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良劑還是毒藥?
角色曖昧的政論節目
文.林欣靜

提及《2100全民開講》、《大話新聞》、《文茜小妹大》、《頭家來開講》等政論節目,相信你應該不陌生。這類由固定面孔 的主持人和名嘴,夜以繼日地評析、譏諷、指責、揣測、爆料政治人物、新聞事件,並且創造討論議題的節目,堪稱是台灣特產。收看政論節目,甚至成為大陸觀光 客來台旅遊時,最感興趣的休閒活動之一。

台灣的政論節目深受觀眾歡迎,除了是藍綠對立、壁壘分明的特殊政治環境使然,部分學者分析,另一個讓政論節目流行十餘年而 熱潮不減的可能答案,是它具備相濡以沫、深化認同的功能,才會讓人上癮似地想在固定時段打開電視收看;而且在世局愈紛亂、人心愈不安的時代,這類節目反而 有機會更受歡迎。

由台北市政府和聯合報系舉辦的「台灣2008年代表字」票選活動,於去年年底揭曉,結果在超過6萬1,000通的電話票選中,選出了「亂」字為代表。

參與評析的學者專家認為,2008年歷經第二次政黨輪替、馬政府施政評價分歧、全球金融風暴、二次江陳會和兩岸開放三通,以及前總統陳水扁被收押、起訴而造成藍綠兩極分化等事,讓台灣社會的民心觀感「亂上加亂」,才會選出「亂」為年度代表字。

政論節目收視率飆高

有趣的是,民眾對政治、經濟情勢越感不安,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反而往上飆升。

以2008年11月為例,月初及月中分別發生了中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引發綠營民眾「圍城」抗議,以及前總統陳水扁遭檢方聲押等新聞事件,台灣兩大藍綠立場鮮明的政論節目──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與TVBS《2100全民開講》,收視率也隨之跳升兩成。

在11月3日至7日的陳雲林訪台期間,《大話》及《2100》的平均收視率分別為1.46%及1.28%(1個百分點代表20萬人);11日陳水扁 遭收押當晚,《大話》與《2100》更升至1.76%及1.62%;對照一個月前無風無雨的10月14日,兩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僅為1.28%及 1.21%,政論節目受惠於民心動盪不安的趨勢相當明顯,因此也有人認為它必然具備某種「安神」療癒的功能。

取暖、發洩、強化認同

「什麼!政論節目是療癒系商品?怎麼可能!它不是製造對立的台灣亂源嗎?」聽到政論節目具備療癒功能,不少人的心中可能會浮起這樣的疑問。

台灣少數對「療癒經濟」頗有研究的學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解釋,政論節目的主持人和名嘴,除了提供新聞事件的意見評析和觀察,也「代替」觀眾抒發對政局及政治人物的不滿和失落感,因此才會讓人看得心有戚戚、欲罷不能。

他分析,檯面上比較走紅的名嘴,上電視時常都是手舞足蹈、咬牙切齒的激情演出,再配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就算觀眾不見得全然認同這些說法,起碼他『演』得很認真,你也看得很過癮,」黃振家說。

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也認為,「call-in」型態的政論節目,具備「集體心理治療」的效果應是肯定的,因為台灣政論節目藍綠分眾的態勢相當 明顯,挺藍的民眾看《大話新聞》或綠選民看《2100》,可能看沒幾分鐘就會想反駁痛罵或自覺無趣而轉台,但若是看到與自己立場接近、在「修理」敵營的節 目,就會因同仇敵慨而覺得特別好看。

「政治生活是台灣民眾很重要的一部分,收看這些節目,會讓人覺得自己對政治的看法並不是少數,亦有強化認同的效果,」羅致政分析。

抒解不滿或更焦慮?

對部分觀眾來說,政論節目或許可以具備心理治療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原本就已經對政治過度熱中的深藍或深綠選民,每天收看這些主持人、名嘴在政論節目中真假參半的激情演出,卻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焦慮。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就指出,臨床上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的病人,常會不自覺地去「尋找」讓自己煩惱的來源,結果反而讓自己更不安。

他表示,焦慮就是一種過度思考,常感焦慮的人,習慣去過度在乎不必要的細節瑣事,因此對政治有焦慮感的民眾,特別愛看政論節目,希望能藉此「掌握所有資訊」。只是當他們看完這些灑狗血、爆八卦,把台灣現況講得很糟的節目,心情往往變得更差,反而更加焦慮。

「所以每逢大選或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精神科的病患就會變多。很多焦慮症、憂鬱症的患者在看完節目後,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以精神科醫師的立場,我反倒覺得,政論節目是『反療癒』的,」潘建志說。

塑造議題的經濟效益

收看政論節目究竟是飲鴆止渴的毒藥,還是抒解負面情緒的良劑?這或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尚無標準答案。

不過曾擔任過民視《頭家來開講》政論節目主持人的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卻指出,政論節目對一般人的影響力其實有限,因為多數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及收視人口都不算太高。

即使像《大話》及《2100》兩大最受歡迎的節目,收視率在平常時期僅約1%左右,換算成收視人口僅20萬人,只有在選前或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收視率才會攀高至2%上下,仍遠低於目前最紅的民視連續劇《娘家》動輒8%、9%以上的收視率。

「由此數據可以發現,不管是看了以後心情變好或變差,真的會受政論節目影響的觀眾,其實仍在少數,」羅致政說。

他透露,電視台願意砸錢製播政論節目,最大的考量並不是收視率帶來的廣告量,而是著眼於它們塑造議題的能力。這些主持人、名嘴及政治人物在節目上的 評析、指控、爆料,常會成為隔日報紙、新聞台,甚至立院質詢的焦點,在滾雪球的效應醱酵下,往往對執政者和被批判的對象形成巨大的壓力。

「這種無形的影響力,為電視台經營者帶來的效益 ,遠比表面收視數字的獲利率重要許多,」羅致政說。

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歷史脈絡,造成了今日台灣政論節目的百花齊放,不管是抒解不滿、尋求溫暖、鞏固認同,或者單純的資訊需求,每個人收看政論節目的目的各有不同,得到的滿足也有千百種。

只是,當打開電視、鎖定收看的那一霎那,你我可能都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電視台及有心人士利用的籌碼,這或許才是台灣政論節目最該被檢討之處。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9年02月號)

有學者認為,台灣政論節目深受歡迎,是因為這類節目的主持人和名嘴,可「代替」觀眾抒發對政局的不滿,因此才會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林格立攝)
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歷史脈絡,讓許多台灣民眾積極參與政治事務,也對政治議題高度敏感,更造就了今日政論節目的百花齊放。圖為2007年民進黨舉辦的台灣「入聯」造勢遊行。(莊坤儒攝)

  1. 這類由固定面孔的主持人和名嘴,夜以繼日地評析、譏諷、指責、揣測、爆料政治人物、新聞事件,並且創造討論議題的節目,堪稱是台灣特產。
    These programs, with the same unchanging hosts and commentators, which provide round-the-clock criticism, analysis, satire, censure, speculation, and revelations about political figures and news events, and work to create controversial issues on their own, have been called "a unique local product" of Taiwan.
    ◎ round-the-clock 24小時不停歇
    Exhausted doctors are working round-the-clock to save lives in Gaza


  2. 有趣的是,民眾對政治、經濟情勢越感不安,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反而往上飆升。
    Interestingly, as people's insecurity abou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worsened, the ratings of political talk shows ballooned.
    ◎ balloon vi. 激增、急速膨脹
    What started as an upheaval in US mortgage market has ballooned into a worldwide financial crisi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