、寫文化特性,鋪陳出中國古城文物的美感
以及歷史背景的文化縱深。
景點的美與自身的感受兩者相輔相成,是一本夾議夾敘,抒情評論兼具的極佳旅遊文學。(林良騏)
《西域記風塵: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經典雜誌/編著(經典雜誌)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剛剛建立,一位年輕的僧侶玄奘自長安偷渡出境,「乘危遠邁,策杖孤征」。他一路穿過沙漠、橫
越冰峰,甚至險遭盜賊毒手,為的是到達天竺求取佛經原典,以解決中國境內因翻譯不一而造成的混亂。他如願抵達恆河
流域的佛法源頭,在名噪一時的大學──那爛陀寺留學數年,不僅學會梵文、熟習諸經,並且周遊五印,尋訪名師聖蹟。
十九年後,玄奘學成歸國,將此一長途旅行見聞撰成《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當時西域一百多個國家的地景風俗,在宗
教、歷史和地理上皆意義非凡。經典採訪小組費心考據當年玄奘旅行路線的現址,並親往重溯其足跡所至之處,比照書中
描述之風土人情與佛蹟的今日形貌,激盪出另一番時空交錯的新視野。精采的圖文相輔足以讓人撫今追昔、低迴不已。
(蔡佳珊)
《童話地標的故事》陳福智/著 (好讀)
為什麼安徒生的童話中充滿許多皚皚白雪的場景?格林童話為什麼又與森林息息相關?普希金與天鵝公主的金碧輝煌的城
堡,又隱藏了什麼祕密?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達,究竟有什麼吸引力?還有皮諾丘誕生地翡冷翠,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所在
——牛津,以及快樂王子的寒冬中的倫敦,當我們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如何能不去想像一個相應的地方?
本書作者深度探尋了十二個童話發生的地點,不只是觀看,更回溯到數百年前的時光,試圖接近童話故事的作者,於是,
時空的限制就神奇的消失了,或者說,讀者也一起進入了童話世界中。(莊琬華)
《文學地圖》(The Atlas of Literature
馬爾坎‧布萊德貝里(Malcolm Bradbury )/編趙閔文/譯(昭明)
土地蘊生了文學,文學又滋養了土地。深刻的作品多來自作家居住與旅行之親身體驗,而作品的誕生往往又回過頭來豐富
甚至改變了這些地方的文化意義。本書依時序自文藝復興時期說起,蒙恬的法國、珍‧奧斯汀的英國、馬克吐溫的密西西
比河、卡夫卡的布拉格..一一躍然紙上,文中所附之詳盡地圖皆以顏色標明每個地點至今存在與否,可見編輯所費苦
心。惟全書以歐美文學為主幹,東亞、拉丁美洲與非洲文學只在最後一章曇花一現,可說是這部世界文學地圖的未竟之
功。(蔡佳珊)
《帶一本書去巴黎》林達/著(時報)
巴黎,除了鐵塔、博物館、咖啡館、凱旋門,還有什麼?看不到巴爾扎克的老巴黎、雨果的革命巴黎..,可是,那中世
紀政教迫害懸掛千百人的城牆依舊屹立,陰暗窄小的監獄從書中跳到眼前,埋葬達文西的小教堂,容易讓人一晃而過,卻
不知偉人長眠於此。
懷著長久的夢想,作者終於踏上巴黎,行旅中帶著雨果的《九三年》,他在書中已經漫遊巴黎千百次,到了實際的空間,
時光差距已過數十年。舊巴黎、新巴黎,既熟悉又陌生,可是,每一則被隱匿的歷史陳跡依舊喃喃低語,唯有解語的旅
人,方能與之產生對話,而林達,就是精透的解語者,他在書中與巴黎相遇,在巴黎與歷史相遇。(莊琬華)
《書裡的風景》愷蒂/著(遠流)
喜歡愷蒂筆下流轉的溫暖,沒有一般書介或書評的冰冷理性,也沒有叨叨不休、無聊雜沓的作家流水帳紀事,也許是旅居
英倫,在地的近距離觀察和一手資訊取得,讓筆下的英倫作家群像生動活潑了起來。全書除了「文化鱗爪」點綴性地描述
了西書的裝幀歷史,以及速寫企鵝出版社掀起廉價平裝書的熱潮和百年雜誌老店《笨拙》的歇業關門之外,〈書緣情
緣〉、〈英倫文事〉、〈外鄉山水〉等篇章寫的通抵是英倫作家的生平軼事與其作品的交互觀照,勾勒出一幅幅作家素描,
讓讀者更貼近作家筆下的風景和文字背後的現實人生,直接或間接點燃讀者閱讀的欲望。他們在真實與虛擬之間穿梭,超
