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織改革到組織開發
也許會有讀者對「組織開發」一詞感到陌生困惑,而對組織變革與組織改革彼此相異感到驚訝的讀者應該也不在少數。
身為變革或改革的領導者,需要懷抱火焰般的熱情以及鋼鐵般的意志,這種成見根深蒂固。這句話有一半是正確的。要完成偉大成就,若有火焰般的熱情以及鋼鐵般的意志,可激勵員工努力的存在感與領袖氣質有時的確有效。
在組織開發現場所追求的,卻是相對的沉靜與堅忍不拔。領導者與其說是帶頭衝鋒陷陣的指揮官,更是統帥全體的指揮者;與其說是大聲吆喝、鼓舞部隊的恐怖士官,不如說是撐起大局、支持所有人的照顧人的角色。
組織開發與暫時性的變革、改革相較之下,需要更具耐心的毅力,有時不能一氣呵成讓目標達成。暫時性的變革或改革成功,說不定會與組織開發的偉大願景或目標背道而馳。
若是有人認為這裡所介紹的僕人領導者(servant leader)、藏身幕後的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以及終究會消失的督導者,與固有型的熱血領導者比較顯得「軟弱」,勢必能在閱讀時發現,正因是不起眼的存在,才更需要堅強剛毅。
與點燃人心火焰的熱情造成的連鎖反應類似,在多數時候更重要的,是照亮組織黑暗的光明,也就是由突現性的督導所造成的效果。
解開對於督導的誤解
督導論點最近在東方逐漸廣為人知,不過可惜的是,多半只在狹隘的領域中受到談論。認為督導者不過是會議主持人,工作內容不過是協辦會議的人不在少數。
英文中的 facilitate,含有「簡化事物」的意義。如果其對象為會議,有簡化會議流程、協助會議成功的意涵。若對象為企畫,則指讓企畫更容易實現的行為。
這裡的寫作對象,是涵括會議、企畫等等,各種支援組織開發活動的督導者,不僅止於會議主持人。
在《The Facilitator Excellence Handbook》一書中,作者論及督導者的影響力,不僅及於會議、團隊、組織,舉凡企業裡的每個層面或階級,都可能受到影響。現在東方常見的督導意義,指的只是最初始、最基礎的會議主持。
時代所追求的督導者
督導者的工作角色遠超越會議主持者,進化為對各類企畫或組織都有用的人物。這打破了固有型的經營管理或領導方式,成為有效率地帶來創造性成果的方法論。
我曾於著作中以戰略性督導者為主題,記述了促進團隊或是企畫成功的方法。對於認為督導者不過是會議主持人的人而言,絕對是意外連連的內容。督導的範圍從設計出成功的架構,遍及至控制人性與組織的政治力學、藉由溝通控制意識的方法,到戰略性的企畫思考。
督導技術建立起體系的歷史尚淺,也未臻成熟。這裡所解釋的內容,僅限於筆者實地活用後,確認有效的技術或方法論。督導方法論會逐年改變與進展,筆者自身的實踐亦是如此,時時檢證過去無法確認的事物,或是創造出新方法。
希望藉由實地檢驗組織開發的督導現場與思考方式,能夠逐步深入目前尚未獲得解答的領域。
從組織開發督導最前線的情形中,究竟能學到什麼?
與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督導者精神中的堅強與彈性特質;比洗練的方法論更重要且基本的,也許是合理的思考或體諒。
掌握組織變革或企業改革成敗的督導者
我經常有與進行組織變革或企業改革的朋友談論的機會。
這些朋友大都對改革的問題有很深的認識,不但有獨門方法論,還有強大的變革欲望。他們的同儕或上司中,有些人可以理解,感到組織狀況有些不對勁,也都認為一定有辦法解決。
不過,擁有能率直暢談組織問題的場合的人卻是屈指可數。說來諷刺,雖然隸屬於尋求變革的組織,想表明關於變革的意見卻難上加難。這是因為表達意見,等於否 定組織一直以來的常識或是成功經驗。對於被賦予艱困的業務目標,受到繁忙工作追趕的上班族而言,沒有比在會議室誠摯進行討論組織根本構造更困難的事了,因 為他們必須面對「如果有時間討論這種無聊內容,不如去工作」的無形壓力。
我也常有機會為切身感到變革必要性的經營者諮詢。經營者幾乎都是藉由直覺與實地觀察領悟到變革的需要,以一隻眼睛注視著現實,再以另一隻眼睛盯緊未來的風險。大多數經營者都是以直覺發現目前為止的做法已然失效。
但是,就算吹起了號角,人卻不見得會跟著移動。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鼓吹改變的經營者本身抵抗「改變」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人們其實遠比有所自覺的自己更加保守,雖然打算改變他人,卻不打算改變自己。若是如此,經營者就無法使受到改變命令的人們改變。
組織開發中的督導效果,正彰顯於此。
就算沒有經營顧問的「指導」,也能瞭解變革的必要性。現實的嚴苛,也是自己最清楚。只要受到機會、時間與條件的一臂之力,必能自行找出答案,逐漸有所改變。但是,如果不能提供適合改革的安全場所,每位成員的優點或才幹,反而會成為阻止變革或改革的最大變數。
如果你是引導組織開發的督導者,你會先做好何種心理準備、制定何種目標、進行何種作為?希望各位讀者能心懷這些問題,踏進督導者的世界。
生命的反射
有一個小男孩跟他的父親走在山中,小男孩不小心趺倒了,忍不住痛的大叫了一聲「哇!喔!」但是令他吃驚的是,他聽到了一個聲音從山中的某處傳出來,重覆他的聲音「哇!喔!」他很好奇的大聲問「你是誰?」結果他得到的答案也是「你是誰?」
小男孩生氣了,大聲地吼著這一次得到的答案也是「膽小鬼!」他很好奇的問他父親:「到底怎麼回事啊?」父親笑笑的跟兒子說:「兒子啊,注意聽喔!」父親大 吼了一聲「我欽佩你!」結果另一個聲音傳回來的也是「我欽佩你!」同樣的,父親再一次大聲的說「你是冠軍!」這個聲音也回答「你是冠軍!」小男孩感到非常 的訝異,但又不解。
此時父親向小男孩解釋說:「一般人們稱這是回音,但實際上這是『生命』,你所說的、做的,每一件事最後都會回應到妳身上,我們的生命就是很簡單的回應我們 所做過的事,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愛,那麼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創造更多的愛;如果你要你的團隊更優秀,那麼你也要先讓你自已更優秀,這樣的關係可以套用 在每一件事上,在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生命會回應給你每一件你曾做過的事,生命中沒有意外,它就是你的反射。」
要命的親密稱呼 --吳淡如
女的優秀,男的傑出。
兩個人結了婚後,在雙方家長的祝福下到美國唸書。
學校沒教的愛情習題,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老婆發現,老公一天比一天晚回家。
孤獨的女人本來還可以在家中讀書寫報告打發時間,但越來越難以忍受一室的孤寂。
老公學校的功課可沒那麼重,他情願到朋友家殺時間,與同學喝咖啡,
也不願意回家和老婆面對面。
我看她真的讀太多書而無法活用知識,習慣寫論文,
