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親講的故事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是母親娘家家訓
●廖輝英

身為小鎮醫師最受寵的么女,在七十年前那種時代,可以到日本留學;平日不做女紅,而代之以閱讀《文藝春秋》這種另類休閒活動的母親,基本上是頗有女權意識的。她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外公出馬競選梧棲鎮長時,雲英未嫁的母親,站在宣傳車上,怒斥污衊外公對手的那種萬夫莫敵的巾幗氣概。

然而,在大、小二舅相繼病逝,外公娶六妾卻苦無一子;加上婚後,父親不擅治生、而母親半生都耗在拖磨六個子女有志難伸之後,她那另一面重男輕女的根性,反而竄高增長,讓我吃了不少苦頭。

有空又好心情時,母親偶然會講故事,種類不一,然而,幾十年後,我發現自己記得最清楚、印象極度深刻的,卻是她敘述自己父祖發跡的舊事。

外公是牛販兼農夫之子,他的祖輩自泉州移居台灣,到了父母這一代,耕作著犁份的一小塊山坡地,要養育包 括他在內的六男兩女的十口之家,鐵定不夠;因此,只要稍有閒暇,外曾祖父便到牛墟看牛買牛,轉手賺取差價。即便這麼汲汲營營,生活依然很難改善。最窮的時候,夫妻只有一條長褲輪流穿,那是在必須見客、外出營生時才捨得穿的。

外公是他們的長子,下面還有五個弟弟和兩個妹妹,食指浩繁,一些同樣做農的朋友總這樣安慰外曾祖父:孩子長大就好了,他們都是人力。

但我那沒受過教育的外曾祖父卻另有想法,他發現窮人要翻身,除了老天特別眷顧,否則只有讀書一途。可是六個男丁都去讀書,絕無可能,不只是學費問題,還有最現實的耕作人力及吃飯問題。苦思良久,他訂下家規:凡家中排行奇數的男丁去讀書,偶數排行的留下來耕作;但讀書者將來必須盡力幫忙耕作者,如買田置產、拉拔他們的子弟做為補償。這是無奈中力求公平的作法。

就這樣,家中那些上學的子弟,個個不負眾望。外公考上帝大前身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畢業後為了拉拔弟弟們,儘管成績優異也沒敢再深造,找了個小鎮開業行醫,履行他對外曾祖父的諾言。其他讀書的兩個叔公,都旅居日本做生意,也頗有小成,王家整個家族因此脫離赤貧。

從日據時代進入民國,母親陷入子女坑中,無暇學中文,最小的小妹長大,她都五十好幾了,常自歎讀的書無用武之地;但也因為如此,她常告誡我:女人不能仰仗男人,一來因可能無法仰仗,二來仰仗別人便低人一等,所以要跟男人平起平坐受尊重,一定得受教育。

雖然在我成長途中,她不可免地重男輕女,讓我做很多家事、無止盡地為哥哥弟弟服務或犧牲,然而,當我出乎她意料之外地考上第一志願,她也沒有差別待遇為我籌措學費;雖然窮,也沒制止過但三不五時就買書讀的我。

我想:母親是尊重知識的;我這半生努力,也證明了她一再強調的娘家家訓「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確有些道理。


轉自講義雜誌五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