越自己人生的無奈,成就文壇上的盛名,為讀者建構了一個永恆的心靈世界,引人發噱或落淚。編者也貼心地蒐羅了作家
出版的中文書目,方便有心讀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劉慧麗)
《唐詩地圖》姚穎、彭程/著(德威)
說到唐朝,吾人第一印象莫不為唐太宗、武則天、還有李白了。作為第一個高度國際化的朝代,唐朝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
文化格局。在文明快速進展中,文人輩出,孕育出大量傳頌至今的詩歌作品。
本書以全唐詩為腳本,以李白為開端,包含了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等眾多詩人朗朗上口的作品,實地探察了詩中
各個景點,足跡遍及中國。既寫景色風光,亦寫史地背景。同時引述者民俗傳說,穿插詩人一生傳奇故事。
作為一本以唐詩、歷史、地理、景色四者所架構的旅遊文學,作者也另外加入了長期專研中國文化後的觀察,讓人除了可
以臥遊山水之外,也能感受中國獨特的人文原味。(林良騏)
《尋找魯濱遜》(In Search of Robinson Crusoe
高橋大輔/著陳寶蓮/譯(馬可孛羅)
從事廣告業的日本人高橋大輔,因為在《世界探險史》裡發現從小到大著迷的魯濱遜竟然真有其人時,而興起了親訪魯濱
遜的念頭,並展開他為期六年的探險之旅。
從一連串的史料、相關著述,到各種傳言,他前往魯濱遜出生的拉葛村,尋找魯濱遜飄流孤島時居住的小屋,並親身體驗
將物質減到最低的荒原生活。
身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美國探險家俱樂部會員的高橋大輔,以驚人的勇氣與耐心,共繞行了近乎地球四周半的距離。他
經歷許多的挫折、危險,也遇到不少驚奇與感動。探訪魯濱遜已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是高橋大輔生命裡極有意義的一段追
尋。(詮斐)
《牛津文學地圖》(Oxford:A Culture and Literary Companion)
大衛‧霍倫(David Horan )/著陳松全/譯(milk牛奶)
牛津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城之一。儘管牛津市政府和牛津大學一直處於對立的狀態之下,牛津大學還是全世界的人到訪
牛津的最重要理由,也是讓牛津影響整個英國社會、政治生態的最重要的學校。《牛津文學地圖》別出心裁地以十二位名
人的牛津足跡為經,延伸出各人的活動地理線路,構成一幅具體而清晰的大學城地理、歷史行旅介紹。第一次到牛津的旅
人,會發現所謂大學城竟是如此把讀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校區與城區是合而為一的,讓整個生活都與閱讀、研究
結合在一起,這大概是對熱愛閱讀者最誘人的生活方式了吧。(林盈志)
《書香故宮》向斯/著(實學社)
當蕭何進入咸陽,不像其他官兵搶掠金銀美女,而是入宮封存府庫,盡收秦氏御史律令圖書,這一刻就已奠定了大漢一朝
光輝文化的基礎。諷刺的是,此後新的征服者,進入被征服者的國家,莫不盡收其府庫藏書以為己用,造成所有的中國重
要典籍,就如同尼采所言永劫回歸一般,在南京、北京、汴京間不停的流浪和停駐,而書籍的毀壞和保存卻是同存共在。
癡戀書籍古物的知識分子,已經無法分辨究竟這是無法承受的輕亦或是重了。
古書典籍本身已經足夠令人窮其一生癡癡迷戀,更何況是進入一個隨時間推動,書與人不停碰撞,堆砌架構出充滿古意書
香的空間,向斯以其一貫旁觀者的角度,條理出歷代中國皇帝保存整理典籍的歷史,並彙整出善本、珍本、孤本、版本的
分別。(林良騏)
《半世紀舊書回味: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李志銘/著(群學)
一個沒有舊書店的城市是無情的,幸好,台北有它的故事可說。從早期牯嶺街、光華商場的舊書市集,到現今分散台大、
公館等地區的二手書店..本書詳細勾勒了自1945年以來,台北舊書(業)半世紀的變遷圖譜。造成這種地域性的聚集、
