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風格多元 沿斜坡而上,經過凱旋門,清真寺斑駁的外牆令人很難聯想它盛極一時的模樣。西元785年時,阿布杜勒曼一世(Abd al Rahman I)下令在此興建一座超越伊拉克巴格達的清真寺,爾後經過歷代的擴建,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 13世紀天主教收復哥多華之後,首先只是當成大教堂使用的清真寺,16世紀時因查理五世一聲令下,拆除部分加以改建,巨大的哥德式鑄鐵柵欄取代了馬蹄形拱門,巴洛克及文藝復興風格改變回教風貌,形成今日毀譽參半的「奇景」-清真寺的大教堂(Cathedral)。 我從贖罪門(Puerta del Perdon)進入橘子中庭(Patio de los Naranjos)。寺內顯得有些陰暗,篩落的自然光和一盞盞昏暗的吊燈,讓花崗岩與大理石交錯而成的馬蹄形拱廊,形成層層疊疊的迷宮,粗估有850根之多的圓柱,令人眩目。 大教堂位於清真寺的中央,邱里格拉式的唱詩班席與十字翼廊上方的義大利式圓頂,手工細膩不輸繁複的回教裝飾,至於曾是喚拜塔的鐘樓(Torre del Alminar),也被改建大教堂的建築師換上矯飾風格的新裝。
百花巷將清真寺尖塔緊緊地框在一線天裡。
花盆綴滿了白牆 如果清真寺是一座室內迷宮,那麼位於清真寺北面和西面的猶太區(La Juderia)則是一座露天迷宮!白色的房舍、狹窄的巷弄、色彩繽紛的花朵,錯落其中的商店在門口或走道上掛滿各色商品,讓探索此區充滿驚喜。 其中最著名的要屬百花巷(Callejon de las Flores),這條長不過百公尺、寬只容2人錯肩而過的巷道兩旁,一盆盆豔花盆栽綴滿白牆,但之所以讓遊客絡繹不絕的原因,應該是在這彷若「一線天」的縫隙中,緊緊鉗住了清真寺的尖塔。 離開猶太區後,繼續朝清真寺的東面前進,儘管穿梭於一片同為白色房舍街景的巷弄中,然而一根上方聳立著聖拉斐爾(St. Raphael)雕像的勝利柱,清楚指出小馬廣場(Plaza del Potro)的位置。
猶太區蜿蜒的街道,通往一處處靜謐的角落。
小馬廣場憶商旅 小馬廣場的名稱出現於14世紀,象徵著中世紀天主教統治下一處重要的商業中心。這個昔日行腳商人聚集的場所,於16世紀時興建了位於廣場中央的小馬噴泉,四周林立重要的建築,像是如今當成美術館(Museo de Bellas Artes)與胡立歐博物館(Museo Julio Romero de Torres)使用的博愛醫院(Charity Hospital),以及《唐吉訶德》作者塞凡提斯(Cervantes)曾入住的小馬客棧(Posada del Potro)等。如今展示繪畫作品的客棧依舊保持著昔日的模樣,低矮的雙層灰泥抹牆建築,有著一道與屋宇等長的狹窄木造陽台,令人遙想當時商賈魚貫穿梭的熱鬧場景。
水池噴泉造景豐 這樣的習慣隨著回教傳入西班牙,特別是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形成獨具的特色中庭(Patio),即使今日早已脫離回教統治,哥多華當地卻一直保存著這項建築傳統。 在安達魯西亞的地中海型房舍中,中庭總點綴著一片綠意盎然,水池噴泉、馬蹄形拱門及色彩繽紛的瓷磚拼貼造景,就如一座隱密的花園,讓人流連忘返。 每年5月初,哥多華都會舉辦中庭節慶(Festival de los Patios),屆時會有數十座中庭開放遊客參觀。平時的話,不妨多到猶太區逛逛,透過大門柵欄偷取一點中庭風光,或是詢問是否能入內瞧瞧,來到這兒可千萬別錯過任何可以欣賞當地人以巧思建構的美麗中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