於是把一個實際的「老公不肯回家」的問題,擴大成「愛的哲學」的問題。
其實她大可不必花許多夜晚苦思問題的來源,只要一兩句話,也許就可以解決。
她的一句告白,就顯示出問題的所在。
「『白癡』是我們結婚後最常掛在嘴邊罵對方的話…」
現在親密愛人之間的稱謂,有的實在不比以前的夫妻高明到哪裡去,
以前對別人稱自己的老婆叫做「賤內」、「拙荊」,實在不夠尊重,
現在很多情侶的親密稱呼,更令人不敢恭維。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覺得很好玩─兩個書都唸得很多的人,開始一場知識性競賽,
你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很膚淺,所以我罵你「白痴」,你不甘示弱,
找機會回敬另一個「白痴」,於是兩個人都變成了「白痴」。
想想,你回到家裡,就有人罵你「白痴」, 你會喜歡回家嗎?
被罵第一次,可能還會自我解嘲,但是誰喜歡一直被罵「白痴」?
一對恩愛夫妻相互間的稱號,不是「親愛的」、「honey」,
就是「寶貝」,聽之,必然是能夠引起直覺性愉悅的稱呼,
好歹有點讓人消除疲勞,恢復精神的效果。
任何帶「負面因子」的綽號,長久以來必定有害。
如果你一定要強調女友胖,寧可叫她「楊貴妃」,也不要叫她「汽油筒」;
長得嬌小玲瓏,你叫她「hello kitty」或「皮卡丘」,總比叫她「矮肥短」來得討喜;
他就算他自己也承認自己身材不高,寧願你叫他「拿破崙」,也不願你叫他「大蕃薯」吧…
「白痴」,真是個要命的綽號!
我請這位年輕的準博士,別再對電腦抒發鬱悶了,還是對他直接說,
妳很害怕一個人在家的寂寞,不然,他還以為他送給妳很多時間寫報告,
以為妳既獨立而快樂呢!
也請她檢討自己口德,可不可以自己先改掉罵他「白痴」的習慣呢?
不到幾天,她回信謝謝我。
她說了。
果然,另一位準博士一點也沒發現,自己的老婆竟然寂寞到這種程度…
即使愛對方,我們也常忍不住想要取笑對方的缺點。
有一次訪問一對結婚三十五年的夫妻,太太的願望竟然是:
我希望他不要再叫我「不識字的」;太太因家境關係沒讀過書,
先生取笑她「不識字」,久之就變成口頭禪,一有爭執,
這幾個字更成為她百分之百自卑的理由…
先生覺得自己是在「開玩笑」,沒想到太太真的是這麼在意。
改掉叫人家難聽綽號習慣,需要痛下決心啊。
妳一定想不到,一個他已經習慣到有點無奈的綽號,會這麼有殺傷力!
Y世代,別動不動說他「豬頭」或「機車」。
比什麼比
這篇是改寫自張忠謀的一篇文章
不錯..值得深思..
1~4歲 比可愛
5~7歲 比聰明學藝(幼稚園)
8~12歲 比成績(國小)
13~15歲 比cool(國中)
16~18歲 比帥(高中)
19~22歲 比女友(大學)
23~24歲 比體力(當兵)
25歲 比學歷(找工作)
26~27歲 比汽車
28~32歲 比老婆
33~35歲 比小孩
35~40歲 比事業
41~50歲 比房子
51~55歲 比錢
56~60歲 比媳婦
60~65歲 比聲望
66~70歲 比子孫
70~75歲 比健康
75歲 比老…
你正在比嗎?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
但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
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
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
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時遁入空門前告訴我:「這輩子所結交的
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豔羨,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唸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
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
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
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
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
就要被人敲碎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
他就成了貴重的古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誤會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
遺下一孩子。他忙於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
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餵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牠照顧孩子。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
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打開一看,
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
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
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
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
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
口裡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
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瞭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
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
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
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