移轉與分散的原因,僅討論書店與讀者的關係是不足的,作者將範圍擴大,把整個影響舊書發展的線頭一一拉出:那是整
個都市結構轉型,以及出版社、書商乃至於廢紙回收市場的共同作用所致。在這裡,作者一方面是理性的分析者,一方面
又是深情的舊書愛好人,遂使得這本由碩士論文改寫的書籍,與讀者少了一分距離。(藍嘉俊)
《圖書館百變新貌》內藤毅/著鍾憲/譯(三思堂)
一座城市到底需要多少家圖書館,才能滿足各種閱讀的渴望?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至少無上限),但本書的副書
名或許可供參考──「日本東京100家最具特色的圖書館權威指南」。
書中先談專門圖書館,除了常見的文學、美術、音樂、電影、佛教、航空等類別,還有玩具、刑事、相撲、睡眠、消費者
情報、料理、鯨類、水、設有品酒室的日本酒圖書館,以及收藏與「書」有關的圖書館,連館員都是腹笥甚廣的超級書
探。第二部談設計有趣、別出心裁的公共圖書館,例如火車車廂改裝的圖書館、榻榻米式的閱覽室,以及可在櫻花樹下展
讀的圖書館..。一百家圖書館的專業規畫與圖書管理方式各異,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具備召喚讀者的魔力。(劉詢)
《藏書考:圖書館的誕生與沿革》(Libraries in the Ancient World )
萊諾‧卡森(Lionel Casson)/著張曌菲/譯(新新聞)
圖書館是知識傳播的重鎮,也是閱讀的最佳所在。但是(西方的)圖書館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藏書考》提供了自西元
前三千年到西元四、五世紀間,在地理上橫跨西亞、埃及、希臘及羅馬地區的藏書發展。早期的圖書館因應著當時記錄
文字工具的不同而各有其儲存、編目的方式,甚至連初期發展出來的書籍販售行業也納入討論,可以由書籍的流佈方式
管窺古代的生活面貌。雖然是依賴大量人類學資料產生的著作,但卻非常生動,也因為作者的古典學專長,讓這本書成
為一本有趣且具參考價值的西方圖書館發展史。(林盈志)
《書店風景》鍾芳玲/著(宏觀)
台灣的書店早年獨具特色者不在少數,但隨著連鎖書店的興起,中產階級式的書店裝潢與展售書種,逐漸獨霸了書店市
場的風景。本書羅列了歐美各類令人注目的書店:原來,書店不僅僅是一處賣書堆書的空間而已,有些書店個人色彩濃
厚,讓書店的存在成為一種追求理想與實踐夢想的象徵。有些書店專營某種主題,提供熱中此道的同好獲取完整知識與
最新情報的據點,有些書店奠基於某種主張,企望靠著知識的載體來壯大己身的力量。還有些書店對善本書、完整套
書、海內外孤本等歷史意義重大書籍之重視程度,與圖書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閱讀此書,可令讀者跳脫台灣書店的
刻板印象,領略書店萬千風貌。(陳彥仲)
《台灣書店地圖》陸妍君/著(晨星)
伴隨著每年近三萬種新書上市,書店似乎只有朝向風格化、特色化的方向前進,才能演化出更深度完整詮釋這麼多書籍的
能力。
也因為這種演化,台灣各個城市鄉村、街頭巷尾,或喧囂或孤傲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各式書店。
本書將各式書店分成主題書店、獨立書店、連鎖書店、古董/二手書店等四大類型,再從中劃分出藝術、人文、語言、國
內、國際、北中南部等各個細項。書中巨細靡遺地道出這些書店出現的歷史淵遠、書店老闆的個人特色、創立原由、書店
大事記、歷史變遷等,加上精美圖片,讀來可說饒富趣味。(林良騏)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傅月庵/著(遠流)
時常在網路逡巡的愛書人,對於本書著者傅月庵應不陌生,書名冠以蠹魚頭,實陳該書為其私人經驗談訴。全書通分為四
部分,是為〈舊書之夢〉、〈舊書地圖〉、〈舊書家族〉、〈舊書哀樂〉。
〈舊書之夢〉為舊書入門二十問,起始於分辨「古書」、「舊書」、「珍本」、「二手書」,終於「舊書哲學」,若對舊書有所
疑問,這兒供提了相當的基礎。〈舊書地圖〉略述台北舊書市的興衰變遷,除文字敘陳外佐以插畫實況。〈舊書家族〉概
說戰後台灣出版狀況,簡述文星、大業、明華..等出版系統之身世背景,除了為戰後出版作小史,更有助於穿梭舊書市
