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iThome (記者) 2006-05-15

有人說,因為「自由」讓維基百科在短短五年內累積出三百五十萬則內容,而正因為自由之故,維基百科也帶來了更多有關知識民主、創新工作模式和國家控制之間的爭議,頗值得我們玩味。

劉靜怡/臺灣大學國發所法律組專任副教授、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

維基百科(wikipedia)或許是這一兩年來,在網路世界已經廣為人知的網路民主生活模式進一步落實成「知識民主」的代表作。根據各方估計,目前這個網站所擁有的內容量,已經遠遠超過向來被當做百科全書權威象徵的「大英百科全書」,而且,各種不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內容,每天還在不斷增加當中。如果單純從傳統百科全書書寫編輯模式的觀點來看,短短五年內累積出三百五十萬則內容,幾乎是天方夜譚,然而,維基百科卻輕鬆達成了,有人說,因為「自由」這個關鍵因素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因而有以致之。但正因為自由之故,維基百科也帶來了更多有關知識民主、創新工作模式和國家控制之間的爭議,頗值得我們玩味。

維基百科的平民化書寫模式,無異於代表所有人都能夠參與書寫百科全書的工作,無論自己寫作或編輯他人的文章,都沒有資格限制,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習於網路生活的新世代來說,或許稀鬆平常,但是對於習慣傳統書寫方式者來說,這卻是相當大的變革,但也正因為不設限,不免引來外界對維基百科的正確性如何,以及品質是否經得起考驗的質疑。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倘若嚴格設限,必然將絕大多數具有以合作創新方式參與系統化知識生產活動熱情的網友們擋在門外,又回到了少數人書寫百科全書的模式,如此一來,不但百科全書的內容難以增加,維基百科也就不再是維基百科了。

任何作者將其書寫的內容上傳至維基百科後,其他人不但可以修改,甚至含提出全新版本。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修正必須經過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社群同好充分討論同意之後,才能成真,果真僵持不下時,便靠投票決定。可以想見的是,這種過程費力耗時,但卻正是使多元意見得以出現的民主生活型態。尤其,當維基百科願意承認民主的結果未必全然正確,而因引進「貴族」制,讓在特定領域具有專業知識,並經常在該領域中發表文章,也得到社群同儕認同的作者,在發言和做決定時的意見比重高於他人,甚至將重大爭執交由「君王」進行終極仲裁時,由下而上的草根化知識生產活動,與由上而下式的終極決策力量,交互影響,其實正展現了網路架構和網路民主生活的本質特異之處。

這真是個看似理想美好的知識生產模式,那麼,到底中國政府禁止維基百科,道理何在呢?二○○四年秋天左右,維基百科在中國被禁,這可以說是國家控制知識產生方式以及知識內容的典型事例:畢竟,維基百科絕大部分的內容,和中國政府所關切的政治討論議題,可以說是毫無關係,那麼,過去只封鎖某些特定主題或文章的中國政府,針對維基百科,何需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禁絕呢?這個決定頗有堪人玩味之處。尤其,當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分語言或文化背景,都有許多人奉獻自己所知所學,以最為草根的由下而上方式,不斷參與撰寫和編輯這部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知識庫內容時,中國政府所不喜的,到底是這種來自網路世界的知識創造結果?還是中國政府認為這種完全由下而上的知識生產方式,和其統治邏輯格格不入,所以必須禁絕呢?

以維基百科的運作邏輯來看,中國政府封鎖維基百科,事實上根本無法阻止中文版本的維基百科繼續成長,因為,在中國控制領域之外,以中文為母語者依然可以編輯中文版本的維基百科,至於非中文母語的人士,還會繼續編輯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更是不在話下。當全世界無法透過中文維基百科,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時,相對地,中國的網路使用者也無法接觸到維基百科上超過三百五十萬則的文章,聽不到來自世界其他角落的聲音,這就是所謂崛起中的強國一手造成的鎖國效應。

維基百科應該還沒有放棄中國夢,而中國網友在維基百科社群裡的人數,也遠比臺灣網友來得多,這從一旦中文維基百科內容取捨發生爭議要投票時,臺灣幾乎都處於劣勢的現象,便可以看得出來。

那這是否又代表一些耐人玩味但尚未被發掘出來的潛在可能性呢?與其說維基顛覆百科全書這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書寫方式,倒不如說維基百科是在落實某種網路上的工作創新模式,因此產生的維基百科內容,或許只是副產品而已。倘若極力設法與全球高科技文化接軌的中國政府,連這種網路世界裡越來越常見的創新工作模式和知識生產方式,都無法容忍時,我們該省思的,或許是國家控制的本質,是不是根本難以適應網路世界的運作邏輯這個根本問題了。
載自iThome IT管理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