引為價值判別之用。〈舊書哀樂〉則輯其關於舊書的散文。另附錄列舉禁書目錄,並詳列台灣現有舊書店的相關資料及各
家特色。總觀,對於有意蒐淘舊書者,絕對是值堪備案的參考書籍。(賴譽夫)
《東京讀書筆記本‧新宿街頭照相簿》辜振豐/著(新新聞)
若提到東京,首先想到的關連字前三名恐怕不會和「讀書」沾上一點邊,而以「東京」為書名之首的本書要介紹給讀者的
卻是:東京何處可以逛書店。事實上,東京不只是消費的天堂或是偶像劇迷的朝聖地,東京擁有大中小各種規模的書店以
及種類豐富的出版品,可以滿足嗜好最新資訊的愛書人。
本書製作成輕薄短小適於外出攜帶的「文庫本」,內容資訊包括書店地理位置導覽、各大書店的發展沿革與經營特色,以
及書店各樓層(或是各平面區塊)簡介。除了書店與書,與書相關之種種議題,如:日本文壇現象、作家群像、讀書風潮
走向等等也包含在內,其中並有專文介紹日本出版市場中具代表性的系列雜誌,是相當實用的資訊。(陳彥仲)
《北京琉璃廠》葉祖孚/著(北京燕山)
有些人,例如舊書迷,常會對某些城市有特定的聯想,好比東京的神保町,倫敦的查令十字路,巴黎的塞納河畔,以及,
北京的琉璃廠。
是的,琉璃廠,一條歷經數百年變遷的舊書古玩街。只是,原本在元代為燒製琉璃瓦件的地方,為何清初卻逐漸演變成京
都的文化中心?在彼時尚無公共圖書館的情形下,它如何扮演起類似的角色?政治的變革及現代化潮流又是怎樣衝擊廠街
的生態?本書除了徵引史料文獻,詳析其淵源脈絡及著名古書店,更記敘了歷來文人學士鍾愛此街,相濡於其間,甚且在
書賈協助下開展學術研究的佳聞軼事。也因為這條充滿文化氣味的舊書街,古城從此有了溫度。(劉詢)
《書店風雲錄》田口久美子/著黃柏華/譯(高談)
能夠收藏大量書籍的空間,除了圖書館,就屬於書店了。作為一個讀者,也許書店只是提供購買書籍的地方,但是,書店
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因為一本書到底能不能到讀者手上,所有環節都決定於書店的操作。
本書作者擁有超過二十年的書店工作經驗,經歷日本各大、小、獨立、連鎖書店發展與頹圮,自然熟悉所有關鍵:細微到
一本書如何被陳列在書架上,是否進書補單,宏觀到連鎖活動的運作執行,書店的總體經營策略,與書文化的建立(的確
是建立),如何影響整個世代的閱讀者。除了憑藉記憶、資料,作者亦訪問諸多從業人員,客觀記錄與分析一個繁華時代
的閱讀面貌。(莊琬華)
《香港書店巡禮》翁文英、方禮年、徐振邦/著(獲益)
「文化沙漠」的所在地,一致也一直被認定為香港,本書便為此汙名作出了一次平反。本書按書店販賣的書籍性質分成十
一個篇章,包括:文史哲、宗教、藝術、外文、值得懷念的書店等等。作者一方面透過對書店經營者的訪問,帶出了各書
店的歷史演變;「書店,到底是沾著文化芬芳的」,偶爾來個感性的書話,則為該書店添上了獨特的情懷。
香港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書店,但是卻有為數不少的二樓書店,昂貴的租金締造了香港書店的特色,像樂文、田園、青文等
等都是比較有名的二樓書店。除了較為人所知,或其他連鎖書店像商務、三聯、中華的介紹外,本書還包括了一些也許連
香港本地人也沒有留意其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的小型書店,像專賣大陸圖書的匯川書局、專營音樂圖書和錄影帶的威德書
屋、代理南懷瑾著作的香港青年出版社等等,都各具特色。(冼懿穎)
《咖啡時代》沈孟穎/著(遠足)
近年來,迷戀咖啡所衍生而成的新城市文化氛圍,快速地在台灣都會區瀰漫著,咖啡館型態之於閱讀空間的探索,也是有
趣的一環。本書巨細靡遺的記錄與整理出台灣近百年來咖啡館文化的興起與發展脈絡,並說明長期在歐美及日本文化的影
響下,咖啡館的空間形式如何產生轉變。咖啡館於五○年代以來一直被視為「文學生產的場所」,更提供了早期文學創作
的素材與資源,台灣的咖啡館從早期文藝創作啟蒙場所、藝文界討論議題與親密結社的文藝公共領域,至今演變成一般人
休閒與修養的新飲食文化空間,成為都市中文化積累的重要展現場所之一。(Tut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